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

IS—LM模型及AD—AS模型分析失业及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核算及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概述(内容方法、基本概念)及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开放经济下经济模型IS—LM—BP模型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运行流程523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两种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区别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波动现象123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虽然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依赖于工商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官员的的数以百万计的个体行为,但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只在于这些个体行为的总体结果。

总体经济活动要用总量指标来反映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国总体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例如:

在任何给定的月份中,数以千计的工商企业可能会提高他们产品的价格,而数以千计的工商企业可能会降低他们产品的价格。为理解价格的整体变化,宏观经济学家就要考察成千上万单个价格变化的平均值。为此,他们需要建立并分析特定的价格指数,即单个价格的平均值,以测度经济中价格变化的总量。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使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走向富裕或陷入贫困?一国公民为了将来储蓄多少?什么决定着美元对日元的价值?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利弊?为什么美国的进口大于出口?

宏观经济学并不对特定部门或个别商业活动进行分析。在本质上,它是把焦点放在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上。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样一些总量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总产出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和汇率经济周期就业宏观经济研究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首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涉及总体的生产、失业、价格和国际贸易水平而对于这些重要变量的分析,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经济增长:总体经济长期生产能力的提升充分就业:失业率是宏观经济学考察的第二个关键变量物价稳定:第三个关键变量是通货膨胀率,它度量的是一国经济中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率变化。(用以度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主要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国际收支平衡:第四个主要变量是国际收支,它度量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两大问题除此外,宏观经济还要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反周期操作)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1235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经济模型方法6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而不是影响着经济中特定企业、工人或地区的趋势。总量分析方法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对工商企业和家庭的个别决定进行研究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因为经济的整体趋势是数以百万计的个别决定的结果。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法: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三个步骤宏观经济学把经济中的关键变量如价格、产量、消费量等等加总,然后推导出整体数据间的各种不同关系,以图解释关键经济变量间的联系。宏观经济学通常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代表性的企业或家庭,或一种平均的企业或家庭,然后用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其进行研究。数据或可以用来验证提出的理论联系是否有效,或可以用来从数量上测度某种联系,还可以用来支持对经济未来发展过程的某种预测。简单个量研究个量的加总研究实证研究经济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主要方法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一些宏观经济变量概念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534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三个市场四个部门居民政府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金融市场企业国外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二、一些宏观经济变量概念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存量和流量注入量与漏出量一些宏观经济变量的概念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

三、宏观经济运行流程图两部门经济:居民户、企业三部门经济:居民户、企业、政府

四部门经济:居民户、企业、政府、国外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一)两部门经济循环居民企业100万资金总收入Y=100实际投资I=20储蓄S=20消费C=80产品市场100万产品金融市场要素市场投资I=20单位:亿元:货币运动方向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二)三部门经济循环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政府产品市场100万产品企业100万资金居民总收入Y=100储蓄S=20单位:亿元:货币运动方向纳税T=20消费C=60政府购买G=20投资I=20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流程(三)四部门经济循环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国外政府企业100万资金产品市场100万产品居民储蓄S=20纳税T=20进口M=20投资I=20企业出口X=20政府购买G=20总收入Y=100单位:亿元:货币运动方向消费C=4031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宏观经济学流派之争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主要研究微观的内容第一个阶段:1936年,凯恩斯革命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第二个阶段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20世界70年代后,主要学派有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蒙代尔等人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宏观经济学的历史至今不足一百年。

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前,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因为学界一直奉行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理”。

市场机制是万能的吗?“萨伊定理”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就意味着不可发生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过剩的危机。然而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一神话。

凯恩斯革命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开始研究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治理措施,提出了国家干预的思想,并建立了宏观分析框架(需求管理理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凯恩斯革命理性预期学派理论货币主义革命供给学派理论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宏观经济学流派之争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完善而及时的,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主张自由放任的。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解是不完善的,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所以新凯恩斯主义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经济学派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传统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局限性和调整123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思考: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是“结构调整”问题4六大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123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潜在国民收入和均衡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一、

六大经济总量及其关系GNPPINNPNI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个人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PDIGDP六大经济总量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活动的基本总量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核心指标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1GNP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总值,而不是所卖掉的产品总值;

GN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2345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服务);对GNP的理解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国民生产总值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自给性产品、自给性服务等不经过市场销售或交换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无法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用增值法通过下例能较为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生产阶段产品价值中间产品成本增值棉花1515

