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课件_第1页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课件_第2页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课件_第3页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课件_第4页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

叶金霞

联系电话02486894235邮件地址:YEJIN—XIA163.COM2005年11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

1一、信息技术教育——时代的呼唤

。(一)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也愈加重视,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场变革席卷了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也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一、信息技术教育——时代的呼唤。2

在哈雷普星1985年飞临我们这个星球的时候,历来重视教育的美国开始了一项改革教育的国家计划,这就是举世注目的《2061计划》。美国在《2061计划》中将中小学阶段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其中“技术的本质”“技术世界”都涉及了信息教育的内容。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7年2月8日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时提出了美国教育行动纲领:让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八岁能阅读、十二岁能上网、十八岁能上大学;让每一个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美国教育部据此于1997年2月13日发表了与克林顿教育行动纲领相对应的说明:(1)使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2)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现代化计算机;(3)开发有效的教育软件和联机学习资源作为学校课程的完整组成部分;(4)为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使用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全美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教育运动。纵观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存在如下特点:(1)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造能力;(2)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设备的操作训练;(3)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包括计算机、教育信息网络等。在哈雷普星1985年飞临我们这个星球的时候,历来3

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孤立地教授信息技能,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而是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解决信息问题和进行创新性思维,并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将信息技术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课程,主要目的有:(1)通过IT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共同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模式,在一个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学习;(2)帮助学生在使用IT时获得信心和能力,并逐步熟悉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对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时代的适应性和灵活性;(4)利用IT帮助需要特殊教育或残疾的学生获得学习上的相对独立;(5)帮助兴趣极强的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并鼓励他们设计IT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孤立地教授信息技能,4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概况,他们发展的共同点有以下几方面:(1)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常常投入重金,为各中小学配置完备的硬件教学设施。如美国1998年为学校添置尖端的电脑设备经费超过50亿美元;英国1997年拨款100万英镑为中小学教师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网络软件等。(2)加快与先进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教育资源的建设。各发达国家在加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与之配套的优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如美国大量出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几乎囊括了基础教育的所有内容;日本建立全国性的教育信息中心;新加坡最大范围开发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自己开发、与出版商联合开发、与企业合作、独立开发等,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的教学资源;韩国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截至2000年,总共开发了4500多种教学软件及教学数据库,此后每年都有大量新开发的教育软件,预计到2005年,将开发出73000多种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这些资源将涵盖中小学的所有课程。(3)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的同时,世界各国都深刻意识到,学校和教育的改革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会最终将他们的意志传递给学生。教师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就会成为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严重阻力。因此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概况,他们发展的共同点5比如日本各都道府县要有计划地培训出相应水平的计算机指导人员,然后通过他们培训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再通过这些骨干教师指导所有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韩国教师培训采取“分层次、分类别”模式,对不同层次教育系统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标准,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照顾培训对象的年龄差异等,对学生家长也开展相应培训。各国在教师培训数量上不仅相当庞大,而且在培训内容上也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除了培训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教学论、教学设计以及学科整合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由浅人深,很值得借鉴。(4)各国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并有相应的目标与教学内容,信息学科在各国课程中的地位已经确立。英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已将信息技术定为必修课程,教学的最低时数也有所规定。(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体经历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比如日本各都道府县要有计划地培训出相应水平的计算机指导人员,6

这个时期信息技术教育还被称为计算机教育,总体上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之后,我国政府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始重视。具体表现在硬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5个部委联合开发了中华学习机,当时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中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学校设置选修课,学习计算机的初步知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把计算机学习的重点放在了程序设计和语言的学习上。这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伊尔肖夫的一个主题发言“计算机语言是人类的第二文化”这一学术流派的影响,认为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成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不懂得计算机语言,不会程序设计是当代的文盲。所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把计算机程序语言作为知识和课程来学习。

