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反应工程11/11/2022化学反应工程1第四章非理想流动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3寿命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11/11/2022第四章非理想流动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1停留时间分布的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流体从进入系统时算起,到其离开系统时为止,在系统内总共经历的时间,即流体从系统的进口至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寿命分布:
指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到离开系统的停留时间。年龄分布:
指流体粒子进入系统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11/11/2022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流体从进入系统时算起,到其离区别:
寿命分布指的是系统出口处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年龄分布是对系统中的流体粒子而言的停留时间。实际测定得到的且应用价值又较大的是寿命分布。通常所说的停留时间分布指的是寿命分布。11/11/2022区别:寿命分布指的是系统出口处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年龄分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1)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出口中红色粒子数t11/11/2022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1)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出口中红色粒子11/11/2022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或寿命分布密度函数。时:
时:
且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停留时间小于t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数可改写成: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或寿命分布密度函数。时:时:且可以用年龄分布密度函数和年龄分布函数来描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11/11/2022可以用年龄分布密度函数和年龄分布函数来描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Ⅰ)平均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应是曲线的分布中心,即在所围的面积的重心在t坐标上的投影
曲线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特征值在数学上称t为曲线对于坐标原点的一次矩,又称的数学期望。11/11/2022Ⅰ)平均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应是曲线的分布中心,即在所围的面Ⅱ)方差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散程度的量,在数学上是指对于平均停留时间的二次矩。11/11/2022Ⅱ)方差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散程度的量,在数学上是指对于平均令:无因次时间:则: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11/11/2022令:无因次时间:则: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11/9/2022若以表示以为自变量的方差,则它与的关系为:11/11/2022若以表示以为自变量的方差,则它与的关系为:11/9/2022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1)脉冲示踪法主流体t=0示踪剂11/11/2022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1)脉冲示踪法主流体t=0示踪响应曲线11/11/2022响应曲线11/9/2022设示踪剂加入量为m(根据A的物料衡算)11/11/2022设示踪剂加入量为m(根据A的物料衡算)11/9/2022为了验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必须根据三个已知量m,
和进行一致性检验,即由实验所获得的
数据或
数据应满足:(空时)是否与相等,若不相等,则须检查原因。11/11/2022为了验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必须根据三个已知量m,和进行一致由脉冲法测定某反应器的响应曲线结果如下:例:t(min)
00.511.522.533.544.555.566.5702522272622191510743310计算时的和解:
11/11/2022由脉冲法测定某反应器的响应曲线结果如下:例:t(min)011/11/202211/9/2022流体示踪剂系统检测示踪剂入口出口2)阶跃示踪法升阶跃Ac11/11/2022流体示踪剂系统检测示踪剂入口出口2)阶跃示踪法升阶跃Ac1入口出口降阶跃11/11/2022入口出口降阶跃11/9/2022如果t时刻出口物料中A的浓度为对于降阶法:
在图中应满足:对于升阶跃11/11/2022如果t时刻出口物料中A的浓度为对于降阶法:在图中应满足:对或:
应用上式进行一致性检验11/11/2022或:应用上式进行一致性检验11/9/20223寿命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设在定常流动系统中,对于恒容过程,在0~t时间内对示踪剂A进行物料衡算:输入(0~t
内流入系统中A的量)输出(0~t内由系统流出A的量)留在系统中的量
11/11/20223寿命与年龄分布的关系设在定常流动系统中,对于恒容过程,有时采用强度函数表示两者的关系:表示容器中年龄为t的粒子在t到系统的粒子所占的分率。时间内离开11/11/2022有时采用强度函数表示两者的关系:表示容器中年龄为t的粒子在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2全混流模型3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11/11/2022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2全混流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11/11/2022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11/9/即:性质:11/11/2022即:性质:11/9/2022数字特征为:表明所有的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相同。
