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GDP发展史简述课件_第1页
财政GDP发展史简述课件_第2页
财政GDP发展史简述课件_第3页
财政GDP发展史简述课件_第4页
财政GDP发展史简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述

GDP发展史简述GDP发展史1GDP是什么?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GDP的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产品形态: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是什么?★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2◆全球GDP发展史◆中国GDP发展史◆关于GDP的一些反思GDP发展史◆全球GDP发展史GDP发展史3全球GDP发展史◎GDP的产生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萨缪尔森)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GDP指标的前身是GNP(国民生产总值)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民核算专家C·沃尔顿首先应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并对这个指标进行了实际的估算。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核算专家西蒙·库兹涅茨在规范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人们在GNP概念的基础上得出了GDP这个指标。全球GDP发展史◎GDP的产生4●GDP替代GNP

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国家都用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国家每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随着国与国之间通过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的不断增长,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对一国经济发展、生产增长、产业结构、劳动就业、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影响也就越大。而一国把经济领土范围内常住机构单位的生产成果加以统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GDP指标能够真实地衡量并且更清楚地反映一国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更有助于一国指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就业政策以及其它相关经济政策。

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代替GNP。

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正式决定用GDP代替GNP。

意义:GDP取代GNP是一个极重要的变动,它代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GNP变为GDP不是简单的名次之变,而是全球趋势之变,观念之变。●GDP替代GNP5◎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统一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经济核算体系(SNA)核算本国的国民收入。SNA中最重要的指标莫过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其也逐渐成为各级政府进行决策和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从1947年联合国公布的《国民收入的计量和社会核算表的编制》算起,全球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确立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后,直到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通过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修改方案,以附属帐户的形式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引入到核算体系之中,并称之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才算实现了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统一化。返回◎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统一化二次世界大战后,6中国GDP发展史●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一)GDP的确立●1985年开始,中国建立GDP核算制度。

●1993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这迈出了走向国际通行办法的第一步。中国GDP发展史●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7

●最近,国家统计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惯例,对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了改革。这项改革对提高我国GDP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使GDP数据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GDP核算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可信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次重大补充:为了满足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对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的要求,中国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

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后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1年间进行的。两次重大补充的方法基本相同。两次重大补充的内容基本相同,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和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二)GDP历史数据修正回顾●最近,国家统计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8○生产核算方面:

首先对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和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进行调整,扣除其中对非物质服务的支付,增加固定自从折旧,得到这些部门的增加值;然后补充计算各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将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方面:

①对最终消费进行补充和调整:就是扣除国民收入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中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全部支出,使之分别形成国内生产总值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②对资本形成进行补充和调整:主要是把固定资产折旧补充到国民收入的固定资本形成净额中,使之成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③对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进行补充和调整:是把非物质服务进出口补充到国民收入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中,形成国内生产总值的货物和服务进出。○生产核算方面:首先对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9●一次重大调整:

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和1995年间进行的。

原因:由于长时期只重视物质产品生产和长期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中国对非物质服务业产生活动统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1985年开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后,非物质服务生产活动的资料来源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时,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比方零售贸易餐饮业和运输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常规性统计对这部分活动覆盖不全。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中国于1993年至1995年进行了全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普查年度是1991年和1992两年)。根据普查得到的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第一次重大调整。调整的时间范围涉及1978至1993年16个年度。●一次重大调整:原因:由于长时期只重视物质10

调整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核算和使用核算。

生产核算的调整:

包括第三产业中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调整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调整。

使用核算的调整:

主要是最终消费的调整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调整。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非物质服务业数据调整结果如下表所示:年度国内

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运输邮电

通信业批发零售

贸易餐饮业非物质服务业19781.04.40.00.09.319801.15.20.00.09.619855.120.60.052.211.919865.321.20.058.112.419875.823.00.062.313.219886.123.40.065.110.719895.721.30.066.78.819904.817.22.767.68.519917.124.710.467.613.919929.333.19.588.721.7199310.32.011.773.424.8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数据的调整比率(%)年度国内

