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课教案【篇一:高中语文教案范例】高中语文教案范例【导言】?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说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认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实录】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生〔寻找片刻〕:“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师: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课堂稍有沉默。〕生: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存自己的名字。师:说得很好。鲁镇的人们是按习惯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祥林嫂〞,至于她没出嫁之前姓甚名何,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们说,隐藏在这个称呼背后,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些什么呢?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师:对,“祥林嫂〞的称呼正揭示了旧时女子地位的低下。关于“祥林嫂〞的称呼,你们还有没有别的疑问?生:既然人们习惯按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女人,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呢?师:按习惯应该叫什么了?生:贺六嫂。师:是啊,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生活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再嫁,丧夫,亡子,被逐,经历了极为凄惨的遭遇。然而鲁四老爷全家和鲁镇的人们却“仍然叫她祥林嫂〞,根本不按习惯改称她“贺六嫂〞呢?生:可能是大家叫习惯了,不愿改口吧?师:是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些可能性出来呢?生:课文强调“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不是习惯叫“祥林嫂〞这么简单。从下文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事情看,应该是人们根本就不想成认她改嫁这个事实,认为她改嫁是“败坏风俗〞的,是“不干不净〞的。师:说得很好。祥林嫂被迫改嫁,遭遇悲惨,鲁镇的人们只给予廉价的同情,甚至不按习惯称呼她“贺六嫂〞,暗示了整个鲁镇社会不成认她改嫁的态度。因此,“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不起眼的做法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认,整个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样的祥林嫂最终被人们彻底抛弃,也就缺乏为奇了。????【后记】鲁迅作品的语言一向为人所称道,?祝福?中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工,前后身份有所不同,但小说中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发生变化,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无论是什么细节,往往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态度。从细节入手,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介入人物角色中。本片段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语文课堂就有了活力和张力。【篇二: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及风格。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和细腻优美的语言。(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2、训练学生在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3、情境赏析法。如对五副画面的想象和理解。五、教学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读--品--悟七、课前准备:1、印发作者背景简介。2、发动学生搜集咏秋的诗句,分两类:乐秋和悲秋。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北方秋天的图画:辽阔蔚蓝的天空、人字形的南飞的大雁、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红艳艳的高粱穗子、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古往今来,这些醉人的画面,唤起过人们多少诗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我们学习过的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历史上咏秋的诗句,乐秋的少,悲秋的多,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有一个人对北方的秋更是钟情,他甚至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中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是谁呢?他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悲秋之作?故都的秋?。整体感知1、解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本文的标题,你有怎样的感觉?(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分析,讨论法)眷念以及悲凉之意。“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不是现代繁华的首都北京,而是有着文化底蕴的文明古都;“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2、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或请个别学生为同学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基调,适当给与点评,美读法)3、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对故都的秋,可谓痴情!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文章,品味这北国的秋味。品读鉴赏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即第一自然段中“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第二段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段写南国之秋景及其特点,通过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照,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郁达夫满怀依恋,描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课文主体局部,作者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秋景。从第3至7自然段,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分别描绘了五幅图画。(学生快速阅读,然后讨论,发言,给每幅图画起名,教师总结)庭院清秋秋槐落蕊五幅图画秋蝉残鸣秋雨斜阳清秋佳果4、集中赏析:选择其中一幅图画“庭院清秋〞(第3段)。“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调动学生想象,可以课前安排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作两幅图画,课堂展示,让其他学生点评)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做了画的背景:地面上,蓝色的牵牛花点缀期间,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一间破屋,院子里坐一个闲散的人,手捧一碗浓茶,举头望碧空,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表达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同时,这一画面又紧扣文眼,即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反衬)悲凉: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一个人住着,在破壁腰中(破败,荒凉,落寞);一碗浓茶(苦涩);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闲散,百无聊赖);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而非紫色或红色;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而不是一丛丛青葱的茁壮(草木枯萎)。整幅图画里,作者颇具匠心地选用了冷色调,如青、蓝、灰、白等等,符合作者追求颓废忧郁的散文风格,又符合悲秋的意境。这幅图画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情景交融。思考:“清〞、“静〞是故都之秋景的自然特征,“悲凉〞那么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悲凉〞?(学生根据课前资料讨论答复,教师总结)这需要我们从作者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来理解。郁达夫一生清苦,生性敏感,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出生说成是“悲剧的出生〞,天性中有一种落寞颓唐的情调。本文写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郁达夫早已饱受人间的忧愁与辛酸,由于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他遭受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只好迁居杭州一带,依靠游山玩水来排遣现实的苦闷。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写下了这篇散文,将故都的秋味与自己的生活感受相融合。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秋本身,总带有一点悲凉的色彩,而这样一个特定的战乱时代里,这样一个性格忧郁的知识分子,自然会生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无计可消除的悲凉。小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悲凉。故都的秋,让郁达夫痴迷,让我们深爱!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对剩下的图画进行赏析;思考中议论段落的作用;找出排比句。高中语文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开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到达了最顶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篇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局部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消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局部(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第二局部(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局部〔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2~3段〕〔4~6段〕〔7~10段〕四、讲读第一局部: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突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突然想起。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比照〕路感受:自由——〔苦闷〕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局部。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局部,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局部教学步骤:一、讲读课文第二局部: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局部,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一〕讲读第4小节: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抖、闪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变态测试题目及答案
- 广告设计师证书考试设计过程分析题及答案
- 产品原理测试题及答案
- 应急管理条例试题及答案
- 医院出纳财务笔试题及答案
- 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要素试题及答案
- php编程面试题及答案
- 品牌形象塑造的考察试题及答案
- 数学高数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广告设计师考试综合提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三高考冲刺主题教育班会:《高三考前心理调适指南:减压赋能 轻松备考》-2024-2025学年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消防安全应急处置)消防设施运行维护试题
- 九一八事变课件
- 鄂尔多斯市水发燃气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临海市纪委市监委下属事业单位公开选聘工作人员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2025年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演练思想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春季江东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15人(安徽)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5届高三3月押轴试题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口算
- MOOC 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13 荷叶圆圆说课课件(共17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