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一、《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也就是说,《狂人日记》表现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主题。
封建礼教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它的贯彻首先是在家庭中实行的。"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尊奉的礼教制度的观念决定了他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象则集中地体现了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以劝导、训诫的方式"挽救"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实际上起着帮同统治者吃人的作用。"大哥"吃人,"医生"也吃人,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在中国已经维持了几千年,所以,鲁迅继之控诉了从先秦到"五四"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狂人日记》《长明灯》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狂人日记》的整个情节发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的--知识者的觉醒程度是与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度成正比例发展的。“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视为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而当他完全失望于自己改造环境的行动,感到只能顺应现实的要求时,他的“病”也便痊癔了,他也象一般知识分子一样到某地做侯补官吏去了。“狂人”的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的悲哀--“人醒了无路可走”。《长明灯》中的“疯子”也同“狂人”一样,是极端孤立的,他的行为不被任何人所理解,因而他的行动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小说正文与文言小序之间形成尖锐悖反,形成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悲剧模式:"觉醒--反抗--从众”正文--狂人的英勇反抗/小序--病好后到某地候补当官,向传统妥协回归。
小说集《呐喊》:《呐喊》1923年由新潮社作为该社"文艺丛书"之-出版。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思想内容:《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提出了"批判国民性"的总主题。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祝福
伤逝
弟兄
离婚孤独者
高老夫子
《彷徨》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思想内容:《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这些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包括《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他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表现劳动人民(农民、妇女)的特点:1、对下层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真挚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沉痛揭示和批判下层人民的精神弱点,提出和表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故乡》中,辛亥革命后的农村,却愈益萧条,淳朴的农民们仍然生活在困苦之中。作品最震动人心的还不仅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
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2、妇女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批判了造成其悲剧的客观社会环境: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大绳索编织成的严密的网;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谴责的笔指向了祥林嫂周围的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婆婆的凶残、短工的麻木、堂伯收屋、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告之以死的恐怖,他们和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又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不仅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构成了她悲剧的一个原因。作品深刻之处在于,写出了祥林嫂的悲剧之所以不可避免,还在于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的封建"女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在封建神权下感到的精神恐怖,一句话,她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的命运。
《离婚》写出了爱姑外表的刚强泼辣,敢于反抗,但同时却也从泼辣刚强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在小说结尾,爱姑终于屈服。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类型(传统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两类: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各种类型,但仍可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知识分子两类。
现代知识分子:可分为1、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药》夏瑜、《狂人日记》狂人。
*2、英勇反抗旧世界、旧制度后来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
但鲁迅着力描写的,倾注了更多艺术心血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即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对于最后一类知识分子,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敢于议论改革,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可是一步入社会,他的改革热情便慢慢被消蚀了。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之间的那点温情,他不得不步步退让,最终,锐气尽消,变得迂缓而颓唐,他"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靠教"子曰诗云"混日子,心安理得地干着为早夭的小弟迁葬和给一个船家女儿送剪绒花等无聊的事情。残酷的现实生活已将他的灵魂挤扁了,他无力继续为自己过去的理想而奋斗,只能凄苦地自嘲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销磨着生命。"
《孤独者》如果说《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是主动妥协、自觉退让的活,那么,《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则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象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所歧视。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起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失败者"。
《伤逝》中的子君、涓生追求的目标要比魏连殳小得多,他们只是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他们的"理想"实现了,共同组织了一个小家庭。但整个社会的陈滞、腐朽却不可能不毁灭掉这个爱情的绿洲。中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中国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习惯势力等多方面结成的"神圣同盟"),社会过于黑暗,在广大的社会群众实现广泛的思想启蒙和广泛的社会解放之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要单独地实现他们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但作品对其主观原因的揭示同样是深刻的:这对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由于他们把争取恋爱自由看作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缺乏更高远的社会理想来支撑他们的新生活,因而使他们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结果,子君只好又回到顽固的父亲身边,最后凄惨地死去,而涓生则怀着矛盾、悔恨的心情,去寻找"新的生活"。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提出的关于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B、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1、农民题材的视角:在《药》里,鲁迅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样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2、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也是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吕维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甚至进而变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了"(《孤独者》)。