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运输邮电

通11●两次重大修订

第一次修订是年度数据修正,1994年GDP增长率由11.8%调整到12.6%。

第二次修订是季度数据修正。

在2003年上半年GDP核算中,由于在“非典”高峰刚刚过去这一特定时间进行的快速调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得到的社会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4.8%的结果明显偏低。因此,国家统计局对2003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GDP数据进行了如下修订: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同比增长速度,由原来的6.7%、0.8%和负6.8%,修订为7.9%、4.5%和5.7%。相应地,2003年上半年的GDP、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同比增长速度,也由原来的8.2%、4.1%和0.4%,修订为8.8%、6.0%和6.5%。●两次重大修订第一次修订是年度数据修正,1994年12总结:

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两次重大调整及时满足了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对相应数据的需要。一次重大调整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更准确地反映了第三产业的情况,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两次重大修订保持了相应时期的GDP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返回总结:返回13关于GDP的一些反思◎GDP的一些不足:

GDP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总量指标能够取代它。不过,GDP远非完美无缺,其无法涵盖“发展”的全部内容。●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单一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1.不反映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后果(外部或社会成本)2.不直接反映对资源的消耗3.不反映产品效益及资源配置的优劣GDP4.不反映收入分配的差距及价值判断关于GDP的一些反思◎GDP的一些不足:GDP14●作为GDP衍生指标的人均GDP可以有效传达的真实信息量同样有限。人均GDP无法反映老百姓的实际收入状况。GDP首先是一个经济产出总量,它可以体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总量,但无法体现出财富的流向。面对人均GDP,我们至多知道经济总量增长了多少,却不可能知道普通百姓从经济总量增长中获利几何。人均GDP无法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人均GDP是一个算术平均数,它无法体现财富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的分配状况。人均GDP无法反映公众的生存成本。人均GDP是一种“账面增量”,而并非扣除成本之后的净增量。●作为GDP衍生指标的人均GDP可以有效传达的真实信息量同样15◎世界各国的探索与尝试

目前世界各国在逐渐尝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代替传统的GDP指标,其中包含:1.绿色GDP(GreenGDP)体系;2.真实储蓄率和国民财富(GenuineSavingsRatesandNationalWealth);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绿色GDP

绿色GDP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世界各国的探索与尝试●绿色GDP16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然面临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在实践中,已取得较大进展。

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芬兰学着挪威也建立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实施绿色GDP的国家还有很多,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等。当今绿色GDP的发展:我国在2001年,已将重庆市作为唯一的试点城市,开展资源环境核算。200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实物核算,为绿色GDP核算奠定了基础。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一起,会同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加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并分别在海南省和重庆市开始了部分指标的试点。全国已取消乡镇一级GDP核算,广东、河南、江苏等省也正积极推行绿色GDP的探索与核算。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然面临许多技术、1704财政学中宏小组成员:

邓翠文04303001杨平凡04303022林胤04303026罗哲琼04303027钟祥敏04303031唐小姣04303035曹彩虹04303036黄珺04303037楚爱欣04303045

04财政学中宏小组成员:18简述

GDP发展史简述GDP发展史19GDP是什么?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GDP的三种形态:

▼价值形态: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产品形态: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是什么?★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20◆全球GDP发展史◆中国GDP发展史◆关于GDP的一些反思GDP发展史◆全球GDP发展史GDP发展史21全球GDP发展史◎GDP的产生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萨缪尔森)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GDP指标的前身是GNP(国民生产总值)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民核算专家C·沃尔顿首先应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并对这个指标进行了实际的估算。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核算专家西蒙·库兹涅茨在规范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人们在GNP概念的基础上得出了GDP这个指标。全球GDP发展史◎GDP的产生22●GDP替代GNP

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国家都用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国家每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随着国与国之间通过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的不断增长,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对一国经济发展、生产增长、产业结构、劳动就业、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影响也就越大。而一国把经济领土范围内常住机构单位的生产成果加以统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GDP指标能够真实地衡量并且更清楚地反映一国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更有助于一国指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就业政策以及其它相关经济政策。

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代替GNP。

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正式决定用GDP代替GNP。

意义:GDP取代GNP是一个极重要的变动,它代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GNP变为GDP不是简单的名次之变,而是全球趋势之变,观念之变。●GDP替代GNP23◎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统一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经济核算体系(SNA)核算本国的国民收入。SNA中最重要的指标莫过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其也逐渐成为各级政府进行决策和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从1947年联合国公布的《国民收入的计量和社会核算表的编制》算起,全球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确立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后,直到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通过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修改方案,以附属帐户的形式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引入到核算体系之中,并称之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才算实现了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统一化。返回◎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统一化二次世界大战后,24中国GDP发展史●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一)GDP的确立●1985年开始,中国建立GDP核算制度。

