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苦不堪言的回忆阅读理解_第1页
那些苦不堪言的回忆阅读理解_第2页
那些苦不堪言的回忆阅读理解_第3页
那些苦不堪言的回忆阅读理解_第4页
那些苦不堪言的回忆阅读理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那些苦不堪言的回忆阅读理解老友患难复相逢,半生坎坷忆昆明——从交际语境写作角度鉴赏《昆明的雨》摘要:运用交际语境理论分析,首先可以确认作者在写作《昆明的雨》时,处于明确的交际语境中,具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在此基础上的书写都是基于两人之间的交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由两人之间三重语境出发,作者既秉持自己一贯的为文主张,又关照挚友的心理需求,从而确立了写作目的。同时基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写作目的,作者选用了散文这种文体,巧妙运用了回忆性散文的特点。这种交际语境也决定了作者采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文章的情感内蕴是平淡的。读者巫宁坤的多次撰文可视为互文,是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的回应。关键词:《昆明的雨》交际语境回忆性散文互文《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关于这篇作品的解读,笔者通过知网检索,多达一百二十余篇。这些论文多从散文语言、作者情怀、诗情画意等方面着手,从交际语境写作角度赏析,尚属空白。另外,关于此文情感浓淡,学术界也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昆明雨中情味浓》[1]与《淡淡的情味——重读<昆明的雨>》[2]。笔者拟从交际语境写作角度,抓住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探究作者与老友巫宁坤在经历了半生坎坷重逢后,对昆明的共同记忆,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写作缘起:为酬老友画且文作者汪曾祺在文章开头第一句交代了创作缘起,老友巫宁坤要求他画一幅“要有昆明特点”的画,他的画“右上角画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角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并题了字解释这幅画,把画上看得见的景物即倒挂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与画上不能直接看得见的雨季联系在了一起。以此画为开头,后面的文章也先从画中的三种景物开始写起,又加上了对雨季中昆明特有的果子“火炭梅”、花“缅桂花”的介绍和一段与另一位老友朱德熙出游遇雨饮酒的回忆。文章中所有的景物和情节都离不开昆明、躲不开雨季。作者对比了别处的杨梅和白兰花,表示昆明的杨梅和白兰花最好,那杨梅的名字用了昆明当地人的称呼“火炭梅”,那白玉兰用了昆明当地人的称呼“缅桂花”。这种暗暗的对比,全心的称赞,无处不见作者对昆明和昆明雨季的挚爱。这种情感与此文的交际语境中的对象有很大关系。接受美学认为,文本解读中,读者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伊瑟尔等人的“接受”理论,其焦点便是“读者体验”。从文章开头的交代可见,文章的缘起是为老友巫宁坤创作的一幅画,后面的文章也是从这幅画写起的,可以推测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写给老友巫宁坤读的,即巫宁坤是文章的“现实读者”,或者作者创作时巫宁坤是“观念读者”。汪曾祺逝世七周年,巫宁坤写了《往事回思如细雨——纪念汪曾祺》,从此文可见他确实熟读这篇文章,并多次引用原文。美国学者Kroll认为,作家具有清晰的读者意识,是写作成熟的标志,因为作家写作融进了目的和读者,而新手多倾向与针对主题进行立意。[3]1984年,汪曾祺写作此文时,早已名满天下,年过花甲,进入写作成熟期,他应该具有相当明确的“读者意识”。他选择写昆明的雨季,因为他明白这是最能勾起读者兴趣的,这里不单单是他个人喜爱昆明的雨,事实上,作者和读者双方都非常喜爱昆明的雨,昆明的雨留给了双方难忘的回忆。这与两人交际语境——昆明西南联大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写作视角:外乡少年见新奇汪曾祺与巫宁坤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时是舍友,挚友,江苏老乡。在此之前,他们相识于1936年春天,当年的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几所中学的学生到镇江参加集中军训。在这次活动中,巫宁坤、汪曾祺,还有一位叫赵全章的学生,三人编在一个中队,因为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很快成了好朋友。分别后,三人又一同考入了西南联大文学院,汪曾祺读中文系,巫宁坤和赵全章读外文系。两人少年相逢,同乡身份和好友关系,也是本文的交际语境之一。汪曾祺与巫宁坤同是江苏人,同去昆明,对两地气候的差异,感受新奇,这正是触发两人共同回忆的起点,也正是此文的交际语境之一。