方差越小,说明分布越集中,分布曲线就越窄,停留时间分布方差等于零这一特征说明系统内不存在返混。11/11/2022数字特征为:表明所有的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相同。2全混流模型11/11/20222全混流模型11/9/2022单位时间内反应器内示踪剂做物料衡算得:输入输出积累11/11/2022单位时间内反应器内示踪剂做物料衡算得:输入输出积累11/9/即:积分:11/11/2022即:积分:11/9/2022对恒容:11/11/2022对恒容:11/9/2022数字特征:11/11/2022数字特征:11/9/2022可见:
返混程度达到最大时,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平推流时方差
实际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应介于0~1之间,值越大则停留时间分布越分散,因此,由模型模拟实际反应器时应从方差入手。11/11/2022可见:返混程度达到最大时,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平推流时设两个反应器进行的反应相同,且平均停留时间相等。对于平推流反应器,所有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相等,且都等于平均停留时间。对于全混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小于平均停留时间的流体粒子占全部流体的分率为:使停留时间分布集中,可以提高反应器的生产强度。11/11/2022设两个反应器进行的反应相同,且平均停留时间相等。使停留时间分3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
当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管内流速随距管轴心的速度分布为:平均流速:在管出口的流体质点在管内的停留时间t11/11/20223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当流平均停留时间:管轴心上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最小,为时,,只有在物料中才会有A,根据时,管的流出当的定义有:11/11/2022平均停留时间:管轴心上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最小,为时,,只有11/11/202211/9/2022两个阴影面积相等11/11/2022两个阴影面积相等11/9/202211/11/202211/9/2022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2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3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4组合模型11/11/2022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2多级全混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建立流动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冷态模型实验测定装置的停留时间分布。2.根据所得的和流动模型,并根据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所提出的模型中的参数。的结果通过合理的简化提出可能的3.结合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模拟计算来预测反应结果4.通过一定规模的热模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11/11/2022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建立流动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冷态模型实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物质交换,或者说它们之间不发生微观混合,流体粒子就像一个有边界的个体,从反应器的进口向出口运动。离析流:设反应器进口的流体中反应物A的浓度为当反应时间为t时,浓度为11/11/2022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
停留时间在t到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则这部分流体对反应器出口流体中A的浓度的贡献:
反应器出口处A的平均浓度根据转化率的定义,也可写成:
——离析流模型
11/11/2022停留时间在t到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则这部分流体对反应器例:
等温下在反应体积为的流动反应器内进行液相反应: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反应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
进料流量:
A的浓度:
停留时间分布为:
11/11/2022例:等温下在反应体积为的流动反应器内进行液相反应:该反应为024681012141618202224014798521.510.60.20t/min
试计算离析流模型反应器出口处A的转化率11/11/2022024681012141618202224014798521解:
A的转化率可由模型方程求取应先求出与t的关系,积分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积分:
得:11/11/2022解:A的转化率可由模型方程求取应先求出与t的关系,积分二级还应先求出00242220181614121086420t11/11/2022还应先求出00242220181614121086420t1转化率为:若用平推流:两者结果相近,原因是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与平推流偏离不算太大的缘故。11/11/2022转化率为:若用平推流:两者结果相近,原因是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2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11/11/20222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11/9/20221)多釜串联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对第i釜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输入输出积累11/11/20221)多釜串联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对第i釜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输初始条件:t=0时,
当i=1时,积分:时,且时,11/11/2022初始条件:t=0时,当i=1时,积分:时,且时,11代入得:积分得:递推求解得:——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函数11/11/2022代入得:积分得:递推求解得:——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函数11若以系统的总平均停留时间代入,有:
令,写成无因次形式:对求导,可得多釜串联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11/11/2022若以系统的总平均停留时间代入,有:令,写成无因次形式:对2)曲线特征11/11/20222)曲线特征11/9/202211/11/202211/9/2022从曲线可见,全混流串联模型的均出现峰值,相应此峰值的无因次停留时间以记,将对求导,并令导数=0,可求得此极值。曲线在曲线的两侧均有一个拐点:
11/11/2022从曲线可见,全混流串联模型的均出现峰值,相应此峰值的无因次停即:数字特征:11/11/2022即:数字特征:11/9/2022时,
,与全混流模型一致
时,
,与平推流一致当N为任何正数时,其方差应介于0与1之间,对N的不同取值可模拟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如何应用多釜全混流模型来模拟一个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11/11/2022时,,与全混流模型一致时,,与平推流一致当N为例:
按上例,由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计算,由已知数据可计算故采用5个的大釜和一个的小釜11/11/2022例:按上例,由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计算,由已知数据可计算故采可得:11/11/2022可得:11/9/202211/11/202211/9/20223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1)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设反应器内的有效容积为全混流状态的体积为死区的体积为此时,相当于一个实际有效容积为的全混流反应器:令:11/11/20223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1)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设反应器内的有由物料衡算可知: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征,只是缩短了反应流体在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2)具有死区的平推流模型死区的存在并不改变平推流的特性,只是减少了反应器的实际有效容积。11/11/2022由物料衡算可知: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设平推流体积为
死区体积为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即曲线比无死区场合提前出峰11/11/2022设平推流体积为死区体积为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11/11/202211/9/20223)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区全混流区Ⅰ)按串联方式组合(串联模型)11/11/20223)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区全混流区Ⅰ)按串联方式组平推流区全混流区设反应器内全混流的体积为平推流体积为11/11/2022平推流区全混流区设反应器内全混流的体积为平推流体积为11/9该模型的形式为:11/11/2022该模型的形式为:11/9/2022Ⅱ)并联模型11/11/2022Ⅱ)并联模型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11/9/202211/11/202211/9/20224)带有短路的全混流模型11/11/20224)带有短路的全混流模型11/9/2022平推流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
带有短路的平推流可看作是两个平推流并联,且其中一个平均停留时间为0。11/11/2022平推流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带有短路的平推流可看4)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串联11/11/20224)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串联11/9/20224组合模型1)有短路和死区的全混流模型死区11/11/20224组合模型1)有短路和死区的全混流模型死区11/9/202此时停留时间分布为:11/11/2022此时停留时间分布为:11/9/20222)两个不同容积的全混流并联11/11/20222)两个不同容积的全混流并联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
平均停留时间为:
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平均停留时间为:11/3)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并联11/11/20223)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并联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
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11/9/2022平均停留时间为:11/11/2022平均停留时间为:11/9/202211/11/2022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11/9/202211/11/202211/9/2022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2应用11/11/2022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2应用11/9/20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假定:
①流体一恒定的流速u通过系统,且为一维流动。
②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的横截面上径向浓度分布均匀,即径向混合达到最大。③扩散混合发生在轴向,且可用费克定律加以描述。
11/11/2022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假定:①流体一恒定的根据假设,可建立轴向扩散的数学模型方程,取de的微元管段,对此微元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输入=流动+扩散输出=积累=11/11/2022根据假设,可建立轴向扩散的数学模型方程,取de的微元管段,对11/11/202211/9/2022即:——轴向扩散模型方程
将模型化为无因次量:11/11/2022即:——轴向扩散模型方程将模型化为无因次量:11/9/20令:其中:代入则得轴向扩散模型无因次方程为:11/11/2022令:其中:代入则得轴向扩散模型无因次方程为:11/9/202令:——皮克列准数
Pe表示对流流动和扩散传递的相对大小,反映了返混的程度
对流传递速率较之扩散传递速率要慢得多,全混流。
时
为平推流,此时扩散传递可略去不计
Pe越大,返混程度越小,Pe为轴向扩散模型的模型参数。11/11/2022令:——皮克列准数Pe表示对流流动和扩散传递的相对大小,反代入:平推流
