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04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⑶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南宋】刘克庄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寒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侯。③榆塞:指边关、边塞。.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诗句,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下阕”且教儿诵《花间集》”句为词人故作旷达之语。根据相关诗歌知识推断,以下各组诗句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答案】1.C2.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体裁的能力。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故选C。七、(2022•江苏•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匡山【注】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C.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C2.示例一:同意。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示例二:不同意。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如果同意: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此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八、(2022•江苏苏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杨少府贬郴州①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青草瘴③时过夏口④,白头浪里出流城④。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注】①郴州: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溢城:二均在郴州以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但基调并不凄怆,尤其是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人微、生动感人。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滥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2.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右丞此篇结句,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答案】1.B2.①作者以贾谊拟杨少府,表达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④本诗的忠厚平和就体现在反用贾谊典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错,首联是作者想象之景,写友人走后来到洞庭湖所见之景,不是实写眼前所见。故选瓦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诗题中的“贬”字,作者为被贬的朋友送行,安慰、鼓励朋友乃人之常情。作答时也可先进行联想,然后从具体的诗句中找出依据。尾联意思是:你此去好比贾谊贬长沙,不会久留,你也不必过于自伤,而去效仿贾谊哀悼屈原的举动。尾联借用典故抒情,上句运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典故,将友人与贾谊类比,忠贞爱国、品行高洁却受冤被贬,肯定了友人的才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愤不平。下句写贾谊作《吊屈原赋》之事,“何须”二字为昂扬语,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以此安慰朋友,认为朋友不会始终处在被贬的境遇中。同时肯定友人的才德,表示友人将不会久居郴州,不必效仿贾谊去凭吊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尾联借用典故,将杨少府比作贾谊,又反用贾谊典故,用贾谊的典故宽慰朋友,作为受到赏识的才子,远谪郴州的日子并不会太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这正是本诗的忠厚平和所在。九、(2022•江苏•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家山好
刘述①挂冠归去旧烟萝。闲身健,养天和。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风波。
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注】①刘述:字孝叔,湖州(别称“水晶官”)人。举进土,神宗时累官刑部郎中。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时,词牌名与词的情感、内容已大多没有关联,本词也是如此。“挂冠”用典,指辞官归隐。“旧烟萝”代指故乡,透露出故乡风景之美。“水晶宫”与“晴溪短棹”暗相呼应,写出江南水乡特色,点出人物活动。D.这首词不避口语,语言直白,直接表露词人的情感。2.“挂冠”之后,词人感慨颇多。词中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1)由“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可以看出词人对功名富贵的厌弃;(2)由“闲身健,养天和”“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可以看出对悠闲自得生活的喜爱;(3)由“天公奈我何”可以看出词人摆脱世俗功名羁绊的豪放洒脱。【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本词也是如此”错误,依据“水晶宫里家山好”可知,“家山好”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本首词的词牌与词的情感有很大关联。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挂冠”是指辞去官职,考生需要找出词人辞去官职之后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概括人生感慨。如“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风波”是说功名富贵不由人掌控,不要贪恋,并用“歧路”来指之前的为官之路,认为这条道路“足风波”,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对功名利禄以及仕途的厌弃。如“闲身健,养天和”“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是说挂冠归乡后,悠闲自得,内心平和,家乡风景优美,可以快意游览,可以时时“醉唱”,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归乡后生活的悠闲之态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如“天公奈我何”是说天公能奈我何,摆脱了世俗的功名富贵,再也不必受庶务的干扰,可以看出词人摆脱这,切的豪放和洒脱。十、(2022•福建•福州三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青溪王维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苻,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③1寻已矣。【注】①言:发语词,无义。②趣:通“趋”。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随山将万转”,写出了青溪山水无碍流淌的气势,这样的青溪水,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运用了对偶,“声”对“色”,“喧”对“静”,“乱石中”对“深松里”,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该句音韵和谐。D.这首诗的风格自然、清淡、素雅,诗人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王维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A2.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一条名不见经传的青溪,表达自己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②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平素已习惯娴静,青溪更让人忘忧。诗人借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夙愿。③用典。“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写出了青溪山水无碍流淌的气势”错误,“随山将万转”是说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并不是“无碍流淌”。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借景抒情。本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人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表达了诗人甘于隐逸、寄情山水的志趣。