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1、地质地貌因素2、气候因素3、土壤因素4、植被因素5、干扰1、地质地貌因素3.1地质地貌因素1.地貌营力(地貌发展和形成的动力)
包括:地质构造运动、火山作用、岩石性质、气候、人类活动等。3.1地质地貌因素1.地貌营力(地貌发展和形成的动力)内营力: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引起巨型和大型地貌。外营力: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来表现。内营力: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貌营力1:地质构造运动概念: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受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各种构造。地貌营力1:地质构造运动概念: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水平构造:桌状山、方山、丹霞地貌等单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山等皱曲构造:背斜山与向斜谷、穹状山与凹陷盆地断层构造:断层崖、断层谷、断块山等水平构造:桌状山、方山、丹霞地貌等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单面山单面山盆地盆地断层断层地貌营力2:火山作用地貌营力2:火山作用火山作用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用过程,包括:熔透式喷发、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火山作用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用过程,包括:熔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地貌营力3:岩石性质地壳由不同成因、不同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矿物成分的岩石组成,这些差异反映在岩石性质上,决定着岩石的形态意义和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程度。较坚硬的岩石总是形成正地貌形态,不太坚硬的岩石总是形成负地貌形态。地貌营力3:岩石性质地壳由不同成因、不同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矿物花岗岩类是侵入岩中分布广泛、出露较多的岩石,一般以岩基、岩株的形式产出,形成大规模岩性均一的侵入体,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形成按节理发育的峭壁、断崖、陡壁等地貌景观。由此形成的景观,大多属于直立柱状高峰。石蛋地貌是花岗岩中的节理不断受到侵蚀和风化,使岩体分离成一块块单独的大岩块,经球状风化后形成的。花岗岩类是侵入岩中分布广泛、出露较多的岩石,一般以岩基、岩株花岗岩花岗岩黄山地貌黄山地貌黄山地貌黄山地貌石蛋石蛋厦门鼓浪屿厦门鼓浪屿砂砾岩和石灰岩沉积岩类。由红色砂岩及石英岩组成的幛石岩地貌,刚性较刚硬,反圆化性能强,无论什么造型,始终保持着锋利的轮廓,崖顶常有剥蚀平台,其形成的石柱和峰林以塔柱和排峰出现。由红色砂岩组成的丹霞地貌,其岩性较弱,容易发生表层剥落的圆化作用,山体轮廓线都呈现边界钝圆的特色。砂砾岩和石灰岩沉积岩类。由红色砂岩及石英岩组成的幛石岩地貌,砂砾岩砂砾岩石灰岩:该地貌中发育的陡壁常与河流曲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有关,崖岩壁陡,常以峰林形式出现。如云南路南石林等。石灰岩:该地貌中发育的陡壁常与河流曲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有关,崖石灰岩石灰岩石灰岩石灰岩变质岩类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原来已经生成的各种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等造成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其中,高峻雄伟的山峰均由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的石英岩、混合岩等组成;而片理结构发育的片岩沿片理遭受风化剥蚀,多形成起伏和平缓的低山丘陵,成为高大山脉的陪衬。变质岩类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原来已经生成的各种岩石,由于地壳的变质岩---石英岩变质岩---石英岩变质岩--混合岩变质岩--混合岩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景观特征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景观特征海岸线为界陆地地貌海底地貌海岸线为界陆地地貌海底地貌陆地地貌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陆地地貌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深海平原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深海平原陆地地貌基本形态成因绝对高度平原台地丘陵山地极高山大于5000m高山3500~5000m中山1000~3500m底山小于1000m陆地基本形绝对平原台地丘陵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底山中国主要山脉中国主要山脉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冰川地貌冰川地貌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风蚀地貌雅丹风蚀地貌雅丹风蚀地貌风积地貌风积地貌荒漠地貌荒漠地貌世界荒漠分布世界荒漠分布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海积地貌3.2气候因素从岩石的风化过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受气候控制。气候影响土壤过程,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贮存、运输和转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发育过程。气候影响植被及其生产力(植被区系、群落演替和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过程)。3.2气候因素从岩石的风化过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受气候控制。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某一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及其年周期波动)。是天气的综合表现。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某一地方大气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为依据,结合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因素对照划分气候类型。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热带雨林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尖峰山热带雨林尖峰山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热带荒漠温带气候景观温带气候景观温带气候景观温带气候景观寒带气候景观寒带气候景观3.3土壤因素土壤: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它能够给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矿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本身也是独立的生态系统。3.3土壤因素土壤: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地球陆地中国土壤分布图中国土壤分布图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中国土壤分布图中国土壤分布图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纬度地带性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温带到热带森林土壤分布: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到南:棕色针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纬度地带性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温带到热带森林土壤分布:棕壤→棕壤棕壤棕壤棕壤黄棕壤黄棕壤红壤红壤黄壤黄壤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砖红壤暗棕壤暗棕壤棕色
