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知道分子的报告大象和老鼠的故事引言知道分子的报告1由波音公司搬家引发的思考
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区域重点产业资源的流动,能够极大地影响到区域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由波音公司搬家引发的思考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研究状况回顾研究成果表明:是区域,而不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状况回顾研究成果表明:是区域,而不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3区域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不同理解: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本文中“区域”是指具有空间相对集中,具有统一行政、政策调控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不同理解:地理学、政治学4西方区域发展理论沿革西方区域发展理论沿革5区域发展理论沿革创新阶段大发展阶段萌芽阶段比较利益理论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市场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大推进理论二元结构模型贫困循环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外向型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理论出口基地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图2-1区域发展理论沿革区域发展理论沿革创新阶段大发展阶段萌芽阶段比较利益理论区位理6区位理论区位论研究的宗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理论50年代以来区位研究的发展区位理论区位论研究的宗旨7区位理论的根本宗旨:
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
区位理论的根本宗旨:
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8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具体的指城市)的距离。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9工业区位论
德国的龙哈德:重量三角形和“价格漏斗”模型阿尔弗莱德·韦伯:《论工业的区位》工业区位论德国的龙哈德:重量三角形和“价格漏斗”模型10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从中心居民点、城市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出发论证了城市居民点及其地域体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将区域(或国家)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形象地概括为正六边形模型。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从中心居民点、城市的供应、行政管理11市场区位理论
实质仍是工业区位论,其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提出正确地选择区位,是谋求最大市场和市场区。
市场区位理论实质仍是工业区位论,其特12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大推进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增长理论13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14平衡增长理论
拉格那·纳克斯主张在各个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理论拉格那·纳克斯主张在各个部门15大推进理论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保罗·罗森斯坦-罗丹主张发展中16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级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中心—外围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级理论17非均衡发展理论
着重强调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着重强调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18增长级理论
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增长级理论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且存19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并通过累积因果过程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20产业关联效应理论
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巨大的动力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集中。产业关联效应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21中心—外围理论
说明了从核心区向边缘区的扩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外围之间的差异性将逐步减小,以至于最终消除,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中心—外围理论说明了从核心区向边缘区的扩222.6外向型理论
认为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2.6外向型理论
认为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是23出口基地理论
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出口产业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扩大是区内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出口基地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24发展阶段理论胡佛(Hoover)和费雪(Fisher)罗斯托(Rostow)威廉逊(Willianson)弗里德曼(Friedmann)艾萨德(Isard)发展阶段理论胡佛(Hoover)和费雪(Fisher)25区域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6区域创新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一般是指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份,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区域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系统一般是指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27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创新执行机构创新环境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企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咨询与中介服务机构人才知识信息专利自然资源资金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图书馆政策管理体制社会制度市场机制法律法规图2-2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示意图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企业人才技28最新进展的领域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与区域管制新产业区理论跨国公司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最新进展的领域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与区域管制29我的倾向区域发展优势理论老鼠和大象我的倾向区域发展优势理论30区域发展优势理论1.区域优势概述
2.区域优势的特点与分类
3.区域优势的影响因素与转化路径
区域发展优势理论1.区域优势概述31区域优势概述
区域优势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生产或生产部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其根本点在于生产优势。区域优势概述区域优势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32区域优势的分类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与产品优势赋存优势、经济结构优势、政策体制优势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区域优势的分类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与产品优势33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课件34短缺要素导入要素质量完善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初构产业培育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经济效率优势区域优势短缺要素导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初构产业培育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经济35区域发展优势理论的实践要点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理论与模式区域内部重点发展领域的选择和战略政府行为机制区域发展优势理论的实践要点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理论36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于区域
