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试卷_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试卷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试卷语文注意∶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影响久远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等都从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因此,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整个文化系统。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有关,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之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黄河不定期泛滥也对人们的生存构成极大挑战。面对肆虐的黄河,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相信自身的力量,与水患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民族与洪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也铸造了独有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黄河文明包容性、辐射性和思想大一统性等文化特征。黄河文明在中原地区最早露出了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此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纳包容周边地区文化,并向周边地区辐射,逐渐形成大一统思想。秦汉以后,黄河文明的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节选自杜学霞《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材料二在颂扬黄河文明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黄河流域在历史上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表面上看,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带来了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深层分析,实为文化生态失衡的结果。历史上,黄河的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水患频发。如明代开始固河道,由于沿河森林的大量砍伐,特别是黄河支流河域的森林砍伐,导致中游开始淤沙,河道抬高同时,由于保证运河畅通是当时治理黄河下游的前提,黄河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并非按黄河自身的规律进行,因此造成黄河下游灾害频发。此外,人口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也使黄河不堪重负。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退耕还林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好转,但是,要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以史为鉴,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也意味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政府而言,要避免简单化的行政政策。例如,牧区的简单私有化可能会破坏游牧文化本来蕴含的集体化的共生经济文化,导致牧场的资源紧张和生态破坏。就民间而言,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例如山西历史上有数百座水神庙宇,在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介休的洪山泉属于汾河流域,最后汇入黄河。洪山泉源头的源神庙是周围48村的民间水管理组织的所在地,是民间社会管理水务的典范。再如,2016年,在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当地德高望重的降央西然堪布发起成立“德迦环保学堂”,誓愿让德迦成为一个“零废弃社区”,食用有机食品,并时刻秉持利他之心。僧尼与牧民们承诺并从自身做起不再购买、使用任何塑料包装用品,家里的塑料制品换成了传统的木、布制品。在当地人心中,环保不是什么高尚遥远的词,而是一种与他们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尊重与关怀。(摘编自张小军《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材料三《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三百五十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十一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步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节选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黄土与中央集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文化即广义上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B.大量砍伐沿河森林、不按规律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等行为曾导致黄河水患频发。C.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看似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实则是文化生态失衡导致的。D.降央西然堪布成立“德迦环保学堂”,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德迦成为了“零废弃社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所以华夏文明应该是比黄河文明更高等级的文明。B.虽然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有着巨大的区别,但其实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是一样的。C.汤因比的“挑战一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与种族、地理环境等无关,只与建构主体有关。D.葵丘之盟虽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但是说明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已经有了治水互惠的意识。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我国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的一项是(3分)A.汉武帝封禅途径黄河泛洪区域,亲见百姓受灾惨状,遂下决心兴修水利。B.东汉王景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获得“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美誉。C.北宋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工程,创新不断。D.清初治河大臣靳辅著有《治河方略》,首次提出束水冲沙法,寓浚于筑。4.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解决黄河生态失衡问题。(4分)5.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的风采,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请根据材料一,列举一个与黄河有关的文艺作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公粮凡一平八分玉米地横七竖八,在热气腾腾的山谷中,像烧焖了的一块馍。山谷中的玉米全都横七竖八,跟他的八分玉米地一样。这是被暴风雨侵袭和山洪洗劫后的结果,未全熟的玉米被风雨和洪水接连侵犯,成片地倒下,而那些幸免于难的玉米,虽然竖立着,但枝杆和叶子也是被打得七零八落,像仗打完后活着站在阵地上的官兵,无不血迹斑斑或遍体鳞伤。经历过战争的顶牛爷,看着眼前的惨象,忍不住将玉米与生命做比对,或联想在一起。他欲哭无泪,心如刀割。八分玉米地是顶牛爷合法拥有的地,是村委会在土地调整时,代表政府分给他的。之前他一分地都没有,因为历史和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当过国民党的兵,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村里,地已经分光了。粉碎“四人帮”后包产到户那年,因为顶牛爷是单身,年纪已属老龄并纳入五保户之列,就没有给他分地。而顶牛爷拒做五保户,不领救济粮款,坚持要地。