第二次浪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在中小学探索实验,而是在积极地发展,全面地推进。这个时期信息技术教育还被称为计算机教育,71991年教育部在济南召开第九次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几点意见和有关的文件、政策。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逐步把计算机作为中小学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同时提出将计算机教育的内容扩展为不仅仅是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还应该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学(CMI)。当时,把信息技术不单单看成是一种学习的对象,更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这是一个观念上的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达到了高峰,这时候不仅仅是在中学开设选修课,在许多小学也有这个课程的开设,同时也更加注重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开发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三次浪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次浪潮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计算机实现网络化并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9年末,教育部宣布我国中小学从2001年9月份开始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了加快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1991年教育部在济南召开第九次教育工作会议,8

新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顺应时代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彻底转到普及教育上来。同时新课程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高素质的新一代社会公民。这些工程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现代化,也离不开教育的信息化。(三)辽宁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情况我省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省份之一,“七五到“九五”期间,我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省里有专门的教研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各市、县都配有专、兼职计算机教研员,初步形成了网络。省教育厅两次召开了辽宁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并成立了辽宁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各市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加强了组织领导,理顺了工作关系,保证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新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9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

全省学校数:小学10281所、初中1853所、高中460所合计12594所教师数:小学191011、初中114086、高中25411合计330508学生数:小学2794330、初中1675350、高中685199合计5154879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10

截止2005年3月底统计,全省现在有各类微机232119台,拥有校园网的学校1248所,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6791所,有专职教师9620人;高中生机比为12:1;初中生机比为20:1;小学生机比为26:1;全省生机比为22:1。比较好的高中生机比达到5:1(11中),初中达到3:1(铁路4中),小学达到6:1(东关模范学校)。教研员总数223人,全省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有一定的政治、业务水平、热心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与教研员队伍。同时我省制订和执行了《辽宁省七五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划》、《辽宁省1992--1995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划》、《辽宁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0年前发展规划》、《辽宁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计划》、《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计划》、《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实施意见》;加强了教材建设,省教育厅组织编写并出版了辽宁省小学、初中、高中计算机教材和有关教师培训书籍;共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培训班40多期,培训计算机教师四千多人;为加强教育和教学研究,自1986年成立辽宁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以来,举办了数次学术讨论会和学术年会。截止2005年3月底统计,全省现在有各类微机23211我省从1986年起每年组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近几年获五块金牌、一块铜牌。

在抓创新教育上,我省注重抓了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活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2002年我省有1名同学获得了全国小学组电子报刊类一等奖第一名。

2003年我省实验高中学生获全国电脑制作网页组一等奖第1名。2001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后,辽宁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和下发了【2001】35号文件《辽宁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意见》【2001】47号文件《关于全省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51号文件《关于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课培训工作的通知》、【2001】94号文件《辽宁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二级培训考核纲要》等文件。

