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共6篇)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共6篇)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共6篇)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共6篇)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共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1页共51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二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_二级数学教案_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浸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时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根底。根据对教材的分析^p,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的:①通过观察、比拟、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p、及推理才能和有序地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才能。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激发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浓重兴趣。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展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2、联络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进展独立考虑,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4.采用灵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考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5.电子白板的使用。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稳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究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表达:1、联络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2、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4、通过灵敏、有趣的练习,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浸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究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根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浸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解决问题的意识。《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p: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场,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场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非常重要的根底.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明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一样加数及一样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根底.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p,可确定以下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2.培养学生分析^p、比拟、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才能.3.浸透数学知识来于理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一样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三、教学重点:识别一样加数.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五、教法和学法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表达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老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根底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拟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接地表述思维过程.六、教学过程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络,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一样加数连加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一样加数和一样加数的个数的根底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一样加数连加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拟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一样加数的概念,掌握一样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一样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到达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详细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一样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p来完成.2.教学新课〔1〕摆红花.新课一开场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答复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拟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老师问:①有几个一样加数连加?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老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2〕摆正方形.老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答复.〔板书3×4=12〕.〔3〕出示摆好的圆片.老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指名学生答复后,板书4×5=20〕〔4〕分析^p比拟,提醒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拟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①横向比拟:比拟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拟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拟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②纵向比拟:比拟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一样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一样加数的个数〕③综合比拟: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都是几个一样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④乘、加比拟: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拟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拟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拟简便〕这样通过分析^p比拟,不仅提醒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络,构建新的认知构造.3.稳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饶有兴趣的练习,这样可以稳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的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69-72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教学目的1.在练习中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理解,进一步明确进展异分母分数加件计算时的计算法那么和方法步骤。2.在纯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根底上,运用这一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在练习中注重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进展类比,并注重与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知识的迁移。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纯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教学难点:灵敏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习纸、练惯用文具教学过程一、问题回忆,再现新知。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关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你都掌握了吗?这节课咱们来练习、交流一下吧!2.学生自由发言。〔1〕结合刚刚回忆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络,自己整理一下注意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络。〔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展示期总结内容,其他同学补充。〔3〕全班进展组与组汇报交流,老师适时总结提升。①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②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的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③同时提示学生注意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进展类比,并注重与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知识的迁移。二、分层练习,稳固进步。1.根本练习,稳固新知。〔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计算此题是一道根本计算练习题,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订正。