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测试卷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积累1.对于石同学写给报社编辑的回信,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我已收到编辑老师仔细修改过的本人大作。感谢老师能在百忙之中认真地批阅,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我一定会按老师的建议上好语文课,多读有益课外书,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再请老师予以斧正。此致敬礼!2019年3月18日增城某中学学生石同学A.“大作”改为“拙作”。B.“斧正”改为“雅正”。C.祝颂语一般在正文写完之后,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换一行顶格写“敬礼”。D.信末结尾处日期与署名的位置对调,应该先署名,再写日期。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A.陨落(rǔn)扶掖(yè)秕谷(bǐ)心无旁骛(wù)B.亵渎(dú)拮据(jù)恣睢(suī)恪尽职守(kè)C.愕然(è)煞白(shà)辗转(zhǎn)涕泗横流(sì)D.忐忑(tǎn)谀词(yú)抽噎(yè)一抔黄土(pōu)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晚会上,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街舞、相声、小品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B.这天风和日丽,南湖沿岸紫荆怒放,游人如织,让人不禁感叹:“人间最美四月天。”C.科技引领发展,倘若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我国走进人工智能时代计日可待。D.初中三年的时光匆忙而短暂,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些逝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圈套/圈养肖像/惟妙惟肖参天大树/参差不齐B.高亢/伉俪敬业/以儆效尤泱泱大国/怏怏不乐C.纤夫/纤维记载/风雪载途屏气凝神/天然屏障D.戏谑/虐待肄业/肆无忌惮大加炫耀/头晕目眩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②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③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④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⑤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①《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6.以下是初三某班的《儒林外史》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阅读策略内容呈现思考与理解路标式细读书中有不少兄弟形象,如下列几组:(1)这几组兄弟中,品性大相径庭的是两组,大同小异的是两组)(填序号)ABCD严贡生严监生王德王仁娄三娄四杜慎卿杜少卿回目名探究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55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第56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2)问题:本书共56回,将此三回目集中进行探究,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有何意义?我的理解:探析讽刺手法第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12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第19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3)问题:结合这几个回目名和它们的内容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讽刺的?我的理解:名家点评《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把《儒林外史》看作讽刺小说的典范,说其“婉而多讽”。(4)问题:为什么吴敬梓在书中多用“婉讽”,而不直接讽刺?我的理解:二、阅读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天石砚铭(并序)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③。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1.解释下列加点字。得异石(2)而不可更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有何不同?请分别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的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与长子受之朱熹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盖汝好学____________(2)力改故习____________不然,则徒劳费____________(4)夙兴夜寐____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①韬光:指韬光庵。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妍:____________②恨僧少可语耳恨: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之骨格,得石而苍”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B.宋何罪之有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水陆草木之花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4.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主旨,并说说其写法上的突出特点。10.阅读《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完成后面小题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舒晋瑜雨后的莒县博物馆,巍峨的气势中又有几分清新素朴。80岁的老馆长苏兆庆正给参观者讲解。这座20000平米的博物馆,留下苏兆庆几十年不停歇的脚印。我说,待在这里,看着一件件展品,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见证了莒县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20平米·200平米·2000平米·20000平米1976年春天,苏兆庆在莒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有一回,他收集了4件文物,给了人家60元钱。可是这一行为却被文化馆长批评“乱花钱”。苏兆庆坐不住了。他一气之下找到了县委书记,说想成立文物管理所。书记问他,经费怎么办?他说:“我自己想办法!”听上去,只有20平方米的莒县文管所,是苏兆庆一时负气的行为。但实际上,他自打走街串巷收集文物的时候起,就爱上了这一行。他收集文物,有好几招。一是守。在莒县,老苏几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文物,懂行,有“好东西”都愿意拿来给他看。1980年,有人拿来一件文物,苏兆庆一看,是玉琮,中间有圆孔,四边圆滑,是原始氏族部落礼地神时使用的礼器。苏兆庆说,“入了账,可就是国家的了。你为国家贡献了文物,应该奖励你。”二是劝。苏兆庆听说莒县的赵明禄家里有“好东西”,苏兆庆就经常去找他聊天,有一次聊到得意处,赵明禄搬出了董其昌的行书中堂让老苏看。苏兆庆劝他捐给国家,赵明禄就是不松口。后来,苏兆庆听说赵明禄要盖房子,手头有些紧,就又来劝他捐给国家,并答应奖励他25元。这一次,赵明禄没再坚持。他不但捐出了清代董其昌的行书,还捐出黄慎的水墨写意画《渔家乐》。三是磨。80年代初,一个熟人说邻居有个壶,苏兆庆赶紧去看,壶盘口细短颈,圆鼓腹,假圈足,腹上塑一龙,龙身钻入壶内,又从壶腹对侧伸出头来,整个器物构思独特,制作精美。苏兆庆知道遇见了好文物,多次上门,终于成交。后来经鉴定,这把壶属国家一级文物。