棉纱20155

棉布302010

服装453015

合计

110

65

45在上表中服装是最终产品,其产值为45,按增值法计算也是45若不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则会造成价值的重复计算国土原则GDP包括在本国的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净要素收入NFP(NetFactorIncomepayments)等于国内居民的国外利润、贷款收入和工人汇款收入减去外国居民在国内的收入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GNP=GDP+NFP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GDP指国内居民在一个既定的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总值封闭经济中:GDP=GNP开放经济中:GDP≠GNP一国居民(或企业)从境外获得的收入记入本国的GNP境外国记入该国的GDP外国居民(或企业)从本国获得的收入记入本国的GDP境外国记入该国的GNP减GNP-GDP=NFPNFP即国外净要素收入(支付)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GDP与GNP的区别和联系:国外净要素收入—中国的实际GDP与GNP的区别和联系:GDP从地域角度划分的,考虑的是一国经济领土内经济产出总量;GNP从身份角度,统计利用一国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例如,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强调身份区别的GNP相对重要性下降,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要性上升,GDP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总产出指标。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NetNationalProduct简称NNP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国民生产净值—NNP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的价值,而是以前创造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因而,从理论上讲,与GDP或GNP相比,NNP是更为可取的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然而,由于折旧占GDP或GDP比例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用GDP(GNP)与NNP在表示经济活动总量变动意义上差别不大,人们一般更为习惯采用GNP或GDP概念

NationalIncome简称NI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PersonalIncome简称PI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那些不会成为个人收入的项目(如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等)之后的余额。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PersonalDeposableIncome简称PD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个人可自由支配的全部收入,等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再加上政府、企业对个人的各种救济补助。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各种转移支付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研究中经常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间的宏观经济变量和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变量。弄清宏观经济变量的差别是反映了商品价格的差别还是商品实际数量的差别至关重要。二、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名义变量

定义: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变量。经济变量真实变量

定义:根据不变价格(或可比价格)计算的经济变量。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

价格指数的建立消费支出的市场总价值等于所有不同消费品支出的市场价值总和,假定消费品有N种,每一种都有一个价格和一个实际消费数量。于是,消费的名义价值,就等于:PcC=P1C1+P3C3…+P2C2+PNCN+由此得出价格指数,通常称为消费品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或消费品价格平减指数(consumptionpricedeflator)价格指数然后,我们通过建立一个价格指数(以PcC表示)来计算消费品的“平均价格”;这一价格指数是所有各种消费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计算t年度的这一指数(Ptc)的一般方法是:PctP1tP10()w1=+…+++P2tP20()w2P3tP30()w3PNtPN0()wN这里W1W2W3……WN你的为各权值,反映各种单个商品价格的重要程度,各权值相加等于1。PcC=P1C1/w1这里的P10P20P30……

PN0是商品的“基年”(以时间0表示)价格。这里的P1tP2tP3t……

PNt是商品的“报告年”(以时间t表示)价格。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如何发生作用?在“基年”,即时间0,价格指数等于1,因此所有价格均等于其基年价格。假定在t年,所有价格是其基年的2倍,即:=P1t/P10=P2t/P20=P3t/P30…2==PNt/PN0则t年的消费品价格指数Pct

=2。基年一旦确定,各报告年度的价格指数都是利用不变权值,相对于基年计算的当年加权平均价格。

根据消费品价格指数,就可以计算消费的真实价值Ct,等于消费支出的名义(市场)价值除于相应年度的消费品价格平减指数:PCtCt=名义消费支出=PCtPCtCt消费真实价值的变化可归因于各种商品实际消费量的变化,而不是商品价格的变化。

通过价格指数就可以衡量GDP变化是由于价格波动引起的,还是真实产值变化引起的。

真实GDP的计算:(原理)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GDP为名义GDP,消除价格变化因素后的GDP为真实GDP。

名义GDP与实际GDP实际变量=名义变量/物价指数

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例1:表2.71980-1990美国的名义消费和真实消费资料来源:《1991年总统经济报告》(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署,1991年),表B-1、B-2和B-3。这里的基年是1982年,在这年的名义消费等于真实消费名义GDP与实际GDP真实GDP的计算:(目前的实际运用中)本年的实际GDP=本年的名义GDP/GDP指数

