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范文九篇_第1页
水教案范文九篇_第2页
水教案范文九篇_第3页
水教案范文九篇_第4页
水教案范文九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教案范文九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头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四周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看、记录冰的特征,并比拟冰和水的一样与不同。

2.观看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试验观看活动中保持仔细、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表达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看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预备】小组:观看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洁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看

1.师:同学们肯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教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日取出来的一些冰,今日我们就来观看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的观看冰,准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留意手当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看后汇报沟通。(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亮的、比拟硬、很光滑、温度低、易溶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确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拟,准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拟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亮的、会流淌的、没有固定外形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亮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一样点和不同点都呈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缘由。)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由于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转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究竟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试验应当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参加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洁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参加许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假如观看到试管里的水开头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晰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办法轻声沟通,认真观看。

学生试验,教师巡察。

4.汇报沟通观看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答复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四周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水教案篇2

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一只乌鸦口渴了,自己想方法把瓶子里的水喝到嘴里的故事,告知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想方法去战胜困难,解决困难,学习乌鸦的聪慧才智,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使学生在学习故事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1、学习并把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熟悉偏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读准字音,认清局部字形,按笔顺正确描红书写局部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猜谜导入新课,教学生字。3、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乌鸦图)谁熟悉它?教师板书:乌鸦。你是怎么知道的?2、边看边想:乌和哪个字有点像?学生书写鸟。你有什么好方法区分这两个字?教师总结:由于小乌鸦长得黑黑的,连眼睛都看不见了,所以没有一点。3、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4、板书喝水(补充课题),齐读课题。5、熟悉渴──喝这一组生字。师: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很像,你能精确地识别它们吗?(三点水是渴,口字旁是喝,想喝水就是渴,有口才能喝。)二、初读课文。1、翻开书,看看图,自己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我们首先来读准字音。(口渴、观察、方法、最终、慢慢、叼起、乌鸦、瓶子、)A、自己读读。B、请小教师领读。(2)男女生竞赛读。去拼音开火车读。(3)齐读。2、认准了生字,就能把句子读通顺。自己再读读课文。3、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请小教师来评一评小朋友读得怎么样?好的表扬,有错误的”请订正。4、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联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三、教学生字我们读好书,还要写好字。1、我们刚熟悉的朋友,们还记得吗?(出示:生字。组词读)2、有两个偏旁,就藏在生字字中。(课件:看、起)(1)教学看。A、(出示看字的生字卡片,用红笔描红偏旁。)看是手字旁,请小朋友看看,手字旁和我们平常写的手有什么区分?(第三笔变成撇)是呀!用手搭在眼睛上就是看。跟我读:手字旁。B、拿出手跟教师一起写一写。C、生描红、临写。点评。(2)教学起。A、(出示起字的生字卡片,用红笔描红偏旁。)起是走字旁。写走字旁时要留意什么?(第七笔捺要写长一些。)跟我读:走字旁。强调走字旁里面是个己而不是已。B、拿出手跟教师一起写一写。C、生描红、临写。点评。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乌鸦口渴了,处处找水喝,那么它找到水了吗?又是怎么喝到水的,下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按笔顺正确描红书写汉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课题)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学了《乌鸦喝水》一课,和小乌鸦见了面。现在,小乌鸦可要考考大家呢。2、你会认吗?乌、鸦、石、法、渐、瓶、办(书空,强调点的写法)、喝、渴(怎么分清喝和渴?)3、你会用吗?一只乌鸦口(渴)了,处处找水(喝)。抽生填空后齐读二、细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处处找水喝。大家读一读,看谁读得好。(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大家想象一下,乌鸦处处找水喝,假如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乌鸦到哪里找水喝?同学们刚刚所说的就是乌鸦处处找水喝的情景。带着你们的想象去读这句话,肯定能读好。(生练读后做动作齐读)(2)乌鸦连续飞呀,飞,最终找到了一瓶水。你们看:(课件:乌鸦看到水图片)你能感觉到乌鸦现在的心情吗?(出示:它观察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请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读。(3)可是,乌鸦喝不着,知道为什么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勾画此句。(4)(图?)此时,乌鸦的心情怎样?(出示: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把乌鸦绝望、焦急的心情读出来。(5)把第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可边读边演)。2、学习其次自然段。(1)请大家连续读读课文的二自然段,把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句子用横线勾画下来。(2)出示句子,理解词语。(出示:乌鸦观察旁边有很多小石子,最终想出方法来了。)请小朋友想想,乌鸦观察小石子是一下就想出方法了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指导读好最终边读边想象乌鸦思索了很长时间,动了不少脑筋。你知道这时,小乌鸦的心情是怎样的吗?带着兴奋的心情读一读这句。(3)把你勾的句读一读: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4)乌鸦究竟是怎么放的,我们学着乌鸦的样子试一试。请大家留意观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5)瓶子里的水是很快上升的吗?(渐渐)书上用哪个词来说?(慢慢)指导读好这个词。(6)用慢慢说话(结合看图,说说瓶子里、外石头的变化、春天来了,天气......同着相互说)(7)乌鸦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最终一句话。三、朗读课文,启发学生。1、教师:同学们,假如当时,那儿没有石子,乌鸦还可以想什么方法喝到水?2、争论、沟通:从乌鸦喝水这件事,你受到什么启发。3、集体反应。教师引导:是呀,擅长动脑筋解决问题,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良好习惯。4、怀着对乌鸦的赞美之情,感情朗读课文。四、指导背诵。(1)想不想把这个好玩的故事登记来,讲给家里人听。可以看着黑板上行的板书,我们根据这个挨次,把课文内容回忆一下(引读)。