1979年,随着文物的增多,20平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20平米的小屋变成了200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苏兆庆说,他喜欢到处跑,抢救发掘,好多文物就是这么一件件积累起来的,几乎每一件背后都藏着故事。他自豪地说,齐鲁文化用文献可以摆出来,莒文化可以用文物摆出来。5000年的文明之路,竟然通过苏兆庆的考古人生将其一步步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1960年夏季的一天,莒县普降暴雨,山洪暴发。苏兆庆接到电话:“河崖里冲出3个大陶器,看起来像三个大炮弹!”他不顾土路泥泞,蹬上自行车就赶到现场。他发现每件器物胸部都刻有图画,便以图画称这三件文物为:“日月山”“锛”和“斧”的“大炮弹”。1969年,苏兆庆带着这三个“炮弹”进京参加展览。他将重约200斤的3个“大炮弹”装箱,其中两个用绳子拴着,挂在胸前和后背,左手再拎一个,右手还拿着随身物品,就这么上下汽车和火车。后来提及此事,学界都惊出一身冷汗。“我当时的情景就像个逃难的一样。”苏兆庆回忆说,自己当时敢这么干,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这三个“炮弹”是改写中国文明史的无价之宝。原来“大炮弹”是大口尊,被古文字学界称之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物证。随着“陶文大口尊”在国内外的展览,它就像当年发现的“甲骨文”一样,为考古、历史、古文字、天文学界所瞩目。有专家指出,大口尊外部刻画的“日月山”图形是一个会意字“旦”,“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苏兆庆受到启发,他想,先人在陶文上刻的图形,不可能是为了创造文字,而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他大胆设想如果在聚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只要观测点选择得当,就能看到陶文所示的景象。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春分时太阳升到山之巅,就能出现陶文的图景,它可能是东夷民族一个部落天文观象台的遗址。”苏兆庆说。遗址东方也有一个高耸的孤峰,从前高峰处有一个塔,被称为莒城八景“屋楼春晓”。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当追溯到5000年前。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莒地文明终于在她的后代面前露出了真容。金点子·()·文物之外的功夫1957年接触文物时,苏兆庆几乎是一窍不通。他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家里的十几架书,都是和文物考古历史有关。无论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还是民间资料,苏兆庆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研究文物要在文物之外下功夫,“历史是一个大课题,我们怎能一下子明白?所以要扎扎实实一步步来。这是对文化和历史本身的负责,也是对祖先、民族和未来的负责。”最初在陵阳河发现的三口大尊皆是洪水冲出来的,学界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是莒地出土,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陵阳河再挖出一个来。1979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点的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12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一天,一直挖到中午仍然一无所获。挖掘队放工,苏兆庆到河沟中洗手,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角陶片,凭直觉,苏兆庆兴奋地高呼:“大口尊。”几人高兴得顾不上吃饭顾不得找工具,直接用手扒了起来。直到把它扒出来,苏兆庆才感觉到磨出血的两手生疼。考古界称,老苏和赖非“洗手得宝”。2012年,苏兆庆听说有人发现石头上有字,第二天他就带着宣纸和拓片工具去了,先后考证了14次,确定是岩画,上有圆,下有方,中间是人。这一大发现,填补了山东没有原始岩画的空白。有人对苏兆庆说,这个老头真有福!苏兆庆就乐了,他说,挖不着是正常,挖着了是侥幸。恰恰他挖到的都是精品,这是福分和勤奋努力结合的结果。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1.阅读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你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并说说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补全这个小标题。下面最恰当的项是(_____)有才气(乙)笨力气(丙)凭运气3.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你从他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的内容进行简要说明。4.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苏兆庆与莒县博物馆之间真实的故事。阅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的理解。11.议论文阅读苦是人生的补药①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②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③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大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④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⑤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⑥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必如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苦是人生的补药。B.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C.志从苦中砺,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D.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的“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就能实现梦想”。B.王国维所阐述的读书三重境界可以用来论证“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同样可以论证第⑤段“功从苦中建”的分论点。C.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功从苦中建”的分论点。D.“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名言能够论证“志从苦中砺”的分论点。3.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三、应用12.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阿根廷为此专门发行了以戒烟为主题的邮票。请仔细观察右图,完成下面两题。(1)请简要介绍邮票图案的构成,不超过50字(文字和票值均忽略不计)请写出邮票的寓意,不超过30字。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根据要求作文。简单不等于简化,平凡不等于平淡。生活中,也许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能给你送上最温情的关爱;家庭里,也许一顿简简单单的饭菜却让你体悟到最温馨的亲情;学习上,也许简简单单的一道题却能使你触类旁通,获益良多;放眼处,也许简简单单的一番景象却能使你欣喜若狂,拥抱希望。请你用心感受身边的不起眼的事物,简简单单才是真。请自拟一个包含“简单”这个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中心突出,内容充实。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④字数不少于500字。⑤不得引用、抄袭试卷中阅读理解中的信息。