本年的名义GDP/本年的实际GDP=GDP指数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

三、

潜在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实现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它是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潜在的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均衡的国民收入二者并不一定相等,前者一般要大于后者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

广义国民收入与狭义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在经济分析和具体统计分析中的含义是不同的。在经济分析中,国民收入一般是指上述六大总量指标,并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即广义的国民收入概念。而在统计分析中,国民收入仅指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收入总和(NI),即狭义的国民收入概念。(这里所说的国民收入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四、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统计、会计、数学的方法测定一个国家(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经济流量)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成果(经济存量)所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这个核算体系的各项总量指标及其组成,描述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联系,反映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是进行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和决策研究的重要依据。第一节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核算体系

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是联合国于1968年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世界上各国基本采用SNA。SNA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简称MPS,是前苏联提出的一套核算方法和体系,过去主要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所采用MPS世界各国曾采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可以分为两种:国民收入帐户国民收入帐户的发明和运用被称为“世纪性杰作”。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发明则当之无愧”。他的评价得到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政要和学者赞同。产生背景:你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对经济运行整体情况的信息需求比任何时侯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后来由于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国民收入帐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一)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建立在“生产性劳动”概念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两个缺陷:

一是仅反映所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经济活动,因而存在低估经济活动规模。

另一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活动资料,由于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从而高估经济活动规模。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二)改革开放以后,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迅速发展,对这类经济部门信息需要加大。统计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并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

后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也不断改进并日臻健全完善。同时,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12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一、国民经济总量核算方法最终:扣除原材料和其他投入品的价值方法二:计算生产过程每个阶段的增加值特性计算方法当期:过去生产的商品不计入当期的GDP方法一:直接计算最终产品价值(市场价格)GDP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三种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值法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expendituremethod)(按需求方购买支出流向汇总)家庭消费CGNXI政府购买私人国内总投资对外国人净销售(净出口)衡量对产出的全部最终需求消费投资政府PcC消费商品价格:Pc消费商品购买量:CPII

投资商品价格:PI投资商品购买量:IPGG政府商品购买价格:PG政府购买量:G出口PXX口商品价格:PX出口量:X进口PMM进口商品价格:PM进口量:MGDP=PcC+PII+PGG+(PXX-MPM)国内生产总值即按现行市场价格度量的全部最终需求的市场价值总和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支出法1.支出法(expendituremethod)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支出法

支出法——中国的实际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因此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并不发生出入境现象,一般把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本国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支出法——中国的实际居民消费

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政府消费

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支出法——中国的实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增加

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它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等存货等。

支出法国民收入帐户表2.1用支出法度量的1990年美国GDP

GDP(10亿美元)比重(%)国内生产总值5424.4100.0私人消费(C)3658.167.4投资(I)745.013.7政府消费(G)1098.020.2净出口(NX)-76.6-1.4其中:出口534.79.9进口-611.3-11.3表2.2用支出法度量的2000年中国GDP

