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8/8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某个地域人口自然增加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加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加率降低其实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加的数量就减少。2.二战后,亚非拉好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惹祸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3.发展中国家应采用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看法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定大力实行激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合采用移民。5.世界人口增加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各种类,其中:欧洲和北美:现代型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基本现代型6.一个地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7.国际人口迁移时间特点19①企业性、大批的移国世纪民际以前②旧大陆到新大陆人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口二战发达国家;迁今后②定居移民减少,短移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举例15~16世纪,欧洲人、非洲黑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①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域变为人口迁入地域;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域变为迁出地域,大批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我国的人口迁移时间原因特点深受统治者及其行①人口搬动规模小政力量的拘束古代纤弱的农业经济频频的战争②流浪失所大批迁移自然灾害新新中国建立到计划经济系统和严中20世纪80年代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中期成流量增大,频率加快立20世纪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自觉流动为主以中期以来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来市和工矿区。9.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批迁往工业的“阳光地带”。

意义①调治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③促使经济发展和减小地域差异等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精心整理20世纪70年代今后:随着城市环境改进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自然环境:天气、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经常起重视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1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供应低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因素:①资源(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花销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提议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正序次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停追求高水一世活质量的相同权益。16.如何对待农民工现象?【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域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使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加本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负面】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所紧张、社会序次凌乱等问题。②农民工宽泛面对收入低、住所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一般来说,平原地域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2.城市形态的种类:种类团块状分布地平原地域区我国的成都、合举例肥,美国的华盛顿

条带状组团状沿铁路或河流、谷地形波折不平地等被迫延伸的丘陵山地兰州、洛阳、西宁、重庆宜昌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地址需求经常是相同的,这会以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4.三大功能区比较: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模式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停的形成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②第二环是过渡带,初期是特点住处区,后由于商业、轻工业活动而环境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居住区。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处带,居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向外扩展的趋向①高房租住处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相互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地势较高,环境较好。②随着城市的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处区便在高租金已据有的地域旁边发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核心点。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②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周边,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可凑近市场。③初级住处区多在中心精心整理民多从过渡带迁来,由于不展起来。希望离工作点太远而集聚③随着中等级住处区的在此。外移,近市中心的部位逐④中产阶层住处带位于工渐演化为初级住处区。人住处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所条件较好。⑤第五环是通勤带,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处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商务区和中级住处区周边部署,而中级住处区和高级住处区,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处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初级住处区则集聚在市中心周边,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处区。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7.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交通的便利程度,②距离市中心的距离。8.各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表示图9.我国的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城市等级的划分依照是城市人口规模。特大城市(100中心距离的影响最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大。万)、小城市(20万以下)。10.城市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等级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OA商业付租能力最多、等级高,服务范围比较大。11.上海强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①上海AB住处付租能力最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强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分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广阔。12.城市等级与城市数量、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量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量很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13.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停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14.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使得人群走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加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吸引人群抵达城市的因素:就业机遇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6.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地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可以带动地域经济发展,而地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看法等的变化17.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城市化阶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常有的问题段势初期阶段25%~30%以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部署,功下,低能划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所紧较高张等;精心整理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缓慢,甚至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出现逆70%以上,高连续增大阻滞城市化现象18.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1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种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天气、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种类和规模的因素是市场因素。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天气因素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①自然因素比较坚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②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种促使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进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5.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就地取材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6.澳大利亚混杂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天气平易,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不足(但是已有东水西调工程)【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和技术先进,交通便利。7.澳大利亚混杂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杂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秀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8.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茂密,劳动力丰富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以致对稻米需求量大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9.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精心整理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较低④科技水平较低⑤水利工程量大。10.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1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天气平易,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程度高⑥农业科技先进1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天气区⑤植被稀罕,不适合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①天气温暖,草类旺盛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供应了可能;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使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1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①完满交通(铁路的贯串)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④种植饲料⑤开辟水源(打机井)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15.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若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花销市场)。1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天气温凉、润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依照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不相同,把工业分为五各种类:工业种类主要部门形成原因制糖业、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原料导向型罐头厂输原料成本较高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市场导向型石油化工厂输产品成本较高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厂需要耗资大批能源低价劳动力导向型一般衣饰、电子装置、包带、需要投入大批劳动力制伞、制鞋技术导向型集成电路、航天、激光、精美仪表等技术要求高工业工业主要区位因素发展变化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②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强③信息通信网络的畅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写出以下工厂的污染种类及布局要求①钢铁厂——空气污染、固体荒弃物污染——①应建在当地常年流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田野;②远离精心整理居民区和农田②酿造厂、水泥厂——空气污染——应建在当地常年流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或建在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③造纸厂——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④自来水厂——无污染——河流上游,水质好的地方⑤一般衣饰厂——无污染——有大批低价劳动力的地方⑥化工厂——空气污染、水污染——①应建在当地常年流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田野②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鞍钢的区位优势:①凑近原料、燃料产地(主导),②凑近市场,③交通及用地、用水条件较好。宝钢的区位优势:①凑近花销市场(主导)②交通便利③科技力量强④劳动力素质高⑤资本雄厚。6.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大煤田(鲁尔区)→大铁矿(鞍钢)→花销区(宝钢)。7.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国家政策;乡土感情;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9.工业集聚的优点: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花销和能源耗资,③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取规模效益。10.工业集聚的不足:易引起环境污染。1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③充分的水源④便利的交通⑤广阔的市场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节余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13.鲁尔区综合整改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第三产业④优化环境鲁尔区除掉污染、优化环境的详尽措施:①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等的排放,②建立完满的荒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办理系统,③睁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比较:比较项目传统工业意大利新兴工业生产规模大型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250人)为主主要工业部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门生产过程地域联系亲密,生产集中生产过程分别工业分布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程工业大多分别在小城镇度高资本集中程高低度意大利工业小区(1)特点:一个地域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依照现代经营需要,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相信、比较坚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系统。(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技术工业的特点有:①科技人员比率高②增加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投入中的研究精心整理开发花销多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条件有:①知识、技术密集(主导因素)②空气洁净,环境优美③有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硅谷”迅速盛行的有利条件有:①地理地址优越,环境优美②天气宜人③交通便利④全球的人才高地(知识和技术密集)⑤市场坚固⑥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20.70年代末,美国电子工业建到得克萨斯州、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原因是:①“硅谷”的土地已经被占用殆尽,②得克萨斯等州、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劳动力、土地、住所都很低价。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运输方优点缺点式铁路运今世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修筑铁路造价高,耗资金属材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输连续性好成本高公路运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益重要的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运输方式。灵便灵便,周转速度快,装输费较贵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水道运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速度慢,灵便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平易象等自然输少,成本低影响大航空运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输化运输方式设施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式运输方式。管道运货物主若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管道运输要铺设特地管道,设浆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输备投资大,灵便性差。流,耗费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交通运输发展趋向:日益网络化、国际化、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的优点:节约包装花销,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简要说明南昆铁路建设对西南区发展的重要意义。经济意义:①将西南与华南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资源开发和物质输出,促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②有利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带动西南地域经济发展(促使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坚固民族团结,促使少许民族地域的经济发展,②加快西南地域的脱贫步伐,③有利于社会坚固。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域的对外开放,促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②坚固国防,保卫边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敬重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2.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拥有的容纳和除掉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高出了资源自己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