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课件_第1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课件_第2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课件_第3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课件_第4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点讲析专项训练分点讲析专项训练忆忆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学习目标掌握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学习目标掌握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学学考查方式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例子1:植物花香大多数有益于人类。答:“大多数”表限定(限定了范围)表示大部分,并非全部,还有小部分花香不益于人类。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考查方式例子2: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答:“至少”表强调。表示最少,可能超过2亿元。突出了造成的损失的严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子2: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例子1: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几乎所有领域。(可否删除“几乎”一词?)答:不能删去。“几乎”表限定,表示大部分,说明塑料应用十分广泛,但并非全部领域,去掉则变成全部领域,与事实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例子2:“船的高度是10米左右”(“左右”一词可否删去?)答:不能去掉。“左右”表猜测估计,是“大约”的意思,如果去掉,船的高度就变成刚好10米,与事实不符,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2:“船的高度是10米左右”(“左右”一词可否删去?)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例1“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句中的“绝大多数”能否换成“都”,为什么?1)不可以(2)“绝大多数”表示大部分是恒星,还有小部分不是恒星“都”是全部是恒星,换了后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例1“我们看得见的星练练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概括分析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基本模式。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文中的“大约”能否去掉?)2、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请说出“很少”在句子中所表达的作用)4、“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文段中加点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是不足取的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讨论讨论方法归纳:

修饰、限制性词语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这个词表限定、猜测估计、强调)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归纳:

修饰、限制性词语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这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程度限定: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表范围限定:基本、几乎、许多、主要、极个别、之一……表时间限定:当时、至今、常常……表强调:特别、仅、只、一定、至少……表猜测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估计、也许……典型试题:更上一层楼

假如你是出卷的老师,对照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的题型,请你选择下列语句设计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学,并准备好参考答案。1、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2、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3、铅含有毒性。含铅的颜料一定不能用在玩具和炊具上。4、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增长到150岁。5、这座桥建于公元200年左右。6、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更上一层楼

假如你是出卷的老师,对照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的题型,科学认识海啸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大灾之后必有大识。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海啸,古已有之。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这次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啸。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科学认识海啸1.“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一句中加点的“据统计”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一句中“以内”“以上”词语能否去掉?请陈述理由。1.“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谢谢谢谢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常见说明方法(口诀)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

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

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列数据: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打比方:像、仿佛……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生动、有力地说明事物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有条理、更清下定义与作诠释的辨析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作诠释: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就概念的某一方面来解释)【作诠释多只是对事物部分特征的介绍,下定义时须将其进行整合】下定义与作诠释的辨析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下定义判断:下定义必须是明确的判断(本质)语言形式一般为:“×××是……”或“×××叫……”(往往一句话精练概括)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可颠倒不可替换公式:要下定义的事物+是……的+该事物的大概念

下定义判断:下定义必须是明确的判断(本质)作诠释判断:作诠释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非本质)一般由一个中心句概括叙述,由若干支撑句来解释说明,多为总分关系(多句)

可替换不可颠倒如: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总分关系)作诠释判断:作诠释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非本质)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种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作用分析: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说服力。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分析: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分析:这作用分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例如: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作用分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注意:(1)莫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如举例子与打比方。(2)不要把说明方法与修辞等概念相混淆。(3)不要写错别字。如举列子、例数字。(4)注意一句中综合运用几种说明方法的情况。(5)有些数字,不起到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6)分类别必须遵循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划分。而其须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7)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主要看是否符合公式,是否可以替换。(8)摹状貌实际上就是描写。(9)作引用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注意:(1)莫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如举例子与打比方。●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卡耐基●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雨果●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卡耐基分点讲析专项训练分点讲析专项训练忆忆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之说明文语言学习目标掌握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学习目标掌握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学学考查方式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例子1:植物花香大多数有益于人类。答:“大多数”表限定(限定了范围)表示大部分,并非全部,还有小部分花香不益于人类。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考查方式例子2: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答:“至少”表强调。表示最少,可能超过2亿元。突出了造成的损失的严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子2: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例子1: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几乎所有领域。(可否删除“几乎”一词?)答:不能删去。“几乎”表限定,表示大部分,说明塑料应用十分广泛,但并非全部领域,去掉则变成全部领域,与事实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例子2:“船的高度是10米左右”(“左右”一词可否删去?)答:不能去掉。“左右”表猜测估计,是“大约”的意思,如果去掉,船的高度就变成刚好10米,与事实不符,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2:“船的高度是10米左右”(“左右”一词可否删去?)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例1“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句中的“绝大多数”能否换成“都”,为什么?1)不可以(2)“绝大多数”表示大部分是恒星,还有小部分不是恒星“都”是全部是恒星,换了后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例1“我们看得见的星练练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概括分析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基本模式。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文中的“大约”能否去掉?)2、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请说出“很少”在句子中所表达的作用)4、“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文段中加点的两个“这”分别指代什么?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是不足取的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讨论讨论方法归纳:

修饰、限制性词语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这个词表限定、猜测估计、强调)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归纳:

修饰、限制性词语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这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程度限定: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表范围限定:基本、几乎、许多、主要、极个别、之一……表时间限定:当时、至今、常常……表强调:特别、仅、只、一定、至少……表猜测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估计、也许……典型试题:更上一层楼

假如你是出卷的老师,对照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的题型,请你选择下列语句设计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学,并准备好参考答案。1、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2、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3、铅含有毒性。含铅的颜料一定不能用在玩具和炊具上。4、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增长到150岁。5、这座桥建于公元200年左右。6、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更上一层楼

假如你是出卷的老师,对照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的题型,科学认识海啸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大灾之后必有大识。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海啸,古已有之。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这次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啸。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科学认识海啸1.“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一句中加点的“据统计”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一句中“以内”“以上”词语能否去掉?请陈述理由。1.“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谢谢谢谢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常见说明方法(口诀)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

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

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列数据: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打比方:像、仿佛……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生动、有力地说明事物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有条理、更清下定义与作诠释的辨析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作诠释: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就概念的某一方面来解释)【作诠释多只是对事物部分特征的介绍,下定义时须将其进行整合】下定义与作诠释的辨析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下定义判断:下定义必须是明确的判断(本质)语言形式一般为:“×××是……”或“×××叫……”(往往一句话精练概括)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可颠倒不可替换公式:要下定义的事物+是……的+该事物的大概念

下定义判断:下定义必须是明确的判断(本质)作诠释判断:作诠释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非本质)一般由一个中心句概括叙述,由若干支撑句来解释说明,多为总分关系(多句)

可替换不可颠倒如: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总分关系)作诠释判断:作诠释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非本质)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种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例如——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