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王韬生平及思想介绍_第1页
知识拓展:王韬生平及思想介绍_第2页
知识拓展:王韬生平及思想介绍_第3页
知识拓展:王韬生平及思想介绍_第4页
知识拓展:王韬生平及思想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王韬生平及思想介绍

晚清思想家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中国近代著名edhurst)主持的墨海书馆[4],受到麦都思和长女玛丽、二女娅兰的接待,款以葡萄酒和音乐,并带领参观“光明无纤翳,洵属琉璃世界”的印刷厂房。王韬对按字母次序排列整齐的活字架,一天能印几千本书的活字版印刷机很感兴趣,种下日后自己办书馆的种子。王韬在墨海书馆结识了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传教士。1848年,王韬父亲病故,王韬此时家有娇妻幼女,必须寻找工作,维持生计,幸得传教士麦都思的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墨海书馆的工资固定,比他在家乡教书所得高的多。王韬和家眷就住在墨海书馆宿舍,室内挂一付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窗对孟光”。王韬在墨海书馆,担任麦都思的助手,重新翻译《圣经》。英国伦敦会在1843年香港举办的代表大会上,多数代表认为早先edhurst正是英国驻上海领事。王韬在上海英国领事馆避难四个多月。1862年10月,在英国领事馆人员护送下搭乘一艘怡和洋行的邮轮亡命香港。香港英华书院院长——汉学家理雅各是上海墨海书馆馆长麦都思的老友,便安排王韬住在香港伦敦教会的宿舍,并聘请王韬协助翻译《十三经》。理雅各在王韬协助下翻译出《尚书》和《竹书纪年》。理雅各在空暇时常邀请王韬到薄扶林寓所小住。王韬初到香港,无亲无故,多仗理雅各资助才能渡过难关。在此期间,王韬还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这是他从事华文新闻事业的开端。

王韬论香港王韬旅居香港,工余之暇,勤涉书史。当时罕有关于香港的史料,王韬寻访故老,收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著《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三篇文章,记述香港的地理环境,英人未来前的状况,英人割据香港后设立的官府、制度和兵防,以及十九世纪中叶香港的学校、教会、民俗等历史资料。王韬有关香港的文章,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欧洲之旅游历欧洲。1867年理雅各离开香港回苏格兰家乡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理雅各来信邀请王韬到欧洲游历并前来苏格兰继续帮助翻译中国经典。十一月二十日王韬乘轮船启行。取道新加坡、锡兰、槟榔屿、亚丁、开罗出地中海经墨西拿抵达法国马赛。由香港到马赛全程四十多日。每经过一个停泊港口,王韬必定游览一番,并写下游记。王韬从马赛转搭火车经里昂到达法京巴黎。王韬在巴黎游览卢浮宫等名胜,并拜访索邦大学汉学家儒莲。王韬在巴黎小住十几天后继续搭火车到加来港口转搭渡轮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多佛尔港,改乘火车到英京伦敦。当时理雅各正在伦敦,便陪同王韬游览大英博物馆、圣保罗大教堂等英京的名胜。王韬在牛津大学演讲。牛津大学校长特邀王韬到大学以华语演讲。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学者在牛津大学讲话。王韬谈到中英通商的历史,维多利亚女王遣人到广东,开始了英国的东方贸易,后来英国官员斯当东始学汉语,随后来华的英国人才通中国语言文字。王韬希望两国继续和睦共处。“是时一堂听者无不鼓掌蹈足,同声称赞。”当时在牛津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多经国家选拔后,授予官职,派往印度和中国当翻译。王韬还谈到孔子之道与西方天道,孔子之道为人道,西方之道虽是天道,但传西道的还是系于人。“此心同此理也,请一言以决之,曰其道大同”。杜拉村旅居苏格兰。王韬离开伦敦后,在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居住。假日理雅各和他的三女玛丽常陪同王韬游览邻近的杜拉山、坎伯古堡、替里扣特里镇、阿罗威、斯德零故宫。也游览了爱丁堡,参观爱丁堡大学,游览阿伯丁、亨得利、格拉斯哥、丹迪等地。一如往日,王韬每游一地都写下纪录,后来在上海编入《漫游随录图记》。1870年春理雅各和王韬完成了《诗经》、《易经》、《礼记》等中国经典的翻译。王韬旅居苏格兰期间,应用西方天文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日食纪录,著有《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等天文学著作。

办报生涯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1870年冬理雅各返回香港,重新主持英华书院,王韬随同返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租了一间背靠山麓的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先后在《华字日报》连载,上海《申报》转载。后来王韬《普法战纪》编辑成21万字的单行本。《普法战纪》很受李鸿章重视。《普法战纪》传入日本,也引起很大的反响。1872年东华医院在香港创立,王韬被选入东华医院第一届董事会。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在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王韬自任主笔十年之久,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王韬发表在《循环日报》的政论,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据学者罗香林考证,康有为在1879年曾游历香港,正值王韬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发表大量变法政论之时,因此,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受王韬影响是极可能的事。王韬无疑是是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先行者。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梧桐时文和八股文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文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问题和政论文风的改观和发展影响很大。

旅日考察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王韬应日本一等编修重野成斋、《报知社》主笔栗本锄云、蕃士冈鹿门、中村正直、寺田望南、佐田白茅等名士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在此期间结识一批日本维新人士,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游记》。在日本期间,王韬还在东京谒见清廷驻日大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参赞黄遵宪。

