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5篇_第1页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5篇_第2页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5篇_第3页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5篇_第4页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5篇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许多自然现象,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测生活、观测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很多新颖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白认识、掌控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解并描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测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式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测四周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纳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测与生动的表达

要想生动精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细致的观测。如“有时候,在酷热的夏季,天空远远屹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屹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改变,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多处运用比方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方既精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加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对大自然的喜爱。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知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四、句段讲析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改变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非常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状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需要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知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讲析:本句说明白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亲密相关。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奇妙地说明白这些文字起了援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从远方传来古怪的担心的声音,似乎有人在高空相互呼应着。

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

教学设计例如

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

同学们在一班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特地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同学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说明①后,回答以下问题。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以下带点字的字音、理解

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铁砧漂砾牵强

(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分。)

牵强:①技能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分。⑤将就、凑合。

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默读课文,标好段序。

②独立思索课文的层次、结构。

③集体争论,沟通观点。

④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达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详细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当怎样理解才最精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改变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非常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白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状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需要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知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白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句说明白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亲密相关。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奇妙地说明白这些文字起了援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古怪的担心的声音,似乎有人在高空相互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明确:成群的鸟的叫声。

5.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案详见课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答案详见课文,同学还可尽情发挥。)

四、小结

提纲: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需要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当多观测、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体味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讨论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五、练习

(见课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务)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才能良性进展的观点,激发同学喜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忱。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方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精确清晰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控本文所采纳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依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根据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控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纳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悟)。

(3)争论沟通。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表达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控法及讨论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同学学习的动机确定是爱好,有爱好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渐渐培育他们的自学技能和科学讨论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开心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予以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阅历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特别清晰,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那么告知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依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依据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知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改变;漂砾表现自然的奇妙能量。总之,正由于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尝。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确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默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方新奇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默示了行文的结构顺次。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方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详细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知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知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晰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改变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方,新奇新颖。

(5)“一转瞬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似乎溶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似乎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逝,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宽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辞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希望一个全新的暖和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胜利。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加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戴巴棣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处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假设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觉——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假如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知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

搁在暖和的庐山,

那又在提示人们,

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钻研;

假如你可怕开动脑筋,

那就经常会视而不见。

比如斗转星移,

那何止千年万年!

可直到哥白尼涌现,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把浮力计算?

在暴风雨中放风筝,

富兰克林捉到雷电。

放风筝的人千千万,

为什么没有这项发觉?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马虎大意的人永久看不见。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控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育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技能;

3、激发同学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老师巡回指导〕

2、沟通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肯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仿照作诗

2、沟通,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教案2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育爱大自然爱科学的爱好。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

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同学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节,知道了〔〕。”

〔1〕指名读自己喜爱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

〔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

经过同学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尝,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肯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

选择一个画面,认真观测、思索,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争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觉,去书中搜寻,还会发觉很多大自然语言。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精确的语言和清楚的条理。

2、培育同学爱惜环境、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精确运用语言和清楚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同学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精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白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断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断于哪些因素?

争论并归纳: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⑵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次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次;后一因素那么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⑶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⑷文章是如何结尾的?讨论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讨论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盼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

1、小组争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课外延伸

1、小组争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测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常常责备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⑴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⑵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断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索一下,为什么会涌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同学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⑴小组争论。

⑵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⑶老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同学的留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留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留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精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默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盼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测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漂亮的家园──地球,去爱惜、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约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次说明

高下的差异。(条理性)

古今的差异。

爱惜环境、爱护环境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5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文笔精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神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鱼鳞上的圈圈,“三叶石”“庐山漂砾”那么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文本生动而有情趣,文章活泼而简洁的文字吸引孩子饶有爱好的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时与大自然的亲切之情,让孩子去体会这有着无穷神秘的诗句的意蕴和涵义。《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呼唤书——呼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我们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同学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喜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爱好的段落背诵。

3、引导同学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同学随文理解词意的技能,同时提高同学的阅读技能。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同学边读边想象,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培育同学的想象力。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培育同学观测自然现象,积极探究自然神秘的爱好。

策略与方法:

合作沟通,读中感悟。

教学预备:

课前引导同学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查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老师预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1、老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同学读。引导同学沟通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奇妙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淘气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同学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奇妙。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同学畅所欲言。〕

4、师:漂亮奇妙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同学字。

1、同学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同学的生活阅历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详细语境来理解或让同学依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同学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同学自己的生活阅历理解;“漂砾“那么由老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详细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状况:

老师指名同学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老师引导同学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同学沟通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同学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沟通,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涌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同学反复朗读,从中体会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知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知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