发展研究的启示
非线性聚集对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流(Flow)对于区域发展核心资源特性的重要启示主体多样性和标识对于区域优势发展的重要启示内部模型对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启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于区域
发展研究的启示非线性聚37影响资源靶向性表现的因素分析
硬因素:区域的区位、基础设施、环境等
软因素:政策、服务、文化氛围、法制、治安等
影响资源靶向性表现的因素分析硬因素:区域的区位、38区域发展原则优势发展原则
规模化原则
质量优化原则
系统性原则
区域发展原则优势发展原则39我的理论观点
区域优势发展:是指区域实现发展的前提是在某些重点领域形成有别于其他区域,可以使得该区域在大系统分工中凭借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获得相对有利的发展位置和分工,使区域可以保持发展的态势,并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促进更大范围区域的持续发展。我的理论观点区域优势发展:是指区域实现发40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课件41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路径依赖型聚集机制
外部资源重点领域资源聚集积极区域政策体系影响促进作用图5-2区域间核心资源流动示意图优势区域核心资源竞争性区域消极区域政策制约作用流入流出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路径依赖型聚集机制外部资源重42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主动作用型聚集机制外部资源重点领域资源聚集积极区域政策体系影响影响图5-3成长型区域核心资源流动示意图成长型优势区域核心资源传统优势区域流入流动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主动作用型聚集机制外部资源重点43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
传统优势领域的持续发展机制
区域内非重点领域区域内部重点领域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区域政策导向影响流动影响图5-4区域内部资源流动示意图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传统优势领域的持续发展机制44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新的优势领域形成机制
外部资源积极区域政策体系影响影响图5-5培育型区域优势领域核心资源流动示意图核心资源传统优势领域流入流动培育性优势发展领域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新的优势领域形成机制外部45基于靶向性的区域发展趋向
模型
.发展模式之一:优势扩展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之二:重点突破优势发展模型基于靶向性的区域发展趋向
模型46发展模式之一:优势扩展发展战略
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优势扩展领域行为调整判断外部需求反馈内部需求反馈维持原行为体制宏观规则调整图6-2区域优势发展反馈模型资源需求是否同质强化信号反馈亲和力提升判断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原因分析上级区域行为主体放弃行为调整反馈行为影响反馈发展模式之一:优势扩展发展战略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优势47发展模式之二:重点突破优势发展模型
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优势培育领域行为调整判断维持原行为体制宏观规则调整图6-3培育型区域优势发展反馈模型强化信号反馈亲和力提升判断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原因分析上级区域行为主体放弃行为调整反馈行为影响反馈发展模式之二:重点突破优势发展模型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48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49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50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51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选择规划模型;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选择规划模型;52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影响分析优势产业推动政策设定预期达到的发展目标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理想专家法确定指标权重产业相关关系影响因子评价矩阵选定待发展的主导优势产业初步选定主导优势发展产业仿真评估威弗·托马斯产业系统优选组合指数模型产业优势对比评价模型仿真评估NONONO战略实施效果评估图6-6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选择规划模型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影响分析优势产业推动政策53
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1.较强的关联效应或扩散效应原则。
2.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原则。
3.能够迅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
4.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原则。
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1.较强的关联效应或扩散效应原54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系统性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层次清楚同层次指标间避免交叉指标设置要有重点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55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课件56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57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58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59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0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1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2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3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⑻现有市场容量是指该产业的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量如何。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⑻现有市场容量64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5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是描述该产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如何。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66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7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8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69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⒁环境污染程度:指该产业的发展,对于环境方面的污染状况。⒂治理难以程度。是指该产业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否能够比较容易治理。⒃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是指该产业的发展,是否能够对当地的相关资源实现综合、合理的利用。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⒁环境污染程70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的分类
按其值是否是数值: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或称模糊的)按其具体含义:可分为效益型、成本型、固体型和区间型等
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的分类71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化方法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化方法72指标权重确定的群决策特征根法
