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_第1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_第2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_第3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_第4页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讲居住区道路与交通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王世福车乐魏成

05讲居住区道路与交通

1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2居住区道路功能:道路交通、道路景观、街道生活——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出行要求(上下班、购物等)——通行货运、垃圾、邮政、市政工程车辆(消防等)。——是室外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居住区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静态、动态)。——是居民娱乐健身和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通行、娱乐等)。1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居住区道路功能:道路交通、道路景观、街道生活1道路的功能、3居住区道路类型:按交通功能分——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居住区道路类型:4居住区道路类型:按交通方式分——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机动车交通

居住区道路类型:5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6居住区道路分级1分级的依据

——功能上

——布局上

——技术上2红线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居住区道路分级1分级的依据7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级住宅组团级宅前小路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一般分四级居住区道路分级一般分四级8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的联系。车行道宽度10-14米,红线宽度20-30米。

居住区级道路9居住区小级道路

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车行道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居住区小级道路 10居住组团级道路 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3-5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8米(无供热管线区)或10米(需敷设供热管线区)以上。

居住组团级道路11宅间小路

通向各户、各单元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米。宅间小路 12道路分级道路分级13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14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5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6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17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18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布置应分级设置,以满足不同交通功能与各类通行要求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19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0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2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各类各级住宅区的道路是建构住宅区功能与形态的骨架,住宅区的路网应该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各类各级住宅区的道路是建构23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24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52)无障碍设计2)无障碍设计26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x12米的回车场;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x12米的27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285)适当的停车场地;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29

6)纵坡设计要求;

道路类别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多雪严寒地区最大坡度机动车道≥0.28.0L200m5.0L600m非机动车道≥0.23.0L50m2.0L100m步行道≥0.28.04.0 6)纵坡设计要求;道路类别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多雪严寒地区最大30

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 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313-1道路交通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

在人车分行中,车行道与步行道互不干扰,自成独立的道路系统。1920年代乃美国首先提出,并在美国纽约郊区雷德明(Radburn)居住区中实施。路网系统一般采用“周边环路+尽端路”的形式。3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建立“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等。3-1道路交通组织模式3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建立“人车分32交通组织: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人车分行33人车分行的住宅区路网布局原则

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34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在人车混行中,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车行道几乎负担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步行道更多具有休闲功能。在私人小汽车不多的地区,既方便又经济,常见的组织方式。

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35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方式下的住宅区路网布局要求道路分级明确,并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主要路网一般采用互通型的布局形式。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方式下的住宅区路网布局要求道路分级明确,并应36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374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4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38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39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40居住小区道路布置形式: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环通式半环式环通式半环式41尽端式风车式混合式居住小区道路布置形式: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尽端式风车式混合式42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43环通式:内环式与外环式内环式道路居住小区道路形式环通式:内环式与外环式内环式道路居住小区道路形式44外环式道路居住小区道路形式外环式道路居住小区道路形式455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停车场(库)、自行车停车

住宅区的停车设施规划应该重点考虑四方面的因素:对象,车种、停车的方式和设施的布局。

对象

住宅区停车设施的服务对象包括区内居民私人停车、区内各类设施的服务停车、通勤车、来访车、出租车和其他外来车辆的临时停车三大类,其中以居民的私人停车量最大。

车种

住宅区车辆的停放按照车种有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汽车三类。住宅区居民停车问题的解决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住宅区整体的规划结构和居住环境。5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住宅区的停车设施规划应该重点考465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国家康居小区的机动车停车按0.2-0.5车位/户设置。——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5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国家康居小区的机动车停车按0.247停车位指标停车位指标48停车场设计规定——停车场出入口位置,按《汽车库设计防火规定》执行。停车车位数大于50辆,应设置2个出入口。大于500辆时,应设置3-4个出入口。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大于10米。停车库出入口应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车辆双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单向不小于5米。停车场设计规定49停车场布局——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场——路边分散式停车位——分散式私人停车房

停车场布局——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50停车场布局——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场——路边分散式停车位——分散式私人停车房

停车场布局——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51停车库——地面车库——底层架空——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停车库5205讲居住区道路与交通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王世福车乐魏成

05讲居住区道路与交通

53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54居住区道路功能:道路交通、道路景观、街道生活——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出行要求(上下班、购物等)——通行货运、垃圾、邮政、市政工程车辆(消防等)。——是室外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居住区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静态、动态)。——是居民娱乐健身和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通行、娱乐等)。1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居住区道路功能:道路交通、道路景观、街道生活1道路的功能、55居住区道路类型:按交通功能分——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居住区道路类型:56居住区道路类型:按交通方式分——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机动车交通

居住区道路类型:57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58居住区道路分级1分级的依据

——功能上

——布局上

——技术上2红线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居住区道路分级1分级的依据59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级住宅组团级宅前小路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一般分四级居住区道路分级一般分四级60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的联系。车行道宽度10-14米,红线宽度20-30米。

居住区级道路61居住区小级道路

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车行道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居住区小级道路 62居住组团级道路 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3-5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8米(无供热管线区)或10米(需敷设供热管线区)以上。

居住组团级道路63宅间小路

通向各户、各单元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米。宅间小路 64道路分级道路分级65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66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67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68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69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70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布置应分级设置,以满足不同交通功能与各类通行要求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71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7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73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74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各类各级住宅区的道路是建构住宅区功能与形态的骨架,住宅区的路网应该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其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各类各级住宅区的道路是建构75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76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1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2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772)无障碍设计2)无障碍设计78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x12米的回车场;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x12米的79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805)适当的停车场地;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81

6)纵坡设计要求;

道路类别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多雪严寒地区最大坡度机动车道≥0.28.0L200m5.0L600m非机动车道≥0.23.0L50m2.0L100m步行道≥0.28.04.0 6)纵坡设计要求;道路类别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多雪严寒地区最大82

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 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833-1道路交通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

在人车分行中,车行道与步行道互不干扰,自成独立的道路系统。1920年代乃美国首先提出,并在美国纽约郊区雷德明(Radburn)居住区中实施。路网系统一般采用“周边环路+尽端路”的形式。3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建立“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等。3-1道路交通组织模式3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建立“人车分84交通组织: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人车分行85人车分行的住宅区路网布局原则

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86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在人车混行中,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车行道几乎负担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步行道更多具有休闲功能。在私人小汽车不多的地区,既方便又经济,常见的组织方式。

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87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方式下的住宅区路网布局要求道路分级明确,并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主要路网一般采用互通型的布局形式。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方式下的住宅区路网布局要求道路分级明确,并应88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894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4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90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布置形式: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91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92居住小区道路布置形式: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环通式半环式环通式半环式93尽端式风车式混合式居住小区道路布置形式: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尽端式风车式混合式94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课件95环通式:内环式与外环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