2023学年模拟测试卷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积累1、B【答案解析】
两个词都是敬辞。斧正,请人修改文章,也作“斧政”。雅正,表示恭敬请求指教。故选B。2、C【答案解析】
C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对。A陨落(yǔn)。B拮据(jū)。D抽噎(yē),一抔黄土(póu)。3、D【答案解析】
测试卷分析:“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是: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顾了。后人引用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适用对象错误,也与语境不符。故答案为D。4、C【答案解析】
测试卷分析:A.圈套/圈养(quān/juàn)、肖像/惟妙惟肖(xiào/xiào)、参天大树/参差不齐(cān/cēn);B.高亢/伉俪(kàng/kàng)、敬业/以儆效尤(jìng/jǐng)、泱泱大国/怏怏不乐(yāng/yàng);C.纤夫/纤维(qiàn/xiān)、记载/风雪载途(zǎi/zài)、屏气凝神/天然屏障(bǐng/píng);D.戏谑/虐待(xuè/nüè)、肄业/肆无忌惮(yì/sì)、大加炫耀/头晕目眩(xuàn/xuàn)。据此,答案为C。5、(1)①博学而笃志②山岛竦峙③弓如霹雳弦惊④独怆然而涕下⑤何当共剪西窗烛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答案解析】
测试卷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笃、竦峙、霹雳、怆然、繁、燕然、勒”等字词容易写错。6、(1)AD;BC(2)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为了骂世,而是为了醒世;包含了作者的美好期待——为文人立品,为世人矫俗。(3)反语(写“正话反说”“反讽”“说反话”等亦可)(4)这是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里,文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作者讽刺艺术的高明;表达含蓄,耐人寻味。【答案解析】
(1)严贡生和严监生这兄弟俩的头衔可以看出,哥哥早年考中过秀才,学问多少还是有点;弟弟没有中过秀才,但比较有钱又比较仰慕学问——不然他就捐不起监生或不会去捐监生。杜慎卿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以出世之资曲意俯就世情,杜少卿却完全相反。无论三教九流,此人都乐于结纳;亦且无论旧友新交、亲疏远近,有求则必应,施恩不望报,散尽家财而不悔。以入世之豪一心寄身山水,反向而行,品格殊异,而处境的尴尬程度相同。兄弟两人都是禀生(考中秀才时,名列排行榜前列的可以递补为禀生),算是秀才中的优等生了;所从事的职务也是在私塾教书育人,而且是铮铮有名。按道理来说,这样饱读诗书之人应该为人师表,然而这对兄弟却是“无德无仁”之人。幼稚而善良的娄三、娄四公子。如果用一个数字来形容这二位公子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二,身为相府公子,手握一副好牌,却打得稀巴烂。故答案是:AD;BC。(2)“楔子”是元杂剧的专业术语,用于剧首,常常用于概括剧中人物形象,交代剧目内容。在这里即指回目序言。“名流”即名人,在这里指王冕。这句话意思是这一回作为全书的序言,概括了全书的大体内容,引用名人的事例隐喻全书中心思想。用王冕的一生隐喻对现实的讽刺。到第55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吴敬梓寄望的儒林道德乌托邦彻底终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3)“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反语符合“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不止语意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讥刺等意思”。吴敬梓善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嫉恶如仇。如,匡超人已有妻室却谎说没有,李本瑛要把外甥女嫁给他,匡超人起初犹豫,但转念一想,“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当即应允。《琵琶记》中停妻娶妻的蔡伯喈本是道德反面人物,但在匡超人势利的心眼中,竟成了正面教材。作者所批判否定的价值观偏偏让人物以肯定赞许的口吻表达出来,是非曲直全靠读者的辨别。“佳话”二字似褒实贬,反讽意味深长。(4)《儒林外史》写讽刺另一个特点是态度上含蓄婉曲,不是泼妇般的开口便骂人。表面上是无一坏话,客观描写,而所达至的讽刺效果甚大。小说直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对象,用委婉的议论表现社会的黑暗,使得讽刺更加直接而强烈,严肃而冷峻,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二、阅读7、1.(1)不同的,奇特的(2)更换,更改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宝而用之”“不可易也”【答案解析】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句(1)意为: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异:奇特的,奇异的。句(2)意为:不可以使其易主。更:改变,变更。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能力。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赐”是“赐予”的意思,一般用于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而“付”是“交给”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将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这两个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词句为“宝而用之”的态度和“不可易也”的嘱咐。据此分析作答即可。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年代:北宋参考译文:苏轼12岁时,一天在纺织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头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七年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交换。8、1.喜爱旧的这样早晨2.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3.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担心你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4.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同学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答案解析】1.测试卷分析:A.如果/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B.老师/军队。C.表肯定判断,是/指示代词,这。D.表转折,但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测试卷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的意思是: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的意思是: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所以在“彼、为”后面停顿。“力改故习一味勤谨”的意思是: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所以在“习、谨”后停顿。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测试卷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读懂主要内容。