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巩固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设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D.设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有学者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对于卿大夫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反映出(

)A.“家国”同治观念 B.宗法分封制的实施C.社会转型的完成 D.“国”与“家”的对立4.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到春秋时期,赏赐的物品有车马、衣服、祭品、祭器、戎器;战国时,黄金、锦绣、土地、白壁、爵位演变为赏赐之物品。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经济发展使赏赐物品的价值提高 B.赏赐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C.通过战争掠取的财富大幅度增加 D.赏赐的政治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和郡县制C.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和科举制6.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不得后逃亡,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十六年,东郡刻石出现咒秦始皇之语,秦始皇“遣御史逐问”。秦二世杀害大将蒙恬,也是“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由此可见,秦朝御史(

)A.具有独立司法权 B.担任侍从顾问C.直接受命于皇帝 D.位高而权重7.《岳麓秦简》记载:“甘六年臣状、臣馆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政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 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 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8.清雍正时期,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关于其职能,《清史稿》中记载道“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保障了西北军务的需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使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9.明代钦差中既有文武官员,也有宦官;既有临时差遣者,也有固定差遣者;既有官职崇显者,也有官职低微者,还有无官职的。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官僚体系受到冲击C.中央行政效率提升 D.官员参政积极性高10.洪武十七年,给事中张文辅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上(朱元璋)谕廷臣曰:“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这种现象从实质上反映出(

)A.军机大臣的失职 B.宰相的废除弊端较大C.君主专制的强化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11.周人由殷商覆亡的教训中体会出天命无常,认为上苍鬼神是否佑助周王朝,并非上苍自己的决定,应该凭恃百姓的意志决定。这表明周人(

)A.萌生尊重祖先的意识 B.具有敬德保民的观念C.否定崇拜先王的行为 D.传承天命无常的思想12.据《旧唐书》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凤阁侍郎)……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对此现象认识准确的是(

)A.武后乾纲独断 B.丞相形同虚设 C.监察权力突起 D.中枢运作异变13.周代象胥的主要职责体现在“谕言语”和“协辞命”两个方面。“谕言语”是指传译周王和四夷国君、使者之间的言辞使双方明白。“协辞命”是指整饬协调四夷之国的辞命(意指辞令)。据此可知,象胥的设置(

)A.体现官僚政治建立 B.有利于民族之间文化沟通C.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14.观察下表,自唐初至北宋中期,理财体制的变化反映(

)盛唐以前盛唐宋初宋神宗元丰年间财政管理尚书省户部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出现三司使转运司尚书省、户部转运司A.事权分化,君主专制加强 B.使职固定化,提高了行政效率C.崇文抑武,中央集权强化 D.国家对财政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加强1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据此可知,钱穆认为宰相制(

