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窦娥冤》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窦娥冤》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窦娥冤》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窦娥冤》课件2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解和学习关汉卿等本色派作家质朴自然、酣畅泼辣、直切明朗的语言特点,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的语言,逐步培养自己的文风。2.戏剧为何需要冲突?冲突为何要高度集中?冲突和人物、时代以及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3.戏剧是浓缩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鉴赏戏剧时要理解:戏剧是如何对现实进行加工、又是如何创造艺术的。4.戏曲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至今还有大量拥趸,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毫无疑问是很有必要的;现代话剧借鉴西方,传到中国后又有了本土特色和更多发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务必要理清这些关联。教学目标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冋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一、导入1.写作背景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在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豪强地主,都通过“斡脱所”这个法定机关进行高利贷剥削。债户若满期无力偿还,那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及妻室儿女便当做抵押品被抢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族和亲友。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窦娥冤》是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2.作者介绍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枃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3.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戏”或“旦本戏”。(1)剧本的构成:唱、科、白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2)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3)名作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4.了解戏剧的完整情节【楔子】书生窦天章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第三折】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第四折】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结局)1.扫清文字障碍:埋怨(mán)角调(jué)变徵(zhǐ)冤枉(wang)湛湛青天(zhàn)衔冤(xián)罪愆(qiān)苌弘(cháng)嗟怨(jiē)古陌(mò)荒阡(qiān)亢旱(kàng)盗跖(zhí)瀽(jiǎn)杳无音信(yǎo)前合后偃(yǎn)尸骸(hái)错勘(kān)2.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情节,不超过30字。窦娥被斩首示众,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二、初读1.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讨论:这首曲子揭示了怎样的冲突?起到了什么作用?揭示了:窦娥莫名其妙地受到了刑罚,被押赴刑场的激烈冲突,她的冤屈可以动地惊天。同时此处情节照应曲目标题,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三、赏析【人物形象】2.熟读《滚绣球》这支曲子,讨论:冲突发生后,窦娥是怎样理解自己遭遇的?请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分析她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多数人一样,窦娥先前也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这是普通劳动人民对社会公平和正义最基本、最朴素的认识,但悲惨的现实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进而愤怒地揭露社会的不公、吏治的腐败,甚至对天地鬼神也彻底否定。最后回到现实,那个时代的一个弱女子,面对这种局面,又能如何呢?窦娥天大的冤屈、怨恨,也只能“落得两泪涟涟”。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鬼神主持正义→怀疑质问鬼神→揭露黑暗现实→彻底否定天地→落得两泪涟涟3.唱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斩钉截铁,揭露彻底,讨论后分析,其背后有何深意?这两句是作者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所做的猛烈抨击和尖锐的批判,作者不仅认识到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更强调了这类矛盾的普遍性,与此同时作者相信: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的窦娥,已经有了觉醒意识,并开始奋起反抗,由此看来,这一唱词可谓意境深远。

4.《倘秀才》唱词中,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这一情节具体表现了窦娥的什么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原因:她哀告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怕婆婆为自己伤心。品质: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的温顺善良、善解人意。作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观众对窦娥的深切同情,须知,人人皆有“良知与悲悯”,我们看到,即便是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和监斩官也有被窦娥的善良打动。5.熟读《快活三》和《鲍老儿》,思考:窦娥临刑前为什么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起到怎样的作用?(1)体现出窦娥对生的留念,尽管生活艰苦,但生命很美好,年轻的窦娥充满了生的留念,却不得不走向刑场!(2)体现出窦娥对婆婆的不舍和挂念。长期的相依为命,窦娥早已当婆婆是身边唯一的亲人。在《快活三》和《鲍老儿》两支曲子中,作者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刻画出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悲痛心情,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3)死者将逝,生者还要继续,窦娥希望婆婆活得有所寄托,再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孝顺。(4)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使戏剧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社会作用充分体现。6.窦娥临刑前为何发下三桩誓愿?如何理解这三桩誓愿的应验?(1)第一桩“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能够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六月飞雪”,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以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亢旱三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惩治邪恶。(2)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7.“第三折”开头一段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交代监斩官、刽子手等人敲鼓、磨旗、提刀、押犯人、封巷口的一系列行动,语言质朴自然、直切明朗,突出了法场上的阴森、紧张,充满了杀气,为窦娥的出场渲染了一种肃杀、悲痛的气氛。8.再读《滚绣球》,分析这支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如何?(1)这支曲子主要运用了呼告、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2)呼告手法使窦娥的斥骂天地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对偶、对比实际上暗含着主人公对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满腔怨恨,并且作为表演艺术,综合运用这些修辞,使语言表现力更强、脍炙人口,便于传唱。【语言】9.三桩誓愿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主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现实中不可能的情景,却一一借助想象和夸张出现,从而彰显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反映了底层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2)这是本文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10.什么是冲突。戏剧为什么需要冲突?(1)所谓冲突,就是愿望和障碍的对立。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愿望+障碍=冲突其中,愿望越强,障碍越大,冲突就越激烈,也就越能吸引观众。(2)戏剧需要冲突,是因为作为表演的艺术形式,戏剧必须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才能吸引他们看下去。怎样调动呢?戏剧常把故事中的人物分成正反两派,也就是好人和坏人。观众看戏,肯定会站在好人这边。比如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是好人,挡他道的六将是坏人,关羽每遇一将,观众就为他担心:能不能过去啊?最后关羽斩了六将,过去了,观众就会为他高兴。【矛盾冲突】(3)具体到《窦娥冤》,你可以看到,善良又勤劳的窦娥尽管年幼被卖,年轻守寡,但她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好好地活下去的愿望。却不想,“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一个人基本的生存愿望,竟然面临一重又一重的人为障碍,最后愿望破灭,窦娥冤屈而死,显然,贯穿全剧的就是两个字:“冤”和“怨”,这两个字激发了我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这就是悲剧的强大力量:运用冲突关注时代、命运和社会。11.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指斥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要通过感动天地来显示冤情,怎样理解这一冲突?冲突有两种:人与人、或者人与自然的冲突叫“外部冲突”,人与自己的冲突叫“内心冲突”。在关汉卿的时代,底层劳动人民遭受了极大的不公,作者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关汉卿虽关心人民疾苦,却又没办法跳出自己的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