交流时应注意启发学生寻找简便算法。如计算,老师可浸透运算律,先算,再减;计算和可以将括号内外的分数一次同分〔2〕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解方程〔此题世界方程的题目,既稳固解方程的知识,也起到分数加减法的变式练习的作用。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解方程的根据和计算方法〕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1〕出示综合练习第7题202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长江水系水质情况如下:①三类及三类以上水质共占长江水系的几分之几?②四类及四类以下水质共占长江水系的几分之几?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出示综合练习第8题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并称为世界三大羊毛消费国。2023年三国羊毛消费情况如下:①这三个国家的羊毛产量一共占世界总产量的几分之几?②澳大利亚的羊毛产量比中国与新西兰的产量之和多世界总产量的几分之几?〔3〕出示综合练习第10题据国家粮食根底数据库显示,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中,各类粮食产量情况如下:你能将表格填写完好吗?这三个题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内容丰富,有教育意义。练习时出稳固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外,老师应充分运用素材,开阔学生视野,发挥好教材的教育作用。3.拓展练习,开展新知〔1〕出示综合练习第5题把上面的算式填完好。你有什么发现?此题是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内容的拓展,将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算式补充完好,然后通过计算验证,,使学生体会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加法运算中同样适用。〔2〕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此题是对上一练习题规律的稳固练习,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进展分数加法计算。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课的学习,你能纯熟的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吗?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1.进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运算法那么一样〔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样适用整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2.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分数的通分仍然很重要。3.注意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能使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展简单的单位间的化聚;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才能;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教学重点】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克”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1.提醒课题大家好!我是皮皮,我是余老师,这节课我们俩要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2.直观感受一样物体的重量与质量间的关系天气真热,我们先喝杯橙汁吧。〔倒入一多一少〕皮皮:你要哪杯?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你认为两个杯中的橙汁一样重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同时掂〕橙汁多——感觉比拟重——它的质量就多;橙汁少——感觉比拟轻——它的质量就少。3.引进质量单位的意义要想知道这杯橙汁〔多〕比这杯的质量“多多少?”或这杯橙汁〔少〕比这杯的质量“少多少?”靠“掂”的方法就不行了,怎么办呢?需要有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借助秤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就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了。二、整理〔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千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k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Kilogram的缩写;“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Gram的缩写。1.理解物体质量的根本方法〔1〕出示1袋盐和2分硬币。1袋盐的质量是多少?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多少?方法1:观察物体包装上的标注。设问:净含量1kg表示谁的质量呢?明确:净含量1kg表示包装袋里盐的质量是1kg。方法2:用秤称一称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秤称一称。问题:要知道盐的质量,用哪种秤适宜,选择什么质量单位?要知道硬币的质量,用哪种秤适宜,选择什么质量单位?2.指导使用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1〕指导使用盘秤。这是盘秤,使用时先要观察:第一:这台秤的质量单位是什么?第二:这台秤最多能称量质量是多少的物体?观察:这台秤的质量单位——千克。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针指向2时,表示2千克……〔10〕千克就是这台秤所能称量的最多质量。称盐——验证质量〔2〕指导使用天平这是天平,小朋友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左托盘中放被称量的物体,右托盘用镊子加减砝码;第二: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我们根据砝码来确定物体的质量,因为砝码的质量是1克,所以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称硬币——验证质量〔3〕比照感受1千克和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这是玲玲,她把盐和硬币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们猜猜,她有什么感觉?小结:1千克质量的盐比拟重,1克质量的硬币比拟轻。〔二〕认识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1.再次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1〕玲玲又称出1克云豆,1千克云豆。〔2〕请小朋友们也像玲玲这样,把1克和1千克的物体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快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感觉:1克质量的大米比拟轻,1千克质量的大米比拟重。2.提出问题“千克”与“克”都是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小朋友都知道:1千克=1000克3.检验关系〔1〕怎样验证这个关系呢?备选物体:500克淀粉,250克火腿肠,200克鲮鱼,100克方便面方法1:用2个500克凑出1000克,放在盘秤上称,质量为1千克。方法2:将两袋淀粉放在盘秤中,再将其放入电子秤中,找到相等关系;方法3:不同的凑出1000克的方案;通过检验,证实了:1千克=1000克〔或写成〕1kg=1000g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1个〔1〕千克和1000个〔1〕克表示的质量相等;另一个式子又表示什么呢?两个式子可以合写在一起,有:1千克〔kg〕=1000克〔g〕〔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1.体会1千克同种物体的质量与数量间的关系菜站的货架上摆着三种大小不同的西红柿。每个小动物买西红柿的个数是这样的兰兔宝宝红兔宝宝粉兔宝宝西红柿〔个〕58138想一想:哪个兔宝宝买的西红柿质量最多?你是怎样想的?细心的小朋友都知道,每个兔宝宝都买回1千克西红柿,所以质量是相等的。为什么质量都是1千克的西红柿个数不同?感受:都是西红柿,个大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多,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少;个小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少,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多;2.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1〕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常用的、喜欢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物体。〔2〕比拟物体的质量请小朋友们比一比:第一层:比拟不同质量单位的物体。1克邮票比1千克画报质量少,1千克画报比1克邮票质量多;1千克螺母比1克云豆质量多,1克云豆比1千克螺母质量少;引导概括:通过比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1千克比1克质量多,1克比1千克质量少。第二层:比拟一样质量单位的物体。比拟两个体积有较大差异的物体:1千克螺母和1千克面包哪个质量多?提示:用途不同,颜色不同,螺母一小堆,占地方小;面包占地方大;可它们的质量相看来:要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不能仅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观察,而要实际称一称。〔3〕拓展考虑皮皮:我从电视中看到宇宙飞船里的物体还会飞呢?我有个问题:就说这两袋面包吧,它们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一样么?小朋友:你也有同样的问题吗?建议小朋友们去问爸爸、妈妈,去问老师,去查一查书上是怎样说的。〔四〕引导学生学会估计实际物品的质量玲玲是个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报亭旁看到晨报——报纸特写,泡:多重?小区门口看到一学生的卡通水壶——水壶的特写,泡:多重?上语文课查小学生字典——字典特写——泡:多重?程序:〔1〕选择质量单位;〔2〕实物联想;〔3〕估测质量;〔3〕实际质量小结:小朋友们要锻炼自己的估测才能,它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一项才能。当估测物体质量时,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实际物体作参考,帮助你进展估测。2.描绘物体的质量〔1〕整体呈现上述物体的质量这是玲玲感兴趣的物体的质量。〔2〕请你把这些质量分类;〔3〕描绘物体的质量。方法:以某种1千克〔或1克〕质量的物体为根据描绘物体的质量。怎样解释500克质量是多少呢?如:水壶相当于500个2分硬币的质量。〔五〕稳固练习1.比一比。〔在〔〕里填上“>”、“〔1〕2克〔〕2千克〔2〕1909克〔〕2000克〔3〕3千克〔〕3000克2.在〔〕里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1〕雪饼1〔〕〔2〕橡皮13〔〕〔3〕方便面100〔〕〔4〕白糖500〔〕〔5〕火腿肠250〔〕〔6〕大米5〔〕怎样考虑?指导学生利用熟悉的1千克或1克质量的物体做参考,正确选择质量单位。3.怎样能使左右平衡?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1〕1只鹅比1只鸡质量多想一想:怎样能使左右平衡?