)A.在汉代时期权力至上 B.经历了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C.在唐代时期权力上升 D.经历了从宰相专权到皇帝专权1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指出:“自秦汉以来的____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空白处最合适填写的内容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制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将其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汉朝相比,唐代丞相制度的新变化及这一变化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故事实质上所反映的权力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府,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佐丞相之职,御史府附从于相府之内。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汉朝中央监察机关由司直、司隶校尉和御史府组成。司直属于丞相府官员,主要负责行政系统内的监察,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划分全国为十三部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定期监察工作。汉武帝还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定期分巡各道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加至十五人。刺史和监察御史品秩虽低,但有权巡按郡国和州县长官,百司畏惧,是皇帝的耳目之司。——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监察体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地方监察的特点,并简评汉唐的地方监察制度。1.D【详解】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中外朝制度的形成主要是为了分割丞相的行政权,从而加强皇权,维护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目的是为了分割丞相权力,而不是为了终结丞相制度,排除A项;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根据材料“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可知,荀子认为君主对官吏要求无论远近,都要有所了解。为了达到对官员监察和管理的目的,秦朝时期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C项正确;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是皇帝制度,排除A项;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设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材料“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对于卿大夫而言,只知效忠于‘家’。”可知,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政治和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表明卿大夫更关心宗族即家而淡化国,就有了“国”与“家”的矛盾与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种离心力,是分封制度的致命弱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充分证明了这一点,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与“家”的矛盾与对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车马、礼器、服饰是象征身份的最主要的赏赐品,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礼制遭到破坏,这些物品对于受赏者的意义呈现出下降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强了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同时象征财富身份的黄金、白壁等也成为赏赐的内容之一,B项正确;赏赐物品转变主要体现了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赏赐”本身都是体现了政治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材料“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科举制,根据材料“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三省六部制,A项正确;郡县制不符合“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不符合“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C项;分封制和科举制不符合材料中的这两个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不得后逃亡,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十六年,东郡刻石出现咒秦始皇之语,秦始皇‘遣御史逐问’。秦二世杀害大将蒙恬,也是‘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可知,秦朝皇帝会经常派遣御史调查审问,说明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行使职权,C项正确;御史代表皇帝调查审问,有一定的司法权,但不是独立的司法权,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御史担任侍从顾问、位高权重,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7.D【详解】秦朝时期,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保护山林树木,秦始皇却强行大规模砍伐山树,可用来说明当时皇权缺乏有效制约,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政令的更改,排除A项;国家组织能力提高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天人感应观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根据材料“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承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所述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不能有效防止中央决策失误,排除A项;为保障西北军委的需要而建立了军机房,后解决完西北军务后改为军机处,因此军机房改为军机处时西北军务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所述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加强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明代钦差中既有文武官员,也有宦官;既有临时差遣者,也有固定差遣者;既有官职崇显者,也有官职低微者,还有无官职的。”可得出明代通过钦差加强对地方的巡查,同时钦差的成员类型也多样,都有利于加强专制统治,A项正确;官僚体制并没有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效率提升,排除C项;材料与积极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明初,明太祖认为宰相的权势过大,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于是废除宰相制度,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根据材料皇帝事必躬亲,每天需要处理大批的奏章,这说明决策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军机大臣是清朝的中枢机构大臣,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宰相的废除弊端较大并非实质,排除B项;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权力争夺,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根据材料“周人由殷商覆亡的教训中体会出天命无常,认为上苍鬼神是否佑助周王朝,并非上苍自己的决定,应该凭恃百姓的意志决定。”可知,周人认为天命无常,上苍鬼神是否佑助周王朝,并非上苍自己的决定,应该凭恃百姓的意志决定,说明百姓的重要性,具有敬德保民的观念,B项正确;尊重祖先的意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否定崇拜先王的行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天命无常的传承,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据材料“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凤阁侍郎)……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及所学可知,此时唐朝中书省、门下省改名凤阁、鸾台,实际仍是唐朝中枢机构,行宰相之权,即对皇帝政令具有审核之责任。武则天以刺史宣敕且未经凤阁鸾台审批,有悖制度要求,被中书侍郎刘祎之指出后大怒而杀之,说明当时中枢运作发生异变,D项正确;此时武后因被刘袆之指出敕令不符合程序要求而怒杀,不能说明其乾纲独断且有悖史实,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丞相仍然在制度上具有制约皇权作用,敕令需要审核为其中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权力突起”,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代象胥负责传译周王和四夷国君、使者之间的言辞以及整饬协调四夷之国的辞命,这有利于民族之间文化沟通,B项正确;此时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排除A项;象胥的设置有利于民族之间文化沟通,不会强化君主权力,排除C项;象胥的设置并不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初至北宋中期,理财体制的变化为机构增多,专门负责财政经济,说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加强,D项正确;事权分化只能体现在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说明使职不固定,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根据材料“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丞相是一人担任,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多人担任宰相,共同商议国事,故经历了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B项正确;汉代时实行内外朝制度,皇帝重用身边侍从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等,分担国家大事,削弱宰相的权力,故宰相制在汉代时期权力至上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代时期,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相权的分散,且汉朝时期并非是宰相专权,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分封制会导致地方割据,排除A项;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三公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中央行政体制,并没有沿用到民国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17.(1)变化: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又加强了皇权。(2)冲突:皇权与法权的冲突。制约:皇权受到相权和法权的制约。【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得出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一相制变为多相制。根据材料一“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得出三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一“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得出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又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