指标权重确定的群决策特征根法73威弗·托马斯产业系统优选组合指数模型威弗·托马斯产业系统优选组合指数模型74产业相关影响因子矩阵评估分析产业相关影响因子矩阵评估分析75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76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1)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1)77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2)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2)78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3)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3)79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4)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某产业GDP增长率/GDP增长率
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4)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某产80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5)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5)81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6)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6)82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7)人才集聚程度。是指区域内主导优势产业所需人才数量与质量与其它区域的比较。资金集聚程度。是指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支持程度。产业自然资源丰裕程度。是指区域主导优势产业所需自然矿产资源的优势程度。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7)人才集聚程度。是指区域83推进优势发展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
平等竞争原则
准自由贸易原则
区际互补原则
规模经济原则
区域产业政策必须与全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相衔接的原则
推进优势发展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平等竞争原则84主导优势产业政策复杂自
适应系统仿真检验模型
主导优势产业政策复杂自适应系统仿真检验模型的建立与运行主导优势产业政策复杂自
适应系统仿真检验模型85系统内部条件界定系统外部边界确定建立区域发展复杂自适应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确定初始政策组合集合TIFt=i,j=1优势产业状况回顾影响效果旁侧影响效果前瞻影响效果系统运行结果分析是否满足预定目标选定此政策T=i+1j<N政策调整放弃此政策选择与界定运行与影响评估与调控图6-10主导优势产业政策复杂自适应系统仿真检验模型系统内部条件界定系统外部边界确定建立区域发展复杂自适应系统经86区域政府行为及区域博弈分析模型区域系统中政府的定位区域系统中政府的功能区域政府行为及区域博弈分析模型区域系统中政府的定位87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区域技术创新区域知识创新区域人才创新区域硬技术创新区域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结构创新市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区域创新工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智力创新工程产业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图7-1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框架示意图区域政府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区域技区域知识创新区域人才创新区域硬88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国际间联系区域间联系图7-2区域创新系统立体视图
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国际间联系区域间联系图7-89区域系统中政府的功能创造优良的区域经济发环境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生产和利用建立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区域系统中政府的功能创造优良的区域经济发环境90区域系统中政府的功能
区域系统中政府的功能
91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博弈
行为分析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区域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有同时选择的区域间行政壁垒设置的动态博弈模型区域就业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区域内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博弈模型——不完全信息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博弈
行为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92我所知道的徐州………..我所知道的徐州………..93徐州发展特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齐备便捷,环境舒适
产业见规模,基础较强,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潜在发展空间广阔,资源空间有效集聚度低,功能优势不明显
外部智力资源丰富,内部使用效率较低,结构不合理
管理服务体系已具雏形,综合配套功能仍待完善
外部资本市场发育成熟,使用渠道不畅,受益较低
徐州发展特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齐备便捷,环境舒适94面临的机遇加入WTO和苏南制造业的转移为徐州带来的发展机遇。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徐州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机遇。
面临的机遇加入WTO和苏南制造业的转移为徐州带来的发展机遇。95制约与挑战
区域发展的核心优势有待明确
区域定位亟待明确
制度与人文创新不足制约与挑战区域发展的核心优势有待明确96我的政策建议
…….我的政策建议…….97徐州政府工作的政策
建议
超前规划,确立徐州产业功能优势系统配套,产业培育,增强产业发展潜力拓展有效城市集群,为产业布局提供充足空间实施定向招商,加快徐州产业集聚徐州政府工作的政策
建议超前规划,确立徐州产业功98谢谢!谢谢!99引言知道分子的报告大象和老鼠的故事引言知道分子的报告100由波音公司搬家引发的思考
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区域重点产业资源的流动,能够极大地影响到区域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由波音公司搬家引发的思考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101研究状况回顾研究成果表明:是区域,而不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状况回顾研究成果表明:是区域,而不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102区域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不同理解: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本文中“区域”是指具有空间相对集中,具有统一行政、政策调控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不同理解:地理学、政治学103西方区域发展理论沿革西方区域发展理论沿革104区域发展理论沿革创新阶段大发展阶段萌芽阶段比较利益理论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市场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大推进理论二元结构模型贫困循环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外向型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理论出口基地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图2-1区域发展理论沿革区域发展理论沿革创新阶段大发展阶段萌芽阶段比较利益理论区位理105区位理论区位论研究的宗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理论50年代以来区位研究的发展区位理论区位论研究的宗旨106区位理论的根本宗旨:
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
区位理论的根本宗旨:
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107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具体的指城市)的距离。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108工业区位论
德国的龙哈德:重量三角形和“价格漏斗”模型阿尔弗莱德·韦伯:《论工业的区位》工业区位论德国的龙哈德:重量三角形和“价格漏斗”模型109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从中心居民点、城市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出发论证了城市居民点及其地域体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将区域(或国家)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形象地概括为正六边形模型。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从中心居民点、城市的供应、行政管理110市场区位理论
