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城市课件_第1页
中国建筑史 城市课件_第2页
中国建筑史 城市课件_第3页
中国建筑史 城市课件_第4页
中国建筑史 城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ChineseArchitecturalHistoryEditedbyXiaoMin2008.8.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义围城-城市史专题一、城市-何为?为何?我们为何研究城市?建筑历史为何通常包括城市?园林?

园林:山、石、花、木、水、建筑城市:充满了建筑物…何为城市?City简单的定义: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聚集(设施、人口)-空间非农业-生产脱离对土地的依赖

城市空间的表象:城墙、庙宇、宫殿等公共建筑城市空间的背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艺术..

何为“城市”?2、城市的语源2city:city源自cit(城堡),即citadel(城堡,要塞)的初文。city为公民居住、活动的区域civil(公民的,市民的)civilian(平民,老百姓;文职人员,文官)。公民之间的民主关系演变为行为规范、道德风尚,于是有civility(礼貌)、civilised(受过教养的、文明礼貌的)。在此,citizen(公民)是水平政治的产物,水平政治的法则是民主而不是暴力(有别于野蛮时代的氏族战争),由民主构建的社会生活及其创造活动便是文明(civilization)。文明和文明世界进而成了古今政治普遍追求的理想(“理想国”、“乌托邦”之类)。这意味着城市的空间关系既是政治之源,又是文明之乡。一、城市-何为?为何?何为“城市”?2、城市的语源3castle:Alargefortifiedbuildingorgroupofbuildingswiththickwalls,usuallydominatingthesurroundingcountry.

城堡带有厚墙的用来设防的大型建筑物或建筑群,通常控制周围的村庄Aplaceofprivacy,security,orrefuge.

避难所隐蔽、安全的地方或避难所4urban城市、都市17-19世纪;来自拉丁语urbanus<urbs城市一、城市-何为?为何?何为“城市”?3、城市起源的理论3.1、《城市革命》(澳)戈登·柴尔德,考古学家(1892-1957),1950背景:前工业社会:“蒙昧”、“野蛮”和“文明”

蒙昧: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野蛮:距今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种植、驯养家畜文明:语源学,文明/城市文明的产生:文字、国家、工具(新石器)、生产(农业革命)、城市革命标志

一、城市-何为?为何?3.1、《城市革命》urbanrevolution?标志:10个以考古学材料演绎出来的抽象标准,可以把甚至是最早的城市与任何过去的或当代的村庄区别开来:1规模2构成和功能:农民。不靠农耕、饲养或者渔猎而谋生:专职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员和祭师3剩余产品的集中:权力4巨大的公共建筑:标志着社会剩余的集中5统治阶级:祭司、国家及战争的统治者和官员们集中起更多的剩余财富并且因此形成。6文字制度:文字的发明——或者我们可以说是文书(Scripts)的发明7精密科学和预测科学——代数学、几何学和天文学的进一步精确化8艺术:由集中的社会剩余财富供养的其他专职人员,转向新的艺术表达方面9长距离的对外贸易:奢侈品、工业原料10地域组织:专职工匠有机体的协调性

一、城市-何为?为何?何为“城市”?4、城市起源的因素两类条件:1物质、技术、经济:分工(农业-手工业-商业);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对立)2社会:宗教、政治:power5、城市起源的空间形态特征1、人口的聚集:2、生产的聚集:土地;人力资源3、空间的聚集:建筑成为主角;纪念性建筑6、城市和建筑的关系1、城市的“非建筑”意义:社会史-文明史2、城市的“建筑”意义:城市历史演变中,空间形态的主导作用一、城市-何为?为何?4、古“城”、“市”不并举古“城”、“市”不并举。“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就聚落形态而言,称“邑”。聚落-“邑”-国、都注意: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城”-CITYWALL讨论中国古代的城市(有城墙)-WALLCITY没有城墙的城市和古希腊“城邦”polis5、先秦“宫”、“城”并举阿房宫-阿城注意:和欧洲中世纪“城堡”castle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学视角1、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设计原则1.儒家礼制:《考工记》营国制度2.实用主义:《管子》(齐临淄),防灾、漕运、交通、经济、军事3.象征主义: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风水说合2,3)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学视角2、分布/分类传统势力都城/江河交通/河口港的海外贸易/西北、长城的防御/三角洲的密集城镇3、交通都/府/县三级,三/二/一门;道/街/巷;井/十字街系统;平江水道、水门/最大150m,宋以后南方砖石路面多