终老上海王韬在英国、日本的名望和他的变法维新政论,使清廷重臣李鸿章刮目相看,认为王韬是“不世英才,胸罗万有”希望召罗为用。光绪八年(1882年)王韬曾回上海探路,瞩香港洪茂才校对《弢园文录外编》,由香港印务总局排印。光绪十年(1884年)王韬终于回到他阔别二十二年的上海,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此时王韬被聘为《申报》编辑。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韬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光绪十二年(1886年)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光绪十三年(1887年)著《淞滨琐话》。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印出版《漫游随录图记》,入秋,王韬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书》,安排在《万国公报》发表。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1897年5月24日)王韬病逝上海城西草堂。

代表论著变法(中)王韬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上古之天下,一变而为中古。中古之天下,一变而为三代。自祖龙崛起,兼并宇内,废封建而为郡县,焚书坑儒,三代礼乐典章制度,荡焉泯焉,无一存焉。三代之天下,至此而又一变。自汉以来,各代递嬗,征诛禅让,各有其局,虽疆域渐广,而登王会列屏藩者,不过东南洋诸岛国而已,此外无闻焉;自明季利玛窦入中国,始知有东西两半球,而海外诸国,有若棋布星罗;至今日,而泰西大小各国无不通和立约,叩关而求互市,举海外数十国悉聚于一中国之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几于六合为一国,四海为一家;秦、汉以来之天下,至此而又一变。呜呼!至今日而欲辨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舍此,无以师其长而成一变之道。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擅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其他则彼之所考察,为我之所未知;彼之所讲求,为我之所不及。如是者直不可以偻指数。设我中国至此时而不一变,安能埒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然而一变之道难矣。以今日西国之所有,彼悍然不顾者,皆视以为不屑者也。其言曰:我用我法以治天下,自有圣人之道在。不知道贵乎因时制宜而已。即使孔子而生乎今日,其断不拘泥古昔,而不为变通,有可知也。今观中国之所长者无他,曰:因循也,苟且也,蒙蔽也,粉饰也,贪罔也,虚骄也;喜贡谀而恶直言,好货财而彼此交征利。其有深思远虑矫然出众者,则必摈不见用。苟以一变之说进,其不哗然逐之者几希!盖进言者必美其词曰:中国人才之众也,土地之广也,甲兵之强也,财力之富也,法度之美也,非西国之所能望其项背也。呜呼!是皆然矣。特彼知人才之众,而不知所以养其人才以为我用;知土地之广,而不知所以治其土地以为我益;知甲兵之强,而不知练其甲兵以为我威;知财力之富,而不知所以裕其财力,开源节流,以出诸无穷而用之不匮;知法度之美,而不知奉公守法,行之维力,不至视作具文。凡此皆其蔽也。故至今日而言治,非一变不为功。变之之道奈何其一曰:取士之法宜变也。贴括一道,至今日而所趋益下,庸腐恶劣不可向迩。乃犹以之取士,曰制科,岁取数千百贸然无知之人,而号之曰士。将来委之以治民,民其治乎故我曰:取士之法不变,则人才终不出。其一曰:练兵之法宜变也。今之陆营水师,其著于籍者,有名而无实。当事者以兵不足恃,又从而募勇,能聚而不能散。今天津驻防之兵至十万,虽足以拱卫神京,翼保畿辅,以壮声威而遏戟铁;而他处海防均须整顿,绿旗满营,水师战舰,皆当易器械,更船舶,使之壁垒一新,而不得仍以戈矛弓矢从事。苟仍其旧而不早为之计,是谓以不教民战,无殊驱之就死地也。故我曰:兵法不变则兵不能强。其一曰:学校之虚文宜变也。今所设教谕训导,小邑一人,大邑两人,虚糜廪粟,并无所事。且其人,类皆阘冗无能,龙钟寡耻,不足为士之表率。书院山长,祈取声誉,以所荐之荣辱为去留,而每月所课,不过奉行故事而已。是朝廷有养士之名,而无养士之实也。是反不若汉时所立国子监,天下士子,犹得读书于其中也。其一曰:律例之繁文宜变也。昔高祖入关,其与民约,不过曰法三章耳。近世之吏,上下其手,律例愈密而愈紊,不过供其舞文弄法巳耳。拘牵文义,厥弊日滋。动曰成例难违,旧法当守,而一切之事,都为其所束缚驰骤矣。是朝廷有行法之名,而无奉法之实也。是不如减条教,省号令,开诚布公,而与民相见以天也。凡是四者,皆宜亟变者也。四者既变,然后以西法参用乎其间。而其最要者,移风易俗之权,操之自上。而与民渐溃于无形,转移于不觉。盖其变也,由本以及末,由内以及外,由大以及小,而非徒恃乎西法也。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变法自强王韬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根据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断定“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他写道“中国何尝不变”。王韬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吾知中国不及百年,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23]。王韬主张以欧洲强国为榜样。具体办法有四:1、改革科举取士法2、改革练兵法3、改革教育4、废除繁文

君民共主论在中国历史上王韬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王韬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分为三种:1、君主之国,如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土耳其,国家元首为帝。王韬认为,君为主,必须有尧、舜帝在上,才能长治久安。2、民主之国,如法国、瑞士、美国,国家元首为“统领”。王韬认为民主之国,“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3、君民共主之国,如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远近,此君民共主也。”“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主张进行军事改革王韬主张革新兵器,废除弓箭、大刀、长矛,换成新式火器;将帆船换为轮船,“师其所能,夺其所持。”王韬认为单按西法制造枪炮、轮船、建筑铁路,只不过是抄袭皮毛,更重要的是要变革军队的制度和训练方法。

实业强国王韬认为富强为强国之本,必须大力兴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