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用典。“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命题规律】古代诗歌阅读,从题型上看,是对全国卷的继承,总分值9分,涉及诗词的考查。高考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文、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耍把握诗歌的情感。本专题重点从以上考点出发,对古诗的进行练习。典型示例(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送王缄①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②,何处是吾乡。[注]①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②传舍:《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忘却”句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表达的情感相似。“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一句,承上启下,由思妻之情转到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叹。“坐上别愁君未见”中的“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意指除妻子外自己的心思无人能懂。D.全词的中心句是“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写出词人渴望早日结束漂泊的内心憧憬。2.本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开篇“忘却”正话反说,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②“凭将清泪洒江阳”,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③“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④“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则以“断肠”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⑤“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解析】I.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错。从全词来看,这里的“君”应该是指王缄。下片切入现实中的送别,此句意思是在送别的酒宴中,你(王缄)未见到我的别愁,归来后才发现自己已悲伤到无肠可断。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第一,运用反语。前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中,“忘却”正话反说,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第二,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的到来让作者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非常伤感,此处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第三,反衬手法。“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王缄的到来让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第四,借代的手法。“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以“断肠”借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王缄要离去使作者伤感,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第五,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方法点拨】一是要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要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专项演练一、(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寄皇甫冉郑丰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①稀。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长怜西雍青门②道,久别东吴黄鹄矶。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②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青门”泛指送别之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不凡,视野阔大,写洛阳秋夜天高云淡,月华似水,清辉笼罩着静谧的古城。“青门”点出送别地点,“长怜”表现了诗人对客居异乡的朋友的无限同情和怜惜。“久别”写出了诗人无友人相伴的孤独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日相见的厚意。D.尾联宕开一笔,视角转到对方,朋友写好“客书”却因诗人居无定所,不知寄往何处。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本联集聚“秋”“雁”“月”“捣万家衣”几个意象,极力体现思念朋友与家乡之感。②采取视听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方式来描绘所见、所听景象。“秋后见飞千里雁”从视觉角度写远观之景,“月中闻捣万家衣”从听觉角度写近闻之景。③层次井然。因为见归乡飞雁而心生凄凉寒意,从而引发为远方之人而捣制的寒衣声。写景状物符合人的认知,因果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自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诗人居无定所”说法有误。诗人是因为不知道皇甫冉郑丰两个人是否已经回到东吴还是仍然客居西雍,渺无定踪,才不知道寄书当向何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中的“秋”“雁”“月”“捣万家衣”这几个意象。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或分别友人的怀念之情,因此,诗人们常以鸿雁作为书信的象征,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关于“月”与“捣衣”,唐王朝沿用府兵制,应征人员的衣服武器俱得自备。所以,每到清寒时节,在家的女子就要在劳作之余趁夜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而唐朝时民间衣料依然是芒麻葛,需砍来苫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然后再制衣。此时,征人之妻不仅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在精神上还承受着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煎熬。她们往往借助“捣衣”的劳作表达对丈夫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所以它们都是唐诗中表示思念的常见的典型意象。所以诗人选用的这几个意象,从其本身我们就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手法上,“见”是视觉描写,展现的是作者眼前所见。而诗人所见的大雁高飞之处远达千里,所以所写的是远观之景。而后句的“闻”则是听的意思,诗人听见捣衣声采用的是听觉描写。而炼制芭麻捣成葛布,这声音必不会如大雁般千里之外还能听到,所以“月中闻捣万家衣”所写的是近闻之景。在写作思路上,“秋后见飞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见之景,正是因为看见大雁南飞,深感凉意,发觉寒冬将至,所以人们才会趁夜,诗人也才能“月中闻捣万家衣”。诗人这两句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由白天看见秋寒意象引发月下闻捣衣,也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日常逻辑,思路顺畅。二、(2022•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石州慢①贺铸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注】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篇写关外的初春景色,“薄雨”“斜照”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一个“收”字,精当巧妙地描绘出日暮天晴之景。B.上片“长亭”两句写长亭边柳色微黄,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此处与“客舍青青柳色新”所传达的意蕴相似,都体现了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C.下片开始四句,紧承上阕,结尾回顾临别情事,记忆犹新,“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寓情于景,意蕴悠长。2.请赏析“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三句的妙处。【答案】1.B2.