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P3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P9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P10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86、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P29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8、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P31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10、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P321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P321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32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P341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0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P4016、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4017、新事物的定义: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P41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P43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9、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P442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总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斗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2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7-P59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3、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P63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成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P65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P69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实践是它们统一的基础。2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70—P71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8、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唯物论){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法)。P7329、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人类的能力);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认识的正确性)P733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P76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1、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P873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认识必然,争取自由。P9033、★生产方式的作用:P95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P98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5、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P100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2—P103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37、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构成。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P10538、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P11539、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英雄造势时体现唯心主义,时势造英雄体现唯物主义。P13440、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价值)。P14541、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2、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P14743、货币的5中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P147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P147—P149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45、劳动力的价值包括的部分:P154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④历史和道德的因素。4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购买劳动力并带来剩余价值。47、★★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必背,P160)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区别:①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获得;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必然被相对剩余价值取代;③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以下内容主要考选择题:1、垄断产生的原因:P183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③激烈的竞争个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国家垄断资本应运而生。P186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P195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5、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P263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P265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必考)=1\*GB3①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GB3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3\*GB3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4\*GB3④斗争中有同一,同一中有斗争。3、矛盾两性的区别: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促进事物量的变化促进事物质的变化6、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7、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8、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或的灵魂。10、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寓于共享之中。11、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12、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席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越,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内涵上:①从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从外延上:①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广义上说,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在鲜明的政治立场;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5、认识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7、哲学当中的两种斗争及其关系两种斗争: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关系:①二者是最根本的斗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8、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①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也是物质的;④物质是可以认识和反映的。9、认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伟大意义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时物质的主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11、实践的概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特点: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12、如何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4、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时候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事物发展的主要作用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的主要作用: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斗争性的主要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7、事物的质、量、度的概念及其认识度的意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认识度的意义:要掌握适度,防止过犹不及。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9、意识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条件;③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2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各是什么?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①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①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的间接经验;②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2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条件:①必须从实践出发,做的理论联系实际;②需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环节;③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25、真理的客观性含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③它们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28、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缺陷是什么?

基本观点:①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精神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9、社会存在及其构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A、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B、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A、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B、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C、社会革命不否认和排斥社会改良的作用。总之,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准备;(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3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34、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5、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3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3、生产方式的作用: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A.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44、价值规律的定义、形式和作用: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积极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