……观察天平,天平平衡,你想到什么?解释质量相等。〔3〕筐中1只羊与8只鹅由不平衡可知:1只羊比8只鹅质量少想一想:怎样能使左右平衡?〔4〕筐中1只羊与7只鹅。天平平衡〔5〕一只鸡重2千克,一只羊重多少千克?〔6〕3只鸡重2×3=6〔千克〕〔7〕1只鹅重6千克〔8〕6×7=42〔千克〕7只鹅重42千克,因为1只羊=7只鹅1只羊重42千克。4.怎样买最廉价?〔1〕250g4元〔2〕100g2元〔3〕要买700克瓜子,可以怎样买?比一比,怎么买最廉价?第一种买法:〔1〕100g〔2〕出齐7包〔3〕2×7=14〔元〕第二种买法:〔1〕250g〔2〕出齐3包〔3〕4×3=12〔元〕第三种买法:〔1〕250g的2包,100g的2包〔2〕4×2=8〔元〕2×2=4〔元〕8+4=12〔元〕比一比:〔1〕三种买法的图;〔2〕每种的钱数;〔3〕两种12元买法的图,注出12元。过渡: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强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三、实际应用1.小强的早餐1杯牛奶,2片面包,1个鸡蛋;问题:小强早餐要吃的这些食品的质量一共有多少克?2.小强的体重芳芳〔卡通头像〕小强小华体重〔22〕kg25kg〔40〕kg身高128cm133cm135cm胸围56cm60cm73cm〔1〕认识表格;〔2〕理解25kg的意义〔3〕推测小芳与小华的身体质量,说明考虑过程。〔4〕提出数学问题;〔5〕与标准体重相比,有什么建议。3.小强的登山方案出示香山图片,介绍香山:主峰海拔557米,路可陡了人称“鬼见愁”。暑假中,小强打算在暑假中跟他最要好的小伙伴芳芳和小华举行一个三人的爬山比赛,看谁最先登上“鬼见愁”。〔1〕要是在山上吃午餐,你会建议他们带哪些食品?〔2〕在没有秤的情况下,你能估计出每个人要背的食品的质量有多少吗?小朋友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和物体的质量有关的问题,相信你们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人人成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小小数学家。作业:1.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2.统计你一天要喝掉多少质量的水。3.课改教材P64—P66页上的练习。第2篇:小学二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量一量,比一比》】一、教学目的。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2、在理论活动中,可以用比拟适宜的方式描绘物体的长度,在比拟、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才能,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二、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开展长度观念。三、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开展长度观念。四、教学过程。〔一〕激活经历,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1、激活经历,制造认知冲突。〔1〕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2〕老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比画,老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3〕老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老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4〕老师:假如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如今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5〕老师:你是怎么想的?〔6〕老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假如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1〕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2〕老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学生汇报后,老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3〕老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试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设计意图:通过比画1米、1厘米,回忆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利用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学生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迅速的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表达活动的价值。〔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1、观察图片,理解测量内容。老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2、以测量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老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2〕学生小组合作,进展测试肩宽的活动。〔3〕组织反响,合理表示测量结果。老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一样。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一样?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随着学生讨论,老师板书如下肩宽大约30厘米。3、分组理论,积累直观经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老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展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时机,并记下测量结果在学生交流反响的根底上,形成如下板书。肩宽大约30厘米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0厘米讲桌长大约1米教室长大约10米身高大约1米35厘米课桌高大约70厘米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历。老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假如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补充板书:一拃长大约15厘米手掌宽大约7厘米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1〕闭眼想——老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老师:刚刚我们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绘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绘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开展长度观念。1、用适宜的方式描绘\"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①老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理论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②老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详细如下。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③老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④老师:假如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绘“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①老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②老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③老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④老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绘的价值。①老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了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学生答复,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②老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4〕用不同的方式描绘6米的长度。①老师:假如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昵?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展调整②老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③老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绘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绘鳄鱼的长度。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绘,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络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到达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绘等多方面的经历、为后面的理论活动积累了活动经历。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绘物品的长度。老师:利用我们刚刚描绘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绘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长颈鹿的身高6米鸵鸟身高2米50厘米壁虎身长12厘米足球门的长7米30厘米游泳池的宽25米汽车的长4米设计意图:在多种理论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才能,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四〕回忆与反思。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展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绘新颖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认识时间》】认识时间〔一〕教学内容:课本第90页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通过观察、操作、考虑、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教学设计: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开场,先出示一幅学生们正准备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猜是第几节上课了,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又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二、利用钟表模型,认识钟表刻度1、四人小组合作:观察钟表模型,并完成下表。