我省从1986年起每年组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122.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1)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情况省教育厅决定:2001年,全省县城以上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2年,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全省所有初中和县城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4年,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全省所有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现在全省普通高中460所,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县城以下初中没开课学校55所,开课率为90%。现在全省小学县城以上没开课的学校为142所,开课率为92%。2.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13按照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全省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高中一年级70课时(必修),高中二年级70课时(选修);2001年秋季县城以上初中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初一、初二开必修课,每周一节,70课时。现在开课的学校几乎都是在初一开课,每周一节或二节,根据我省信息技术教育实际,应在初中一年级开设必修课,每周二课时,在初二开设选修课,每周一课时。按照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全省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14(2)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现状2001年我省在引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同时,也建设了结合我们省实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新教材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更突出了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新建设和选用的教材为高一年级70课时(必修),高二年级70课时(选修);初中一、二年级各35课时(必修);小学四、五、六年级100课时(必修)。现已出版的教材有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5本教材和两本教学参考书。在建设文字教材的同时,我们也开发了与文字教材紧密关联的多媒体教材。省教育厅决定,2002年,开发引进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的多媒体系列教材;2005年,基本作到中小学各学科有配套的多媒体教材。(2)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现状15(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全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省教育厅要求,省里和各地区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使学生能基本胜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省里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任教;要抓紧作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省教育厅2001年下发了51号文件《关于作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课培训工作的通知》。为落实文件精神,近两年分别对全省高中教师、中小学教研员和部分初中教师1000多人进行了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整合的理论与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训骨干教师的基础上,指导各市培训,现在各市已培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4000多人。(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现状16现在全省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9620人,其中高中教师929人,平均每校为2人;初中教师为3211人,平均每校为1.34人;小学教师为5480人,平均每校0.7人。计算机大专以上毕业的教师为2387人,占24%。我省信息技术教师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如果按高中两名教师、初中、小学每校各一名教师计算还缺3438人。必须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采取的具体措施为:①要加强我省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②鼓励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到师范院校读研究生班。现在全省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9620人,其中高中17③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足二年的要进行岗前培训,内容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材、教法、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合格可发上岗证书。④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和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的教师要按继续教育内容的要求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法、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理论与课件制作等内容。⑤在省内建立以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市教师进修学院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三级培训体系进行培训。没有信息技术教师的学校,要培训在前,配备设备在后,培训工作要按照省教育厅下发的[2001]51号文件提出的具体培训规划和要求。省教育厅2004年又下发了114号文件《辽宁省2004—2007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程方案》其中的附件八: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计划(2004—2007年)③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足18附件八: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计划(2004—2007年)为加强我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培养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高尚师德和较强业务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根据《辽宁省2004-2007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程方案》制定本计划。附件八: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计划19一、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掌握新课程、新标准、新技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设计,从而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二、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1.培训内容及学时分配(见下表)一、培训目标20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序号课程名称主要内容培训形式学分离岗学时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评价。