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必修1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必修1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必修1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必修1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方面:重要概念与史实包括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行省制、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理解方面:把重心放在围绕两对矛盾在不同朝代如何出现怎么解决及其结果的理解上。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以尚书令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及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管理水平运用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及其影响等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史实内容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历史思维,关联比较。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力是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标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与强化,是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中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虽然也存在缺陷,但在汉元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科举取仕,是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人员素质。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秦代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秦代的速亡对于秦代所确立的制度的命运有何影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秦以后,即从汉至元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是针对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而言的,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原因:郡国并行制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起初在于对征战在外的将领要给予不得已的分封;在铲平异姓王后,认为秦朝速亡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实行分封制,是孤立而亡。于是刘邦又大封同姓王,想让这些同姓王成为刘家天下的地方藩屏。同时刘邦认为又不可全行分封制,以避免走上西周的老路。但实际上这些能能自任官吏、拥有军队、可以自铸钱币的地方诸侯王却成为了汉王朝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内容:削藩与七国之乱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做大已经成为汉中央头疼的问题。景帝采用晁错的意见,实行了削减地方诸侯王的领地。以吴王为首的诸侯王以此起兵,挑起七国之乱。在周亚夫的率领下,汉中央军队很快就平定了内乱。推恩令:时间:汉武帝时期内容: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裂土为侯侯归郡管作用:诸侯王国自行解体推恩令施行后,诸侯王纷纷上表请求裂土为余子封侯。这使得原本地跨数郡大国也很容易自行解体成若干小国。除了推恩令,武帝还实行了附益法,阻断了诸侯国的人才来源;又借口地方诸侯进贡等问题削减了不少诸侯的领地。这样,诸侯国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汉朝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两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下的时代,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文化的威胁直到唐代依然存在。随着边患问题的加剧,唐王朝不得不加重边臣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再次凸显。唐代中央集权的削弱原因:节度使制(711年)从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库莫奚)不断南侵,威胁唐朝边境。这使得唐朝不得不改变原本重内轻外的军事格局,授予边臣军权,产生了节度使制度。表现: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8万的北境第一强藩安禄山率军15万南下叛乱。乱军扫荡河北河南,一度占领东都洛阳,兵锋逼近潼关。这场叛乱直到8年后才被平定。藩镇割据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平叛有功和安史降将为唐朝继续任命为藩镇,并将藩镇制度从边境推广到内地,此后藩镇权力日益膨胀。藩镇往往地跨数州,拥有其行政管辖权;一些藩镇还不向中央申报户口,控制了地方财政;藩镇长官甚至在死后私自任命留后,控制了人事权;加上藩镇本身拥有的军权,藩镇已经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军事、人事大权。尤其河东、河南藩镇飞扬跋扈,与中央政府为敌,形成藩镇割据之势。至唐中后期,全国共有四五十个藩镇。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唐亡之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继五代之后的宋朝面对的仍然是这个藩镇割据的残局。内容: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抽地方精兵充禁军为了防止唐末藩镇这类地方军权重于中央、进而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宋朝在军事上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策略。宋太祖向各地派出使臣,按照“兵样”标准从各地军队中抽取精壮补充到中央禁军中。中央禁军数量在全国军队中占了大半。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监督为了防止类似唐末藩镇因武人执政地方而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宋代改行文官担任地方官。地方州一级的行政长官本为刺史,但宋朝以刺史长期以来为武人所任,遂改为武人荣职,转而以差遣的方式让文官“知某州事”。为了防止知州专一方之权,宋朝又设“通判某州事”,简称“通判”。通判与知州互不统属,且又有裁处州内诸项事务之权,州内文件需要通判与知州合署才可执行。通判实际上就是知州的监督。财政上: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十五》:宋朝艺祖开基……自乾德(宋太祖年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留占。结果: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元代中央集权的强化——行省制目的:管理广阔国土参见教材所示元朝疆域图。内容:腹里直辖中书省腹里:指大都附近地区,归中书省直辖。地方分十行中书省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特点:行省权重但受中央控制行省拥有地方军政财大权,却能受到中央控制。这一点是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有关。由于元朝时蒙古人统治广大的汉人地区,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及时有效的镇压反抗行动、节制分封在各地的诸王贵族。行省还要接受监察机构的监察。因此,元代行省制极少扮演地方独立性角色,倒起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势、搜刮地方财富的作用。作用:便于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意义:变革、开端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在元明清时期一直有所继承,也是今天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变化反映的是君主(即皇帝)与百官(一般以相权为代表)之间的权力关系,因此君主专制一般相对于君权、相权而言。