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共30张PPT)_第1页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共30张PPT)_第2页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共30张PPT)_第3页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共30张PPT)_第4页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共30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第一页,共30页。一、移情

1、移情说2、“移情”的涵义3、结论第二页,共30页。1.1移情说—自然的人化

“移情说”在西方近现代美学史上影响很大,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费舍尔(1807-1887)、利普斯、谷鲁斯等,英国的浮龙·李和法国的巴希。最先提出“移情”概念的是罗伯特·费舍尔,而把移情说发展成一个系统的美学理论的,则是立普斯(1851-1914)。利普斯认为美感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但并非所有愉快的情感都是美感。他认为愉快的情感有三种。一种是外物引起的,例如生理快感;一种是精神引起的,例如宗教所引起的快感;还有一种是通过移情在外物那里感受到的也就是美感。因此,移情是审美的关键。移情现象是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在语言、神话、宗教和艺术的起源里到处可以见出。移情说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审美经验相符合,因此它成为了20世纪初被普遍承认的美学理论。第三页,共30页。1.2“移情”的涵义

移情又叫“移感”、“输感”,也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在美学领域,移情意味着一个人把自己内在的感情无意识地投射到一个审美对象或者审美活动中。移情学派认为,审美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即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凝神关照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将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从而达到一种“主客默契,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对象是美的,也就是审美的境界。移情是艺术和审美当中十分常见的现象。移情是要有条件的。一个对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同时也与对象的形式有关。ep.濠梁之辩、文学中的移情

第四页,共30页。认知与审美: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第五页,共30页。文学中的移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之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第六页,共30页。1—3、结论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第七页,共30页。沈德潜《顾曲杂言》云:“《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据焦循《剧说》载:杭州艺人商小玲因不能与意中人结合而郁郁得病,每演《牡丹亭》至《寻梦》、《闹殇》几出时,都是“缠绵凄婉,泪痕盈母”。有一次演至“寻梦”,唱至〖江儿水〗”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寻得梅根相见时“,竟仆倒在舞台上,因哀痛至极而猝死。《剧说》又载,一位内江女子,因读《牡丹亭》而慕作者之才,一心要嫁他。后来发现汤显祖是一持拐杖老头,因此发誓不再嫁人,后忧伤投江而死。邹韬《三借庐笔谈》载:扬州姑娘金凤钿读了汤氏作品,因慕作者之才,直接写信表示“愿为才子妇”。因书信周折没有回音,后忧伤而逝。临死前叮咛只要《牡丹亭》剧本作为陪葬物。《红楼梦》描写林黛玉凝视《牡丹亭》演出,忽而“心动神摇”,忽而“如痴如醉”,忽而“眼中落泪”。这是杜丽娘的爱情命运在林黛玉心中产生极大共鸣与震动的表现。第八页,共30页。“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明·冯小青《读牡丹亭绝句》“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第九页,共30页。二、心理距离

1.心理距离说2.心理距离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3.“距离的矛盾”第十页,共30页。2.1心理距离说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1880-1934)提出来的。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这个观点,就叫做“心理距离说”。布洛强调的则是,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时,才可能产生审美愉快。第十一页,共30页。2.2心理距离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距离是审美的前提和条件,距离的丧失也就意味着美感的消失。“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把它们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它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之前,不管有意无意,都要设置距离,比如观看戏剧和原始艺术作品。第十二页,共30页。.“距离的矛盾”

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有时会发生变化,心理和对象变了,距离就会变。丧失距离,即等于丧失美感。反过来说,有了心理距离,也不一定会产生美感。审美不但要有距离,还要掌握分寸。距离之所以要有尺度、分寸,是因为审美距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既有距离又切身的,是“有距离的切身”,或者“切身又有距离”。布洛把这一条原理,称作“距离的矛盾”第十三页,共30页。三、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学派二、无意识理论三、性欲升华说四、情结说五、艺术与白日梦六、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第十四页,共30页。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著明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于19世纪末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了心理分析说及有关的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构成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

第十五页,共30页。3-1、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开始时是关于精神病的一种病理研究和治疗方法,后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为一种无所不包的心理学体系和人生哲学。其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等。第十六页,共30页。3-2、无(潜)意识理论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石。“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是可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无意识深处。因此无意识就是被压抑的现象。人的精神绝大部分是无意识部分,从最终意义上说,意识只是无意识的产物。第十七页,共30页。3-3、性欲升华说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之源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艺术作为人类的一项高尚活动,当然是人的性欲的一种转移或升华。正是这种升华作用,才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艺术活动中,那些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获得了释放。第十八页,共30页。第十九页,共30页。第二十页,共30页。“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2“移情”的涵义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第二十八页,共30页。其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等。“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无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是可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第二十八页,共30页。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第二十二页,共30页。第二十八页,共30页。有一次演至“寻梦”,唱至〖江儿水〗”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寻得梅根相见时“,竟仆倒在舞台上,因哀痛至极而猝死。”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第三是艺术的感染力问题。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萨尔瓦多·达利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擘。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达利从小热爱绘画,并对生活周围异常的、新奇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1919年,年仅15岁的达利的作品在菲格拉斯剧院展出,受到了评论家的重视。1921年,他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度美术学院就读,但是学院传统的教学无法传授给他渴望学习的东西,他潜心钻研,探索毕加索、莫朗迪、基里柯等人的艺术,大受启发。达利在1929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以来,给予艺术世界极大影响,创作出《记忆的延续软钟》、《欲望的幽灵》、《纳希瑟斯的蜕变》、《原子丽达》、《带抽屉的米罗维纳斯》等等惊人视听的作品。他的创作理念,是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偏执狂的批判方法发展而来。战后他则透过宗教与原子物理学的触发,在构思上力求接近"超合理性"的世界。1989年1月23日,达利死于心脏病和呼吸并发症。第二十一页,共30页。3-4、情结说

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和冲动,由于不能见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就被意识压抑和排挤到意识下面去了。可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而且还在持续活动,只不过是在无意识领域里活动,变成了“情节”。“情节”又叫“情节综”,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主要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莱克辍情节”(恋父情结)等。第二十二页,共30页。3-5、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白日梦就是人的幻想,它源自儿童时代的游戏。儿童靠做游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获得快乐。人长大后不再做游戏了,但不会放弃那种快乐,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就是幻想。有些作家是白日梦患者,“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我们幼年时代作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第二十三页,共30页。

艺术家本来就是背离现实的人,因为他不能满足其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求,于是他就在幻想的生活中放纵其情欲和野心勃勃的愿望。但是,他找到了从幻想世界返回现实的途径,借助原来特殊的天赋,他把自己的幻想塑造成一种崭新的现实。而人们又承认这些幻想是合理的,具有反映实际生活的价值。因此,通过某种艺术创作的途径,艺术家实际上就成为自己所渴望成为的英雄、帝王、创造者、受人钟爱的人物,再也不用去走那种实际改变外部世界的迂回小路了。---弗洛伊德第二十四页,共30页。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即写作剧本――编者注)一种。若无此种,几于闷杀才人,困死豪杰。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我欲尽孝输忠,则君治亲年,可跻尧、舜、彭(传说中长寿之人,世称“彭祖”――编者注)之上。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四》第二十五页,共30页。3-6、艺术家与精神病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而再度地把握着现实。第二十六页,共30页。四、迷狂说(灵感说)1、灵感的来源2、迷狂说的价值第二十七页,共30页。1、灵感的来源

柏拉图在对话集里还时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文艺创作的才能是从哪里来的?诗人凭借什么写出他们的伟大的诗篇?他的答案是灵感说,但是对所谓灵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灵感就像磁石:

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