讲座0.44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评价。讲座0.44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研究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交流1.5154算法与程序设计算法;PASCAL语言。讲授自学1.51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序号课程名称主要内215网络技术网络基础知识;校园网设计。讲授自学1.5156数据库管理技术数据库管理基本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讲授自学1.5157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与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整合的理论;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自学1.0105网络技术网络基础知识;校园网设计。讲授自学1.5156数222.培训对象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中,具有计算机专业(包括以计算机课程为主干课程的相关专业)的可学习课程计划的第1、第3、第7门课程,余者学习课程计划的第1、第3、第4、第5、第6、第7门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中,具有计算机专业(包括以计算机课程为主干课程的相关专业)的可学习课程计划的第2、第3、第4、第7,余者学习课程计划的第2、第3、第4、第5、第6、第7门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学习课程计划的第2、第3、第4、第5、第7门课程。以上各类教师均需完成岗位培训公共必修课的学时与学分。2.培训对象23三、培训方式培训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指导与自学、岗位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在岗学习为主,教学实践为主的原则。四、考核方式课程计划的第4、第5、第6门课程由培训单位组织考试;第1、第2、第3、第7门课程由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具体要求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见下表):三、培训方式2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考核标25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26五、其他事项1、课程计划的第1、第2、第3、第7门课程由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组织实施;第4门、第5、第6门课程由各市负责培训。2、在执行本计划前已经参加有关培训并达到本方案要求的可不参加培训,但须参加该课程的考试、考核。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为2004年—2007年。全省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第1门课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第2门课程2005年全部培训完;其他课程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从2004年9月—2007年12月。五、其他事项272005年省教育厅又下发【2005】68号文件《2005年辽宁省基础教育研训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05年辽宁省基础教育骨干研训教师首期高级研修班培训计划》。最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又下发了辽教〖2005〗80号文件《关于落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报告。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1)具有大学本科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学历(2)具有在学校信息化教育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3)有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能力(4)有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5)有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研究的能力2005年省教育厅又下发【2005】68号文件28(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情况开展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具备硬件环境,我省现有各类微机232119台。高中有45476台,平均每校为98台,生机比为12:1;初中有微机80658,平均每校为44台,生机比为20:1;小学共有微机105985台。平均每校为11台,生机比为26:1;现在全省还有一少部分486以下微机,如果按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上课,还有一定困难。近年来,城市小学计算机设备在公司贷款和家长支持下发展较快,一些学校购买了大批比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有的学校还组建了多媒体网和局域网,为教学带来了方便。(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情况293.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推进“校校通”工程(1)建设好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提高应用效益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是全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中心。省教育厅提出:“2001年,成立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并开通省基础教育网站,把省基础教育网站建成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启动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各地也要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网或资源中心,上联省主干网,下接中小学校园网和家庭用户。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地区,把辖区内若干中小学作为一个整体,建设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的“区域网”,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到2005年,形成覆盖省、市、县学校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3.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推进“校校通”工程30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网络建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的核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本,我省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是在新课标指导下,以中小学主要学科的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重点,以数字化媒体素材研制为突破口,侧重文字、图片、动画等素材,课件、积件、课例、专题学习活动和网络课程的研制开发,采取研制一批,转化一批,交流一批和引进一批的办法,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例如沈阳市在资源建设中能从全局角度统一规划以资源共享为原则。为实现资源共享,制定了统一的研制标准,避免重复开发和制作,对市、区(县)、校三级资源库建设有不同的要求,现在他们依据新课程标准,已开发出中小学各个学科的媒体素材,最终每个学科形成六大模块的资源库,供学校、教师和学生无偿在网上使用。锦州市在2001年就建设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网站,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网络建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3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32

