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学专题-第11次传染病年会_第1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11次传染病年会_第2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11次传染病年会_第3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11次传染病年会_第4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11次传染病年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玉臣

泰安市中心(zhōngxīn)医院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bàolù)与防护第一页,共六十五页。关爱您的病人(bìngrén),关爱您自己第二页,共六十五页。“人体多么优美,器官多么精巧完善!他们的运动精确无误,非常驯服,非常自豪和强壮。当人被撕碎的时候,它们一下变得非常可怕。生命(shēngmìng)的小火焰一点点地弱下去,最后闪烁一下,终于完全熄灭,就像蜡烛一样燃尽,无声地、轻轻地。它对剿灭生命(shēngmìng)的人进行了抗争,但最终又屈服了。它呼叫过,但还是沉默了。”

第三页,共六十五页。HIV&HCVHCVHIV

HIVHIVHCVHIV&HCV受伤(shòushāng)的“外籍”天使诸多报道医护人员职业(zhíyè)获得性感染第四页,共六十五页。

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ɡānyán)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HIV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第五页,共六十五页。艾滋惊魂(jīnghún)第六页,共六十五页。“艾滋惊魂”事件(shìjiàn)及其启示2003年的一天,“120”急救车把一名特殊的病人送到广州某医院。这名病人是由于先砍伤仇家,后被寻仇报复,其手、脚的肌肉、跟腱均被砍断,四肢血肉模糊。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当班急诊科医生的身上、脸上和眼睛都被鲜血污染,另一名医生为病人清理缝合伤口时,手指被扎破;麻醉科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带着受伤的手指为病人进行麻醉;手术过程中不少医生的白大衣、口罩都被病人的鲜血染湿了。经过6小时的连续作战,病人终于脱离险境。因术前情况紧急,院方没有来得及对病人的血液进行检查,而三天后的检查结果显示:病人HIV抗体阳性!经过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复查证实,这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第七页,共六十五页。关注艾滋关爱生命:妙龄护士(hùshi)感染艾滋病(/bbs68-0-1.html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两名护士在工作中被疑感染艾滋病毒(中新上海网5月12日电)

23岁女护士手指创口疑染上艾滋血,耽搁了56小时,护士当场被吓蒙。(重庆商报)四川艾滋病人带血针头刺破护士手患者逃离医院(东方网)第八页,共六十五页。血源性传染病的概念一般是指通过输血(包括血液制品)或病人血液污染(wūrǎn)导致的传染病。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第九页,共六十五页。根据我国疫情统计(tǒngjì):50-60年代血源性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1%以下80年代血源性传染病明显增加1990年血源性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10%1995年血源性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24%第十页,共六十五页。途径除受感染者自身因素以外医源性供血输血穿刺(chuāncì)注射手术治疗传染(chuánrǎn)主要原因第十一页,共六十五页。预防接种人数众多,且为易感儿童(értóng)。接种器材未消毒或消毒不严引起的交叉感染。第十二页,共六十五页。职业(zhíyè)暴露第十三页,共六十五页。发生(fāshēng)职业暴露人员的分布图第十四页,共六十五页。职业(zhíyè)暴露:是指由于职业(zhíyè)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第十五页,共六十五页。

医护(yīhù)人员职业危害的分类

生物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运动(yùndòng)功能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第十六页,共六十五页。指在医疗活动(huódòng)过程中,患者携带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血液、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传播给医务人员,使其有被感染相应的传染病的危险患者(huànzhě)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患者(huànzhě)微生物生物性职业危害第十七页,共六十五页。化疗(huàliáo)药物、清洁剂、消毒剂、汞…化学性职业(zhíyè)危害第十八页,共六十五页。包括电离辐射、医疗锐器伤和噪声。电离辐射会导致白细胞减少(jiǎnshǎo)、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物理性职业(zhíyè)危害第十九页,共六十五页。最具威胁(wēixié)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第二十页,共六十五页。HIV的发现(fāxiàn)迫使我们对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引起重视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计达7000万例(我国约80万)全球有5000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我国44万)每天有15000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每6秒有1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píngjūn)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五页。

中国(zhōnɡɡuó)不同年份艾滋病流行发展1985年1995年1998年1989年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五页。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按地区(dìqū)分布

(1985-2003.12)1-5051-500501-10001001-50005001-10000>10000HIV感染者数2004.10.31报告(bàogào)7044例,病人281例,居全国第五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五页。《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chángshí)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

目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按每年30%以上的速度(sùdù)增长,到2010年有可能达1000万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五页。HIV传播的主要(zhǔyào)途径性传播

同HIV感染者发生(fāshēng)无保护的性行为

血液传播(chuánbō)

接受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母婴传播

被感染的母亲传染给未出生的婴儿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接受未经筛查的血液接受未经筛查的器官或组织移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针刺伤,粘膜接触等其他意外事故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五页。国家卫生部关于AIDS职业(zhíyè)暴露的定义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hùlǐ)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五页。丙肝目前,全球有1.8亿丙肝患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4倍。我国约有患者3800万。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但不一样的是:丙肝尚无疫苗可预防。90年代才有丙肝诊断项目(xiàngmù),由于症状隐匿,丙肝一般要‘隐藏’10—20年后才开始表现出各种症状。(重视程度低的原因)调查99%的人对丙肝没有正确认识,使得就诊率只有10%。据统计,80%的急性丙肝患者没有症状,约50—85%的急性患者会进展为慢性丙肝,其中又有约10—15%的患者可能在感染后20年左右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每年有1%至7%会演变为致命的肝癌。丙肝危害(wēihài)远比艾滋病大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五页。乙型病毒性肝炎(ɡānyán)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chāoguò)2.8亿,我国约占1.3亿,乙肝患者3000万。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五页。WHO报告(bàogào):2002年,全世界3500万医护人员共发生(fāshēng)300万次针刺伤

护士(hùshi)63%医生14%化验/输液治疗师10%保洁员3%呼吸治疗师2%注射器刺伤80%切伤8%接触开放伤口7%粘膜接触5%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五页。北京协和医院对全市7家医院的1075名护士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66人在日常工作(gōngzuò)中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年人均被刺伤3.5次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值得注意的是护工群体,他们多是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被刺伤,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关注。第三十页,共六十五页。徐韬对30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护士(hùshi)针刺伤发生率为87%,外科医生为80.2%,检验人员53.2%,护工为88.6%;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五页。针刺(zhēncì)伤危险性有多大?