GDP(亿元)比重(%)国内生产总值89356.7100.0居民消费(C)42911.448.0资本形成总额(I)32499.836.4政府消费(G)11705.313.1净出口(NX)2240.22.5其中:出口进口其中:出口20635.2进口18639.0净出口(NX)1966.2实际运用中不能简单的用《统计年鉴》中表17-1计算专栏:投资、消费、出口应形成合理比例分析2000—2009年的三大需求结构发现,这些年我国在这一结构方面基本上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2001年—2007年,失衡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这7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0.5%,比2000年以前多增长了3.6个百分点。在增加的这3.6个百分点里面,出口贡献比例达到了63.9%,投资的贡献是26.1%,消费贡献不到10个百分点。增长的加速部分主要靠出口。然而到2009年,又马上转向另外一种经济结构,成了投资拉动型。在2009年创造的33.5万亿元的GDP里面,投资贡献22.4万亿元,投资对增长的贡献达到67%。这种结构的巨大调整,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美国在1940—1960年、日本在1950—1975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近些年中国的情况类似,但是他们的需求结构都没有出现这么大的波动。我们之所以在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上出现问题,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可以概括为发展战略的偏差,这也是失衡的主要原因。199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掉到了8%以下,当时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虽然在投资、消费上做了文章,但是实际上主要依靠的是出口。尤其是从2000年开始,出口越来越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到了2004年,中国的出口比例已经开始过高。当时经济学界有人警告说,所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最终会使中国遇到两种危机,一种危机是当国际市场能够继续支持中国出口的时候,中国一定是国际顺差很大的情况,大量的外汇流入中国,将迫使中国的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从而出现膨胀。另外一种危机是,当国际市场不能允许中国出口了,这个时候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实际上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那个时候,地方政府还在把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作为政绩来讨论,因此政府继续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第二个原因是行政资源的过度使用。中国行政资源的使用能力现在应该是全世界第一的,除了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外,中国还有庞大的国有资产。于是当时为了推动出口,中国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大规模地使用了行政资源。比如说出口退税,涉及3000多类工业产品,有的退税率达到了13%。出口企业有13%的退税利润就够了,谁还去开拓国内的市场?我们大规模使用行政资源,导致已经偏差的战略继续恶化。第三个原因是价格的扭曲。这里讲的价格主要是指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指人民币的价格。人民币实际有三个价格,一个是能买多少东西,叫物价。既包括消费品价格,也包括投资价格、资产价格。第二个是汇价,人民币与外币的比价。第三个是人民币的回报率,就是利率。本来这三个价格应该是联动的,但在中国是扭曲的,结果导致战略上出现扭曲。把这三个问题找出来,未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讨论到投资、消费、出口的问题时,我们就知道要让这三者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行政资源的使用和价格的平衡问题。

当然,还需要讨论的是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应该保持什么结构?各自占到多大的比例的问题?2、收入法:把生产过程中作出贡献的所有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加总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总和将一部分当期产出再投资以补偿实物资本的损耗(不记入收入)NDP与DI的差额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间接税营业税资本存量的折旧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收入DI几个概念DI+间接税+折旧=GDP;GDP-折旧=NDP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收入法GDP固定资产折旧包括货币工资、实物和社会保险费等三部分劳动者报酬经济活动总值在扣除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后的余额,主要指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盈余生产税费(因为从事生产活动使用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净额为了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而提取的价值我国依据收入法统计GDP分四项: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GDPGDP-固定资产折旧=NDPGDP-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DI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DI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收入法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收入法专栏: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的主要标志是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速度太慢,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速度在总体上都高于居民个人增长速度。在这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必然导致需求结构的失衡。因为居民个人收入占比较低,消费就难以快速增长。要调整这一结构,就要做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只有相应地降低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居民个人收入才能够提高。具体做法有四点:第一个,减税。第二个,退税。第三,提高个税起征点。第四,在社会保障资金的募集上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其次,如果要调整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还要增加劳动收入减少企业利润。除了上述两点,魏杰提出,要真正提高居民收入,还必须提高老百姓的财产性收益。居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劳动性收入,一个是财产性收入。当一个国家居民收入里边劳动性收入占的比重太高的时候、居民就很难富起来。研究发现,美国人收入里边,劳动性收入占5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40%左右,所以国民比较富有。中国的人均收入里边,财产性收入占的比例只有1.8%,所以富不起来。但是这条调整的思路,又引发了两个非常尖锐的争议。一个是老百姓没有财产,怎么提高财产性收益。能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国有资产的收益。第二个争议,财产性收益无非两块,动产收益和不动产收益。动产收益有赖于资本市场,不动产收益有赖于房地产市场。所以要提高人们的财产性收益,必须活跃股市和房市。但是又要防止资产泡沫出现,这也是一个重要课题。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增值法3、增值法把经济各部门(行业)所生产的增加值加总而得到国内生产总值。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增值法专栏: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严重通过资料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失衡状态也比较严重。比如说制造业里面,传统制造业比重偏大,现代制造业偏低;在资源类产业里面,真正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例偏低,而普通的产品比例偏大。再比如说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占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偏低,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很低。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就是生产能力过剩和短缺并存且日益严重。中国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衡状态?魏杰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垄断。他说,产业结构要合理,资本应该能够在各个产业之间顺畅地流动。但是中国现在产业之间的壁垒很高,资本很难在产业之间流动。而且研究发现,在中国,垄断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性的垄断,更主要的是意识形态所引起的垄断。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导致各种资本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受阻。原因在哪里?魏杰说,要想真正解决产业之间的壁垒,让各种资本在产业之间流动顺畅,就要让所有资本必须在法律上和竞争上平等。但是在中国,实际上民营资本根本获得不了这种平等。因为《宪法》里面明确提出来,中国实行的经济制度以公有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也就是说各种资本之间是有主有次的。产业结构失衡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结构调整中缺乏核心技术。“最近我们跑了100多家民营企业,他们有钱,也愿意投资,就是没有核心技术。”魏杰说,“中国改革里边最大的失误是技术创新体系没有能够建立起来。”据他介绍,在当前中国的体制里边,已经找不到谁是核心技术创新的主体了。国有企业现在大部分是垄断企业,它们依靠垄断就能赚钱所以没心思搞技术。2006年中国有一万多家企业申请了技术专利,里边没有一家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很难担当技术创新的重任。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它在体制、资金积累上都很难支撑需要长期研发的核心技术创新。第三个原因,是结构调整中的利益机制失衡。在市场机制下,当一个企业觉得生产的成本远大于收益,就不可能再投资。多数企业都不再投资,产业结构就出现转变。但是在中国,有些国有企业的问题是,明明知道会亏损也继续投资。这些企业不受利益的约束,于是导致利益机制失调,进而产业结构失调。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总供给=总需求总产出=总支出总支出=总收入AD=ASC+S≡Y≡S+IC+I=C+SS=IAD=ASC+S+T=C+I+GS+T=I+GAS=ADAS=C+S+T+MAD=C+I+G+XS+T+M=I+G+X国民收入核算的基础简单两部门经济恒等式三部门经济恒等式四部门经济恒等式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1.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总供给=消费+储蓄若以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储蓄即C+I=C+S