(2)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省教育厅2004〖104〗号文件提出:2004年底以前农村中心校以上学校实现“校校通”能通过宽带网访问辽宁省和各市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同步接受由电视网络和互联网传输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2005年,高中、初中、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比分别达到10:1、15:1、15:1,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同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全省100%开设信息技术课。——教育资源建设——教师远程教育体系建设P144104号文件

(2)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334.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省教育厅提出:要加强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实行全员培训。教研人员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各级教研部门要改变传统的教研思路和方法,切实担负起教学指导任务,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省教育厅下发了〔2000〕14号文件,《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及考核方案》,文件要求全省高中、初中、小学、职业学校教师及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均应参加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按照《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实施意见》提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等级证书与“职务聘任挂钩”的政策,以取得《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一级证书》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这一点上,符合考核年龄要求的教师进修院校、高中、职业学校教师和城市、县镇中小学教师从2002年1月1日起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从2004年1月1日起实行。4.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34目前,我省已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现已有近20万教师取得了信息技术教育一级证书。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培训骨干教师,在一级培训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又下发了〔2001〕94号文件,关于印发《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二级培训考核纲要》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过一级培训及考核后,在省、市、县(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中,还应安排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培训,并通过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已经培训骨干教师50000多名。在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中,具有课件制作能力的教师达到70%,骨干教师都能上信息技术整合课。2004年省教育厅下发的114号文件《辽宁省2004—2007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程方案》的附件六《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培训与考核计划》要求进行全员培训,现在正在实施当中。省教育厅的领导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确定教育信息化分两步走,一是确保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培训教师、为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为应用信息技术营照良好环境;二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以学论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始终贯彻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学生发展着想,一切为学生的未来着想的教育理念,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省已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现355.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区(校)示范区(校)的特点(1)领导重视、统一协调、管理到位、狠抓应用、注重实效;(2)全面发动、责任到人,推动工作全面开展;(3)适度超前、科学规划、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共同参与,坚持软、硬件并重发展;(4)城域网建设、远程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建设、校校通工程等正在组织实施当中。按照省教育厅规划,“十五”期间,全省要建立10~20个左右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县(区);每个县(区)都要建设5所左右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省建成500所以上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验区和实验校要在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网络建设上积极探索,出经验,见实效,促进各地如期或提前实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5.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区(校)36示范区(校)的评估2002年11月份,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和教研人员对全省14个市上报的275所学校27个县(区)进行了评估,最后评出18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县(区)、200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这次评估活动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促结合的目的,推动了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从中看到了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丰硕成果。具体体现在:(1)虽然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但各级政府的领导,都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贯彻省教育厅下发的113号文件;(2)各市教育局都有一位局长主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并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纳入到各市、县(区)总体工作规划中。设立了信息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或办公室,对本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进行部署、检查、总结、表彰;(3)沈阳市、大连市各区、县信息技术教育经费与教育经费投资总额之比都超过1%。;示范区(校)的评估37(4)评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00%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有95%的学校生机比超过最低标准(高中1:15、初中、小学1:30),最高的是沈阳铁路四中为3:1,该校从2001年起,学校招收两个“网络班”,力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5)各校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视听阅览室、综合电教室等,设备齐全。(6)各市的教研、科研培训及活动取得可喜的成果:评上的学校95%以上具有承担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的能力;师资建设水平大大提高,98%以上的教师接受过国家、省、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100%的教师通过计算机初级培训并获得证书;学校资源库存储资源达10G的占75%;70%以上学校具有教、科研成果资料汇编;85%以上学校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学校全面发展的突破口,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并达到一定的水平。(4)评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00%开设了信息38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估,也发现一些问题。(1)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城乡水平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综合各市情况,硬件发展较快的都是城区学校;城区学校又好于城镇学校;城镇学校又好于农村学校;(2)论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件建设,高中较好;初中较薄弱;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难于保证,学校随意性很大;(3)教学内容不按大纲要求,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认识不够;(4)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力量薄弱,各市信息技术教师中,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很少,郊区县的学校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短缺,将直接影响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的进程;存在的问题39(5)资源不足,出现“硬件硬、软件软”的局面。一些学校,校园网等硬件设施齐全,但忽视软件建设。“有车无货”现象比较严重。(6)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亟待提高;(7)国家级、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应制定“科研兴校”的方针,每位教师都应成为研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学习者,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调整后的课程结构1.课程改革的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这次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性变化,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是:(5)资源不足,出现“硬件硬、软件软”的局面。一些学校40在课程功能上,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实施上,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功能上,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41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课程管理上,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落实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制,供所有学校统一实施的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主体课程。它是课程设置中的基本领域和要求,是全体青少年学生都要达到的最低标准。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4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我省有条件的市要积极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可单独开设,课时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可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开设。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43根据国家2005年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和推广工作的部署,大连市作为国家课改实验区,要按教育部的要求,争取高质量完成实验的各项任务。据我省实际情况,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国家课程的具体日程安排为:

一2002年,除大连外的十三个市每市确定一个县(区)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新课程体系的实验工作,全省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

一2003年,继续扩大实验规模,每市再扩大三至五个实验县(区),全省小学、初中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50%左右。

一2004年,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省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照新课程分层推进,各年级也执行分层推进的原则,提前一年完成落实国家课程的任务。

新一轮高中课程教材改革按国家总体部署推进。2002年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计划于2005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根据国家2005年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体44(2)开发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的课程。我省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同国家整体课程改革的推进保持同步。

2005年正式颁布地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全省中小学全部执行新的地方课程计划。(3)开好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所在社区的实际条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兼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由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3.课程改革的有关保障性措施(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2)开发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45(2)加强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科学规划,搞好实验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保障条件。教育科研部门一定要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的研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我省的大连市是国家的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2002年各市都将确立一个县(区)作为省级实验区,2003年实验区将进一步扩大,到20O4年全省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执行新的课程标准。高师院校要发挥自身智力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依托高师院校组建省级课改实验专家指导组,指导组成员由高师院校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等专家组成。指导组帮助省级实验区制定改革实验方案,培训师资,开展新课程实验的调研和评估工作。

