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第三讲 道文化与中医_第1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第三讲 道文化与中医_第2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第三讲 道文化与中医_第3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第三讲 道文化与中医_第4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第三讲 道文化与中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第三讲

道文化与中医一、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冯友兰: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一)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人。曾为周王朝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老子》(道德经)1、以道为本的本体论《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内涵:天地万物之本体万物运化之规律《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法自然鬼神观→天命观→天道观李约瑟:“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极必反相互转化3、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道无为治国理念: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小国寡民《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世之道:贵柔守雌4、直觉主义认识论《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道:视之弗见听之弗闻《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静观玄览以心悟道(二)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一生不事诸侯,只做过地方漆园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作:《庄子》1、顺应自然,无为自得《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山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顺应自然摒弃人为《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善其身无用于世物我两忘绝对自由2、相对论《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老子辩证法↓庄子相对论《齐物论》:“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齐是非齐大小齐物我齐生死3、养生观《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其自然保命全生《在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刻意》:“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藏神守形平易恬淡《人世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坐忘修性养生(三)宋钘(xíng)、尹文宋钘,战国时期宋国人,稷下学者。著有《宋子》十八篇,现仅存辑本。尹文,战国时期齐国人,稷下学者,宋钘的学生。著有《尹文子》一卷。经郭沫若考证,《管子》的《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四篇为宋钘、尹文的遗著。宋尹思想是在老子的基础上,糅合儒、墨、法家。称宋尹学派,或列于黄老学派。宋尹学派倡导“以情欲寡浅为内”,“以禁攻寝兵为外”,明显受到儒家安贫乐道和墨家刻苦精神及“非攻”思想的影响。稷下争鸣1、精气学说《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内业》:“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道——精气万物之本原唯物主义倾向尹文《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内业》:“气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人为精气所生精气和则体健精神意识以精气为基础2、心术《心术上》:“心之在体,君之位也。”《心术上》:“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心:人体之君修心:无为心虚静则耳聪目明身体强健二、神仙方术与道教神仙方术:又称方仙道,指以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的的技艺。方士:遵崇并奉行神仙方术的人。(一)神仙方术神仙方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燕、齐一带,其渊源为神仙说与阴阳五行说,代表人物有宋无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燕齐方士称渤海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上有神仙,藏不死之药。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多次派人前往寻找。秦汉时神仙方术达到高潮,秦始皇先后派韩终、徐福等去海外寻求不死之药,皆一去而不返。汉武帝好神仙方术,上疏献奇方者达万余人。东汉以后,由于方术常常落空,加之文人多加反对,神仙方术逐渐没落。《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神仙类目录:《宓戏杂子道》、《上圣杂子道》、《道要杂子》、《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泰壹杂子十五家方》、《神农杂子技道》、《泰壹杂子黄冶》。神仙方术的养生方法:行气、导引、辟谷、服饵、房中、黄白术。(二)道教1、道教的兴起道教的三大源头:鬼神巫术,神仙方术,黄老之学。东汉时期,黄老之学盛行。汉明帝时,开始将黄帝、老子神化。汉桓帝时,下令立黄老祠,专祀黄帝、老子。五斗米道教名:正一盟威道、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创立时间:东汉顺帝时尊神:太上老君(老子)教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想尔注》传承:张道陵→张衡→张鲁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大贤良师)创立时间:东汉灵帝时尊神:中黄太一(黄帝)教经:《太平经》传承:发起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解体,余下的信徒汇入五斗米道中。

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清——道教最高尊神2、符箓派和金丹派符箓派:也称符水派,源于古代的巫术。宣扬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东汉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及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太一道等都属之。金丹派:也称丹鼎派或炼养派,源于古代的方仙道。是借助服食外丹或修炼内丹等途径,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全真道南北宗、武当派、崂山派、伍柳派等都属之。宋之前以外丹为主,宋之后转向内丹。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被奉为“万古丹经王”。金丹派的创始人:左慈传承:左慈→葛玄→郑隐→葛洪葛洪著《抱朴子》,发展了金丹学的理论和实践。3、炼丹术(1)外丹术外丹术:矿物药或配合少量植物药,炼制成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外丹术源于方术的黄白术。因以丹砂、药金的炼制为主,故称金丹。炼丹常用原料:丹砂、金、银、铅、汞、云母、石英、硫磺、雄黄、雌黄、硝石、松柏脂、茯苓、灵芝等。《周易参同契》:“金以砂(丹砂)为主,禀和于水银,变化由其真,始终自相因。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抱朴子·内篇·金丹》:“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以自坚固。”思想基础:神秘互渗(2)、内丹术内丹术:是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内丹术源于方术的行气、导引、辟谷等。宋代之后,认识到服食外丹常常使人中毒,故内丹术开始盛行。内丹经典:《黄庭经》白鹅换黄庭修炼步骤(五步功法):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修炼方法:入静、调息、运气。配合辟谷、服饵、房中。三、道文化对中医的影响1、天道观开启了中医理论之源老子的天道观摆脱了鬼神观和天命观的束缚,促使中医学从巫术体系中分化出来,建立了以自然哲学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一)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道法自然”奠定了中医的整体观特色。“道隐无名”建立了医道无止境的发展观念。“静观玄览”强调放弃主观臆断遵循自然规律,是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基础。

《大医习业》:“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2、精气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之本精气学说架起了沟通“道”与“形”之间的桥梁,为中医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中医理论以“气”为本,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所有生理、病理的基础。中医的“气”:天气、地气、运气、邪气、元气、精气、谷气、宗气、经气……3、辩证法思想塑造了中医思维的特色中医的对立思维:天-地、阴-阳、表-里、上-下、寒-热、温-凉、虚-实、气-血、脏-腑、经-络、浮-沉、正-邪、补-泻、升-降、通-涩、本-标、体-用、先治-后治、顺-逆……(二)道教对本草学的影响李时珍:“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神农本草经》,收药365味,分三品,上品多有“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等功效,明显有神仙方术思想。《神农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作,收药730味,首创药物自然分类法。道教外丹术促进了对矿物药的认识。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将外丹术的水飞、研磨、伏火、关法、煿法等技法,用于中药炮制。羽人仙药图(三)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老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成为中医养生学的灵魂。中医养生强调顺应四时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中医养生重视恬淡虚无以养神全身。《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传统养生术(如导引术、太极拳、气功),深受老子守雌贵柔思想的影响。道教养生术(如服食、辟谷、行气、内丹)与中医养生术多有相互影响。(四)道文化对传统医德观的影响道家的“贵生”思想,塑造了中医重视病人的生命的医德观。

《千金要方·自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道家“守雌贵柔”思想,塑造了中医谦虚谨慎的医德观。《大医精诚》:“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道家的“清静无为”与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塑造了中医淡泊名利、积德行善的医德观。

《大医精诚》:“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五)道林医家,医道双修葛洪(西晋)十八岁入道,曾任广州参军,后辞官入罗浮山炼丹修道,著有《抱朴子》,道教丹鼎派领袖人物,。医著:《玉函方》,《肘后救卒方》。陶弘景(南北朝)早年入仕,官至奉朝请,36岁时辞官,入茅山建华阳馆隐居修道,著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太清诸丹集要》等道书,为道教上清派领袖,南朝道教改革之集大成者。医著:《补阙肘后百一方》,

《神农本草经集注》。孙思邈(隋唐)善言庄老及百家之说,精通医药学,兼通佛典,数辞朝廷礼聘,长期炼丹、服食、修道并行医,为著名的道林医家,著有《丹经要诀》、《龙虎论》、《烧炼秘诀》等道书。医著:《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老子》《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