“恐你在家汩于俗务”是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是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及无朋友闻见”是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9、1.①美丽②遗憾2.D3.稍微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意对即可)4.内容主旨:写作者雨中登韬光庵的情景,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冷清,流露出作者对美景的赞许之情和默然独守的性情。写法特点: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答案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恨”在这里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此处是“遗憾”的意思。2.D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代词。B:宾语前置的标志。C:动词,去,往。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注意:稍:稍微。息:休息。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主要内容,感知故事的情节。这篇文章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许之情。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参考译文: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10、1.问题:苏兆庆为什么说“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原因:我想知道为什么博物馆对苏兆庆如此重要2.乙3.示例:我获得的启示是: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勤奋执著,才能获得成功苏兆庆热爱文物事业,他亲自到发现“大炮弹”的现场,又不辞辛苦带文物参展,他多次到遗址观察日出现象,求证“旦”字的学术价值,使古老的莒地文明展露了真容,同时自己也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4.示例:题目表明了苏兆庆和博物馆的关系,正是靠着苏兆庆的勤奋努力,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题目体现了苏兆庆对博物馆发展的重大贡献。【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需要结合一、二两段的内容提出你所要探究的问题,可从“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这句话中提取出你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将原因说明一下即可。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补写能力。本题难度不大,通过文中“1979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点的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12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这几句话可知,苏兆庆挖掘文物完全是靠人力,并没有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踏踏实实地做好挖掘工作,所以在甲乙丙三项中,乙最符合。3.本题是启示题,考查对段落主题的理解。启示,其实就是这一人物有哪些方面对你造成了影响,是需要你去学习的或者自己去改正的。从文中“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这段内容中的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可以知道,苏兆庆为了能够验证他的判断,不辞辛劳,终于成功,体现了他对于文物工作的执著与热爱,这就可以作为你获得的启示。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需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去回答。从表层义来看,“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表现出了苏兆庆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他的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征集文物,不惜一切挖掘文物,才慢慢地让博物馆由小变大----1979年,随着文物的增多,20平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20平米的小屋变成了200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从深层义看,这个标题体现出了苏兆庆对博物馆作出的巨大贡献,从文中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这段话可以看出。11、1.A2.B3.举例论证。列举青年毛泽东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的事例,真实可信地论证了“苦是人生的补药”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答案解析】1.文章先由毛泽东的事例引出论题,然后从“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三个方面论述,最后列举当今社会的一些事例,总结论证。由此可知A项“苦是人生的补药”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故选A项。2.分析B项可知,著名学者主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从立学的角度证明“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人佳境的修炼与开华”,进一步论证了第④段“才从苦中长”的分论点。所以,B项分析不恰当。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第①段列举青年毛泽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苦是人生的补药”的论点。点睛: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3)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4)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使说理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三、应用12、(1)构图要素:图形背景深暗,黑沉浓重,中间部分突现,一颗心被一支点燃的香烟洞穿而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单位保安年终工作总结模版
- 铁塔通信工程施工技术措施和方案
- 信用社计算机试题及答案
- 新疆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互联网直播平台流量分成合作协议
- 海外法律文书快递保险增值服务补充协议书
- 同声传译培训与翻译软件租赁及维护服务协议
- 外资银行中国区客户经理职位聘用与离职管理合同
- 心理学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模版
- 一年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2023小学决赛试卷三【试卷+答案】
- 2023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床与数控技术
- 《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主题班会课件
- 原发性肝癌英文版培训课件
-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与执法程序课件
- 巴西介绍1-课件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磁铁的磁力》课件
- 幼儿园课件小小银行家
- 学生自行离校的协议书
- 常见病媒生物识别与监测教学课件
- 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资料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