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施大纲_第1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施大纲_第2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施大纲_第3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施大纲_第4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施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施大纲目录1.教学理念 51.1关注学生的发展 51.2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81.3关注教学的策略 111.4关注教学价值观 112.课程介绍 122.1课程的性质 122.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 122.3课程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122.4课程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132.5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2.6课程内容可能涉及到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142.7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143.教师简介 153.1教师的职称、学历 153.2教育背景 153.3研究方向 154先修课程 155课程目标 155.1能力目标 155.2知识目标 166课程内容 176.1课程的内容概要 176.2教学重点、难点 186.3学时安排 197课程实施 197.1教学单元一 197.2教学单元二 237.3教学单元三 257.4教学单元四 287.5教学单元五 327.6教学单元六 377.7教学单元七 427.8教学单元八 467.9教学单元九 498.课程要求 538.1学生自学的要求 538.2课外阅读的要求 538.3课堂讨论的要求 548.4课程实践的要求 549.课程考核方式及评分规程 549.1出勤(迟到、早退等)、作业、报告的要求 549.2成绩的构成与评分规则说明 559.3考试形式及说明(含补考) 5510.学术诚信规定 5510.1考试违规与作弊 5510.2杜撰数据、信息等 5510.3学术剽窃等 5611.课堂规范 5611.1课堂纪律 5611.2课堂礼仪 5612.课程资源 5612.1教材与参考书 5612.2专业刊物 5612.3网络课程资源 5713教学合约 5713.1教师作出师德师风承诺 5713.2阅读课程实施大纲,理解其内容 5813.3同意遵守课程实施大纲中阐述的标准和期望 5814其他说明 58

1.教学理念1.1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最可亲可敬的人,古代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身为世范,为人师表”的谨言,可见教师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师之根本,是我们最本质的工作,但仅仅只是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更关注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并从发现自我。开启自我到实现自我,进而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对于数学而言,从简单的数数开始,到大学教育阶段都在学,自然数、整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我们也在不断成长。从具体的数学,到抽象的数学,我们走了很远很远。现在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一、首先关注学生的需要首先我们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了对学生的需要,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更有益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有为基本需要的学习,也有为发展需要的学习,各种学习总是在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的追求之中进行着。旧的需要获得满足,新的需要又不断产生。学习也就在满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断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产生动机的基础,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的课题教学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再来谈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在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前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做认真的分析,通过分析不仅要弄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明确为什么教。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对学生的内部需要进行分析,除了分析学习必要性的信息之外,还要从学生是不是具备学习的条件,进行可能性的分析;那些是学生需要的,那些是需要但不可能的,哪些是既需要又可能的,哪些是需要但非最迫切需要的,哪些是需要且是当前最迫切需要的,这些都要分析好,只有做好充分的考虑与准备,才能在具体教学中灵活应用。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倾向,如果出现学习需要不强烈或者学习需要不满足的时候,老师应及时调整,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持或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只有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他们想了解更多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需要进一步引导有求知欲的学生去大胆探索,发现新的知识,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事实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也更难。