全混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其初始条件为:闭-闭,开-开,闭-开,开-闭
对于开-开边界,边界条件为:边界条件有四种:11/11/2022代入:平推流全混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其初始条件为:闭-闭,代入初始和边界条件,可得的解为:erf为误差函数,其定义为:
——不可积的高次误差函数11/11/2022代入初始和边界条件,可得的解为:erf为误差函数,其定义为:相应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的表达式为:对于闭-闭式的边界条件为:11/11/2022相应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的表达式为:对于闭-闭式的边界条件为:——表示刚进入的状态——表示将出口时
代入式可得:11/11/2022——表示刚进入的状态——表示将出口时代入式可得:11/9平均停留时间与方差为:
对于闭-闭或开-闭边界,无解析解,通常做法是根据其数据来获得和曲线,计算出相应的数学期望及方差:11/11/2022平均停留时间与方差为:对于闭-闭或开-闭边界,无解析解,通可见,不管什么边界条件,当较小时都会有相同的和,即:具有加和性。,即方差均即若将反应器分成几个小反应器,每个小反应器的平均停留时间为,方差为,则有:11/11/2022可见,不管什么边界条件,当较小时都会有相同的和,即:具有加和同理,在对一装置进行示踪剂实验时,只要输入示踪剂的浓度分布已知,不必一定要是标准的脉冲或阶跃输入,就可以从进出口示踪剂的方差来确定装置内的方差,若以和分别表示入口和出口处的方差,根据加和性有: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模型的参数11/11/2022同理,在对一装置进行示踪剂实验时,只要输入示踪剂的浓度分布已设计反应器时,若停留时间分布未知,还可根据关联式里估算Pe
若为湍流,则式中:例如:对于空管反应器,在
的范围内,可由估算。
—施密特准数11/11/2022设计反应器时,若停留时间分布未知,还可根据关联式里估算Pe2应用若将轴向分散模型模型用于定常操作的管式操作的管式反应器,则有:边界条件为:11/11/20222应用若将轴向分散模型模型用于定常操作的管式操作的管式反应对于一级反应,则可得解析解:其中:11/11/2022对于一级反应,则可得解析解:其中:11/9/2022当时将a展开成:代入上式——平推流对一级反应进行计算的结果说明:轴向扩散模型只不过是在平推流模型的基础上迭加一轴向扩散项11/11/2022当时将a展开成:代入上式当时将作级数展开——全混流进行一级反应的计算式11/11/2022当时将作级数展开——全混流进行一级反应的计算式11/9/20可见,具有闭式边界条件的轴向扩散模型,根据模型参数的取值不同,可以体现从平推流到全混流之间的任何返混情况。
实际反应器的转化率随Pe倒数的减小而增加。空时越大,流动状况偏离理想流动的影响也越大。当n≠1时,难以求出解析解,可用数值法求解。二级反应的转化率受返混的影响比一级反应大。反应级数越高,返混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越大。11/11/2022可见,具有闭式边界条件的轴向扩散模型,根据模型参数的第五节流体混合及其对反应的影响1混合程度和流体的混合态2混合态对反应的影响11/11/2022第五节流体混合及其对反应的影响1混合程度和流体的混合态第五节流体混合及其对反应的影响1混合程度和流体的混合态1)调匀度S不同组成的流体之间的混合程度定义:或11/11/2022第五节流体混合及其对反应的影响1混合程度和流体的混合态若完全混合均匀,S=1.0,S偏离1.0,表明混合不均匀,S偏离1.0越大,混合就越不均匀。2)流体的混合态(离析流)粒子间不发生任何物质交换,相应的混合态称为“完全凝集态”,例如气力输送中的气体。宏观流体:微观流体:达到分子尺度的混合,非凝聚态部分微(宏)观流体:介于两者之间11/11/2022若完全混合均匀,S=1.0,S偏离1.0,表明混合不均匀,S2混合态对反应的影响1)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有两个体积相同,浓度分别为α级不可逆反应的流体粒子,进行若为宏观流体,则各自的反应速率为:11/11/20222混合态对反应的影响1)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有两个体积相同,平均反应速率为:若为微观流体,则混合后A的浓度为
平均反应速率为:11/11/2022平均反应速率为:若为微观流体,则混合后A的浓度为平均反应速两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与值有关:时
即微观混合降低了反应速率;时
即微观混合提高了反应速率;时
对于一级反应,宏观流体和微观流体的反应效果是一样的。11/11/2022两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与值有关:时即微观混合降低了2)对反应过程(反应器)的影响
间歇反应器,微观混合的程度不影响反应器的工作情况。
平推流反应器,微观混合的程度对平推流反应器工作情况不产生影响。
全混流反应器,除一级反应外,微观混合的程度将影响反应器的工作情况,这种影响随停留时间分布的不同而不同,返混程度越严重,微观混合程度的影响越大。11/11/20222)对反应过程(反应器)的影响间歇反应器,微观混合
化学反应工程11/11/2022化学反应工程113第四章非理想流动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3寿命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11/11/2022第四章非理想流动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1停留时间分布的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流体从进入系统时算起,到其离开系统时为止,在系统内总共经历的时间,即流体从系统的进口至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寿命分布:
指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到离开系统的停留时间。年龄分布:
指流体粒子进入系统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11/11/2022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停留时间:流体从进入系统时算起,到其离区别:
寿命分布指的是系统出口处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年龄分布是对系统中的流体粒子而言的停留时间。实际测定得到的且应用价值又较大的是寿命分布。通常所说的停留时间分布指的是寿命分布。11/11/2022区别:寿命分布指的是系统出口处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年龄分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1)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出口中红色粒子数t11/11/2022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1)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出口中红色粒子11/11/2022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或寿命分布密度函数。时:
时:
且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停留时间小于t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数可改写成: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或寿命分布密度函数。时:时:且可以用年龄分布密度函数和年龄分布函数来描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11/11/2022可以用年龄分布密度函数和年龄分布函数来描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Ⅰ)平均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应是曲线的分布中心,即在所围的面积的重心在t坐标上的投影
曲线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特征值在数学上称t为曲线对于坐标原点的一次矩,又称的数学期望。11/11/2022Ⅰ)平均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应是曲线的分布中心,即在所围的面Ⅱ)方差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散程度的量,在数学上是指对于平均停留时间的二次矩。11/11/2022Ⅱ)方差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散程度的量,在数学上是指对于平均令:无因次时间:则: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11/11/2022令:无因次时间:则: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11/9/2022若以表示以为自变量的方差,则它与的关系为:11/11/2022若以表示以为自变量的方差,则它与的关系为:11/9/2022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1)脉冲示踪法主流体t=0示踪剂11/11/2022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1)脉冲示踪法主流体t=0示踪响应曲线11/11/2022响应曲线11/9/2022设示踪剂加入量为m(根据A的物料衡算)11/11/2022设示踪剂加入量为m(根据A的物料衡算)11/9/2022为了验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必须根据三个已知量m,
和进行一致性检验,即由实验所获得的
数据或
数据应满足:(空时)是否与相等,若不相等,则须检查原因。11/11/2022为了验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必须根据三个已知量m,和进行一致由脉冲法测定某反应器的响应曲线结果如下:例:t(min)
00.511.522.533.544.555.566.5702522272622191510743310计算时的和解:
11/11/2022由脉冲法测定某反应器的响应曲线结果如下:例:t(min)011/11/202211/9/2022流体示踪剂系统检测示踪剂入口出口2)阶跃示踪法升阶跃Ac11/11/2022流体示踪剂系统检测示踪剂入口出口2)阶跃示踪法升阶跃Ac1入口出口降阶跃11/11/2022入口出口降阶跃11/9/2022如果t时刻出口物料中A的浓度为对于降阶法:
在图中应满足:对于升阶跃11/11/2022如果t时刻出口物料中A的浓度为对于降阶法:在图中应满足:对或:
应用上式进行一致性检验11/11/2022或:应用上式进行一致性检验11/9/20223寿命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设在定常流动系统中,对于恒容过程,在0~t时间内对示踪剂A进行物料衡算:输入(0~t
内流入系统中A的量)输出(0~t内由系统流出A的量)留在系统中的量
11/11/20223寿命与年龄分布的关系设在定常流动系统中,对于恒容过程,有时采用强度函数表示两者的关系:表示容器中年龄为t的粒子在t到系统的粒子所占的分率。时间内离开11/11/2022有时采用强度函数表示两者的关系:表示容器中年龄为t的粒子在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2全混流模型3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11/11/2022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2全混流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11/11/2022第二节理想流动及层流的停留时间分布1平推流11/9/即:性质:11/11/2022即:性质:11/9/2022数字特征为:表明所有的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相同。
方差越小,说明分布越集中,分布曲线就越窄,停留时间分布方差等于零这一特征说明系统内不存在返混。11/11/2022数字特征为:表明所有的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相同。2全混流模型11/11/20222全混流模型11/9/2022单位时间内反应器内示踪剂做物料衡算得:输入输出积累11/11/2022单位时间内反应器内示踪剂做物料衡算得:输入输出积累11/9/即:积分:11/11/2022即:积分:11/9/2022对恒容:11/11/2022对恒容:11/9/2022数字特征:11/11/2022数字特征:11/9/2022可见:
返混程度达到最大时,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平推流时方差
实际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应介于0~1之间,值越大则停留时间分布越分散,因此,由模型模拟实际反应器时应从方差入手。11/11/2022可见:返混程度达到最大时,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平推流时设两个反应器进行的反应相同,且平均停留时间相等。对于平推流反应器,所有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相等,且都等于平均停留时间。对于全混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小于平均停留时间的流体粒子占全部流体的分率为:使停留时间分布集中,可以提高反应器的生产强度。11/11/2022设两个反应器进行的反应相同,且平均停留时间相等。使停留时间分3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
