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优质课件_第1页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优质课件_第2页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优质课件_第3页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优质课件_第4页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优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古代诗歌鉴赏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1)什么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小儿垂钓胡令能(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西楼曾巩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南乡子唐李王旬(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1诗人客居中,深夜不眠,听到外面归雁的鸣叫声和风雨交加声,更勾起了漂泊羁旅的愁苦和思乡之情。1诗人客居中,深夜不眠,听到外面归雁的鸣叫声和风雨交加声,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身多疾病思田里”既申诉了自身的困难,有表达了思念友人或归隐田园之心;“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出身为地方官吏却不能解除人民疾苦的惶愧之情。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3两诗都以深秋大雁南归的物象,来表现诗人羁旅他乡、闻雁思归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3两诗都以深秋大雁南归的物象,来表现诗人羁旅他乡、闻雁思4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其作用是以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出送行人和行人内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4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5(1)诗中有画,诗的一二句是一副带露披烟的桃红柳绿图;动静结合,桃红、柳绿、落花是静景,莺啼是动景。(2)表达的是山客现世恬静的心境。5(1)诗中有画,诗的一二句是一副带露披烟的桃红柳绿图;6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6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板块二7.乱。既写出了杏花纷繁茂盛的特征,也表现出垂钓者没有见到情人时忐忑不安的内心活动。板块二7.乱。既写出了杏花纷繁茂盛的特征,也表现出垂钓者没8“锁”字是诗眼。锁形象地表现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以此使人联想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8“锁”字是诗眼。锁形象地表现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9.“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是说“峰”本来就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这样写,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和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9.“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是说“峰10.这个“散”字准确传神地体现了景物瞬间的变化:本是静态的反照在水中的一点如萤火的孤单的灯光,在微风的作用下,由静入动,“散”向满河;并且由这一“散”而引发了诗人对于“星星”的联想,虚实相生,充满了诗情画意。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10.这个“散”字准确传神地体现了景物瞬间的变化:本是静态的15.第三联从写“晓战”到抱鞍眠,极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作战的情景和常备不懈的紧张军旅生活。“随”字准确地表达了将士待命出征的坚决果敢,“抱”字突出地表现了紧张状态,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两句诗把守边将士的忠贞和高昂士气表达得痛快淋漓。15.第三联从写“晓战”到抱鞍眠,极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06浙江(1)点明渔夫(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明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2)写出渔夫(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06浙江(1)点明渔夫(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11.“清露泣香红”,是说“香红”(藕花)也暗暗为“亡国”垂泪啜泣。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泣,而说香红泣。曲折淋漓地表达了沉痛的亡国之哀。11.“清露泣香红”,是说“香红”(藕花)也暗暗为“亡国”垂12.诗人以“灯”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在节奏上取得一句紧似一句的语言效果,又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通宵未眠,心事重重,表达了他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12.诗人以“灯”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从“点灯”到“13.(1)对仗工整,有韵味。(2)新颖。“老”了就会“丑”,可老枝一旦着花便不觉其丑。(3)情景交融。既写出了清淡平远之景,又写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4)有写景也有议论。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议论,既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又写出了深层的意蕴。13.(1)对仗工整,有韵味。(2)新颖。“老”了就会“丑”14.“春”既是自然节令之春,也指女子的芳华。本词抒发了女主人公感伤春天和芳华将逝、丈夫游冶章台而无计挽留的深深的孤独伤感之情。14.“春”既是自然节令之春,也指女子的芳华。本词抒发了女主(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一)诗中赏画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绝句杜甫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绝句杜甫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诗(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二)画中品诗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第一首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台城韦庄(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比喻性意象读曹植的《七步诗》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烘托性意象读王翰的《凉州词》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象征性意象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意象之情感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意象之情感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意象之情感望月怀远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闻雁

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问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_________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_______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________

_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

___

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_____

_____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露重秋季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

_的修辞方法和___

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

____的思想感情。幽独凄清的作者自己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2003年春季北京题)

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考查思想内容)(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考查形象)五言绝句思乡之情(或“秋思”)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200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004年高考广东卷)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江

汉杜甫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004年高考广东卷)⑵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1、月亮2、菊花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3、梅花4、松5、莲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6、梧桐7、杜鹃鸟8、鹧鸪鸟9、寒蝉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13、长亭