实质仍是工业区位论,其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提出正确地选择区位,是谋求最大市场和市场区。
市场区位理论实质仍是工业区位论,其特111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大推进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增长理论112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113平衡增长理论
拉格那·纳克斯主张在各个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理论拉格那·纳克斯主张在各个部门114大推进理论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保罗·罗森斯坦-罗丹主张发展中115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级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中心—外围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级理论116非均衡发展理论
着重强调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着重强调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117增长级理论
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增长级理论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且存118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并通过累积因果过程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119产业关联效应理论
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巨大的动力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集中。产业关联效应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120中心—外围理论
说明了从核心区向边缘区的扩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外围之间的差异性将逐步减小,以至于最终消除,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中心—外围理论说明了从核心区向边缘区的扩1212.6外向型理论
认为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2.6外向型理论
认为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是122出口基地理论
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出口产业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扩大是区内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出口基地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123发展阶段理论胡佛(Hoover)和费雪(Fisher)罗斯托(Rostow)威廉逊(Willianson)弗里德曼(Friedmann)艾萨德(Isard)发展阶段理论胡佛(Hoover)和费雪(Fisher)124区域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25区域创新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一般是指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份,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区域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系统一般是指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126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创新执行机构创新环境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企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咨询与中介服务机构人才知识信息专利自然资源资金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图书馆政策管理体制社会制度市场机制法律法规图2-2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示意图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企业人才技127最新进展的领域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与区域管制新产业区理论跨国公司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最新进展的领域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与区域管制128我的倾向区域发展优势理论老鼠和大象我的倾向区域发展优势理论129区域发展优势理论1.区域优势概述
2.区域优势的特点与分类
3.区域优势的影响因素与转化路径
区域发展优势理论1.区域优势概述130区域优势概述
区域优势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生产或生产部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其根本点在于生产优势。区域优势概述区域优势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131区域优势的分类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与产品优势赋存优势、经济结构优势、政策体制优势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区域优势的分类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与产品优势13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课件133短缺要素导入要素质量完善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初构产业培育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经济效率优势区域优势短缺要素导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初构产业培育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经济134区域发展优势理论的实践要点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理论与模式区域内部重点发展领域的选择和战略政府行为机制区域发展优势理论的实践要点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理论135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于区域
发展研究的启示
非线性聚集对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流(Flow)对于区域发展核心资源特性的重要启示主体多样性和标识对于区域优势发展的重要启示内部模型对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启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于区域
发展研究的启示非线性聚136影响资源靶向性表现的因素分析
硬因素:区域的区位、基础设施、环境等
软因素:政策、服务、文化氛围、法制、治安等
影响资源靶向性表现的因素分析硬因素:区域的区位、137区域发展原则优势发展原则
规模化原则
质量优化原则
系统性原则
区域发展原则优势发展原则138我的理论观点
区域优势发展:是指区域实现发展的前提是在某些重点领域形成有别于其他区域,可以使得该区域在大系统分工中凭借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获得相对有利的发展位置和分工,使区域可以保持发展的态势,并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促进更大范围区域的持续发展。我的理论观点区域优势发展:是指区域实现发139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课件140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路径依赖型聚集机制
外部资源重点领域资源聚集积极区域政策体系影响促进作用图5-2区域间核心资源流动示意图优势区域核心资源竞争性区域消极区域政策制约作用流入流出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路径依赖型聚集机制外部资源重141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主动作用型聚集机制外部资源重点领域资源聚集积极区域政策体系影响影响图5-3成长型区域核心资源流动示意图成长型优势区域核心资源传统优势区域流入流动资源在优势区域聚集的靶向性机理主动作用型聚集机制外部资源重点142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
传统优势领域的持续发展机制
区域内非重点领域区域内部重点领域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区域政策导向影响流动影响图5-4区域内部资源流动示意图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传统优势领域的持续发展机制143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新的优势领域形成机制
外部资源积极区域政策体系影响影响图5-5培育型区域优势领域核心资源流动示意图核心资源传统优势领域流入流动培育性优势发展领域资源在区域内部聚集时的靶向性机理新的优势领域形成机制外部144基于靶向性的区域发展趋向
模型
.发展模式之一:优势扩展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之二:重点突破优势发展模型基于靶向性的区域发展趋向
模型145发展模式之一:优势扩展发展战略