学生如果可以自己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所学知识去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无疑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给予,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希望。二、认识存在差异,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学生主体主动的建构,就同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通常,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部分学生还能不依赖老师独立探究,但也有着部分学生很难参与,或勉强在同学的帮助下参与。探究的层次也不同,个别学生不仅满足对简单的概念的研究,能够举出相应的实例,还想对概念进行延伸式的探讨。事实上,学习上的差异不仅在探究活动中存在,在观察、操作、四维训练、计算、作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存在。更客观的来说,学习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亲智力的遗传因素影响,在后天是有很大的差异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不过分追求统一性,一致性。当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类似于上面提到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采取统一教学,分层次要求的方法,在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能够获得满足,而那些对学习稍微欠缺的学生则需要多给他们时间去思考,总结和消化。我们可以一边组织大多数同学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性的练习,一边让学有余力,探究欲望强烈的学生深入探究,老师尽量当好他们的参谋,为他们的四维反正提供空间,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获得自己需要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了解完学生的需要后,我们的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位学生的发展服务,务求可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那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的特征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还一直充当“主角”,而学生仅仅充当的是“配角”,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必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把主动权归还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培养学生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准备。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干苦役,非常痛苦;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也不会有发明和创造。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课堂上看学生的学校兴趣如何,可从这几个点观察:教师是否有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是否能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教师是否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教师是否有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与发展作为老师,在强调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逐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教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实现重大转变,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有用信息对学生进行培养。处处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幽默的话语、尊重和赞赏,正确引导与启发学生,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对自己、同伴、或老师作出合理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远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八种智能,而且每个人这八种智能的发展也将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学生不是一个机器制造出来的工业品,要承认和接受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最后,我们还应多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们变得更主动,更自信!1.2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谈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发展指什么?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正在进行。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到,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促进两种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份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所谓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可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新课程考察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1.3关注教学的策略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中关注体验的策略有: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精彩高效的课堂来自于精彩的细节。