●1993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这迈出了走向国际通行办法的第一步。中国GDP发展史●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25

●最近,国家统计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惯例,对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了改革。这项改革对提高我国GDP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使GDP数据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GDP核算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可信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次重大补充:为了满足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对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的要求,中国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

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后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1年间进行的。两次重大补充的方法基本相同。两次重大补充的内容基本相同,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和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二)GDP历史数据修正回顾●最近,国家统计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26○生产核算方面:

首先对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和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进行调整,扣除其中对非物质服务的支付,增加固定自从折旧,得到这些部门的增加值;然后补充计算各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将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方面:

①对最终消费进行补充和调整:就是扣除国民收入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中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全部支出,使之分别形成国内生产总值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②对资本形成进行补充和调整:主要是把固定资产折旧补充到国民收入的固定资本形成净额中,使之成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③对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进行补充和调整:是把非物质服务进出口补充到国民收入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中,形成国内生产总值的货物和服务进出。○生产核算方面:首先对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27●一次重大调整:

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和1995年间进行的。

原因:由于长时期只重视物质产品生产和长期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中国对非物质服务业产生活动统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1985年开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后,非物质服务生产活动的资料来源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时,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比方零售贸易餐饮业和运输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常规性统计对这部分活动覆盖不全。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中国于1993年至1995年进行了全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普查年度是1991年和1992两年)。根据普查得到的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第一次重大调整。调整的时间范围涉及1978至1993年16个年度。●一次重大调整:原因:由于长时期只重视物质28

调整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核算和使用核算。

生产核算的调整:

包括第三产业中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调整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调整。

使用核算的调整:

主要是最终消费的调整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调整。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非物质服务业数据调整结果如下表所示:年度国内

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运输邮电

通信业批发零售

贸易餐饮业非物质服务业19781.04.40.00.09.319801.15.20.00.09.619855.120.60.052.211.919865.321.20.058.112.419875.823.00.062.313.219886.123.40.065.110.719895.721.30.066.78.819904.817.22.767.68.519917.124.710.467.613.919929.333.19.588.721.7199310.32.011.773.424.8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数据的调整比率(%)年度国内

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运输邮电

通29●两次重大修订

第一次修订是年度数据修正,1994年GDP增长率由11.8%调整到12.6%。

第二次修订是季度数据修正。

在2003年上半年GDP核算中,由于在“非典”高峰刚刚过去这一特定时间进行的快速调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得到的社会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4.8%的结果明显偏低。因此,国家统计局对2003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GDP数据进行了如下修订: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同比增长速度,由原来的6.7%、0.8%和负6.8%,修订为7.9%、4.5%和5.7%。相应地,2003年上半年的GDP、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同比增长速度,也由原来的8.2%、4.1%和0.4%,修订为8.8%、6.0%和6.5%。●两次重大修订第一次修订是年度数据修正,1994年30总结:

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两次重大调整及时满足了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对相应数据的需要。一次重大调整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更准确地反映了第三产业的情况,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两次重大修订保持了相应时期的GDP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返回总结:返回31关于GDP的一些反思◎GDP的一些不足:

GDP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总量指标能够取代它。不过,GDP远非完美无缺,其无法涵盖“发展”的全部内容。●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单一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1.不反映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后果(外部或社会成本)2.不直接反映对资源的消耗3.不反映产品效益及资源配置的优劣GDP4.不反映收入分配的差距及价值判断关于GDP的一些反思◎GDP的一些不足:GDP32●作为GDP衍生指标的人均GDP可以有效传达的真实信息量同样有限。人均GDP无法反映老百姓的实际收入状况。GDP首先是一个经济产出总量,它可以体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总量,但无法体现出财富的流向。面对人均GDP,我们至多知道经济总量增长了多少,却不可能知道普通百姓从经济总量增长中获利几何。人均GDP无法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人均GDP是一个算术平均数,它无法体现财富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