如果两边同时减去C则有:

I=S则上式可以写为:

AS=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AD=AS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2.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政府通过税收与支出和居民户及厂商发生联系。

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支出来代替。所以: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支出则可以把上式写为:AD=C+I+G第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3.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不仅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厂商的投资需求与政府的需求,而且包括国外的需求。国外的需求对国内来说就是出口,这样: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如果以X代表出口,则上式可以写为AD=C+I+G+X第三节传统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局限性和调整12现行核算体系的局限性调整方向第三节传统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局限性和调整A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B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的财富变化C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很好地反映福利状况。国内生产总值无法反映一国的产品和劳务的分配情况D国内生产总值未反映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一、现行核算体系(SNA)的局限性二、调整方向由于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存在诸多的问题,经济学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测度指标,力图对现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詹姆斯·托宾提出。其对GDP的调整可以归结为三类指标:加上闲暇、加上地下经济、减去环境破坏。萨缪尔森又提出“纯经济福利”简称NEW,用以对GDP进行校正和补充。还有人提出要减去国防开支。经济福利尺度纯经济福利第三节传统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局限性和调整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现代消费理论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5234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条件1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6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介: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简单的含义:只考虑产品市场的均衡,不考虑货币市场,因此没有引入利率r,投资假定为常数.另外假定物价P不变)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模型(IS—LM模型)(引入了货币市场,因此投资是利率r的反函数.同样假定物价P不变)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引入了物价P)开放体系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BP模型)(引入了汇率E)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条件4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123实际支出、意愿支出与非意愿支出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了社会的总需求(AD),社会的总的生产量即为总供给(AS)。总需求与总供给恰好一致时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总是与总需求相等。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经济的生产和就业达到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一、均衡国民收入的意义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条件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条件二、实际支出、意愿支出与非意愿支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意愿支出是指当事人想要的支出或计划支出非意愿支出是指当事人不想要的而又不得不进行的支出实际支出是指已经实现了的支出实际支出=意愿支出+非意愿支出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条件三、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状态。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需要满足:总需求=国民收入(总供给)如果是二部门经济,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总需求就只有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条件四、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意愿进出口=实际进出口(X-M)Y=C+I+G+(X-M)意愿消费=实际消费(C)企业的意愿投资=实际投资-非意愿投资=I-非计划存货投资意愿政府购买=实际政府购买(G)312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

消费函数

在一定时期内决定消费者的购买总量即消费支出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心理预期及心理动机、消费者年龄构成及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最基本的因素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出直接随可支配收入变动而变动。因此,消费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在凯恩斯看来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人们的消费取决于收入的大小。