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关注教学细节,是成就精彩课堂的必要前提,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思品教师要心怀细节意识,精心设计细节,慧心捕捉细节,用心打造细节,品味反思细节,把细节做细、做实、做大,在对细节的不断关注和把握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创造出灵动而精彩的课堂。促进学生理解是任何课堂教学都希望达成的目标.但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有助于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创设包含生成性问题的情境、用概念图设计理解性目标和探究操作背后原理的理解性活动,希望为创建信息技术课堂的理解性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借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教学形态。在理论上,信息化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学习途径,但是在实践中,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策略,信息化教学也无法起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忽视差异而采取统一的要求和教法将导致低效教学.差异是宝贵资源,针对差异确定多元的、灵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必然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1.4关注教学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场,实践者们是否具有科学的、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念,将会决定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并最终将决定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成败。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就“教学价值观念走向:从工具化转向生命化”这一论题,对教学价值观念进行探讨。生命化教学价值观念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信念系统。这是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通过对泰州市区小学教师教学价值观念调查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工具化与生命化两种教学价值观念的冲突。在对两种教学价值观念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实践中教学价值观念从工具化转向生命化的途径进行探究。2.课程介绍2.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指定选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为加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体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微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调试方法,并了解微控制器在仪器仪表、消费电子、农业机械、军工国防等领域的应用。初步具备应用微控制器进行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能力。2.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该课程不仅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性能和使用微控制器构成应用系统的基本方法、设计原理,为深入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学习本课程应掌握一定电子技术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毕业设计》等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电子基本技能、电路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及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2.3课程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单片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但其发展十分迅猛。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相同,自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推出4位微处理器以来,它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可分为5个阶段。下面以Intel公司的单片机发展为代表加以介绍。1971-1976:单片机发展的初级阶段。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设计出集成度为2000只晶体管/片的4位微处理器Intel4004,并配有RAM、ROM和移位寄存器,构成了第一台MCS4微处理器,而后又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以及其它各公司相继推出的8位微处理器。1976-1980:低性能单片机阶段。以1976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48系列为代表,采用将8位CPU、8位并行I/O接口、8位定时/计数器、RAM和ROM等集成于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单片结构,虽然其寻址范围有限(不大于4KB),也没有串行I/O,RAM、ROM容量小,中断系统也较简单,但功能可满足一般工业控制和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的需要1980-1983:高性能单片机阶段。这一阶段推出的高性能8位单片机普遍带有串行口,有多级中断处理系统,多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片内RAM、ROM的容量加大,且寻址范围可达64KB,个别片内还带有A/D转换接口。1983-80年代末:16位单片机阶段。1983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MCS-96系列,由于其采用了最新的制造工艺,使芯片集成度高达12万只晶体管/片。