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18号_第1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18号_第2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18号_第3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18号_第4页
城市建筑史案例分析-18号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状主体介绍二、历史沿革三、城市特色四、总结一、现状主体介绍一、现状主体介绍中文名称苏州、蘇州、蘓州别名姑苏/吴都/吴中/吴郡/东吴/平江/吴门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江苏省下辖地区姑苏、虎丘、吴中、相城、吴江、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地理位置江苏省东南部、太湖流域东岸面积8488.42平方公里人口1060.40万(2014年底)方言吴语—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气候条件 带季风气候地区生产总值

13761亿元

(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21176.2

(2014年)历史名人孙武/陆逊/范仲淹/唐寅/顾炎武高等学校苏州大学、常熟理工学院二、历史沿革商末,我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陕西歧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苏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了带有部落性质的“勾吴之国”。这是苏州一带称吴的最早记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寿梦继位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从寿梦起,吴国国势日盛,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跻身大国争霸的行列。周灵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地悉归越国所有。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吴、越之地尽属楚。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遂成为春申君封地。战国,秦国在其辖境行郡县制,随着占领区的扩大,郡县制进一步推行。秦始皇24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俘楚王负刍,以长江以北楚国之地建楚郡。次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国在长江以南之地,遂将楚郡分为九江、障、会稽三郡。26年(公元前221年),秦 中国,正式在 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在吴县起兵反秦。秦亡后,楚汉相争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梁、楚等九郡,会稽郡亦属楚。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攻灭项羽,汉将灌婴乘胜过江,攻破吴县,略定会稽。同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会稽等郡属楚王封地。次年刘邦降韩信为淮阴候,分其封地东部会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荆国,以其从兄刘贾为荆王, 稽郡,都吴。11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汉,杀刘贾占领荆国封地。次年平定英布之叛,废荆国仍复为会稽郡。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会稽郡遂属吴国封地。

文帝前元9年(公元前171年),故鄣郡并入会稽郡,郡治一度由吴县移至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与长兴县之间),7年后复治吴县。景帝3年(公元前154年),刘濞谋叛伏诛,废吴国,复为会稽郡,领县二十四,吴县仍为首邑。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 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会稽郡属杨州刺史。其时之州尚不属正式行政建置。公元9年,王莽篡位建新朝,改吴县为泰德县。王莽新朝复灭后,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泰德县为吴县。顺帝时因会稽郡幅员辽阔,不便管理,遂于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郡地东北部另置吴郡,西南部仍为会稽郡。新置之吴郡领县十三,吴县为首邑,郡治在吴县,而会稽郡治则徙往山阴。东汉 军阀混战,兴平2年(公元195年),孙策部将朱治攻占吴郡,入城领太守事,自此吴地一直属三国孙吴 。领县十五,吴县为首邑。孙皓宝鼎元年(公元266年),从吴郡中划出阳 杭等五县与丹阳郡的数县另置吴兴郡。至西晋时,吴、丹阳、吴兴三郡号称“三吴”。晋至隋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 ,分天下为十九州,吴郡属扬州刺史。四年(公元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置海虞县。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置内史行太守事。其后司马岳虽徙封琅琊王,但吴国之名却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南朝刘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南朝政府曾在南方广置侨州侨郡,宋孝武帝大明7年(公元463年),以吴郡属侨置南徐州。次年仍隶扬州。萧梁天监6年(公元507年),析吴郡地置信义郡。大同年(535——545年)置昆山县,隶信义郡,大同6年(公元540年)改海虞县为常熟县,从此昆山、常熟二县得名。太清3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乱攻陷郡城,改吴郡为吴州。次年又恢复原置。陈武帝永定2年(公元558年)割吴郡所属海盐、盐官、前京三县置海宁郡;后又割钱唐、富阳、新城等县置钱塘郡;割建德、寿昌、桐庐等县属新安郡。吴郡辖地骤减,仅领吴、昆山、常熟、嘉兴四县。祯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扬州地增置吴州,以原属扬州的吴郡、钱塘郡等改隶吴州,于是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开皇9年(公元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下辖吴、昆山、常熟、乌程、 五县。11年(公元591年),因 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杨素于苏城西南横(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至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宋代平江府一、平江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平江,是历史上南宋(公元1127~1279年)苏州城的名称。平江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时代即

为吴国的都城。相传城为吴王阖闾时伍子胥所筑,当时的城门有阊阖门、盘门、胥门等,名称一直

保持至今。吴城在秦始皇时为火所毁,在后代的

文章诗稿中,记载了许多苏州城市的情况,许多诗文中提到的街、巷、桥、坊的名称,多沿用至今、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最大的重要城市之一。平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极为丰富。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通了由京口(镇江)到余杭的大运河,使它更成为该地区的航运内心,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所以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中国

社会从五代末到北宋

,由于北方女真族和 者的日益强大,对中原地区城市骚扰较多,南方时局相对稳定,因此也促使南方城市(包括苏州这样一个地区)的航运和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二、平江城的布局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苏州还保存着平江府当时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这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是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方位南北略偏东数度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多,共有五个城门。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城市道路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成井字形或丁字形相交。正对城门的几条道路比较重要,大街之间是较小的巷道,多为东西方向。城内