当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管内流速随距管轴心的速度分布为:平均流速:在管出口的流体质点在管内的停留时间t11/11/20223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当流平均停留时间:管轴心上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最小,为时,,只有在物料中才会有A,根据时,管的流出当的定义有:11/11/2022平均停留时间:管轴心上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最小,为时,,只有11/11/202211/9/2022两个阴影面积相等11/11/2022两个阴影面积相等11/9/202211/11/202211/9/2022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2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3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4组合模型11/11/2022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2多级全混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建立流动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冷态模型实验测定装置的停留时间分布。2.根据所得的和流动模型,并根据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所提出的模型中的参数。的结果通过合理的简化提出可能的3.结合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模拟计算来预测反应结果4.通过一定规模的热模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11/11/2022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建立流动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冷态模型实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物质交换,或者说它们之间不发生微观混合,流体粒子就像一个有边界的个体,从反应器的进口向出口运动。离析流:设反应器进口的流体中反应物A的浓度为当反应时间为t时,浓度为11/11/20221离析流(离集流)模型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
停留时间在t到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则这部分流体对反应器出口流体中A的浓度的贡献:
反应器出口处A的平均浓度根据转化率的定义,也可写成:
——离析流模型
11/11/2022停留时间在t到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则这部分流体对反应器例:
等温下在反应体积为的流动反应器内进行液相反应: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反应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
进料流量:
A的浓度:
停留时间分布为:
11/11/2022例:等温下在反应体积为的流动反应器内进行液相反应:该反应为024681012141618202224014798521.510.60.20t/min
试计算离析流模型反应器出口处A的转化率11/11/2022024681012141618202224014798521解:
A的转化率可由模型方程求取应先求出与t的关系,积分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积分:
得:11/11/2022解:A的转化率可由模型方程求取应先求出与t的关系,积分二级还应先求出00242220181614121086420t11/11/2022还应先求出00242220181614121086420t1转化率为:若用平推流:两者结果相近,原因是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与平推流偏离不算太大的缘故。11/11/2022转化率为:若用平推流:两者结果相近,原因是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2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11/11/20222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11/9/20221)多釜串联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对第i釜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输入输出积累11/11/20221)多釜串联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对第i釜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输初始条件:t=0时,
当i=1时,积分:时,且时,11/11/2022初始条件:t=0时,当i=1时,积分:时,且时,11代入得:积分得:递推求解得:——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函数11/11/2022代入得:积分得:递推求解得:——多釜串联停留时间分布函数11若以系统的总平均停留时间代入,有:
令,写成无因次形式:对求导,可得多釜串联模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11/11/2022若以系统的总平均停留时间代入,有:令,写成无因次形式:对2)曲线特征11/11/20222)曲线特征11/9/202211/11/202211/9/2022从曲线可见,全混流串联模型的均出现峰值,相应此峰值的无因次停留时间以记,将对求导,并令导数=0,可求得此极值。曲线在曲线的两侧均有一个拐点:
11/11/2022从曲线可见,全混流串联模型的均出现峰值,相应此峰值的无因次停即:数字特征:11/11/2022即:数字特征:11/9/2022时,
,与全混流模型一致
时,
,与平推流一致当N为任何正数时,其方差应介于0与1之间,对N的不同取值可模拟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如何应用多釜全混流模型来模拟一个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11/11/2022时,,与全混流模型一致时,,与平推流一致当N为例:
按上例,由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计算,由已知数据可计算故采用5个的大釜和一个的小釜11/11/2022例:按上例,由多级全混流串联模型计算,由已知数据可计算故采可得:11/11/2022可得:11/9/202211/11/202211/9/20223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1)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设反应器内的有效容积为全混流状态的体积为死区的体积为此时,相当于一个实际有效容积为的全混流反应器:令:11/11/20223几种常见的单参数模型1)有死区的全混流模型设反应器内的有由物料衡算可知: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征,只是缩短了反应流体在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2)具有死区的平推流模型死区的存在并不改变平推流的特性,只是减少了反应器的实际有效容积。11/11/2022由物料衡算可知: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此模型并未改变全混流的特设平推流体积为