(2)加强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科学规划,搞好实验

46各市要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实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省将制定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用不同方式评估实验区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各市要专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验工作方案,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管理,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3)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教育机构、教学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并改革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培养中小学急需和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师资,尤其是加强综合类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外语和艺术类教师的培养。各市要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实验工47教学研究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教研、培训基地的建设,真正把那些品德优良、专业过硬、能力超强的全省各学科业务骨于聘任到我们的各级教学研究队伍中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研队伍。各级教研人员要转变教育观念,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为中小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教师进修院校要按照我省业已形成的“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工作模式,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超前。

(4)深化教学改革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之一。教学研究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教研、培训基地的建设,真48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受辽宁省教育厅的委托,2003年9月16日——20日,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全省13个市25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启动阶段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共有51人分14个小组参加了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各调研小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区有关领导的工作汇报,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本次调研共调查学校79所、听课195节、召开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座谈会91次,还与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随机交谈。通过调研对全省课程改革启动阶段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对基层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教研部门的教学研究与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做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基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491.实验启动的基本情况

(1)行政领导重视,使课程改革实验成为了政府行为

实验区的领导对课程改革实验认识比较深刻,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许多地区(如阜新市、葫芦岛市、东港市、营口市鲅鱼圈区、本溪县、西丰县等)政府部门主管教育的领导亲自担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使课程改革工作成为政府行为,大大加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力度。(2)广泛宣传,为课程改革实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市普遍认识到,课程改革只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家长和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成败。大多数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印发“致家长的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情况,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形成人人了解课程改革、关心课程改革、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各地还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了广泛的宣传。1.实验启动的基本情况

50(3)增加投入、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4)加强教师培训,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5)加强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程改革的认识(6)依托教研,有效地推动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实验区发生的突出变化

(1)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饱满,对课程改革普遍关注

(2)新课程改革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生动活泼具体表现为:

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注意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受;

②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③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④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⑤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增加投入、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4)加强教师培51⑥教学方式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多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评价方式,重视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⑦注意学科渗透,小学尤为突出。

3.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育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转变

(2)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适应

(3)缺乏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

(4)缺乏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

(5)课程计划尚未完全得到落实

(6)经费不足严重地制约了课程改革的实施

此外,大班额的问题、农村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也给课程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⑥教学方式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多样的教学方式524.建议和意见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支持

(2)加强教学研究与指导,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作用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基层学校服务

(4)加强新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解除教师、学校和家长的疑虑

(5)尽快增加对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为课程改革提供资金保证

(6)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指导与评估,认真实施新课程4.建议和意见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对53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第一,人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资源与国外相比较为缺乏,而且分布不均衡。第二,计算机使用率低,开机率低。第三是功能效益低。第四,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需要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学上,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坏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54二、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落脚点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用新的观念指导。用旧观念、传统方法来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便不会实现,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新课程理念下,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与原来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二、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落脚点55(1)从注重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转为重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原来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把信息技术教育理解为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或编程课,这无疑是片面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提高学生总体的信息素养。(2)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3)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56(4)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新型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5)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过去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的是知识和操作的训练,很少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文化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强调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6)关注所有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充分考虑了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4)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新型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57

(7)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三、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桥梁

当目标和内容确定后,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的现状(7)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58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而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法并不完善,没有形成像物理、英语等传统学科那样完善的教学法流程,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上处于无助的状态,基本上靠教师的个人能力和发挥。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中侧重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侧重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有操作练习意、任要驱动学习法、协作学习法等。(二)新课程理念呼唤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的变革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教师也会带学生到机房去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实际上,信息技术课程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科。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而且信息技术教5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立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探究发现教学法、协作学习等多种方法。