钟面上一共有大格1大格有小格一共有小格2、让学生观察推理: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2、3……各走了几小格,各是多少分。每一大格的刻度作为分针的单位时各是多少分。3、同桌一起拨一拨,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三、加强观察、理论、探究几时几分。1、让学生观察几个分钟正指向每大格的刻度时的钟面。通过同桌交流再全班反响的方式说说钟面的时间,并归纳看钟的方法:先看时针,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确定是几分。2、让学生观察一般情况的几时几分,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看分针的方法:可以先确定接近分针的大格刻度是几分,再用1分1分顺数或倒数的方法读出是几分。四、读读拨拨、初步理论应用1、完成“做一做”。2、同桌一起拨一拨,每天上学、放学时间。3、小组一起拨一拨,交流所拨的时间,并说说所发生的事情。五、课堂小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第二课时认识时间〔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才能。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教学方法:四人小组合作教具学具:钟表模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二、活动展开。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老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3、班内展示、评议。〔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4、进步性练习。老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三、活动延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P92,例题3。教学目的:1、通过考虑,学会找出适宜的时间的方法;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二、学习新知1、出例如题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2、解决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考虑,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一、稳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随堂练习第3篇:二级数学上册农家小院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农家小院》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让学生比拟纯熟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2.数学考虑、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才能,开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3.情感与态度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教学难点: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谈话:同学们,如今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去农家乐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颖空气,你们去过吗?和谁一块儿去的?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二、问题探究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学生说出图中的一个个数学信息,老师板书。2.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3.让学生同桌互动解答。4.反响三、理论应用练一练:1.第1题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第2题提出问题,独立完成,老师指导。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四、小结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农家小院提问:答复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看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第4篇:二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理论,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一样的工具来量。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才能。4.培养学生动手理论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一样的工具来量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翻开,拿出来互相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翻开盒子观察并进展交流〕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老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学生互相动手比数学课本并答复“一样长”〕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师:假如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假如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一样。〕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测量后老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师:假如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小结:我们通过动手理论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一样的工具。3.理论活动。〔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互相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1.认识尺子。师:刚刚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费事呀。用什么去量比拟方便呢?〔尺子〕老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老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认识1厘米有多长。〔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2〕感知厘米有多长。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老师带着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渐渐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③汇报交流。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老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三、课堂总结1.指导学生看书。2.课堂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最后进展归纳〕〔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一样的物体量。〔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四、稳固练习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理论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五、完毕语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学生测量后汇报〕师: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第5篇:二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97例1及“做一做”教学内容分析^p: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根底,同时也是开展学生抽象才能和逻辑思维才能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浸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究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浸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情分析^p: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重,喜欢考虑,具有简单的分析^p、判断、推理才能。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场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生疏,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2、使学生经历探究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意识。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别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同学们,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师:哎呀,大门上的星星钥匙怎么落到地上了?咱们帮助安装上吧!注意,这门上的两颗星星颜色可不一样哟。师:怎样装呢?生:红黄,黄红。师:我们装上试试〔红黄,门没有反响〕生:黄红!师:会是黄红吗?〔引导学生说出“一定是”〕还有别的摆法吗?师:我们来交换一下它们的位置!师:你们可真聪明,大门翻开了。二、探究新知1、这是谁在哭呢?小丽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生:随机说1)这可有点难度了,你先猜猜可能是几?〔12、23、33等〕2)大家这么答复下列问题你有什么感觉?3)这么答复很乱,容易遗漏和重复。怎么把组成的两位数的情况不重不漏地全部找出来呢?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师:谁愿意起来说说你们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摆了哪几个两位数?2、汇报总结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有顺序的写法可以请学生多说几遍:“谁听懂了他们的想法?请其他同学再来说一说?。表扬答复精彩的学生。〕师:看了这么多方法,你觉得哪种写法好一些,为什么?〔有规律〕生结:这些方法很有规律,他们的好处: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全班同学交流,注意打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师:超级密码如今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揭晓答案:32。假如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三、灵敏运用,解决问题。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翻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1〕全班学生独立考虑完成。〔2〕指名学生〔有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