1990年代:单片机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应用领域等全方位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单片机的特点,单片机的应用分为单机应用与多机应用。2.4课程的前沿及发展趋势随着多年来计算机及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微控制器技术也取得长足发展,以微控制器为核心的各类应用方兴未艾。据市场研究机构IHSiSuppli的报告显示,中国微控制器市场预期在2015年达到47亿美元的营收规模,在之前5年里保持60%的增长率。工业和消费电子市场占据最大份额,而来自汽车电子领域的需求增长最快,同时,新能源和智能化应用也将加快高端微控制器的应用普及。这与从多家MCU厂商得到的信息反馈基本吻合:传统的工业,消费电子领域依然是8/16位MCU的热土;智能电网,物联网,医疗电子,电子仪表测量,照明等领域的智能控制应用将显著拉动高端32位MCU的需求。MCU的发展正在走低端被替代,高端趋向整合的道路。与之对应的对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该课程的前沿知识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很难出现“一招鲜,吃遍天”的情景,同学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做到与时俱进。2.5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独立创新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对人才衡量的一个标准,而且也成为了工科类学生寻找理想工作必备敲门砖,是推动行业经济发展的奠基石。2.6课程内容可能涉及到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单片机技术课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2.7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从前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微控制器在工业控制,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楼宇自动化,医疗器械等各行各业都有应用;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常用的有验钞机,门禁系统,电子监控,变频空调等等随处可见,而这些设备的核心都是微控制器。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本课程学习好之后,也可以直接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目前有能力进行微控制器开发的人员是非常受企业欢迎的;这方面需求量是很大的,一般毕业生的薪水在3~5K,几年后随着经验的增加收入也会逐渐递增。4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等5课程目标5.1能力目标1)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能正确使用微控制器系统设计开发工具,包括KeilC51、Protel、Proteus等软件以及编程器、仿真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等硬件。2)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介,能自行检索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功能资料,独立获取和利用特殊元器件与典型应用电路的信息,能阅读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检索能力。3)能根据项目要求,从质量和经济的角度考虑,选择适合的微控制器类型及型号。4)能使用技术资料提供的信息,从质量和经济的角度考虑,正确设计符合项目要求的电路图,掌握常规的编程思路,编写控制器程序,能独立完成模块程序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系统设计的电路设计,能够自行设计小型微控制器系统。5)具有元件识别及电路板焊接的能力。6)能对设计的样品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具有对故障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7)能根据实验过程或产品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并完成书面报告,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5.2知识目标1)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内部结构,掌握其存储器结构、总线结构、指令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和串行接口的相关知识点。2)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的最小系统构成及外围接口技术。3)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汇编指令和C51语言的指令格式、编程方法。4)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设计的基本步骤、思路和方法。5)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6课程内容6.1课程的内容概要第1章单片机基础知识概述单片机及其发展概况;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单片机学习的预备知识;Proteus应用简介。第2章MCS-51单片机的结构及原理MCS-51单片机的结构;引脚功能;存储器结构;CPU时序和工作方式;并行I/O口。第3章单片机的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MCS-51指令系统概述;寻址方式;数据传送类、算术运算类、逻辑运算与移位类控制转移类、位操作类和I/O口访问指令。第4章单片机的C51语言C51的程序结构;C51的数据结构;C51与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C51仿真开发环境。第5章单片机的中断系统中断的概念;中断控制系统;中断处理过程;中断的编程和应用举例。第6章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定时/计数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定时/计数器的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定时/计数器的编程和应用。第7章单片机的串行口及应用串行通信概述;MCS-51的串行口控制器;串口工作方式及其应用。