(三)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这就要求改革以往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转变教师职能,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60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诞生,要求有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学科教学法的产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法除了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法外,还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创造和发展新的适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法,这将是对教学方法库的又一大扩充和贡献。从国内外教学法改革的实践看,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重心转移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传授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适应社会为重心。2.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

传统教学法单调和枯燥,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局限在单一模式中,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包括教学任务的多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等,使得教学法不仅从内涵上、而且从使用上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兴趣爱好得到良好发展,更有利于达到智力和能力的多样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诞生,要求有与课程特点相适应61

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法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出现僵化理解和使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加之它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更加明显,使得教学方法也出现了逐渐融合、优势互补的趋势。像协作学习法、抛锚教学法就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发挥出整体作用,这比各个教学法的简单排列组合效果要好得多,有利于多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创新与思考】现实与差距的反思

在学科意义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与其他各学科一样同属教育科全范畴的意义上.信息技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挖掘儿童心灵深处的创新天赋。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应该注重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主义价值,引导学生研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求知、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品质。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62

四、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特色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以往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63(一)信息技术内容重基础——大众性

目前,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成为大众、平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信息技术课程正是在大众文化的层面上,考虑了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一般性要求而开设的,所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内容属于大众文化的教育范畴。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问题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内容重基础——大众性64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而两者之重点又在基本技能。比如: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文件和文件夹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等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文本处理的基本方法;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表格数据的输人和编辑、数据的表格处理、数据图表的创建等一般性的数字处理;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电子邮件的使用、网页制作等一般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等,让学生更加深人地了解信息与信息社会,进而了解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述知识和技能都是在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我们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是大众性的,更加重视基础性和应用性。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基础教65(二)信息技术课的乡土教育——地域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乡土教育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以家乡的地理、经济、农业、教育、旅游、文化、风俗等为研究主题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渗透着乡土教育的本色。通过让学生搜集本地区的有关知识,来达到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的学习任务,同时又能很好地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便更加有效地进行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德育教育。在牢固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清楚认识自己地区和民族所在位置,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二)信息技术课的乡土教育——地域性66【案例1】

“走进沈阳——我的网上家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认识、理解网络技术的意义。建立、培养利用网络手段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技能目标

增进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加深,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知识和操作内化为自身的技能。1.学会利用网页测览器和网络搜索引擎等认知工具高效地查找资料,懂得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资料,掌握对信息资料的分类整理和筛选提炼的方法、策略与技能。2.学会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质量较高的电子报刊,较好地展现主题内容。3.培养检索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应用能力、与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4.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案例1】67

情感目标

提高运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完成学习活动的意识,重视自己在本次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加强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情感交流,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家乡某方面的情况应当有一个较为完整而具体的认识。在利用电子报刊等形式表达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培养对家乡现状的关切之情并树立起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本部分内容是在初中三年级学习了大部分内容后,为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的能力而设置的为期两周的信息技术课,可以分为课上和课下两种形式进行。情感目标68

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家乡情况的信息资源,了解沈阳的历史、文化、行政区划分、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文以及资源等现实状况,以及沈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电子报刊作品。由此反映出家乡某些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形势,并根据自己的综合分析推测出家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更加全面而客观的认识,最好能以一些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分析

学生为初中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和数据表格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并且对于网络知识的应用也有所掌握。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技能有种跃跃欲试的想法,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家乡情况的信息资源,了解沈阳的69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教师通过学校自己的网站向学生发布关于调查沈阳的基本情况的主体研究,给出几个题目请同学自愿选择(沈阳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资源比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成因、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问题等),并根据个人选择分成小组,初步安排各自任务。小组初步拟订课题计划和作品的基本设计思路并连同前面的任务分工以电子稿的形式一并提交到网站上教师所建的公共文件夹中。第二节和第三节课,学生按照前期的任务分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开始着手制作电子报刊作品。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时收集来的资料,但要求学生注明出处及相关的作者。