送别之意。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0、鸿雁11、梅子12、竹13、长亭14、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14、浮云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枫桥夜泊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登鹳雀楼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萨蛮晏几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早梅张渭本诗展现了早梅耐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马诗李贺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白鹭图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墨 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①、高洁、淡雅、朴素。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墨 梅①、高洁、淡雅、朴素。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小松杜荀鹤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孙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牛王安石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第二首:

第三首:“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梦想的力量当我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并且毫不畏惧地,过着我理想中的生活成功,会在不期然间忽然降临!梦想的力量当我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并且毫不畏惧地,1、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4、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1、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鉴赏诗歌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古代诗歌鉴赏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1)什么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小儿垂钓胡令能(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西楼曾巩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南乡子唐李王旬(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1诗人客居中,深夜不眠,听到外面归雁的鸣叫声和风雨交加声,更勾起了漂泊羁旅的愁苦和思乡之情。1诗人客居中,深夜不眠,听到外面归雁的鸣叫声和风雨交加声,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身多疾病思田里”既申诉了自身的困难,有表达了思念友人或归隐田园之心;“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出身为地方官吏却不能解除人民疾苦的惶愧之情。2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3两诗都以深秋大雁南归的物象,来表现诗人羁旅他乡、闻雁思归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3两诗都以深秋大雁南归的物象,来表现诗人羁旅他乡、闻雁思4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其作用是以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出送行人和行人内心的纷乱和离别的伤感。4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5(1)诗中有画,诗的一二句是一副带露披烟的桃红柳绿图;动静结合,桃红、柳绿、落花是静景,莺啼是动景。(2)表达的是山客现世恬静的心境。5(1)诗中有画,诗的一二句是一副带露披烟的桃红柳绿图;6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6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板块二7.乱。既写出了杏花纷繁茂盛的特征,也表现出垂钓者没有见到情人时忐忑不安的内心活动。板块二7.乱。既写出了杏花纷繁茂盛的特征,也表现出垂钓者没8“锁”字是诗眼。锁形象地表现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以此使人联想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8“锁”字是诗眼。锁形象地表现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9.“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是说“峰”本来就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这样写,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和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9.“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是说“峰10.这个“散”字准确传神地体现了景物瞬间的变化:本是静态的反照在水中的一点如萤火的孤单的灯光,在微风的作用下,由静入动,“散”向满河;并且由这一“散”而引发了诗人对于“星星”的联想,虚实相生,充满了诗情画意。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10.这个“散”字准确传神地体现了景物瞬间的变化:本是静态的15.第三联从写“晓战”到抱鞍眠,极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作战的情景和常备不懈的紧张军旅生活。“随”字准确地表达了将士待命出征的坚决果敢,“抱”字突出地表现了紧张状态,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两句诗把守边将士的忠贞和高昂士气表达得痛快淋漓。15.第三联从写“晓战”到抱鞍眠,极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06浙江(1)点明渔夫(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明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2)写出渔夫(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06浙江(1)点明渔夫(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11.“清露泣香红”,是说“香红”(藕花)也暗暗为“亡国”垂泪啜泣。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泣,而说香红泣。曲折淋漓地表达了沉痛的亡国之哀。11.“清露泣香红”,是说“香红”(藕花)也暗暗为“亡国”垂12.诗人以“灯”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在节奏上取得一句紧似一句的语言效果,又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通宵未眠,心事重重,表达了他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12.诗人以“灯”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从“点灯”到“13.(1)对仗工整,有韵味。(2)新颖。“老”了就会“丑”,可老枝一旦着花便不觉其丑。(3)情景交融。既写出了清淡平远之景,又写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4)有写景也有议论。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议论,既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又写出了深层的意蕴。13.(1)对仗工整,有韵味。(2)新颖。“老”了就会“丑”14.“春”既是自然节令之春,也指女子的芳华。本词抒发了女主人公感伤春天和芳华将逝、丈夫游冶章台而无计挽留的深深的孤独伤感之情。14.“春”既是自然节令之春,也指女子的芳华。本词抒发了女主(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一)诗中赏画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绝句杜甫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绝句杜甫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诗(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二)画中品诗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第一首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台城韦庄(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比喻性意象读曹植的《七步诗》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烘托性意象读王翰的《凉州词》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象征性意象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意象之情感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意象之情感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意象之情感望月怀远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闻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