第8章单片机接口技术单片机的系统总线;简单并行I/O口扩展;可编程并行I/O口扩展;D/A转换与DAC0832应用;A/D转换与ADC0809应用;开关量功率接口技术。第9章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技术;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应用举例——智能仪器;单片机串行扩展单元介绍。6.2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课程教材的重点章是第1~8章,重点的知识点具体如下所列。1)单片机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单片机学习的预备知识。2)MCS-51单片机的结构;引脚功能;存储器结构;CPU时序和工作方式;并行I/O口。3)MCS-51指令系统概述;寻址方式;数据传送类、算术运算类、逻辑运算与移位类控制转移类、位操作类和I/O口访问指令。4)C51的程序结构;C51的数据结构;C51语言的编程应用。5)中断的概念;中断控制系统;中断处理过程;中断的编程和应用。6)定时/计数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定时/计数器的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定时/计数器的编程和应用。7)串行通信基本概念;MCS-51的串行口控制器;串口工作方式及其应用。8)单片机的系统总线;简单并行I/O口扩展;D/A转换与DAC0832应用;A/D转换与ADC0809应用。二、教学难点本课程属于较为基础的专业课,对于微机原理和C语言学得好的同学来说应该不困难,下文所列的只是相对较难的知识点。1)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单片机的发展趋势。2)MCS-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引脚功能;存储器结构;CPU时序和工作方式。3)MCS-51指令系统概述;寻址方式;数据传送类、算术运算类、逻辑运算与移位类控制转移类、位操作类和I/O口访问指令。4)C51的程序结构;C51的数据结构;C51语言的编程应用。5)中断控制系统;中断处理过程;中断的编程和应用。6)定时/计数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定时/计数器的控制;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定时/计数器的编程和应用。7)串行通信基本概念;MCS-51的串行口控制器;串口工作方式及其应用。8)D/A转换与DAC0832应用;A/D转换与ADC0809应用。6.3学时安排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辅导学时自学学时小计1单片机基础知识概述31152MCS-51单片机的结构及原理333单片机的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722114单片机的C51语言62085单片机的中断系统446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42287单片机的串行口及应用668单片机接口技术0229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044合计33711517课程实施7.1教学单元一教学日期第1次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范围;通过演示单片机产品的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单片机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技术。教学内容课程介绍第1章单片机基础知识概述1.1单片机概述1.1.1单片机及其发展概况1.1.2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1.1.3单片机的发展趋势1.1.4MCS-51单片机的学习重点:单片机的概念和特点;单片机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流技术;几种常见的单片机产品。难点:单片机基本概念;单片机、微控制器、嵌入式系统等概念的区分与联系。教学过程一、课程介绍、学习的目标、学习本课程的方法1、课程介绍单片机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以实时控制能力强,成本低,体积小,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应用很广,发展很快。尤其在电子产品、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广泛,已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单片机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由于单片机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对掌握单片机技术的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普通工科大学均已经将单片机课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2、学习的目标通过对周边相关电子企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需求调研,相关工作岗位都对单片机应用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且不同的岗位对单片机应用能力要求的高低不同。要求较高的岗位如电路联调岗和电子线路设计助理工程师岗,对单片机的应用能力要求如下:掌握常见单片机芯片及外围芯片的功能和引脚分布;理解掌握单片机系统结构、存储器结构、指令系统,中断、定时器、串行口、接口技术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电子线路基本知识,能看懂典型单片机外围硬件的原理图,并具备相应的硬件线路调试的基本技能;能看懂程序流程图,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单片机编程能力;掌握单片机软硬件联调的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产品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艺。课程标准:作为一门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专业目标定位为:通过基于实际工作过程(项目制作)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做、学三者合一,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理解掌握单片机系统结构、存储器结构、指令系统,中断、定时器、串行口、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初步应用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智能电子应用相关岗位所需要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初步的应用分析和软硬件设计能力,掌握基本的编程和程序调试能力,掌握单片机典型外围硬件线路的分析与初步设计能力、硬件调试能力,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安装和软硬件联调、故障诊断维护技能,掌握单片机产品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艺。