一般来说,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两者同方向变化,消费与收入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叫消费函数。消费函数可用如下方程式表示:假定消费函数是线性函数则消费函数又有两种形式:C=f(Yd)非比例的消费函数:C=a+bYd比例消费函数:C=bYd消费倾向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其数值大小可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表示。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在不同收入水平上消费占收入的比率即APC=C/Y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人由于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增加量(△C)占收入增量(△Y)的比率即MPC=△C/△Y在非比例的消费函数中,a是自主消费,是一固定不变常量;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bYd

为引致消费。在比例消费函数中:MPC=APC

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消费倾向的基本心理定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因而MPC总是一个大于零的正数;但因消费的增加总是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即△C〈△Y

因而,这一心理定律可简单表达为:0〈MPC〈1

这一心理定律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中有其重要意义。因为,假如MPC=1的话,则不管生产规模扩大到什么程度,增加的产量总会被人们增加的收入全部买去以满足消费,不会出现由于需求不足而引起生产资源闲置的现象。正因为0〈MPC〈1,才使得在生产和收入增加之后,人们增加的消费小于收入的增加量,从而有一部分增加的收入被储蓄起来。这样,假如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增加的产量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那么,在继后时期中会引起生产的缩减。况且,MPC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向,也就是说,社会越富裕,人们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逐步递减,从而被储蓄起来的部分比例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足够的投资吸收这些储蓄,则在消费不足基础上再加上投资不足将使有效需求不足。APS=S/Yd二、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相对应的是储蓄函数,储蓄不过是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余额,即Yd=C+S这样,决定储蓄的唯一因素就是收入。收入和储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叫做储蓄函数用函数式表达为:

储蓄倾向的大小用储蓄与收入的比例来表示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在不同收入水平上储蓄占收入的比率,即S=f(Yd

)若C=a+bYd

则S=-a+(1-b)Yd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S=f(Yd

)若C=a+bYd

则S=-a+(1-b)Yd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储蓄所占的比率,即储蓄增量(△S)占收入增量(△Y)的比率,即MPS=△S/△Y=1-b(

0〈MPS〈1)

MPC是递减的MPS是递增的且MPS〉APS边际储蓄倾向(MPS)三、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Y=C+S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互补的关系APC+APS=1MPC+MPS=1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现代消费理论31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4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第三节现代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现代消费理论本节主要内容: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1951提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其他具有同等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第三节现代消费理论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又被称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它以研究个人消费行为为出发点,所依据的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假设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支配自己—生的收入,个人消费取决于一生的收入。消费函数表达为:C=aWR+cYL第三节现代消费理论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性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即人们在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或者说是长期中保持的平均收入。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表达式为:YP=ΘY+(1-Θ)Y-1第三节现代消费理论三、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第三节现代消费理论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消费者个人消费312均衡产出的含义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乘数原理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均衡产出或叫均衡收入,是指与计划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企业和政府等部门想要有的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支出是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总和,因而其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为分析的方便,假定:(1)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既定不变,因此,一切经济变量都是实物量;(2)GNP、NNP、NI、PI、PDI的值都相等。所以,Y=Yd。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一、均衡产出的含义支出=200收入=200y直线上任一点均为E=y450AE2002000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一、均衡产出的含义图中A点即为均衡产出由Y=C+I;C=a+bYd,得Y=(a+I)/(1-b)任何不等于均衡收入的收入都是不稳定的,它们将朝着均衡收入移动。

由I=S;S=-a+(1-b)Yd

,得Y=(a+I)/(1-b)

储蓄恒等于实际投资引起个人收入增加的节约却导致了国民收人的减少,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节约悖论”

这里的节约即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用消费函数分析(总支出——总收入法)

用储蓄函数分析(注入——漏出法)节约悖论二、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例如:消费函数C=a+bYd

=100+0.75Y(1)储蓄函数S=-a+(1-b)Y

=-100+(1-0.75)Y(2)投资函数I=40(3)均衡条件:AS(Y)=AD(4)即:Y=C+I=100+0.75Y+40

解上式得均衡国民收入:

Y=100+0.75Y+40Y=1/(1-0.75)*140=560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两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例:(1)A国:C=100+0.8Yd,I=40,求YA=?(2)B国:C=100+0.9Yd,I=40,求YB=?(3)在(1)中,如A国增加投资△I=20,求△YA=?(4)在(1)中,如B国增加投资△I=20,求△YB=?(5)比较(1)和(2),(3)和(4),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1)中A国消费函数变为:C=120+0.8Yd,I=40,求△

YA=?