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C、小说模式: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1、看/被看:《彷徨》里有一篇颇为独特的小说:《示众》。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会有的情节(故事)、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也没有主观抒情与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雀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一个猫脸的人",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小说不着意刻画人物或描写,而主要写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氛围、情节,这反而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内含着多方面的生长点,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里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从而构成一个系列。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等。
"看/被看"的二元对立不仅发生在庸众之间(《示众》)也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应该说,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一旦成为"被看"的对象,就会像《药》里描写的那样,成为茶客们闲聊的谈资,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如夏瑜怀着"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的信念所做的牺牲)全都成了"表演",变得毫无意义,空洞,无聊又可笑。在《药》里,我们甚至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人们争先恐后赶去"看"杀夏瑜,"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里所出现的"吃人"的意象是惊心动魄的:"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整篇《药》的故事--夏瑜的血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里,"却全忘了什么味",也就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家"的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而如前所说,鲁迅自己即是这启蒙者中的一员;他的小说模式所提出的质疑最终是指向鲁迅自身的。因此,在这一类的小说中,人物(描写对象)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读者在这些作品里所感到(读出)的悲哀、悲悯(《药》)、孤寂(《孤独者》),以致恐怖(《狂人日记》)、愤激(《头发的故事》)与复仇(《孤独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届于鲁迅自身的刻骨铭心的情绪记忆。
2、"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例如祥林嫂的故事,闰土的故事,吕纬甫、魏连殳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故乡》的叙事是从"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作者显然采取了横截面的写法,将完整的人生历程的第一阶段"离去"推到了后景。小说虚写了这样一个"我过去的故事":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我"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出路。二十年过去,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因此,整篇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我"的一个心理过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现实图画逐渐取代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图画","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变得"模糊"。而现实闰土的故事(还包括现实杨二嫂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离。"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人生循环(在小说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始于篷船,终于篷船"的圆圈)。
《祝福》里其实也有一个"我的故事",或者说,小说存在着三个视点,即"我"、"祥林嫂"与"鲁镇",从而构成了三重关系:"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是读者普遍关注的,它所展开的是"儒、释、道传统吃人"的主题;读者往往忽略了"我"与"鲁镇"的关系,其中正蕴含着"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A、小说叙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特别是《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尤富创新精神。
《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孔乙己》不仅在小说叙述者的选择上煞费苦心,而且外在的喜剧性叙述中蕴涵着悲剧的意味。小说的核心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成了"被看/看"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作为被看者的孔乙己(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与主观评价(自以为是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清白"而高人一等)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被看(亦即充当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但作家并没有选择孔乙己或酒客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而是别出心裁地以酒店里的"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这样,他就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构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他的背后正有隐含作者在"看",从而形成第三个层面上的"被看/看"的结构。而读者在阅读的开始是认同于叙述者的有距离的旁观态度的,但随着叙述的展开,就逐渐远离叙述者,而向隐含作者靠拢,从小说外在的喜剧性中看到了(体味到了)其内在的悲剧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就置身于如此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而这一切复杂性又显现于极其简练的叙述语言与极其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这正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B、艺术手法:《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的结果。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来影响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启悟。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的"阴冷"、阿尔志跋绥夫的心理刻画、日本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被鲁迅融化进小说创作中。鲁迅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病态心理的挖掘,"显示着灵魂的深",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鲁迅还接受过有岛武郎式的"爱幼者"进化观念与爱罗先珂式的博爱思想。鲁迅翻译了日本厨川白村建构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文艺理论课的教科书。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和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C、艺术表现:《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
D、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E、情节的提炼和设置: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
F、人物塑造方面:1、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
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2、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后者则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带有心理剖析色彩。
3、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4、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鲁迅《呐喊》、《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第三节:说不尽的《阿Q正传》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阿Q正传》鲁迅一生唯一的一部章回体中篇小说。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收入1923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呐喊》。