在以上述单片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适应单片机相关岗位的工作。3、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要学习别人成熟的设计思想,教学上采用:“授人以渔”的方法。单片机中很多内容可采用:记忆-理解-练习使用-再理解记忆-最后熟练使用的过程。当前单片机相关产品系列和型号很多,摆在初学者面前的问题是学习什么机型、怎样学习效果更好?建议读者选取资料多,应用较广的一种系列芯片的单片机进行研究。掌握相应的技术后再学习别的单片机则会事半功倍。二、内容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分类和典型应用1.1定义: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把计算机的运算器和控制器(即CPU),存储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和多种接口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也叫微控制器,在我国习惯上又叫单片机。1.2单片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智能化产品单片机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相结合,使传统的机械产品结构简单化,控制智能化,构成新一代的机、电一代化产品。目前,广泛用于工业自动控制,如数控机床、可编程顺序控制、电机控制、工业机器人,离散与连续过程自动控制等;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录像机、音响设备、游戏机等;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电讯技术,如调制解调器、声像处理、数字滤波、智能线路运行控制;在电传、打印机设计中由于采用了单片机,取代了近千个机械部件;用单片机控制空调机,使制冷量无级调节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增加了多种报警与控制功能;用单片机实现了通信系统中的临时监控、自适应控制、频率合成、信道搜索等,构成了自动拨号无线电话网、自动呼叫应答设备及程控调度电话分机等等。智能化仪表单片机引入到已有的测量、控制仪表后,能促进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综合化、柔性化发展,并使监测、处理、控制等功能一体化,使仪表重量大大减轻,便于携带和使用。同时成本低,提高了性能价格比,长期以来测量仪器中的误差修正、线性化处理等难题也可迎刃而解。单片机智能仪表的这些特点不仅使传统的仪器、仪表发生根本的变革,也给传统的仪器、仪表行业技术改革带来了曙光。(3)智能化测控系统测控系统特点是工作环境恶劣,各种干扰繁杂,而且往往要求控制实时,要求检测与控制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单片机最适合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可以构成各种工业检测控制系统。例如,温室人工气候控制、电镀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等。在导航控制方面,如在导弹控制、鱼雷制导、智能武器装置、航天导航系统等领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智能化接口通用计算机外部设备上已实现了单片机的键盘管理、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磁盘驱动器、UPS等,并实现了图形终端和智能终端。2、单片机的发展方向和几种较为典型的单片机产品2.1单片机的发展趋势•CPU的改进•存储器的发展•片内I/O的改进•外围电路内装化器件集成度的不断提高,把众多的外围功能部件集成在片内--系统的单片化。•低功耗化CMOS化CHMOS工艺。总之,向高性能、高速、低压、低功耗、低价格、外围电路内装化方向发展。2.2典型的单片机产品Intel公司在单片机的早期开发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以Intel公司的产品为例,介绍其较流行的三种系列产品的功能。•MCS-48系列单片机•MCS-51系列单片机如ATMEL公司AT89C51AT89C52等•MCS-96系列单片机另外,还有Philips公司各系列单片机、PIC(MICROCHIP公司)系列单片机、ST公司系列单片机、Motorola单片机等。3、单片机应用和开发系统的知识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实物演示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作业:P16,第1、2题。思考:试分析一下今后单片机将向那个方向发展,为什么?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预习1.1参考资料(具体到哪一章节或页码)教材第1-3页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第1章7.2教学单元二教学日期第2次课教学目标梳理微控制器学习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制、编码等基础知识;了解单片机开发环境Proteus及Keil的使用方法。教学内容1.2单片机学习的预备知识1.3Proteus应用简介重点: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直接的转换;基础门电路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难点:十进制小数和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教学过程1.2单片机学习的预备知识一、计算机中数的表示计算机只识别和处理数字信息,数字是以二进制数表示的;它易于物理实现,同时,资料存储、传送和处理简单可靠;运算规则简单,使逻辑电路的设计、分析、综合、方便,使计算器具有逻辑性。(一)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1、各种进位计数及其表示方法数字符号:0、1、2、……9——数码。数码的个数——基数。进位规则:逢十进一例如,十进制数,10个数码;采用“逢十进一”30681=3×104+0×103+6×102+8×101+1×100例如,二进制数,2个数码,采用“逢二进一”(11010100)2=1×27+1×26+0×25+1×24+0×23+1×22+0×21+0×20总之,N进制数,N个数码,“逢N进一”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a)二进制转换十六进制:规律是:以小数点为界限,分别往前往后每四位二进制数一组进行分组,(整数部分不够的位直接在高位补0,小数部分不够的位在往其低位补0),之后把每一组转换成对应得到十六进制数码即可。