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文本库文本库一一内容解读(一)上阕写秋景:围绕“异”展开。(“异”字统领下文的具体描写,又是作者的主观感受)1.异在肃杀凄凉。边塞广漠,本来就很荒凉,加之秋风萧瑟、草枯叶败,更显得肃杀凄凉,与家乡清朗的秋景迥然不同。2.异在雁无留意。大雁都避寒而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候鸟依时迁徙,秋雁南飞,本是极正常的自然现象,“无留意”三字写出了塞下天气的寒冷。3.异在边声苍凉。城头号角吹动,四方的边声随之而起。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悲切苍凉的一部交响乐。4.异在落日孤城。远处是千嶂万峰,丛山中孤城紧闭,茕茕孑立;放眼望去,暮霭苍茫,落日只剩下惨白的余晖。这种充满森冷气氛的荒漠景象,使守卫孤城的将士感到心境凄凉而又孤独。一个“孤”字,写城亦写人。秋色肃杀凄凉是整体感觉之异,大雁的决绝是气候条件之异,四面边声是听觉之异,落日孤城是视觉之异。(二)下阕写思情:思乡之浓。(暗含报国之心)1.浓在万里思家。“浊酒一杯家万里”,此句为词人自抒情怀之句。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生乡关之思,然而一杯浊酒,又怎能消除浓浓的万里思乡之愁?思亲之情又岂是酒能取而代之的?2.浓在归家无计。“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有家却不能回的原因: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词人的心理矛盾,一方面思乡,另一方面边患未平。虽然当时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但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矛盾使词人充满了苦闷与悲愤。引用典故“燕然未勒”,通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故事,说明戍守边关的将士还没有平定边患、建立功业,那么只有强行压住对家乡的思念。词人用典,突出了戍边将士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心。3.浓在羌笛愁人。“羌管悠悠霜满地”,承接上阕由黄昏写到深夜,表现将士们寒夜戍守的悲壮情境:白霜铺地,寒气袭人,偏偏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戍边将士的愁思。4.浓在白发、眼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异域他乡的凄清寒夜之中,忧深、愁浓、志壮的边城将士们又怎能安然入睡呢?壮志犹未酬,岁月催人老。边塞生活的清苦,昼夜征戍的辛劳,使根根青丝变成了白发。此句采用互文:将士们都难以入睡,因戍边辛苦、思念家乡,都白了头发;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写出了将士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戍边将士们的悲壮情怀和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二二技法总结格调苍凉,情感悲壮。词的上片主要描写边塞秋景:大雁南飞,毫不留恋;边声伴着号角声响起,凄恻悲凉;千嶂孤城,充满肃杀之气。词人通过对如此萧瑟的战地风光的描绘,奠定了全词苍凉的格调。下片主要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思乡;接着词人再用“悠悠”的羌笛声与满地的严霜来渲染战场的孤寂寒冷,暗示将士们的思乡之重;但思乡难归,是因为“燕然未勒”,饱含着爱国激情;最后全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束,表现将士们的壮志难酬、归乡无计,突显了浓重的悲壮氛围。三三主题概括这首词通过写边塞悲凉、肃杀的战地风光,表现了将士们忧国思乡的情怀,抒发了词人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资料库资料库1.作家作品。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的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2.作品背景。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文言知识库文言知识库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人不寐(mèi)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千嶂:层峦叠嶂。2.参考译文。边塞的秋景与中原迥异,飞往衡阳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边塞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声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抗击外寇的功业未成,回归之期无法预计。羌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满头白发的将军和士兵眼中闪着思乡的热泪。《江城子·密州出猎》文本库文本库一一内容解读(一)上阕描写热烈的出猎场面和词人的豪迈气概。(“狂”字贯穿全篇)(形狂)1.行为之狂:装束张扬,随从众多,场面盛大。“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突显了词人的豪情狂态。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那些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众多骑士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令人仿佛看到了苏轼一行马上雄姿英发、马下尘土飞扬的恢宏场面。千军万马奔腾,席卷平地山冈,一个“卷”字写出了势如破竹的行猎场面。2.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下两种理解哪个更合适?(1)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看我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2)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明确】(2)更合适。因为前者说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意思是苏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的“年少轻狂”。(二)下阕写行猎之后畅饮美酒,突出报国渴望。(心狂)3.进取之狂:虽被贬,但怀报国之心,仍渴望被重用,保卫疆场。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委以重任。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他在意的是朝廷能否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承“少年狂”而来,仍是表现少年似的狂放,写出了饮酒后的豪放意气。“鬓微霜,又何妨”的豪言壮语,写出了作者满怀壮志、老当益壮的豪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写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授任他为边郡太守,带兵抵抗强敌。“会挽雕弓如满月”与上片的“亲射虎”照应,意在说明自己还有很强的作战本领。末句中“天狼”为星宿名,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希望朝廷任命自己率军去抵抗入侵者,引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在御敌守边的战斗中建功立业、以身报国的强烈愿望。二二技法总结1.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这首词的上片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和志气。下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用的是“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这里是以魏尚自比,希望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词人运用典故,以“天狼”借指自西北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些典故,既写出了词人壮志未已、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又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2.语言生动,气象恢宏。本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词中一连串动词,如“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表现了词人卓越的胸襟抱负与雄心壮志,气象恢宏,充满阳刚之美。三三主题概括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资料库资料库1.作家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作品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归来,与同僚出城打猎时,作此词。文言知识库文言知识库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右擎苍(qíng) 锦帽貂裘(qiú) 鬓微霜(bì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2)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的合称)(3)会挽雕弓如满月(终将)3.参考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很多随从席卷平野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看我亲射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这又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拉满饰以彩绘的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敌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本库文本库一一内容解读(一)上阕:因醉入梦,梦回战场——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渴望。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动作与心理描写,由现实进入梦境描写)词人长期闲居家中,十分苦闷,长夜难熬,借酒浇愁,在醉意朦胧间,还拨亮了灯火,深情地端详着曾随自己一同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宝剑。迷朦恍惚中,酣然入梦,梦里又回到嘹亮的军号声激荡在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上空的情景。作者闲居已久,壮志难酬,胸中郁闷,只好借酒浇愁。醉时,又生发无限感慨,所以“挑灯看剑”。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第二句因“醉”入“梦”,梦中想着抗金,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梦中之境)这三句意思是:部下正在饱餐着分给他们的酒食,军营中各种乐器正奏出边塞威武雄壮的战斗曲子,秋风劲吹,(我)在战场上检阅着百万雄兵,誓师出征。