所以汪曾祺马上在介绍了画和字之后,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原因又在后一段马上交代了——“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这种感受正是中国人所说的“水土不服”,但是,昆明的雨,并没有让这位远离故乡的人感到“不服”。原因作者也马上在下一段交代了——“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这也许是事实真实,也许是情感真实,所有存储在记忆中并输出的印象都染上了主观色彩,四十年后,回忆当年,情感色彩就更加浓烈了,也意味着事实更加失真。所以,文章所写,未必是事实真实,但是一定是情感真实——昆明时光,是两人的一段美好回忆。荣维东教授主编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把文本语境分为四种:语篇语境、交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4]作者与读者四十年后,对昆明美好的回忆,又建立在两人经历的社会文化语境,即时代宏观语境之上。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共同生活之后,两人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经历了半生坎坷。两人曾远隔重洋,濒临绝境,1979年才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在这三十年中,两人两次重逢,都在北京。1950年代初,巫宁坤在燕京大学任教,汪曾祺在《说说唱唱》杂志当编辑,一对好友分别8年后重逢,但很快种种人生际遇纷沓至来,两人不久分别。一别三十年,1980年两人再次重逢,都已到了花甲之年,常常见面。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第二次重逢之后的日子里,这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语境。两位经历了半生坎坷的花甲老人,回忆前半生,必定会谈及共同生活的时光——昆明西南联大的日子。作者前面写到“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如果事实恰恰相反,昆明的雨季气压低,让人感觉不舒服,但是与后来两人人生的坎坷经历相比,自然气候的带来的不适,与社会环境的带来的不适相比,轻如鸿毛。基于双方这种共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昆明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些美好,就是很多论文分析过的:景美、味美、人情美和氛围美。这所有的美,在汪曾祺笔下透露着缓慢、舒适和自由平和的况味。据巫宁坤回忆,当年都是穷困学生,战乱未停,离家万里,忍饥挨饿是家长便饭,得了稿费就直奔饭馆“打牙祭”。汪曾祺在此文中对于吃菌子的回忆,是基于两人共同经历的学生时代贫困生活这种交际语境的,必然能够勾起两人共同的记忆。有论文指出,当年西南联大的食堂条件很差,再加上两人身为学生物质匮乏,能吃到的美味并不多。作者充满兴味地描写吃菌类的体验,而且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牛肝菌,原因“最多,也最便宜”“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这既与两人外乡人的认知语境相关,又与当年穷学生的认知语境密切相关。本段后面写到的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无不是从两人外乡人和穷学生的两种身份的认知语境出发的,既对菌子感到新鲜,又关注价格(是否吃得起)和滋味(中吃不中看,还是中看不中吃)。在此后三四十年的日子里,两人一定有机会吃过更多的美味,但是坎坷的经历,往往让人食不甘味,还有更苦的体验,饥饿濒死。基于后来三十年两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也让两人格外怀念起昆明那段虽然贫穷但是自由的食菌的时光,于是昆明雨季的菌子,在情感的发酵下真的就是世间绝味了。文章后面介绍的火炭梅和缅桂花,以及顺带提到的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和送房客缅桂花的房东,也都是从两人是外乡人的认知语境写起的,这些事物都让他们这些外乡人感到新鲜。这里的文字表述,在上下文语境中看,是有矛盾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得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与“雨有时候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即作者到底有没有乡愁。但是,矛盾又不大,作者通过句子的三个修饰词化解了矛盾,即承认有乡愁,但时间频率上是“有时候”,程度上是“一点”“淡淡的”。这种矛盾的引起和化解,也与两人的认知语境紧密相关。两人正直青少年时期,在这种认知语境下,“少年壮志不言愁”“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两人的乡愁也被青春的激情、同乡的友情和外乡的新鲜感冲淡了,乡愁是真的淡淡的。另外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是以现在的我审视当年的我,也许当年可能有过浓浓的乡愁,但是那种愁绪,在经历了半生坎坷的花甲老人看来,只能是“淡淡的”了。