b)十六进制转换二进制:规律是:上述转换的“逆”,即把每位十六进制数码都转换成对应四位二进制数,按照十六进制数正常的顺序排列即可。c)十进制转换十六进制:方法:可以先转换成二进制数,在转换成十六进制数(较简单些)。(二)有符号数表示方法1、机器数与真值机器只认识二进制数:0、1。这是因为,电路状态常有两个,如通、断;高电平、低电平;…可用0、1表示。这种0、1、0、1…1在机器中的表现形式——机器数。一般为8位。无符号数:00000000B、……11111111B即00H~FFH机器数有:带符号数:+1010110B、-1101001真值符号位和数值位:计算机中通常都是用最高位来表示一个数的符号。并且分别用“0”和“1”表示正和负。有符号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原码、反码和补码。a)、原码(PrimaryCode)正数的原码与原来的数相同。负数的原码符号位“置1”,数值位不变。举例(略:+5、-5、+0、-0)原码数的范围:-127~+127b)、反码(DiminishedRadixComplement)正数的反码与原来的数相同。负数的反码符号位“置1”,数值位按位取反得到。举例(略:+5、-5、+0、-0)反码数的范围:-127~+127c)、补码(ComplementaryCode)正数的补码与原来的数相同。负数的补码由它的绝对值求反加1后得到,符号位“置1”。举例(略:+5、-5、0)数的范围:-128~+127(三)8421BCD码(BinaryCodedDecimalCode)由于人们习惯上用十进制数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数据,而计算机需要用二进制进行分析计算,因此需要计算机将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影响计算机的工作速度。用二进制数对每位十进制数进行编码称为BCD码,或叫二—十进制数。用标识符[]BCD表示1、BCD码与十进制数的转换BCD码与二进制不能直接转换,一般先转换成十进制,再转成二进制。01000011B=67D=[01100111]BCD注意:不能将BCD码看成是二进制数。1.3Proteus应用简介开发工具——PROTEUS单片机仿真软件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仿真软件演示。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作业:P16,第5、6、7题。思考:试分析一下今后单片机将向那个方向发展,为什么?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预习1.2,1.3节;阅读教材204页(阅读材料1)参考资料(具体到哪一章节或页码)教材第3-16页。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第1章。单片机课程学习网站(/dpj/)。各大电子类专业网站。7.3教学单元三教学日期第3次课教学目标掌握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与复位方式,引脚功能,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内容MCS-51单片机的结构及原理2.1MCS-51单片机的结构2.2MCS-51的存储器结构2.3单片机的复位、时钟与时序2.4并行I/O口重点: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与复位方式。难点: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过程MCS-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2.1.1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特点1.内部程序存储器(ROM)和内部数据存储器(RAM)容量(如表2-1所示)。2.输入/输出(I/O)端口3.外部程序存储器和外部数据存储器寻址空间4.中断与堆栈5.定时/计数器与寄存器区6.指令系统2.1.2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1.运算器运算器由8位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ArithmeticLogicUnit)、8位累加器ACC(Accumulator)、8位寄存器B、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ProgramStatusWord)、8位暂存寄存器TMP1和TMP2等组成。222.1MCS-51单片机的结构2.2MCS-51的存储器结构2.3单片机的复位、时钟与时序2.4并行I/O口重点: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与复位方式。难点: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学过程MCS-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2.1.1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特点1.内部程序存储器(ROM)和内部数据存储器(RAM)容量(如表2-1所示)。2.输入/输出(I/O)端口3.外部程序存储器和外部数据存储器寻址空间4.中断与堆栈5.定时/计数器与寄存器区6.指令系统2.1.2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1.运算器运算器由8位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ArithmeticLogicUnit)、8位累加器ACC(Accumulator)、8位寄存器B、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ProgramStatusWord)、8位暂存寄存器TMP1和TMP2等组成。2.控制器主要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堆栈指针SP、数据指针DPTR、时钟发生器及定时控制逻辑等组成。2.2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配置2.2.1片内数据存储器2.2.2片外数据存储器2.2.3程序存储器2.2.1片内数据存储器片内数据存储器结构如图2-9(a)所示;其具体位地址单元如表2-3所示;专用寄存器的地址映像如表2-4所示。单片机复位电路及复位状态1.复位电路单片机复位电路包括片内、片外两部分。外部复位电路就是为内部复位电路提供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而设计的。MCS-51单片机通常采用上电自动复位和按键手动复位两种方式。2.单片机复位后的状态单片机运行出错或进入死循环时,可按复位键重新运行。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复位后的状态为确定值,如表2-6所示。