4、商业市内有肆、日中为市/北集南墟西南场(?)/城外有草市,河叉、桥头、关厢中心/后期按街(胡同)分类5、娱乐寺观,城郊风景区/上巳修契,重阳登高6、管理:绿化防火汉长安即有行道树;宋汴京始望火楼、军巡捕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学视角7、工程夏始用夯土,唐以后渐用墙元大都仍夯土,明始普遍包砖(14AD)。元以后砖拱门洞渐广/汉长安始用陶管砖砌下水道。翁城、敌台(马面、墩台)、窝铺、敌楼、城垛(垛口、雉堞、女墙),战棚、城楼;城濠8、规划设计1、宫殿为中心;功能分区2、里坊-街巷3、建筑构图的应用:轴线、对称9、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10、都城的两京制西周于洛邑建成周城,又于其西建王城为东都,秦、汉、隋、唐沿用四、中国古代城市先秦古城:山东城子崖等30余座1万米2~100万米2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二里头商城遗址内底部铺垫了石块的排水沟四、中国古代城市周礼之制,春秋战国有轴线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四、中国古代城市汉代长城烽燧遗址汉代阳关宁夏固原的秦长城遗址四、中国古代城市世界古代十座城市面积比较如下:

一、隋大兴(唐长安)84.10平方公里(公元583年建)

二、北魏洛阳约73.00平方公里(公元493年建)

三、明清北京60.20平方公里(公元142l一1553年建)

四、元大都50.00平方公里(公元1267年建)

五、隋唐洛阳45.20平方公里(公元605年建)

六、明南京43.00平方公里(公元1366年建)

七、汉长安(内城)35.00平方公里(公元前202年建)

八、巴格达30.44平方公里(公元800年建)

九、罗马13.68平方公里(公元300年建)

十、拜占庭1I.99平方公里(公元147年建)1,司马门2,显阳门

3,宣阳门

4,升贤门

5,听政殿门

6,听政殿

7,温室

8,鸣鹤堂

9,木兰坊

10,楸梓坊

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

15,文昌殿

16,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

19,相国府

20,奉常寺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

23,少府倾寺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曹魏、西晋洛阳平面图汉魏洛阳城城墙遗址西晋统一全国后,洛阳遂成全国的首都。其特点是宫殿在北面正中,宫门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面正门,夹街建官署、太庙、太社,形成全城主轴线,其余地段布置坊市。由于它是东汉以后统一王朝的首都,故无论是它的后继者东晋还是北方相继出现的十六国政权,都以它为模式,所建都城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和比附洛阳。魏晋洛阳对隋以前中国都城有重要影响。北魏洛阳城外四周拓建坊市,形成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东晋及南朝健康城平面图示意图1,陵阳门

2,宣阳门

3,开阳门

4,新开阳门

5,清明门

6,建春门

7,新广莫门

8,平昌门(承朗门)9,玄武门

10,大夏门

11,西明门

12,阊阖门

13,西掖门(宋、齐)

14,大司马门

15,南掖门(晋)、阊阖门(宋)、端门(陈)、天门

16,东掖门(宋、齐)17,东掖门(晋)、万春门(宋)、东华门(梁)

18,平昌门(晋)、广莫门(宋)、承明门(宋)

19,大通门(梁)

20,西掖门(晋)、千秋门(宋)、西华门(梁)

21,台城、宫殿

22,东宫

23,同泰寺

24,苑市城门也增为十二个,并沿用洛阳旧名,基本上符合洛阳模式。侨寄郡县。未建外郭,只以篱为外界,设有五十六个篱门·隋大兴(唐长安)特点:--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大兴城仿照汉魏洛阳城,但比洛阳更为规整,更为理想化(棋盘式布局);--城内多佛寺;--唐代虽基本上沿用了隋大兴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集中设市(东西二市)--长安城沿用里坊制,里坊大小不一;市民公共娱乐空间少;街景单调;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中国历史上最巨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坊制城市。北宋东京平面示意图“四水贯都”。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水门十座不受里坊约束繁华商业街集中的娱乐场所——瓦子·宋东京特点--皇城规模小:城周围仅五里,面积只有唐长安宫城的十分之一。--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多,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了望台。--突破唐代的里坊制,实行沿街设店,城市面貌发生变化;--街道不象长安城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宫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则在宫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集中。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元大都一个能充分因地制宜、利用旧城、兼收并蓄、富有创新精神的都城建设范例。☆布局与建设特点:

A、依托旧城建设新城。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旧城作为建设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新城的布局不受原有设施的限制。

B、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元大都规划最具特色之处就是以太液池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布置的格局。C、适宜的规模和严整的格局。由于元大都的轮廓和街道系统整齐、规则,使整个城市呈现庄严、宏伟的外貌,这是旧城扩建型的都城无法达到的效果。D、居民区和商业街市的分布。居民分布总的特点是以皇城为中心,权贵显要的第宅靠得最近,其他居职较低的散处新城各处E、城市引水、排水工程。大都城引水主要靠设置专渠从城外(西山泉水)引入;排水沟设在南北主干道的两侧,是用条石砌筑的明沟,局部沟段用条石覆盖

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中国古代历来利用里门、市楼、谯楼或城楼击鼓报时,

明代前期北京城平面示意图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后,为了便于防守,将城北纵深约2.8公里较冷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