针叶土棕色
针叶土经度地带性水分差异引起。我国温带内陆地区,由东向西: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戈壁大沙漠。经度地带性水分差异引起。我国温带内陆地区,由东向西:黑钙土→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呈垂直分布带的现象。基带: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建谱土带:垂直带中的主要土壤。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中域分异:中形条件下,地带性土与非地带性土按不同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组合现象。枝形:高原与山地丘陵区。因河谷发育,随水系的树枝状伸展。由地带性土、水成土、半成土组成。扇形: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冲积扇呈有规律分布。上部物质粗,为地带性土,下部地下水升高出现草甸土。盆形:以湖泊洼地为中心向周围所形成的土壤组合。如荒漠地带由山麓到盆地中心的荒漠土、草甸土、风沙土、盐土等。中域分异:中形条件下,地带性土与非地带性土按不同部位呈现有规微域分异:在小地形影响下,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此更替的现象。微域分异:在小地形影响下,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3.4植被因素某个地区或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组成的自然植被以及人工经营和栽培管理的各种作物、林木组成的人工植被。一个地区的植被就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3.4植被因素某个地区或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包括自然1、植被类型森林(红树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疏林、热带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欧石楠灌木);草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超旱生、半灌木、小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疏植被;冻原:微温的北极和北极---高山成分的藓类、地衣、小灌木、矮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组成贫乏;隐域植被。1、植被类型森林(红树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疏林、热带2、植被分布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组合情况。植被分布: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2、植被分布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控制因素:热量、水分。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受局部地区中小地形或土壤等条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植被分布也出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一些植被类型,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内,而是出现在2个以上的植被带内。非地带性分布:受局部地区中小地形或土壤等条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3、中国植被分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年均降水量360~500mm,年均气温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50℃;冬季寒冷晴燥少雪而漫长,温暖季节短。落叶松林、白桦林、樟子松林,蒙古栎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年均降水量600~900mm,年均气温1~8℃,气候温和湿润,冬季长夏季短。阔叶红松林为代表。3、中国植被分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年均气温8~14℃。落叶林主要由槲树、辽东槲栎等优势树种组成,常绿林以油松和赤松为主,酸性棕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1000~2000mm,年均气温16~20℃;以青冈、石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常绿针叶林,毛竹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年均气温21~26℃,年降水量1200~2200mm,典型土壤为砖红壤。海边有红树林分布。温带草原区黑钙土和栗钙土上分布着以羊草和线叶菊为主的中旱生草原和草甸;在砂土上有稀疏的樟子松和榆树为主的疏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荒漠区气候非常干燥,年降水量50~150mm或更少。梭梭柴、白沙蒿等在沙漠中;盐爪爪、白刺等生长在盐土荒漠上,河流两岸有胡杨林和沙枣分布。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海拔4000m以上,以高山嵩草、西藏嵩草为主的高山草甸;以紫花针茅和羽柱针茅为主的高寒草原。温带荒漠区中国植被分区中国植被分区3.5干扰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既改变景观格局,同时又受景观格局的制约。干扰引起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生物层次的非平衡特性,并在其结构形成以及动态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概念: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3.5干扰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既改变景观格局干扰的类型按产生源: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按发生的范围:小规模的细尺度干扰(小型干扰)、大规模的粗尺度干扰(大型干扰);按功能:内部干扰、外部干扰;按性质:破坏性干扰、增益性干扰。干扰的类型按产生源:自然干扰、人为干扰;常见的干扰现象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常见的干扰现象火干扰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干扰的性质干扰具有多重性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干扰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干扰具有不协调性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干扰的性质干扰具有多重性干扰的生态学意义改变景观异质性: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异质性,而中、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改变景观破碎化,从而影响物种的生存。影响景观的稳定性改变景观中的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中度干扰假说)干扰的生态学意义改变景观异质性: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异质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1、地质地貌因素2、气候因素3、土壤因素4、植被因素5、干扰1、地质地貌因素3.1地质地貌因素1.地貌营力(地貌发展和形成的动力)