这三句写诗人远望所见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边,几只大雁从天空飞过,大地上春风融化了塞外积雪的景象,以“烟霭、天空、大雁、东风、积雪”等这些意象营造了旷远阔大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别后孤独之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说法错误。此句不是写诗人折柳送别远行人,此时诗人与友人已经分别两地。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意思是: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烟霭漫空,映带着远天的几点归来的鸿雁,广阔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作者借景抒情,“烟横”三句描写塞外的自然景象,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春风融化了塞外积雪,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词人羁宦飘泊的寂寞感潜蕴于景中。三、(2022•山东荷泽•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辛弃疾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②。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梦连环,歌弹铁③,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④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注】①辛弃疾得知友人杨民瞻即将返乡(一说出山宦游),有感而作此词相赠。②菟裘:春秋时鲁隐公隐退后居住的地方,后指代隐退之所。③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因不受重用,就弹铁作歌,表示不满。铁,佩剑。④夷甫:西晋末宰相王衍,喜空谈,不管国事。这里暗指南宋当权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从日月旋转、万物消长的自然规律落笔,流露出流光飞逝、时不我待的身世之慨。B.上阕描绘了词人在瓢泉听风观雨、在雪楼看草赏花的闲居画面,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的平淡与超脱。C.下阕由己及友,前三句交代友人经历了冯谖弹镁、王粲登楼般的遭遇,这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D.全词运用比喻、用典等手法,借送别友人来抒写对个人身世和国事的感慨,情感真切,豪迈悲壮。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B2.①对友人抑郁不得志的同情。通过引用冯谖弹铁、王粲登楼的典故,写出了友人经历了冯谖、王粲一样不受重用的遭遇。②对友人返乡享受古朴纯真之乐的祝愿。想象友人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祭土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③对南宋统治者空谈误国、屈辱求和的批判与激愤。引用西晋末宰相王衍的典故,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④勉励友人担当起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西北有神州”代指故土,以抗金大义相激励,希望友人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达了内心的平淡与超脱”,结合作者生平及注释中“这里暗指南宋当权者”可知,作者应是表面上平淡、超脱,实则寓悲愤于闲适。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下阕,词人一连用了“梦连环,歌弹快,赋登楼”三个典故。其中“梦连环”通过“环”与“还”谐音,表示梦中还家之意;“歌弹锲”用冯谖一开始依附于孟尝君不被重视,因此弹铁而歌的故事;“赋登楼”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进退畏惧之情。由此可知,这三个典故表达的都是不受重用的抑郁之意,因此作者连用这三个典故,气势连贯地道出杨民瞻的抑郁不得志,表明冯谖弹锲、王粲登楼般的遭遇,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表达了对他的遭遇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有同样遭遇的抑郁。“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则承前句因不得志而还乡之意,想象友人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到村社祭祀土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展现了友人的归隐乡里,古朴纯真之乐。从这里可以看到词人对友人返乡享受古朴纯真之乐的祝愿。“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一句,从前句的美好祝愿情意陡转,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这句的意思是祖国西北的土地沦陷金人之手,抗战壮士手握长剑欲杀敌报国却不被起用,而投降派执政者只是清谈空论,不想收复失地。其中“夷甫”二句典出《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寮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日:’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在这里,词人将抗战壮士和投降派执政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壮士有心复国却无处施展,投降派只知请谈阔论却身居高位,只手遮天。这一对比,使得词人对他们的批评与激愤之情也就更加浓烈了。下阕最后一句中,词人并没有直接表达送别之意,而是承接上句的“西北有神州”,先提出“此事君自了”(指抗金大事),然后再说“千古一扁舟”,可知这里词人是在勉励友人应以国事为重,不妨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因此,从中也可看出词人对友人担当起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的勉励之情。四、(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和公
李频①五月倾朝谒紫宸②,一朝无分在清尘。
含香③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④邻。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注】①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②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③含香:指侍奉君王。④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代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C.第七句陈述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报答相公的恩情,以此表达诗人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D.虽然诗人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截然不同的。2.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A2.①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面对建州的混乱局面,诗人主动请求外放,平乱治民。②依法治政,实行法治。诗人依法断案,体现法治思想。③劝农生产,发展农业。诗人鼓励百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④爱民如己,心系百姓。诗人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出爱民重民之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失落伤感”错误,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物理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安徽省滁州市高二地理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家装质保延期协议书
- 劳动协议书违约金规定
- 休闲小镇规划设计
- 直流电机设计与应用研究
- 语言倾听艺术训练课件
- 2025版慢性肾脏疾病常见症状及护理技术
- 小学冬季安全知识教育
- 2025版中风病症状识别与康复护理分享
- 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1988年全国卷物理
- 金版教程物理2024导学案必修第一册人教版新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专题提升六 摩擦力综合分析含答案
- 河南工业大学课件模板
- 第3章微项目揭秘索尔维制碱法和侯氏制碱法化学平衡思想的创造性应用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选择性必修1
- (正式版)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
- (正式版)JBT 14933-2024 机械式停车设备 检验与试验规范
- 【课件】墨的工艺讲解
- JB T 7392-2006数字压力表行业标准
- 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大全
- 志愿服务证明(多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