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一)研究目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对各种媒体资源、业务和使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个人使用个人信息的领域,不时出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增加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个人资料的丢失、泄露和滥用现在已经司空见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在公民众多的权利之中,隐私权是最为值得关注的一点,这也是公民频频发生私人信息被公布、私人对话、私人生活被公众所熟知的问题。隐私权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不为人知的信息,这些信息还包括个人病例、婚姻状况、财产状况等。侵犯隐私权是造成现代公民隐私权方面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因此,有必要将公民的隐私作为法律保护的一部分。我国也必须明确保护隐私权的范围,如果法律规定涵盖了某些非道德隐私,因此,这些隐私应该是合法的和私密的。譬如,律师有义务对客户的私人信息资料进行保密处理,不得将客户的隐私暴露或泄露给任何第三方。包括在刑事案件中,律师知道客户已经犯下了一些未经审判的罪行,但他仍然有义务保密,也不能阻止与其有关的其他人向司法当局披露或报告这些罪行。(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隐私权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的出现,现行立法方面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时代难题,就是寻求一个网络隐私权保护和网络正常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所以,现行发展条件下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应当选择何种权利路径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课题。2.实践价值对于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研究不仅是对我国网络安全研究现状不足的补充说明,还以现实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化解现阶段国内对网络隐私权立法和司法不到位的难题,解决各方面矛盾,促进网络隐私权利保护的良性发展。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国有关大数据时代网络隐私权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网络隐私权定义概念研究,还有一类是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上的研究。网络隐私权定义研究上有,以殷丽娟为代表的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隐私权,在他的《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一文中将网络隐私权定义为“公民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公民相关的敏感信息,如图像、事实及诽谤的意见等等。”有些学者主张网络隐私权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意义的隐私权进行侵犯,譬如吴歧春在他所写的《艳照门后的网络之殇网络隐私权侵权》中认为通过网络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在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上,崔华强在《网络隐私权利保护之国际隐私法研究》这一专著中创新性的提出了建立一个涉外民事保障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整体系统地对网络隐私权利进行保护。吴亮出版的《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权及行政法保障》一书中探究了如何从行政法上寻找在网络时代隐私权所受到的新型侵害的保护模式。申琦在《中国网民网络信息隐私认知与隐私保护行为研究》这一专著中通过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网民网络信息隐私认知、网络信息保护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网站网络隐私保护政策进行了调研。国外研究现状:最早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研究的是西方国家,爱德华·A卡瓦佐与他人合著的《网络生活的权利和义务》一书中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从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到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探讨。美国学者彼瑞斯勒·M·瑞根出版的《法定的隐私权》中对科技发展给隐私权带来的冲击进行了详细阐述。布兰卡·R.瑞兹著的《电子通信中的隐私权:欧洲法与美国法的比较视角》一书中以德国法、欧盟法、美国法等法制区域的制度和经验为蓝本,对电子通信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度而多学科的比较法考察,全面展示了德国法、欧盟法、美国法在基本权利理论和通信秘密权保护制度上的异同。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行业自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一种是立法保护模式,以欧盟为代表;另一种以立法进行保护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模式,以日本为典型。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文在宪法视角下对公民隐私权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宪法视角下公民隐私权中存在的问题:隐私权保护的宪法规范缺位,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与配套制度不完善,隐私权保护的救济不完善。提出完善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措施: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的宪法规范,完善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完善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救济。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第一阶段(2021年8月-2021年9月):选题,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题目,填写任务书

第二阶段(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开题,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并向指导老师提交电子文稿;经老师建议后修改,参加开题报告答辩。

第三阶段(2022年1月-2021年2月):撰写,集中时间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及时与指导老师联系,接受指导,对不足之处及时修改,形成二稿。

第四阶段(2022年2月-2021年3月):修订,提交毕业论文三稿,指导教师检查,与教师沟通交流,不足之处认真听取修改意见;进一步核实毕业论文相

第五阶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修订,提交毕业论文三稿,指导教师检查,与教师沟通交流,不足之处认真听取修改意见;进一步核实毕业论文相关材料的写作技术规范要求,形成定稿。5.已查阅参考文献[1]刘琳璘.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5):114-119.[2]王硕.青海地区公民隐私权宪法保护的调研报告[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32(002):118-120.[3]林立秀.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探究[D].2019.[4]徐丽枝.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仪喜峰.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以自媒体时代为分析背景[J].行政与法,2013(08):99-103.[6]黄明慧.微信平台下隐私权宪法保护[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6.[7]党玺.公民隐私权利的宪法保护——深圳"电子眼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8,000(004):6-14.[8]李萧萧.浅析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隐私权的平衡保护[J].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