(2)记住课文内容了吗?同桌抽背齐背:情愿背的可以站起来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一看书;还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师总结评价学习状况。

板书设计24乌鸦喝水口渴了找水喝找到水喝不着想方法喝到水要动脑筋解决困难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课特点,从观看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乌鸦为什么把瓶子里的谁喝到了。在第一课时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存词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抓住描写乌鸦心理活动的句子进展重点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其次课时对本课的字词教学指导的比拟扎实,学生书写正确、美丽。

水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

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1、学问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

以多媒体课件为根底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

①合作争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依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熟悉降水的简单性(变化与分布)。

3、熟悉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四)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供应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索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学问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学问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

①降水的形成条件。

②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供应的支持材料,为学生供应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忱也高,思维活泼,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力量。

四、教学媒体阐述。

1、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

②问题性情境

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争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争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争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争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争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展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供应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依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

①课堂上提问。

②媒体展现习题。

③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把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觉,学生对平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观看得不够深入,也不够细致,因此在表达时缺乏整体性和规律性,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渐渐培育的。

水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悉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爱护大自然,增加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预备:生字卡、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4、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再齐读。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问:有不懂的词语吗?简洁的词语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其他词语放在课文里再讲。

5、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学习课文,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争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

争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如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小洁看到湖中映出的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她坐在船头上,游船在湖面上行驶,所以觉得自己又像在水里游。)

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争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漂亮景象不见了。漂亮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争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查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文

小结:我们从小应当懂得爱护环境。

其次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论。

2、读读下面的词语,再读读带点的字。

清亮

卷起

波浪

跃起

丢进

镜子

变幻

表演

香蕉

企盼跨

二、识字、写字。

1、重点教:澈、卷、演。

2、读读下面的字:皮、文、斤、去、分。

想一想上面的字加上什么偏旁是本课的哪个生字?

学生边答复边板书。

3、出示卡片,独立分析下面的字形。镜、幻、表、蕉

4、书写生字。

三、稳固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仔细记忆字形。

2、听写本课生字。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波()坡()披()

盼()粉()纷()

赏()堂()

境()镜()

2、学写句子。

1)、()的树上有()在()。

2)、()的草地上有()在()。

3)、()有()在()。

水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究欲望。

2、在试验中发觉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情愿和同伴沟通。

活动预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阅历)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想)

1、那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教师给你们每人预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参加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沟通:我发觉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觉?(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气托起葡萄,参加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肯定的力气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情愿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觉?(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刚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觉,教师有了一个怀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看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觉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究竟是什么关系?(幼儿争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气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想)告知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信任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奇妙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一般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一般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五、延长活动

刚刚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水教案篇6

教师小结:

快来看,小芽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小树。多亏小朋友把水变成了雨小芽才能长大,谁情愿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珍宝把水变成雨的?

(1)针筒小雨,用针筒抽水,然后把针管往前推就下雨啦;

(2)树叶雨,用树叶舀水,向上一洒就有雨啦;

(3)海绵雨,把海绵放在水里,然后拿出来一挤,就下雨啦;

(4)塑料袋雨,用塑料袋装水,然后拉出来就下雨啦。

(5)勺子雨,用勺子舀水,憧憬下一洒就有雨啦。(下面有小孔,我们拿着也会下雨);

5、第三次探究

争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工具也能把水变成雨?你们觉得小手可以吗?