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优势扩展领域行为调整判断外部需求反馈内部需求反馈维持原行为体制宏观规则调整图6-2区域优势发展反馈模型资源需求是否同质强化信号反馈亲和力提升判断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原因分析上级区域行为主体放弃行为调整反馈行为影响反馈发展模式之一:优势扩展发展战略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优势146发展模式之二:重点突破优势发展模型
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优势培育领域行为调整判断维持原行为体制宏观规则调整图6-3培育型区域优势发展反馈模型强化信号反馈亲和力提升判断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原因分析上级区域行为主体放弃行为调整反馈行为影响反馈发展模式之二:重点突破优势发展模型区域行为主体区域环境改善147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148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149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区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型150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选择规划模型;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选择规划模型;151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影响分析优势产业推动政策设定预期达到的发展目标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理想专家法确定指标权重产业相关关系影响因子评价矩阵选定待发展的主导优势产业初步选定主导优势发展产业仿真评估威弗·托马斯产业系统优选组合指数模型产业优势对比评价模型仿真评估NONONO战略实施效果评估图6-6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选择规划模型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影响分析优势产业推动政策152
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1.较强的关联效应或扩散效应原则。
2.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原则。
3.能够迅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
4.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原则。
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1.较强的关联效应或扩散效应原153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系统性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层次清楚同层次指标间避免交叉指标设置要有重点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154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课件155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56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57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58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59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60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61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62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⑻现有市场容量是指该产业的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量如何。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⑻现有市场容量163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64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是描述该产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如何。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165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66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67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168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⒁环境污染程度:指该产业的发展,对于环境方面的污染状况。⒂治理难以程度。是指该产业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否能够比较容易治理。⒃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是指该产业的发展,是否能够对当地的相关资源实现综合、合理的利用。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解释⒁环境污染程169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的分类
按其值是否是数值: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或称模糊的)按其具体含义:可分为效益型、成本型、固体型和区间型等
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的分类170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化方法主导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化方法171指标权重确定的群决策特征根法
指标权重确定的群决策特征根法172威弗·托马斯产业系统优选组合指数模型威弗·托马斯产业系统优选组合指数模型173产业相关影响因子矩阵评估分析产业相关影响因子矩阵评估分析174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175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1)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1)176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2)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2)177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3)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3)178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4)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某产业GDP增长率/GDP增长率
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4)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某产179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5)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5)180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6)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6)181产业优势对比评估指标体系(7)人才集聚程度。是指区域内主导优势产业所需人才数量与质量与其它区域的比较。资金集聚程度。是指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支持程度。产业自然资源丰裕程度。是指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明创建结对协议书
- 乡村房屋补偿协议书
- 施工属地管理协议书
- 物流配送员考试考务人员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油泥厂家供货合同范本
- 模具长期加工合同范本
- 2026-2031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战略预测报告
- 水务服装采购合同范本
- 文章签署版权协议书
- 楼梯保修协议书范本
- 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 bobath.技术疗法(12月8日珠江医院授课)
- 第5章 乳状液及微乳状液 -乳状液和泡沫
- 300MW机组七漏治理方案及消漏方案
- 平面构成渐变
- GB/T 5231-2001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
- GB/T 16714-2007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 优秀QC成果-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发布
- 最新《工会基础知识》试题库及答案1000题【完美打印版】
- 第4课 部屋に 机と いすが あります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中日语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
- 物业公司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