坚持了十年,在他七十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一块地——就是目前的这块地。这块国家的土地,使用需要纳税,就是要交公粮。顶牛爷从取得并耕种这块地的那年起,年年足额以粮抵税。他已经交了十五年的公粮了。今年的公粮就在这块地里,从这块地里出来和出去,像往年一样。还有一年要吃的粮食,也要寄托在这块地里。在遭受暴风雨和洪水袭击洗劫之前,顶牛爷是这么认为的。此时此刻,眼前的玉米地如此糟糕,像是腐烂了的一床竹席。收成是肯定大打折扣了,但争取时间,见好就收,把损失降到最低,顶牛爷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已经在做。只见他抽完一支烟,喝了几口水后,站了起来。他又一次进入玉米地,继续收玉米。山谷中所有的玉米地,目前只有顶牛爷一个人在收玉米。其他的各家各户,都不见人影,就像他们不在乎收成一样。也或许他们仗着人口多劳力壮,全家出动一两天就收完了。但是他不行,他是单身户,只有一个人,而且老了。虽然能干活,但肯定慢好多。因此,他必须早下地。他这么起早贪黑干了四天。这天,八分地的玉米全部收完。约十六箩筐带苞叶的玉米集中倒在堂屋的地板上,堆成一堆,像座小山。苞叶被顶牛爷用双手撕开、拧断,扔在一旁。他重视每一苞经过他手上的玉米,慢撕细拧,小心轻放,像呵护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玉米的苞叶撕开后,水便渗漏了,从叶瓣和米粒缝里滴出来,濡湿顶牛爷的手。这些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今年的脱粒,玉米被水泡过,硬度不够,竹签会戳坏颗粒,造成饱满度削减。顶牛爷放弃了竹签的辅助,纯粹地用手脱粒。他先用指尖钩出一粒两粒,钩出一行来,然后顺着开出的沟缝,主要用拇指慢慢地抢,将米粒抢松动后,掰开、剥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小心慎重,像拔牙一样,生怕把米粒破坏了。一包玉米在他手上,被他辗转操持,像一名玉匠抚弄一块玉石一样。他对待每一苞玉米都是如此。玉米终于全部脱粒了。在交公粮这件事情上,顶牛爷是孤独的,这点他知道。他特立独行或我行我素,像山林中一只被排挤的猴子,更像是草场上一头不合群的牛。他这些年来上交的公粮,一直颗粒饱满,色泽明亮,不含水分和杂质,像是足金一样,让验粮干部十分满意。他的公粮成为上岭村各家各户的标准或者标杆。只要是谁家与他同去,验粮干部就拿他的做样板,参照取舍。一致的认可,不一致的否决、拒收。因此,村里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意与顶牛爷一同去交公粮。今年情况特殊,就是说十分糟糕。玉米减收,而且溃烂较多,要想像往年一样保质保量是不可能的了。但公粮却是必须保质保量的。仍然是在晒台上,顶牛爷在筛玉米。沉甸甸的筛子在顶牛爷手上,被他盘旋、转动,像一个使用中的石磨。小的和较坏的玉米粒从格子中盘下去,像泥沙俱下。留在筛子里为数不多的颗粒,饱满结实、干脆光泽,粒粒像是一个模淘出的金子。他整个选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淘金。交公粮的日子终于到了。一早,顶牛爷就把打包好的公粮挑出家门。但他发现,粮所冷冷清清,没有人来交公粮。远远看见粮所蓝干部。蓝干部说∶顶牛爷,你来做什么?顶牛爷看着公粮,说∶交公粮。蓝干部说∶今年起不用交公粮了,你不晓得?顶牛爷惊愣,说“”不晓得,没有哪个讲给我听。他转念一想,说,不会吧人人都要交公粮的,光我一个不用交不好吧?蓝干部以为顶牛爷耳背,大声说所有人都不用交了。国家的政策出台了,取消所有的农业税,就是讲,所有种粮的农民,都不用交公粮啦!你把公粮挑回去吧,自己吃!顶牛爷更惊愣了,说∶为什么?蓝干部说国家富了,为了让农民更富,不需要农民再交公粮了。打多少粮食,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你听明白了吧顶牛爷点点头,像是明白了。他低着头,看着不再是公粮而是属于自己的粮食,既高兴又难为情,像看着一条独自捞到的无人分享的大鱼。今天这个日子出大太阳,中午炽热的阳光直照空旷的粮所。站在粮所中的顶牛爷,像一棵孤独的玉米。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5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成片倒伏的玉米,既体现出收成的艰难,也为后文顶牛爷用心准备公粮的情节做了铺垫。B.面对受了灾的玉米地,顶牛爷欲哭无泪、心如刀割,因为玉米不仅是他的口粮,也是要上交的公粮。C.小说插叙了村里大多数人不愿意和顶牛爷一起去交公粮的事情,突出了村民们思想觉悟方面的落后。D.小说结尾通过人物对话,既简明地交代了农民不再需要交公粮的政策,又具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7.关于文中顶牛爷给玉米脱粒、筛选玉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段用大量篇幅,细致地描写了顶牛爷收获粮食的劳动过程,体现出劳动者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B.“玉米的滴水让他手凉,也让他心凉”,收成不好,口粮没有着落,也没有救济款,顶牛爷深感凄凉。C.通过顶牛爷剥玉米时小心谨慎的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十分热爱庄稼的勤劳纯粹的农村老汉形象。D.繁复艰辛的劳动过程与后文不交公粮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落差,情节富有张力,极具感染力。8.从准备去粮所交公粮,到孤独地站在粮所,顶牛爷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9.“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时总是善于选取,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社会。”请据此简要说明顶牛爷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反映的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变化。(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臾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史疑未决,范谓哉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敬兄弟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国今日坐汝等族灭也”奥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已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臾、裁、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B.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C.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D.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授与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B.“过辞太傅懿”的“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的“过”意思相同。C.鹿角,一种防卫性工事,将带枝杈的树木削尖半埋入地围截敌人,形似鹿角。D.黄门,原指宫禁,秦汉时宫门多漆成黄色,故名。文中则指出入黄门的宦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懿能装善忍,故意在曹爽的心腹李胜面前制造自己行将就木的假象,还向他托付后事,以此来迷惑曹爽。B.司马懿暗中密谋诛杀曹爽,趁其兄弟跟随皇帝外出之际,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弹劾其罪行。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因想不出办法而窘迫不安,就挟持皇帝到了伊水南边,派屯田兵保护自己。D.桓范苦劝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曹爽兄弟并未听从。曹爽让皇帝下诏免去自己的官职,送帝还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2)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14.曹爽最终被夷三族的原因在前文中已见端倪,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5~16题。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的无声、月夜的静寂。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16.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达归隐田园是作者由衷之情。(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是一位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的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_________;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_________,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_________,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