一、背景和主题
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塑造了一个落后愚昧的中国农民形象。
主题: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通过揭示落后农民阿Q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需要现代健全人格,阿Q是不应该这样的典型。阿Q简介名人:阿Q
年龄:三十出头籍贯:不详婚姻:未婚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工作:打零工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生平最恼火的事:1、向吴妈求爱,被拒2、让小D抢了饭碗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口头禅:妈妈的二、阿Q的形象的内涵
自《阿Q正传》发表之日起,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就是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读解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蔡仪);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冯雪峰);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何其芳);还有的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陈涌)。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作品对阿Q在未庄的地位和生活处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小说第一章点出了阿Q的实际境遇: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做帮工维持生活,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在"恋爱悲剧"之后,他唯一的一条棉被,最后一件布衫、一顶破毡帽也被赵太爷和地保敲诈走了。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常常被挤进游手之徒的队伍中去。所以,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2、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杀头好看";他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严于"男女之大防"等等;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现实的压迫将他逼到绝境,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又已波及未庄时,在他朴素的阶级直感中,终于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这是因为"革命"竟"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害怕","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又是这样的"慌张",于是,阿Q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但是,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因为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小说第七章著名的"土谷祠的梦"表明,阿Q是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他不仅仍然厌恶没有辫子的人,不喜欢女人"脚太大",而且他想象中的革命党只是"穿着崇正(祯)皇帝的素",是为反清复明、改朝换代而已;阿Q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可以随意夺取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威福、子女、玉帛";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总之,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3、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哲学特征的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精神胜利法"。表现:1、自尊自大:“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能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别人说到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2、麻木健忘: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3、向弱小者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如对小尼姑的欺凌。4、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并且立即从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中获取心理满足;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阶级思想毒害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屡次败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以摆脱国家、民族危机,但封建统治阶级却不思进取,对外奴颜婢膝,丧权辱国,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并以昔日的荣耀来掩盖现实的险恶处境,欺骗民众,麻痹广大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统治阶级的这种思想深刻影响到了社会最底层的阿Q。在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没有自己的思想,只能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思想,一时的束缚虽能激起反抗,但长久的禁锢则必然导致惰性的产生。"精神胜利法"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毒害下下层人民思想性格中特有的精神痼疾。
三、阿Q形象塑造的意义:
1、在《阿Q正传》中,鲁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对象赵太爷、钱太爷们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阿Q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小说另一方面着重揭示和批判了阿Q式的革命,触目惊心地写出了阿Q至死不觉悟和他的可悲"大团圆"的下场,《阿Q正传》要告诉人们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人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一场思想革命和觉醒了的人民!
2、《阿0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他在谈到创作该作品的动机时明确说过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鲁迅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是要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要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作改造国民性的工作。
鲁迅采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来塑造形象,控诉了长期封建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现状,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且将反封建的基本主题同社会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突出强调了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改造国民性主题的历史迫切性。四、《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
鲁迅在《阿Q正传》中创造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小人物--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影响预测报告
- 2025-2030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趋势及改良剂市场突破方向研究
- 2025-2030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农业无人机作业服务市场容量与商业模式创新
- 2025-2030农业无人机作业效率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报告
- 2025-2030农业VR培训设备内容生产生态构建与农机操作教学应用实践
- 2025-2030全球碳纤维材料应用领域及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2025-2030免税零售市场现状分析与口岸商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合同管理标准化文件编写规范
- 几何专题:多边形与圆锥面积计算法
- 英语口语8000句(全)
- 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 《三国演义》中的心理描写:以司马懿为例
- 沼气发电机并网方案
- 幼儿园大班科学《玩转扑克牌》课件
- 餐饮食堂竞标标书
- 肛肠科手术及护理课件
- 蚁群算法课件完整版
- 大学数学《实变函数》电子教案
- YY/T 0640-2008无源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
- GB/T 29531-2013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