研究显示(xiǎnshì):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20/6135)

针刺伤危险性因素:

刺伤的深度;针头的性质(空心比实心更危险);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伤了静脉和动脉;污染源来自感染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五页。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五页。艾滋病职业暴露(bàolù)的预防性用药根根卫生部制订的《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要根据暴露级别(jíbié)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五页。服药时间:一旦决定用药,越快越好CDC推出的时间:1小时以内效果好>4小时,效果降低(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HIV抗体检测的时间:暴露(bàolù)后第0天、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五页。乙型肝炎职业暴露(bàolù)的预防性用药未接种(jiēzhòng)过乙肝疫苗或接种(jiēzhòng)后无反应医务人员暴露(bàolù)源HBsAg(-)HBsAg(+)1、24小时内接种HBIG0.06ml/kg2、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0、1、6月)3、病人如有黄疸,一月后复种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4、定期追踪医务人员1、完成乙肝疫苗接种2、定期追踪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五页。乙型肝炎职业暴露(bàolù)的预防性用药接种(jiēzhòng)过乙肝疫苗HBsAg>10mIu/ml医务人员HBsAg(+)HBsAg(-)暴露(bàolù)源医务人员1、24小时内接种HBIG0.06ml/kg2、定期追踪定期追踪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五页。丙型肝炎职业(zhíyè)暴露的预防性用药暴露(bàolù)源HCVAb(+)HCVAb(-)医务人员①α-干扰素3天②定期(dìngqī)追踪6-9月定期追踪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丙肝的治愈率能达到70~80%。

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五页。职业安全(ānquán)防护第四十页,共六十五页。AIDS职业(zhíyè)暴露的原因没有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缺乏自我防护知识(zhīshi)与技能工作中发生意外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五页。预防(yùfáng)AIDS职业暴露的措施

采取标准(biāozhǔn)预防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五页。国家卫生部关于(guānyú)标准预防的定义: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bìnɡyuán)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五页。标准(biāozhǔn)预防特点(tèdiǎn)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cuòshī),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空气飞沫)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五页。标准(biāozhǔn)预防1.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tǐyè)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2.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五页。3.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fēijiàn)的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除需佩戴手套和口罩外,还应带防护眼镜4.当有可能发生(fāshēng)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有污染操作者身体的可能时,还应穿上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服标准(biāozhǔn)预防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五页。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yīngdāng)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内进行安全处置5.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若手部皮肤存在(cúnzài)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标准(biāozhǔn)预防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五页。7.处理所有尖锐(jiānruì)物品时应特别小心,防止针刺伤标准(biāozhǔn)预防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五页。8.立即(lìjí)清洁溅出的感染物品9.保证对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病人护理器械、用品、被服做出适当处理,或丢弃、或消毒或在每个病人使用之间进行灭菌10.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案例:去探望病人护士针头掉地刺伤事主的脚,被“艾滋针”扎伤告医院索赔)标准(biāozhǔn)预防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五页。注射器具有可包裹(bāoguǒ)针头的滑动套使用(shǐyòng)安全的工具第五十页,共六十五页。WHO的安全注射定义: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具和适当的操作进行(jìnxíng)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作安全的处理。WHO建议,废弃的注射器具必须放入特制的纸箱内,送焚化炉销毁。7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常规采用这种处置方式,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很难办到。在我国,一次性注射器被再次利用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用过后应作毁损处理。这是美国防止非法滥用注射所采取的措施之一。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五页。防护?职业暴露(bàolù)事件

事件1《羊城晚报》曾报道,广州有一个病人被检出艾滋病病毒,使9位抢救他的医生身陷险境,目前这9位医生都要接受为期(wéiqī)一年的医学观察。心理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五页。事件(shìjiàn)2

某医院一名外科医生,在为HIV初筛阳性的病人做手术时,由于忽视了眼部的防护,血液飞溅入眼内,直接侵袭(qīnxí)眼部粘膜,此医生惶恐至极…

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五页。事件(shìjiàn)3

某医生在为梅毒阳性病人做手术时,被手术刀划伤,经过预防治疗,定期(dìngqī)随访,梅毒检测阴性,未被感染;事过不久,此名医生手术时再次被梅毒阳性病人所用利器扎伤…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五页。事件(shìjiàn)4

某护士为乙肝病人拔静脉输液针,因为知道(zhīdào)此病人是乙肝患者,所以非常小心…拔完针后,由于害怕被扎伤,捏住输液器末端将其提出病房,悬在空中的针头正好将路过的另一名护士扎伤…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五页。其他常见:医废收集人员在收取利器(lìqì)盒时,被利器(lìqì)盒盖上乱放的针头刺伤;配液完毕,双手回套针头时被刺伤;手术过程中器械传递时扎伤;手术缝合时扎伤…

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五页。使用安全(ānquán)的工具预充药液注射器自动(zìdòng)毁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