写出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场面,显示了词人挥师北伐、收复北方失地的急切心情。(二)下阕:梦中战景,梦醒自叹——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继续写战斗场景,战马跑得像的卢那样快,弓弦声像响雷那样令人心惊。视听结合,描写将士们冲锋陷阵的勇猛,突出表现这支劲旅的行军神速、敏捷善战、锐不可当。有了这么一支勇敢强壮的部队,何患敌人不灭?何愁失地不复?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完成了替君王收复失地、替人民统一祖国的伟大心愿,为自己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好名声。洋溢着词人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美好理想,洋溢着大功告成的喜悦之情。至此,词的激情上升到至高点。3.“可怜白发生!”末句笔锋陡转,从梦想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悲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虚度,满头尽白。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形成巨大的反差,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二二技法总结结构巧妙,对比鲜明。这首词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回忆梦中场景。梦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极富感染力。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三主题概括三主题概括这首词通过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资料库资料库1.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郁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善于化用典故入词,抒发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现存词六百多首,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2.作品背景。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结识了陈亮。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文言知识库文言知识库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麾下炙(huī)八百里分麾下炙:军旗下面,指部下五十弦翻塞外声:演奏2.参考译文。醉中把油灯挑亮,端详我心爱的宝剑。梦中回到吹响了号角的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深秋在战场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赢得生前死后为国为民的不朽美名。可惜现在白发已经丛生。《满江红》(小住京华)文本库文本库一一内容解读(一)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效力的决心。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秋瑾于1903年5月随丈夫入京,到中秋节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所以称“小住”。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秋本应是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但是,作者却称“早又是中秋佳节”,似乎对中秋节的到来并没有特别的欣喜。“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几句,写中秋节前后的景致。黄花,就是菊花。这几句的大意是:篱下开遍菊花,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这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这种令人愉悦的景致,并没有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心情。经过开篇部分的渲染,这首词作的悲伤气氛已经得到了充分铺垫。这四句明写秋景,暗寓作者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张本。2.“四面歌残终破楚”中“四面歌残”的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垓下之围”。后人便用“四面楚歌”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词中,“四面歌残”形容的,便是十九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下的中国,特别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恰如被汉军重重包围下四面楚歌的项羽。3.“八年风味徒思浙”一句,写作者本人。“风味”是况味的意思。1896年作者与丈夫结婚,至写此词时,恰为八年。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一个纨绔子弟,秋瑾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此,秋瑾也格外思念故乡。“风味徒思浙”,八年内心的苦闷指白白地思念浙江故乡。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一句中,“侬”,指作者。“蛾眉”的本意是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后来指代女子。秋瑾用“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地表达了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并非秋瑾一时一地的偶然想法。秋瑾曾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在世,应该匡扶社稷,施展个人抱负,怎么能在柴米油盐之间碌碌无为一生呢?可见,秋瑾不屑为女性的背后隐藏的是爱国之情。(二)下阕: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几句,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2.“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进一步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3.“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几句的意思是: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词人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可见,秋瑾的一片侠肝义胆,并不能为凡夫俗子所理解。这里的凡夫俗子,既是指秋瑾的丈夫王廷钧,也泛指国难当头,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在祖国危难重重、列强环伺之际,官场上的人醉生梦死,家族中的人冷漠麻木,秋瑾的爱国思想非但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反而引起了重重责难。在这种环境中,秋瑾感觉到“英雄末路”的强烈悲哀。正因如此,她才发出了对现实极度失望的悲叹——大千世界,莽莽红尘,我秋瑾到哪里能找到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之人呢?这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青衫湿”的典故,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贬谪九江郡司马时,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湿透了身上的青衫。后人也用“司马青衫”或“青衫泪”来形容悲伤到极点而潸然泪下。秋瑾用此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整首词风格爽朗豪迈,慷慨悲凉,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二二技法总结1.基调高昂,情真意切。词人虽为女子,但字里行间却显示出一种激情豪放的男儿气概,显示了词人的巾帼英雄本色。比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词人用豪迈的语言写了女性的生命体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纸间流淌着喷薄欲出的爱国热血,洋溢着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再如,“俗子胸襟谁识我?”“何处觅知音?”两个问句语气强烈,表达了词人对世俗的不满和改变现状、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情感真挚,令人动容。2.巧用典故,抒发情感。这首词中,词人通过一系列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上片中的“篱下”“黄花”分别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描写了明丽的秋景,反衬了自己失落、幽怨的心境。再如下片中的“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表现了词人对自身处境的愤懑和对国家陷入危难、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悲痛之情。三三主题概括这首述怀之作,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一个满怀理想却不被理解的女性的苦闷忧愁,表达了词人寻求救国良方、报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资料库资料库1.作家作品。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我国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初六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2.作品背景。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充满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文言知识库文言知识库1.朗读课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lí(篱)下 秋容如shì(拭) 蛾眉(é) 胸襟(jīn)2.参考译文。到京不久,转眼又到中秋佳节。篱笆下菊花遍地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我是多么不屑啊!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我的心,要比男儿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懂我的心意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案例二案例二【教学目标】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一导入新课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渔家傲·秋思》和《江城子·密州出猎》,感受词的魅力。