包括:地质构造运动、火山作用、岩石性质、气候、人类活动等。3.1地质地貌因素1.地貌营力(地貌发展和形成的动力)内营力: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引起巨型和大型地貌。外营力: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来表现。内营力: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貌营力1:地质构造运动概念: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受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各种构造。地貌营力1:地质构造运动概念: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水平构造:桌状山、方山、丹霞地貌等单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山等皱曲构造:背斜山与向斜谷、穹状山与凹陷盆地断层构造:断层崖、断层谷、断块山等水平构造:桌状山、方山、丹霞地貌等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单面山单面山盆地盆地断层断层地貌营力2:火山作用地貌营力2:火山作用火山作用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用过程,包括:熔透式喷发、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火山作用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用过程,包括:熔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地貌营力3:岩石性质地壳由不同成因、不同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矿物成分的岩石组成,这些差异反映在岩石性质上,决定着岩石的形态意义和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程度。较坚硬的岩石总是形成正地貌形态,不太坚硬的岩石总是形成负地貌形态。地貌营力3:岩石性质地壳由不同成因、不同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矿物花岗岩类是侵入岩中分布广泛、出露较多的岩石,一般以岩基、岩株的形式产出,形成大规模岩性均一的侵入体,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形成按节理发育的峭壁、断崖、陡壁等地貌景观。由此形成的景观,大多属于直立柱状高峰。石蛋地貌是花岗岩中的节理不断受到侵蚀和风化,使岩体分离成一块块单独的大岩块,经球状风化后形成的。花岗岩类是侵入岩中分布广泛、出露较多的岩石,一般以岩基、岩株花岗岩花岗岩黄山地貌黄山地貌黄山地貌黄山地貌石蛋石蛋厦门鼓浪屿厦门鼓浪屿砂砾岩和石灰岩沉积岩类。由红色砂岩及石英岩组成的幛石岩地貌,刚性较刚硬,反圆化性能强,无论什么造型,始终保持着锋利的轮廓,崖顶常有剥蚀平台,其形成的石柱和峰林以塔柱和排峰出现。由红色砂岩组成的丹霞地貌,其岩性较弱,容易发生表层剥落的圆化作用,山体轮廓线都呈现边界钝圆的特色。砂砾岩和石灰岩沉积岩类。由红色砂岩及石英岩组成的幛石岩地貌,砂砾岩砂砾岩石灰岩:该地貌中发育的陡壁常与河流曲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有关,崖岩壁陡,常以峰林形式出现。如云南路南石林等。石灰岩:该地貌中发育的陡壁常与河流曲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有关,崖石灰岩石灰岩石灰岩石灰岩变质岩类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原来已经生成的各种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等造成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其中,高峻雄伟的山峰均由质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的石英岩、混合岩等组成;而片理结构发育的片岩沿片理遭受风化剥蚀,多形成起伏和平缓的低山丘陵,成为高大山脉的陪衬。变质岩类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原来已经生成的各种岩石,由于地壳的变质岩---石英岩变质岩---石英岩变质岩--混合岩变质岩--混合岩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景观特征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景观特征海岸线为界陆地地貌海底地貌海岸线为界陆地地貌海底地貌陆地地貌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陆地地貌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深海平原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深海平原陆地地貌基本形态成因绝对高度平原台地丘陵山地极高山大于5000m高山3500~5000m中山1000~3500m底山小于1000m陆地基本形绝对平原台地丘陵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底山中国主要山脉中国主要山脉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冰川地貌冰川地貌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风蚀地貌雅丹风蚀地貌雅丹风蚀地貌风积地貌风积地貌荒漠地貌荒漠地貌世界荒漠分布世界荒漠分布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海积地貌3.2气候因素从岩石的风化过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受气候控制。气候影响土壤过程,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贮存、运输和转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发育过程。气候影响植被及其生产力(植被区系、群落演替和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过程)。3.2气候因素从岩石的风化过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受气候控制。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某一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及其年周期波动)。是天气的综合表现。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某一地方大气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为依据,结合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因素对照划分气候类型。