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

西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

为“三横四直”。许多小河与街道平行,常是

前街后河,在城市北部尤为明显。这些河道多

为人工开凿而成,做有整齐的驳岸,河上架有

许多联系道路的桥梁。平江图平江府现状面貌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 略偏东南。内分六区,有府苑、厅司、

、住宅、库房和后边的大花园。这一组建筑群系由院落、厅堂、廊庑等组成,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子城周围还有城墙包围。在城市中心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整 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的特点。三、《平江图》的重要意义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这宋代城市现状的 ,正确地放映了当时 的面貌,并为 提供了研究

古代政治经济、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设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的形象,这样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我们把《平江图》与苏州的一些遗迹相对照,发现图上所画出的城市范围、道路、河道、桥梁以及重要建筑物等的位置,都是相对精准的,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比例的比例绘成。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当时具有很高的绘制水平。四、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质城市的特点解放后在苏州部分地区进行分区考古勘察,发现瓦砾层达六七层,厚达三四米,有历代的遗物。许多遗址和古建筑实物如玄妙观、双塔寺等又与《平江图》所示相符,因此确认苏州在原址上不断重建的。这与一般古代

都城多舍弃原址截然不同。分析其原因:这是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需稍加整修又可以使用。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

脉,因此,就不会像 中心城市,由于政治、军事原因而随意迁址。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它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这与水网河道 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度,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清朝时期入清以后改南直隶为江南省,置左、右两布政使。苏州仍称府,属县不变,隶右布政使。顺

治18年(公元1661年)将右布政使自江宁移驻苏州。雍正2年(公元1724年)升太仓州为直

隶州。3年(公元1725年)分江南省为

、江苏两省,于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长、元、吴三县县治同驻苏州一城。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

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如旧。光绪32年(1906年)以太湖

置靖湖厅,隶苏州府。清宣统3年(1911年)10月10日(公历,以下同),辛亥

爆发。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原江苏巡抚程德全自称苏军都督,设都督府于苏州。12月3日,改苏军都督为江苏都督,实行军民合治,称中华

府江苏都督府,府所设苏州。[5]时期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复将长洲、元和二县及太湖、靖湖二厅并入吴县,同时将震泽县并入吴江县,昭文县并入常熟县,新阳县并入昆山县。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

3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于苏、常之地设苏常道,治所苏州,吴县属之。

16年(1927年)4月,

建都

,江苏省会迁至镇江,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同年6月,成立苏州市政筹备处。次年11月,县、市分治,在苏州市以紧缩开支为由,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

19年(1930年)5月,江苏省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22年(1933年),江苏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吴县属于第三区,区署设苏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区改称无锡区,区署置无锡。

25年(1936年),无锡区改称第二区,仍隶吴县。26年(1937年),。次年5月,日伪江苏省

在苏州成立,主义发动侵华管辖苏南地区十六个,11月19日,苏州县城,吴县属之。29年(1940年),中国

在苏南东路地区

坚持抗日,建立抗日 。将东

路地区先后划分为三个级六个行政区,苏州均隶属于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9月,苏

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在常熟东塘市成立。次年2月,苏州县

成立,苏州县人民自卫会撤销。由于日伪

清乡,基础上,吴县抗日相继撤销。至

34年(1945年)7月,在苏两北行政办事处的

恢复成立。

34年(1945年)8月,抗日

胜利,伪江苏省消民

还都

。苏州仍称吴县,隶属江苏省江南行署。后江南行署撤销,又隶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解放之后军第三,中国军第十下的

解放入城,苏州解放。划苏州为市,连同吴、常熟、昆山、吴江、太仓五县均隶属于苏州

行政区专员公署。苏州专署及吴县县

一直驻苏城。

1950年10月,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为苏州区专员公署,苏州市改由驻在无锡的苏南行政公署直辖。

1953年1月,苏南、苏北两行署合并为江苏省,调整

专区及市、县区划,苏州区专员公署改称为江苏省苏

州专员公署,苏州市从苏州专员公署划出,为省辖市。

1958年7月,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1962年6月,苏州复为省直辖市,并自始与苏州专区一直并立。同年1月,析常熟、江阴地置沙洲县,属苏州专区,1970年,苏

州专区改称为苏州地区。,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将原属苏州地区的江阴、无锡二县划归无锡市,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划归苏州市。

苏州市领五县一市。三、城市特色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东部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

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

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

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

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

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西部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

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

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

“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

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园林特点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 “池广林茂”的特点。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

尚未形成,但它具有

拙政园的风范。庭院错落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

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

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

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

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

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

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

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截至2014年,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园林历史留园始建于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 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泰时

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

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 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 决定修复留园,并廷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安,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1961年被

首批列入重点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2010年4月留园荣膺国家“5A”等级旅游景区称号。园内布局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中区山水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

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假山为土石山,用石以黄石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纪周秉忠叠山遗迹。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冠云峰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遗物,高6.5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