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拉尼娜来了,今年真是冷冬吗
魏科
最近,不少人都在探讨我国可能面临冷冬的问题,原因是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出现了拉尼娜(LaNi?a)现象。其实,在去年冬天,我国就出现了拉尼娜现象。这一现象在今年继续出现,会使我国冬季气温偏低,天气更寒冷么?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与之相对应,还有一种被称为厄尔尼诺的异常现象,该现象同样发生在热带海洋中,其最大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疆海水出现显著增温,也被称为圣婴现象。
历史数据中,连续两年冬天出现拉尼娜的状况并不少见,而厄尔尼诺现象连续两年出现的个例则很少。资料显示,1973/1974年、1974/1975年和1975/1976年连续三个冬天都出现了拉尼娜现象,之后的1983/1984年和1984/1985年连续两个冬天也出现了拉尼娜现象。事实上,在1998/1999年和1999/2000年、2022/2022年和2022/2022年以及2022/2022年和2022/2022年,都是连续两个冬天发生拉尼娜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气候态及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有关。
不少自媒体都认为,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我国冬季温度一定是偏低的,甚至一些气象部门和官方媒体也这么认为。气候预计真的这么简单粗暴吗?
这样理解我国的气候变动是把繁杂问题简单化,没有认识到我国气候的繁杂性以及短期气候预计的不确定性。
首先,我国幅员开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几个气候带,并且在西部地区还有广袤的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导致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子十分多。此外,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印度洋、大西洋的海温以及我国近海的海温状况也会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除了上述影响因子,我国冬季气候变化还受中高纬北极海冰、欧亚雪盖和陆面状况等的影响,并且全国各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不同,这些影响因子所起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换句话说,上述影响因子在各区域气候变化中的权重不同,因此,仅用拉尼娜这一个要素来探讨中国的气候变化,简单以偏概全。
仅就我国东部地区而言,影响南北不同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权重便不同,其中东南沿海简单受热带海洋过程的影响,具体影响因子包括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形态(拉尼娜或者厄尔尼诺现象)和印度洋海洋偶极子(IOD)形态。尽管在拉尼娜年份,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简单形成气旋性环流,且该环流的西侧会出现偏北风异常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冷空气活动。但有一点必需明确,基本上每一次发生的拉尼娜现象都不完全一致,其在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产生的气旋性环流的强度和形态也不会完全一致,并不适合套用统计规律。
对我国东部偏北地区而言,该地区的气候更多时候受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的影响,其中北极涛动(AO)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对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可预报性要低于热带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中纬度天气过程的影响,平均每7~10天就有一次冷空气南下,侵入我国境内,这些过程对于整个冬季(每年11月到来年3月,也有的研究仅分析每年12月到来年2月)来说,可以看作是“噪声〞部分,在一个冬季,类似过程至少有8~10次,每次温度的波动幅度至少达到10℃,要在这样的波动中识别出平均气温的季节信号(仅为0.5~1℃左右),极具挑战性。
除了会频繁遭遇冷空气活动以外,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气候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例如:东北-西北与南部地区的温度呈反相变化。也就是当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偏高时,我国南部地区的气温往往偏低;
反之,当东北和西北冬季气温偏低时,南部地区的气温往往偏高。再譬如,前冬与后冬不一致,即当前冬(11—12月)的温度偏高时,后冬(来年2—3月)简单出现气温偏低的状况,反之亦然。所以不能单纯用“暖冬〞或者“冷冬〞来探讨整个冬季的气候状况。
以备受关注的去年(2022/2021年)冬天为例,好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冷得哭〞“21世纪最低气温〞“20年来最低温度纪录〞。然而,最终观测到的结果和人们的感受大相径庭。这个冬天的气温起伏强烈,就像过山车一样。2022年12月,全国各地气温普遍偏高;
2021年1月初,寒潮导致各地气温骤降;
但是从2021年1月下旬开始,全国各地气温上升,特别是2月,气温猛然升高,天气迅速回暖,从华北到华南的广大地区,日最高气温迅速超过20℃,河南和XX的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最高气温达到29~30℃的状况,由此直接将2022年整个12月到2021年2月的冬季平均气温拉升起来,导致从整个冬季看,全国在该年度是妥妥的暖冬。
这说明,极端寒潮事件与整个冬季偏暖并行不悖,无论说冬季是冷还是暖,都有道理,也都无法完全概括冬季的整体状况。
从气候学角度看,提前一两个月做未来一个季度的气候预计,属于短期气候预计,也被称为季节预计。目前,确切进行季节预计面临很大挑战,国内外多个机构都在持续进行大量的分析和预报工作。
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个研究机构的预报,基本能够确定今年冬季会发生拉尼娜现象,但对于整个东亚区域而言,更多的研究预报倾向认为该区域冬季的整体气温偏高,且我国北部地区的气温偏高幅度会更大,可以达到1℃以上,而我国南部地区的气温增幅有限,基本接近正常,所以传闻中的“冷冬〞出现的可能性对比低。但全国天气的具体状况到底如何发展,还有赖于更进一步的气候预报。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冷冬〞或者“暖冬〞是相对于整个冬季而言的,例如,依照中国气象局现行标准,需要考察整个冬季(每年12月到来年2月)的平均气温,要确定各站点相对于历史数据的偏差、冷暖的站点总数以及冷暖面积的大小,这其实属于学术范畴,对公众的意义不大。
正如前文所探讨的,在冬季的每次天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幅度往往超过10℃,而冷冬和暖冬的温度异常值一般仅为0.5~1℃。退一步说,即使最终被证明某个冬季是冷冬,只要这个冬季的气温整体平稳,低温的影响就十分有限;
而在暖冬期间,假如出现持续几天的强冷空气活动,像2022/2021年的极寒天气,其影响也会十分严重。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与其把关注点放在今年冬天是“冷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