3、时钟电路1)振荡周期/时钟周期:为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的振荡源的周期。(3)机器周期:通常将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4)指令周期:是指CPU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一个指令周期通常含有1~4个机器周期。若80C51单片机外接晶振为12MHz时,则单片机的四个周期的具体值为:振荡周期=1/12MHz=1/12μs=0.0833μs时钟周期=1/6μs=0.167μs机器周期=1μs指令周期=1~4μs4、80C51指令时序二、80C51单片机的引脚功能结构框图(如上图)1.主电源引脚VCC和VSS2.外接晶振引脚XTAL1和XTAL23.控制或其他电源复用引脚RST/VPD、ALE/、和/VPP4.输入/输出引脚P0、P1、P2、P3(共32根)三、引脚功能(1)主电源引脚Vcc和VssVCC:接+5V电源正端;VSS:接+5V电源地端。(2)外接晶体引脚XTAL1和XTAL2XTAL1:接外部石英晶体的一端。在单片机内部,它是一个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这个放大器构成了片内振荡器。当采用外部时钟时,对于HMOS单片机,该引脚接地;对于CHMOS单片机,该引脚作为外部振荡信号的输入端。XTAL2:接外部晶体的另一端。在单片机内部,接至片内振荡器的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当采用外部时钟时,对于HMOS单片机,该引脚作为外部振荡信号的输入端;对于CHMOS芯片,该引脚悬空不接。(3)输入/输出(I/O)引脚P0口、P1口、P2口及P3口(a)P0口(39脚~32脚):P0.0~P0.7统称为P0口。(b)P1口(1脚~8脚):P1.0~P1.7统称为P1口,可作为准双向I/O接口使用。(c)P2口(21脚~28脚):P2.0~P2.7统称为P2口,一般可作为准双向I/O接口。(d)P3口(10脚~17脚):P3.0~P3.7统称为P3口。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作业:P34,第5、6、8、9题。课前准备情况及其他相关特殊要求预习第2章参考资料(具体到哪一章节或页码)教材第17-34页。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第2章。单片机课程学习网站(/dpj/)。7.4教学单元四教学日期第4次课教学目标掌握单片机的寻址方式,指令特点,功能和使用。教学内容第3章单片机的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3.1汇编语言概述3.2MCS-51指令系统简介重点:51单片机汇编语言的指令系统;指令表的查阅方法和指令功能的描述。难点:51单片机汇编语言的指令系统。教学过程3.1汇编语言概述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有如下特点:(1)指令执行时间快。(2)指令短,约有一半的指令为单字节指令。(3)用一条指令即可实现2个一字节的相乘或相除。(4)具有丰富的位操作指令。(5)可直接用传送指令实现端口的输入输出操作。3.1MCS-51指令系统的分类、格式及一般说明3.1.1指令分类3.1.2指令格式3.1.3指令描述符号介绍3.1.1指令分类按指令功能,MCS-51指令系统分为数据传递与交换、算术运算、逻辑运算、程序转移、布尔处理操作、CPU控制等6类。布尔处理操作类指令又称位操作指令。3.1.2指令格式在MCS-51指令中,一般指令主要由操作码、操作数组成。指令应具有以下功能:(1)操作码指明执行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操作。例如,数的传送、加法、减法等。(2)操作数指明操作的数本身或者是操作数所在的地址。(3)指定操作结果存放的地址。3.1.3指令描述符号介绍Rn——当前选中的寄存器区中的8个工作寄存器R0~R7(n=0~7)。Ri——当前选中的寄存器区中的2个工作寄存器R0、R1(i=0,1)。direct—8位的内部数据存储器单元中的地址。#data——包含在指令中的8位常数。#data16——包含在指令中的16位常数。addr16——16位目的地址。addr11——11位目的地址。rel——8位带符号的偏移字节,简称偏移量。DPTR——数据指针,可用作16位地址寄存器。bit——内部RAM或专用寄存器中的直接寻址位。A——累加器。B——专用寄存器,用于乘法和除法指令中。C——进位标志或进位位,或布尔处理机中的累加器。@——间址寄存器或基址寄存器的前缀,如@Ri,@DPTR。/——位操作数的前缀,表示对该位操作数取反,如/bit。×——片内RAM的直接地址或寄存器。(×)——由×寻址的单元中的内容。——箭头左边的内容被箭头右边的内容所代替。3.2寻址方式3.2.1立即寻址3.2.2直接寻址3.2.3寄存器寻址3.2.4寄存器间接寻址3.2.5变址寻址3.2.6相对寻址3.2.7位寻址3.2.1立即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的寻址方式。立即操作数用前面加有#号的8位或16位数来表示。例如:MOVA,#60H;A←#60HMOVDPTR,#3400H;DPTR←#3400HMOV30H,#40H;30H单元←#40H上述三条指令执行完后,累加器A中数据为立即数据60H,DPTR寄存器中数据为3400H,30H单元中数据为立即数40H。3.2.2直接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的寻址方式,能进行直接寻址的存储空间有SFR寄存器和内部数据RAM。例如:MOVPSW,#20H;PSW←#20HPSW为直接寻址寄存器的符号地址。MOVA,30H;A←30H内部RAM单元中的内容30H为直接给出的内部RAM的地址。3.2.3寄存器寻址以通用寄存器的内容为操作数的寻址方式。通用寄存器指A、B、DPTR以及R0~R7。例如:CLRA;A←0INCDPTR;DPTR←DPTR+1ADDR5,#20H;R5←#20H+R53.2.4寄存器间接寻址以寄存器中内容为地址,以该地址中内容为操作数的寻址方式。间接寻址的存储器空间包括内部数据RAM和外部数据RAM。能用于寄存器间接寻址的寄存器有R0,R1,DPTR,SP。其中R0、R1必须是工作寄存器组中的寄存器。SP仅用于堆栈操作。例如:MOV@R0,A;内部RAM(R0)←A其指令操作过程示意图如图3-1所示。又如:MOVXA,@R1;A←外部RAM(P2R1)其指令操作过程示意图如图3-2所示。再如:MOVX@DPTR,A;外部RAM(DPTR)←A其指令操作过程示意图如图3-3所示。3.2.5变址寻址变址寻址只能对程序存储器中数据进行操作。由于程序存储器是只读的,因此变址寻址只有读操作而无写操作,在指令符号上采用MOVC的形式(如图3-4所示)。例如:MOVCA,@A+DPTR;A←(A+DPTR)又如,MOVCA,@A+PC;A←(A+PC)这条指令与上条指令不同的是,基址寄存器是PC。3.2.6相对寻址以当前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为基础,加上指令给出的一字节补码数(偏移量)形成新的PC值的寻址方式。相对寻址用于修改PC值,主要用于实现程序的分支转移。例如,SJMP08H;PC←PC+2+08H3.2.7位寻址位寻址只能对有位地址的单元作位寻址操作。位寻址其实是一种直接寻址方式,不过其地址是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