死区体积为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即曲线比无死区场合提前出峰11/11/2022设平推流体积为死区体积为所以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11/11/202211/9/20223)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区全混流区Ⅰ)按串联方式组合(串联模型)11/11/20223)平推流与全混流串并联模型平推流区全混流区Ⅰ)按串联方式组平推流区全混流区设反应器内全混流的体积为平推流体积为11/11/2022平推流区全混流区设反应器内全混流的体积为平推流体积为11/9该模型的形式为:11/11/2022该模型的形式为:11/9/2022Ⅱ)并联模型11/11/2022Ⅱ)并联模型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11/9/202211/11/202211/9/20224)带有短路的全混流模型11/11/20224)带有短路的全混流模型11/9/2022平推流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
带有短路的平推流可看作是两个平推流并联,且其中一个平均停留时间为0。11/11/2022平推流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带有短路的平推流可看4)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串联11/11/20224)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串联11/9/20224组合模型1)有短路和死区的全混流模型死区11/11/20224组合模型1)有短路和死区的全混流模型死区11/9/202此时停留时间分布为:11/11/2022此时停留时间分布为:11/9/20222)两个不同容积的全混流并联11/11/20222)两个不同容积的全混流并联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
平均停留时间为:
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平均停留时间为:11/3)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并联11/11/20223)有短路的平推流全混流并联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
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其中:11/9/2022平均停留时间为:11/11/2022平均停留时间为:11/9/202211/11/202211/9/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11/11/2022停留时间分布为:11/9/202211/11/202211/9/2022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2应用11/11/2022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2应用11/9/20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假定:
①流体一恒定的流速u通过系统,且为一维流动。
②垂直于流体运动方向的横截面上径向浓度分布均匀,即径向混合达到最大。③扩散混合发生在轴向,且可用费克定律加以描述。
11/11/2022第四节轴向分散模型1模型的建立假定:①流体一恒定的根据假设,可建立轴向扩散的数学模型方程,取de的微元管段,对此微元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输入=流动+扩散输出=积累=11/11/2022根据假设,可建立轴向扩散的数学模型方程,取de的微元管段,对11/11/202211/9/2022即:——轴向扩散模型方程
将模型化为无因次量:11/11/2022即:——轴向扩散模型方程将模型化为无因次量:11/9/20令:其中:代入则得轴向扩散模型无因次方程为:11/11/2022令:其中:代入则得轴向扩散模型无因次方程为:11/9/202令:——皮克列准数
Pe表示对流流动和扩散传递的相对大小,反映了返混的程度
对流传递速率较之扩散传递速率要慢得多,全混流。
时
为平推流,此时扩散传递可略去不计
Pe越大,返混程度越小,Pe为轴向扩散模型的模型参数。11/11/2022令:——皮克列准数Pe表示对流流动和扩散传递的相对大小,反代入:平推流
全混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其初始条件为:闭-闭,开-开,闭-开,开-闭
对于开-开边界,边界条件为:边界条件有四种:11/11/2022代入:平推流全混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其初始条件为:闭-闭,代入初始和边界条件,可得的解为:erf为误差函数,其定义为:
——不可积的高次误差函数11/11/2022代入初始和边界条件,可得的解为:erf为误差函数,其定义为:相应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的表达式为:对于闭-闭式的边界条件为:11/11/2022相应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的表达式为:对于闭-闭式的边界条件为:——表示刚进入的状态——表示将出口时
代入式可得:11/11/2022——表示刚进入的状态——表示将出口时代入式可得:11/9平均停留时间与方差为:
对于闭-闭或开-闭边界,无解析解,通常做法是根据其数据来获得和曲线,计算出相应的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秋日的校园美景描写(5篇)
- 精密制造行业品质保障承诺书4篇范文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综合训练试卷(含答案详解)
- 再生骨料砌块墙体抗裂砌筑工艺考核试卷
- 2025年教师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合规考核试卷
- 2025年普惠性在线教育《弱势群体在线教育服务规范》应用认证考核试卷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专项测试试卷(详解版)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试题(解析版)
- 基于苏教版教材从 “计数单位”看新课标的整体化与一致性
- 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医院感染管理科十五五发展规划
- 学堂在线 实验室安全教育 章节测试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解读
- 医院特殊群体服务优先制度方案
- 2025年知识产权普法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 纳税申报实务说课课件
- 敦煌地貌课件
-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福建专用)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福建专用)原卷
-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课件
- 医院医疗器械询价采购相关表格(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