二自主预习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2.背景资料。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起于唐代,至宋为全盛时期。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4.检查字词。三三朗读指导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四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2.全词翻译。五五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渔家傲·秋思》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明确】上片写景,写边塞秋景孤寂荒凉、开阔豪迈。下片抒情,抒发壮志难酬、忧国思乡之情。2.《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明确】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片抒写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3.找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并说说出猎队伍有何特点。【明确】“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二)解读课文1.《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渔家傲·秋思》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的声音,这种“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和中原地区安平和乐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总结:上阕写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塞下景色),突出了“异”字。“风景异”主要表现在气候之异、边声之异、边城之异。下阕抒情,抒发了词人思乡报国之情。2.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明确】描绘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地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太守是怎样的形象?有何特点?【明确】“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4.《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中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在哪些句子上?【明确】“开张”——豪壮。“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狂”是词眼,太守“狂”在哪些方面?【明确】狂行:狂在行为,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狂举:狂在动作,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狂态:狂在神态,如“酒酣”“胸胆开张”。狂志:狂在壮志,如“遣冯唐”“射天狼”。(三)赏析语言1.《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有什么作用?【明确】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光的不同。2.品味《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明确】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又因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3.古人用词往往一字传神,说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中哪一个字用得好,妙在何处。【明确】“卷”字用得好,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4.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明确】“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被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不再年轻,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四)归纳主旨1.《渔家傲·秋思》一词的主旨是什么?【明确】这首词既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之情,又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五)探究写法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江城子·密州出猎》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词的豪放特点?【明确】内容(题材):写出猎时的豪迈景象,骑马、射箭、狂奔过山冈,种种情景都勇猛雄健。思想感情:表达的是渴望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语言风格:用词铿锵有力,壮丽而不纤巧。《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宏,一反词作柔媚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六六布置作业请完成本课课后习题第一、二题。七七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相关主题的一首宋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自主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2.背景资料。3.检查字词。三三朗读指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四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2.全词翻译。五五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诵读:注意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2.文意理解。【明确】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的景象,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在战场上骑着跑得飞快的马,弓箭离弦像惊雷一样震耳。一心想完成替国家收复失地的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已生。(二)深层探究1.文本探究。(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明确】作者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借酒醉后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作者时刻不忘报国之志。(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驳”这样的好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们的豪迈之情。“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看到的场景。【明确】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的场景。(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明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明确】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这与自己的报国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同理于“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5)“可怜白发生!”词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明确】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急转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做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遭遇而悲愤,而叹息。(6)“可怜白发生!”词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已经老了吗?【明确】第一,词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第二,词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第三,词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第四,词人只能以酒为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写作(一)-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关系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仓储物流叉车租赁合作协议:高效仓储服务租赁合同
- 2025年新能源车辆抵押贷款合同模板(智能版)
- 2025智能教育系统增资协议书-互联网教育项目投资合作范本
- 2025年个人股权交易及市场风险预测服务合同
- 2025年绿色家电产品批量采购与绿色品牌形象推广服务合同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企业文化-西方行政学说史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二零二五年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高性能预制构件钢筋绑扎与施工质量控制服务协议
- 中小企业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概述
- 官方兽医考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名校卷)
- 医学检验质量安全管理培训
- 2025年小学英语教师业务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基因分析服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公安行政案件办理务实课件
- 房地产样板间装饰工程重点难点及措施
- 康复科护理金点子
- 工地油库安全管理办法
- 全球治理转型-洞察及研究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