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两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三、乘数原理1.乘数的含义2.乘数原理的作用条件3.乘数与消费函数三、乘数原理——乘数的含义

乘数原理也叫倍数原理,最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提出,是指投资变化与国民收入均衡值之间关系的理论。简单地说,假如一国经济中增加一笔投资,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限于增加的这笔投资量,而是这笔投资量的若干倍。表示为:△Y=K△I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1)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投资的增加才能使国民收入有实质性的增加。(2)只有当消费函数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才能使投资乘数有一个稳的数值,否则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波动。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三、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作用条件三、乘数原理——乘数与消费函数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C=a+bYd收入Y同步变化乘数Y=(a+I)/(1–b)发生变化b发生变化a发生变化紧缩缺口膨胀缺口均衡国民收入依总需求而定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水平的总需求的差额叫做紧缩缺口,此时,必须采取扩张政策以提高总需求消除紧缩缺口。达到充分就业高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水平的总需求的差额叫做膨胀缺口,此时,必须采取紧缩政策以降低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第四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四、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312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政府支出政府购买(G)转移支付(Tr)税收(T)直接税间接税一、政府收入和支出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税收(直接税和间接税)、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1)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既定不变(2)GNP、NNP、NI、PI的值都相等,但PDI<PI个人可支配收入必须扣减净税收Yd=Y-T+Tr=Y-NTNT=T-Tr(NT为净税收)

假设条件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均衡国民收入是和总支出相一致的国民收入就是经济社会的总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企业和政府想要有的支出。均衡条件为:Y(AS)=AD=C+I+G或S+T=I+G1、固定税制:T——常数Y2、变动税制:T=T0+tY

Y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从总支出的角度来讲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总支出的变动呈同方向关系。具体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注入因素的变动同方向与漏出因素的变动反方向。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三、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广义的乘数是指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三部门经济中增加的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

或税收乘数例如:假定净税收NT为零,消费函数C=a+bY

=100+0.75Y(1)储蓄函数S=-a+(1-b)Y

=-100+(1-0.75)Y(2)投资函数I=40(3)

G=20

均衡条件:AS(Y)=AD(4)即:Y=C+I+G=100+0.75Y+40+20

解上式得均衡国民收入:

Y=100+0.75Y+60Y=1/(1-0.75)*160=640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例.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收T=250。(1)求均衡收入。(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第五节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12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第六节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第六节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一、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1.总支出—总收入法2.注入—漏出法第六节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一、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总收支法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是和总支出相一致的国民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想要有的支出。均条件为:Y=C+I+G+(X-M)。均衡国民收入为:从总支出的角度来讲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总支出的变动呈同方向关系第六节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一、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注入漏出法

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当总注入等于总漏出时国民收入达均衡状态

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当I、G、X或S、T、M变动时均衡国民收入Y也随之改变。第六节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出口乘数kx=1/[1-b(1-t)+m]进口乘数kM=-1/[1-b(1-t)+m]对外贸易乘数即Kx△Y/△X=1/〔1-b(1-t)+m〕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出口与进口第四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投资的决定利率的决定

IS曲线312LM曲线IS—LM模型分析45资本投资的概念123资本边际效率投资函数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资本投资的概念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设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一、资本投资的概念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是用于补偿耗费掉的资本设备的那部分投资,亦即折旧是资本投资的净增加量,它是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的余额净投资重置投资总投资与投资相对应的存量变化就是资本。资本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厂房设备积累的存量。投资的变动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变动。Kt=K(t-1)+It

二、资本边际效率

任一投资的盈亏估算,是建立在资本的预期收入流量、资本物的购价和市场利率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的。从资本的预期收入和资本的供给价格的关系可得到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在考虑是否进行一笔投资时,对这笔投资预计在使用期限内能够得到的并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年利润率。

二、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

或者说,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它使一项投资在其使用期限内的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恰好等于这一投资物的供给价格。

供给价格是指增加该项资产一单位所需的价格。

重置成本即该项资产使用折旧报废后重新购买同样的资产所需成本。供给价格重置成本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二、资本边际效率曲线MECMEIrr0r10i0I资本边际效率曲线表明,投资量(I)利息率(r)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小;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