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热带雨林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尖峰山热带雨林尖峰山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热带荒漠温带气候景观温带气候景观温带气候景观温带气候景观寒带气候景观寒带气候景观3.3土壤因素土壤: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它能够给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矿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本身也是独立的生态系统。3.3土壤因素土壤: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地球陆地中国土壤分布图中国土壤分布图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中国土壤分布图中国土壤分布图第四讲景观形成因素课件纬度地带性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温带到热带森林土壤分布: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到南:棕色针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纬度地带性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温带到热带森林土壤分布:棕壤→棕壤棕壤棕壤棕壤黄棕壤黄棕壤红壤红壤黄壤黄壤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砖红壤暗棕壤暗棕壤棕色
针叶土棕色
针叶土经度地带性水分差异引起。我国温带内陆地区,由东向西: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戈壁大沙漠。经度地带性水分差异引起。我国温带内陆地区,由东向西:黑钙土→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呈垂直分布带的现象。基带: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建谱土带:垂直带中的主要土壤。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中域分异:中形条件下,地带性土与非地带性土按不同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组合现象。枝形:高原与山地丘陵区。因河谷发育,随水系的树枝状伸展。由地带性土、水成土、半成土组成。扇形: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冲积扇呈有规律分布。上部物质粗,为地带性土,下部地下水升高出现草甸土。盆形:以湖泊洼地为中心向周围所形成的土壤组合。如荒漠地带由山麓到盆地中心的荒漠土、草甸土、风沙土、盐土等。中域分异:中形条件下,地带性土与非地带性土按不同部位呈现有规微域分异:在小地形影响下,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此更替的现象。微域分异:在小地形影响下,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3.4植被因素某个地区或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组成的自然植被以及人工经营和栽培管理的各种作物、林木组成的人工植被。一个地区的植被就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3.4植被因素某个地区或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包括自然1、植被类型森林(红树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疏林、热带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欧石楠灌木);草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超旱生、半灌木、小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疏植被;冻原:微温的北极和北极---高山成分的藓类、地衣、小灌木、矮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组成贫乏;隐域植被。1、植被类型森林(红树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疏林、热带2、植被分布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组合情况。植被分布: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2、植被分布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控制因素:热量、水分。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受局部地区中小地形或土壤等条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植被分布也出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一些植被类型,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内,而是出现在2个以上的植被带内。非地带性分布:受局部地区中小地形或土壤等条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3、中国植被分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年均降水量360~500mm,年均气温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50℃;冬季寒冷晴燥少雪而漫长,温暖季节短。落叶松林、白桦林、樟子松林,蒙古栎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年均降水量600~900mm,年均气温1~8℃,气候温和湿润,冬季长夏季短。阔叶红松林为代表。3、中国植被分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年均气温8~14℃。落叶林主要由槲树、辽东槲栎等优势树种组成,常绿林以油松和赤松为主,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健康管理功能研究报告: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
- 2025年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报告
- 士兵体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Unit 7 Lets clean up!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二年级上册牛津译林版
- 2025年小学教材真题试卷及答案
- DB65T 4333-2020 羊黄曲霉毒素中毒防治技术规程
- 电力托管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能源行业智能电网智能化改造与能效提升优化报告
- 2025年接亲堵门问题题库及答案
- 出纳考试题库及答案政府
- 雨水管网扩容改造工程建设方案
- 2025年国家电网招聘之电网计算机考试题库含答案(精练)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月考测试卷(一)(范围:游戏分享至第一单元)(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电镀工业园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26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秋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测量风向》教学设计
- 机械厂设备使用维护细则
- 国企人力资源岗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遵守规则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全科医学(副高)高级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