请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变出大雨和小雨。

6、出示活动教具,

教师小结:

小树又长大啦!变成了大树。谁来告知我,你是怎样用小手变雨的。

(用小手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就大雨了。)

三、放松活动

音乐《大雨和小雨》,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自由呈现下雨的样子。

水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安排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安排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安排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

[教具预备]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气温柔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柔温度带方面的学问,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学问。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

[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由于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当带上雨具,由于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完毕,常常有阴雨天气。)

[叙述]从上面答复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在生产建立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学问。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急。

[读图]展现《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答案: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全都的?

(答案:①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线,西接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②0℃等温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从大兴安岭斜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四周,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答案: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拟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状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东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顶坡度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砖瓦,并留有流水沟,易于排水。西北内陆地区房屋多为平顶,上面也没有流水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有的特点。)

[提问]从以上读图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可让学生争论,然后再答复)

[归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东亚、南亚降水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呢?

(让学生充分争论后,再答复)

[归纳]主要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板书]1.缘由: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11和图4·12,答复以下问题:

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①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②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①深居内陆,距海远。②地形闭塞,有山脉阻挡)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可辅以《中国地形图》,或使用叠加投影片效果会更好。)

(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叙述]习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一般来讲,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内降水稀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西北是非季风区,此线东南是季风区。

[板书]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答复以下问题:

1.四个城市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答案:广州5~9月,武汉5~8月,北京7、8两月,哈尔滨7、8两月。)

2.比拟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答案: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多。不同点是广州、武汉雨季时间长,年降水量比拟大;北京和哈尔滨雨季时间短,年降水量比拟小。)

[小结]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安排很不匀称,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个时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南方雨季开头早、完毕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头晚、完毕早,雨季短。

[板书]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头早、完毕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头晚、完毕早,雨季短

[承转]那么,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长短不一样呢?

[板书]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叙述]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头和完毕的迟早,主要是由季风活动、夏季风的进退所打算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锋面雨带示意图”: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聚,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消失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教师可边叙述边画出冷、暖气流交汇和锋面雨带形成的示意图。)

[板书]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读图填表]阅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图17~20),并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

[提问]说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进退和雨带移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归纳]一般年份,从五月中旬开头夏季风便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最早进入雨季。随着夏季风势力增加北进,锋面雨带随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我国由南向北开头进入雨季。九月,夏季风势力减弱南退,雨带随之快速南撤,我国由北向南雨季雨带完毕。因此,我国各地雨季长短差异很大:南方雨季开头早、完毕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头晚、完毕早,雨季短。

[板书]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读图]看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示意图,说出六月和七、八两月雨带的分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关系。

[叙述]六月,夏季风北进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相持,使锋面雨带在这里徘徊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形成连绵细雨。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七、八月份,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随之消失晴朗天气,降水相对削减,形成伏旱。伏旱时期,炎暑骄阳,蒸发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长旺盛

水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说说各种水果味的水、尝试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来。

2、练习宝宝在杯子中水的轮廓线里匀称的涂色。

活动预备:蜡笔、桌布、范画、有轮廓线的画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画

1、小朋友、这是什么?幼:饮料水

师:对、这是苹果味的饮料水。

2、你们喜爱喝什么味的饮料水?

幼:橙子味、草莓味、柠檬味……

师:我听到有许多种饮料水、橙子味、草莓味、柠檬味、西瓜味等。

二、师幼示范涂色

师:现在我想做一杯柠檬味的水、由于柠檬水会使人皮肤变白。

1、柠檬是什么颜色?幼:黄色

2、我是应当先涂柠檬水还是先涂吸管呢?

幼:柠檬水、吸管

师:我们先涂吸管、这里吸管在前面、水在后面、所以先涂吸管。

师示范涂:要在黑线里面涂、吸管涂好再涂柠檬水。拿出黄色蜡笔、这样用线来涂、涂的时候要用力匀称、这样做出来的饮料水才好喝。

幼示范涂:现在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大家看他做出来的饮料水是不是好喝。(幼操作)

师:他又没有涂到杯子外面?幼:没有

师:他这次做的饮料水有进步、我们一起表演他、棒棒棒、你真棒!

三、幼齐操作、师巡回指导并点评

师:小朋友饮料水要在杯子里面做哦、现在请小朋友轻轻的把小椅子拿到小桌子旁边。(操作略)

水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熟悉八个生字,学会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那一局部。

3、培育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那一局部。

教学难点:

1、“瓦”、“脆”的记忆和书写。

2、培育学生主动帮忙别人的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