第四节课,小组修改和完善电子报刊作品,并根据教师在网上提供的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各小组均将自己组的电子报刊作品提交到指定平台上,通过校园网各小组间进行作品测览和作品的互评。之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本小组的作品,并讲述本小组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得到了其他小组的什么样的帮助,将这些内容制作成word文档同自评和互评一并提交到公共文件夹中。

教学过程70

课后要求根据每组自己所做的课题内容,每人写一份对家乡的认识的小文章,体裁不限,最好能提出更好的对未来的展望及一些实施措施的初步设想。本节课是典型的以乡土教育为任务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后,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些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事例进行研究。在这里实现了两条教育教学路线,并同时进行:一方面是对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从乡土教育出发,让学生收集关于自己家乡的一些事例,引发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进而产生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以便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教学处理多样化一灵活性

1.对于教学内容处理方法的灵活性课后要求根据每组自己所做的课题内容,每人写一份对家71

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方面开放、拓展。灵活性的教材、灵活性的教学内容都是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并且能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有益的技术,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包含的内容侧重功能、技术和思想。对于具体软件特有的一些复杂的操作、已学过的与其他软件类似的操作都可淡化处理,甚至不讲。但要明确一点,内容灵活,并不是失去纲要,而是在纲要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创造空间。比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严格区分其他的文字处理软件与Word的关系。单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如果教材、教学或者学习方法太过死板,学生就不能掌握文字处理的“能力”。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来说,主要的功能就是“查找”“替换”“段落”“字体”和“字号”等基本的概念与技术,只要掌握了这些实质性内容,学生也就一通百通了。又比如,在Word中的知识像其中的画图、剪贴画和艺术字等功能,是否要全面铺开来,把其中所有的有关知识内容都详细地讲解一遍呢?这些内容应该怎样讲解呢?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要讲解和学习的,但不必讲得过细,可以点到为止,试着让学生自己研究。Word中的知识课堂上是讲不完的,教学生可以去看帮助文件,这很重要。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文字处理授课中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让学生比较不同软件图中排版的处理方法,以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一来,文字处理课堂讲授的内容可以大大压缩,学生有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创作,进而扩大视野。

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应72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用中有学。与其用大量篇幅和时间讲解如何上网测览、免费邮箱注册和收发邮件等,还不如由教师在相对于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上,把实质性的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例如,可针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典型的、健康的网络资源,如何利用网络开展讨论、学习和交流,让学生掌握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在多媒体、网页制作方面,网页制作工具软件的菜单可以不细讲,而应把某一软件作为基本平台去讲技术,把任务与目标结合到教学中。因为,不同工具的操作方法各异,但技术本质是类似的。网页制作应组织学生研究、开发,建立丰富多彩的网页,建立几个有特色的网站。用到什么技术再去学习,这样就会学得更快,学得更有价值。

2.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所教活动为辅,体现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形式必须进行必要的深加工,不再给学生罗列技术说明,更不再放任学生自由练习,而是对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和启发。教师应该并且能够采用多方渠道对教材进行拓展、提炼,总结和升华,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素养、技术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73

首先,要使教学内容趣味化、生动化,增强学生的热情;题例的选择要有趣并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文字的描述方式不要过于古板,适当地运用比较、类比等手法,把抽象的问题讲得相对具体一点、形象一点;对于例题中的问题、文字和图片都尽可能选取适合初中学生审美特点的内容,事件也尽可能做到喜闻乐见。例如,Word中的文章可以选用时事、美文;多媒体制作可选古诗、漫画。其次,要使教学过程层次化,每个问题,每个操作都要有层次,体现出较强的目的性。深入浅出、逐步提高,这样会更吸引学生。比如,网页制作时,要一层层地把作品制作出来。无论是不是任务式的,都要以制作为主线。再次,要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化,学习信息技术,学生更需要成果体验。讲上网就要让学生学会在网上如何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讲文字处理就要让学生处理、美化自己的文章和作品;讲PPT就要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