所以,基于上下文语境、交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分析,本文的情感内蕴是真的平淡。写作目的:美好情谊慰风尘文章最后部分是一段非常具体的回忆,回忆与同学朱德熙到莲花池去看陈圆圆石像,遇雨,在小酒馆避雨,吃猪头肉、喝酒,一直坐到午后,对所见到的酒店的盛酒的绿釉土瓷杯子、几只鸡和木香花,描写得非常细致——正应了作者写到的那句“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此文读者是巫宁坤,他和作者是同学、挚友,这是本文的交际语境,基于这种同学关系的交际语境,作者写这段与另一位同学的出游,无疑会使读者巫宁坤产生共鸣,把他们的对昆明的共同回忆,从物质层面的引申到精神层面,引向对友情的温馨回忆。他在本段开头引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也是表达了对友人或亲人的思念,作者和读者的文学造诣都很高,此诗虽然略一提及,但立刻创造出一种文化方面的认知语境,把双方带入怀人的氛围中。作者四十年后写诗纪念“那天的情味”,品味这首诗——“少行人”“野店”“苔痕”,荒凉的景致;“浊酒”,物质条件不好;“天过午”,悠闲缓慢的心态;“木香花湿雨沉沉”,虽然雨沉沉,雨天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往往使人感到压抑,但是上文作者点出,“昆明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作者感到快乐,因为悠闲自由,有好友陪伴。昆明,在此交际语境中,对于两人最重大的意义,就是青春的纪念、友情的纪念、自由美好生活的纪念,在两人经历半生坎坷、再次重逢时,那些苦不堪言的回忆,正是“苦不堪言”,那就用美好的回忆安抚彼此的灵魂,这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这也与汪曾祺一贯的为文态度相一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巫宁坤谈到1980年,他拜访中学时的历史和国文老师羊达之,羊老师写了宋朝陈与义的《临江仙》送给他: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他在回忆汪曾祺的文章中提到这首词,借此表达了彼此经历坎坷三十年后的心情,虽然幸存,但是心理阴影不可消除。这种经历和劫后余生的心理,是作者与读者的交际语境之一。写作终点:交际语境定文风此文运用交际语境理论分析《昆明的雨》,会发现显性的主题就是题目《昆明的雨》,全文紧密围绕昆明的雨展开,但是昆明的雨背后的隐性主题更为重要,而隐性主题的分析又与读者密切相关。本文读者是作者挚友巫宁坤,两人之间的交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是文章展开的背景。由两人之间的交往历程,少年同学,分离八年,重逢,分离三十年,再次重逢,作者确立了写作目的:回忆自由美好的西南联大求学岁月,用珍贵美好的友情安慰彼此饱经沧桑的灵魂。基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写作目的,作者选用了散文这种文体,散文重在展现主体的个性美,坦诚书写,表现情感,思维灵动,给读者的亲切之感,正如好友对话,正是适合作者和读者挚友关系的最佳文体。同时,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审视。汪曾祺在经历半生坎坷后,回忆昆明的时光,回忆的是那段时光的自由闲适,表现了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羡慕。作者的语言表达也给人无比的亲切感,口语化,适时使用了感叹句和疑问句,把作者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作者仿佛把自己送到了读者面前,这仿佛就是老友之间面对面的亲切对话。以上分析了此文交际语境写作的五要素,基于此,最后再来分析此文的隐性主题,“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和读者怀念的是昆明时期的青春,友情和自由缓慢悠闲的生命。部编本教材在本课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根据以上基于交际语境理论的分析,作者对昆明景物的选取,并非“信笔所至,无拘无束”,他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并以此为依据选材,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绝不是简单停留在新奇物象物质层面上的,而是上升到对友情、青春、自由的热爱和怀念的高度。写作交际:老友互文心相印1986年春,巫宁坤作客英国剑桥大学,写过一篇自传性长文《从半步桥到康桥》,其中用这九个字简略归纳了坎坷半生:“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幸存”两个字很重,因为“访旧半为鬼”“此身虽在堪惊”。1997年5月,汪曾祺逝去,巫宁坤撰文以寄哀思。汪曾祺逝去七周年,巫宁坤写了《往事回思如细雨——纪念汪曾祺》,提到“我要曾祺给我画一张画,挂在家徒四壁的屋里,这样就可以每天见画如见人了。他的名篇《昆明的雨》是从这张画说起的”。文中又写到“曾祺这样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