所谓相权,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决策,二是监督百官执行,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只可认为是侵夺相权,而非相权本身。汉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朝制原因:汉初相权重汉初丞相是独相制,且基本上都由开国元勋子弟或皇亲国戚担任。这样的丞相权力既大,又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对皇权产生了很大威胁。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田蚡(武帝舅)甚至向皇帝要求占用官营手工业场地为自己的宅邸。确立:汉武帝时内容:以皇帝近侍、秘书加中朝官参与决策中朝由皇帝近侍、私人秘书充任,这样的人不少出身布衣,其政治前途基本上掌握在皇帝手中,便于皇帝控制。他们成为中朝成员的方式是由皇帝授予侍中等加官,使得其有资格出入宫廷。在宫廷内这些中朝官与皇帝对国家大事进行决策。由于这些官员的活动主要在宫廷内,相对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而言被称为中朝官。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官在禁中与皇帝参与决策,实际上就侵夺了丞相的参与决策权,从而削弱了相权;由于这些中朝官大多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也是由皇帝提拔,因而便于皇帝控制,起到了加强皇权的作用。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汉武帝时期,中朝的尚书令实际上取代了御史大夫掌奏章、诏令的权力;尚书令下还分曹署理诸方面事务,实际上孕育了尚书省的雏形。曹魏初期,设立中书令分割了尚书令草拟诏令的权力;到西晋时期,将侍中等有权活动于禁中的官员合并为门下省,并赋予他们封驳诏令的权力。三省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孕育发展,在南朝掌权的是中书省;北朝掌权的是门下省,所谓“南朝重中书,北朝重门下”。这种中央官制在隋朝统一全国后经过梳理、调整,形成了隋唐三省制。内容:三省制:中书草诏门下封驳三省长官共参决策,俱为相尚书执行三省运转大致如下:首先三省长官齐聚政事堂议事,实际上是讨论决策供皇帝参考;再经皇帝批复后由中书省草拟诏令,交与门下省审批封驳,通过后交付尚书省执行。尽管三省有行政流程上的分工,但实际上三省长官都参与决策,都是丞相。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隶属尚书省,属于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源起于汉代尚书令下分曹署事制。六部分别管理人事、财政、礼仪、军事、刑律、工程诸项事务。作用:三省权力分割唐代的丞相制度实行多相制,三省长官俱为相。且按唐制,三省都不止一个长官。因此,在政事堂议事的往往有多人。正如钱穆所说,唐代的丞相实行的是委员制。由于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就分割了丞相权力。三省相互牵制、监督从决策到执行的行政流程中,三省实际上存在一个行政流程上的分工,这彼此就存在牵制。在三省的分工中,三省彼此监督:门下监督中书草拟诏令是否合乎决策内容,门下省和中书省则也可以监督执行,尚书省通过参与决策也可以监督中书门下。保障皇权独尊意义:创造、沿袭三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大创造,其责权分明、相互监督,避免专断,显示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而后,尽管三省制存在变化,但六部作为中央最高执行机构一直延续到清末。宋代君主专制的继续加强原因:宋初独相权重宋初赵普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独相,其职权包括参与决策、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内容:行政上: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是宋太祖为了限制独相赵普设置的,后来拥有了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轮流掌印、轮流领班奏事的权力,从而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号“副相”。财政上:三司使三司使继承唐末三个掌管财政的使职而来。宋代的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大权,号称“计相”,分割了丞相的财政权。军事上:枢密使枢密院制度也是承袭唐末而来。宋时枢密院完全掌握军事行政权,拥有发兵权而无领兵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二者号称“二府”。元代君主专制的削弱:中书一省取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膨胀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三省制的弊端就是相互掣肘、行政效率容易低下。这一点宋人司马光都看得很清楚,称中书与门下“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丞相,实际上已让三省形同虚设。元代承袭金代一省制,以中书省取代三省。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名义上是中书令(皇储担任),实际上是中书省右丞相,由其行使相权。由于中书省取代三省,因此三省权力尽在中书,中书省右丞相往往大权独揽。元末有的中书省右丞相甚至发动政变、弑立皇帝,严重威胁皇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禅让—世卿世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五个阶段。汉代的察举制含义:察而举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荐目的:搜罗、管理人才汉初高级管理都是汉初功臣及其后人或皇亲国戚,这些人随着历史的发展,执政能力逐渐衰退,不能适应皇权需要。尤其是他们大多持有“黄老无为”之说,不符合汉武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这些人都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往往政治势力强大,威胁皇权。这些都促使汉武帝要想办法搜罗人才。而人才的管理也很重要,要防止人才流向诸侯王国,转而为中央政府效力。内容:察举者:郡国标准:孝、廉孝就是孝顺,所谓子孝弟悌。廉就是为官清廉。以孝和廉既是选拔标准也是选拔名目。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名目,显示出汉代对官员是否合格的价值取向。孝与廉原本是分开的两个进举名目,后来合并为一。结果:孝廉成为士大夫为官基本途径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养祖父是汉灵帝最亲信的宦官之一。尽管有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曹操的入仕还是通过举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内容:以门第高下入仕九品中正制,即任命出身高门大族的中央高官担任地方中正(郡称中正,州称大中正),由中正按照门第、品德、才能等标准品评地方人物。品评结果分为九品,品少者为高。达到一定品级便获入仕资格,品越高仕途越平坦。这个标准很快就演变为单纯看门第高下,形成了以门第高下入仕的人才选拔制度。目的:保障世家大族垄断政治地位中正本身即由地方世家大族担任,且评定标准还是门第,评定结果只能是门第越高品级越高。这实际上就是在保障世家大族政治地位的垄断。结果:世家大族不能提高才能一方面由于“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因此世家大族男性成员勿需才能就能“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另一方面,世家大族以事务繁杂的职务为“浊官”而不愿担任,所谓“甲族不居台郎”,世家大族成员逐渐也就丧失了执政能力,甚至身体柔弱,出则车马,入则扶持,不辨虎马。出身低微而有才者难以入仕相反,出身地位而有才能者,由于不能得到较高的品级评定,也就难以入仕。隋唐以后科举制由于九品中正制阻塞了真正人才的上升,而其自身也难以再选拔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其衰败和被其他制度取代也是必然的了。取而代之的是隋代创立的科举制。形成: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隋文帝即位之初就下诏废除了各地的中正,从而也就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转而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因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故称其为科举制。(“举”乃沿袭旧时“察举”之说,有选拔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