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优秀课件_第1页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_第2页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_第3页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_第4页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1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他是谁?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2诸葛亮蜀相诸葛亮蜀相3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诗史”“诗圣”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712—770)4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5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6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感伤、叹惋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蜀相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感伤7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自”、“空空的”的意思;2.绘形象: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3.点作用: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8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却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否违背了主旨?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却都在写景写环境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制定天下鼎足三分的雄才大略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1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三顾频烦说的是谁?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诸葛亮的忠心12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答:一、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二、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1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英雄指什么人?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14

“英雄”包括着诗人自己历史上一切像诸葛亮一样的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英雄”包括着诗人自己历史上一切像诸葛亮一样的事业未竟15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和悲伤的?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16挖掘二者连接点人物角度战争频频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尽全力,不遗余力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挖掘二者连接点人物角度战争频频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17

蜀相

(七律、怀古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寻访祠堂叙事(仰慕)颔联:祠堂春色写景(叹惋)颈联:丞相功业议论(歌颂)尾联:壮志未酬抒情(惋惜)蜀相(七律、怀古诗)丞181、歌颂、景仰2、羡慕、期盼3、惋惜、感叹概括主旨1、歌颂、景仰概括主旨19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20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他是谁?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21诸葛亮蜀相诸葛亮蜀相22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诗史”“诗圣”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712—770)23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24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25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感伤、叹惋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蜀相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感伤26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自”、“空空的”的意思;2.绘形象: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3.点作用: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27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却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否违背了主旨?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却都在写景写环境2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2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制定天下鼎足三分的雄才大略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3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三顾频烦说的是谁?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诸葛亮的忠心31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答:一、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二、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英雄指什么人?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33

“英雄”包括着诗人自己历史上一切像诸葛亮一样的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英雄”包括着诗人自己历史上一切像诸葛亮一样的事业未竟34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和悲伤的?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35挖掘二者连接点人物角度战争频频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尽全力,不遗余力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挖掘二者连接点人物角度战争频频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36

蜀相

(七律、怀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