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上课用)课件_第1页
鱼我所欲也(上课用)课件_第2页
鱼我所欲也(上课用)课件_第3页
鱼我所欲也(上课用)课件_第4页
鱼我所欲也(上课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一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二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二页,共45页。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第三页,共45页。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第三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第四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第四页,共45页。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五页,共45页。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鱼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比喻论证第六页,共45页。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第七页,共45页。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第八页,共45页。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正面分析舍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④也?第九页,共45页。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使人假设分析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避祸)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第十页,共45页。假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③。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②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③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第十一页,共45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②。是故所欲有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果分析舍生取义(原因)(结果)第十二页,共45页。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舍生取义(原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第十三页,共45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十三页,共45升华主题递进论说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第十四页,共45页。升华递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第十四页,共45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①而与②之,行道之人③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④也。第十五页,共45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①而与②之,行道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不屑接受羞恶之心得——生舍——死正面举例第十六页,共45页。一箪食“呼尔”不屑接受羞恶得——生舍——死正面举例第十六页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④我与⑤?第十七页,共45页。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十八页,共45页。宫室之美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十八页,共45页乡①为身死而不受,今为②宫室之美为③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⑤

。第十九页,共45页。乡①为身死而不受,今为②宫室之美为③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第二十页,共45页。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小结: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喻证)第二层: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一步:辨证分析(正)二步:假设分析(反)三步:因果分析第三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十一页,共45页。小结:第二十一页,共45页。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正面举例)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第二十二页,共45页。第二十二页,共45页。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第二十三页,共45页。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背诵课文第二十四页,共45页。背诵课文第二十四页,共45页。写作特点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第二十五页,共45页。写作特点第二十五页,共45页。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二十六页,共45页。2.善用比喻。第二十六页,共45页。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第二十七页,共45页。第二十七页,共45页。一、一词多义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第二十八页,共45页。一、一词多义第二十八页,共45页。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第二十九页,共45页。2.而第二十九页,共45页。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第三十页,共45页。4.是第三十页,共45页。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三十一页,共45页。6.尔第三十一页,共45页。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第三十二页,共45页。二、通假字第三十二页,共45页。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第三十三页,共45页。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第三十三页,共45页。三、古今异义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第三十四页,共45页。三、古今异义第三十四页,共45页。四、词类活用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第三十五页,共45页。四、词类活用第三十五页,共45页。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第三十六页,共45页。2.省略句第三十六页,共45页。1、结合《〈孟子〉两章》和本文,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大量使用排偶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善于运用比喻,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第三十七页,共45页。1、结合《〈孟子〉两章》和本文,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看法。3、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第三十八页,共45页。2、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看法。第三十八页,共45页。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第三十九页,共45页。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第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所恶() 一箪食() 一豆羹()蹴() 苟得() 不屑()wùdāngēngcùgǒuxiè第四十页,共45页。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wùdāngēngcùgǒuxiè第四十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①乡为生死而不受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辩”通“辨”;辨别。第四十一页,共45页。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辟”通“避”;躲避。“乡”通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①二者不可得兼()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④贤者能勿丧耳()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⑥呼尔而与之()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天良遗失、丢掉祸患、突难助词第四十二页,共45页。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天良遗4、下列句子中加色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C第四十三页,共45页。4、下列句子中加色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5、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③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蹴尔而与之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舍生而取义者也义,亦我所欲也行道之人弗受第四十四页,共45页。5、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蹴尔而与之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谢谢观赏第四十五页,共45页。谢谢观赏第四十五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一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上课用)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二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二页,共45页。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第三页,共45页。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第三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第四页,共45页。鱼我所欲也第四页,共45页。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五页,共45页。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鱼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比喻论证第六页,共45页。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第七页,共45页。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第八页,共45页。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正面分析舍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④也?第九页,共45页。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使人假设分析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避祸)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第十页,共45页。假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③。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②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③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第十一页,共45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②。是故所欲有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果分析舍生取义(原因)(结果)第十二页,共45页。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舍生取义(原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第十三页,共45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十三页,共45升华主题递进论说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第十四页,共45页。升华递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第十四页,共45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①而与②之,行道之人③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④也。第十五页,共45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①而与②之,行道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不屑接受羞恶之心得——生舍——死正面举例第十六页,共45页。一箪食“呼尔”不屑接受羞恶得——生舍——死正面举例第十六页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④我与⑤?第十七页,共45页。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十八页,共45页。宫室之美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十八页,共45页乡①为身死而不受,今为②宫室之美为③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⑤

。第十九页,共45页。乡①为身死而不受,今为②宫室之美为③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第二十页,共45页。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小结: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喻证)第二层: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一步:辨证分析(正)二步:假设分析(反)三步:因果分析第三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十一页,共45页。小结:第二十一页,共45页。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正面举例)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第二十二页,共45页。第二十二页,共45页。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第二十三页,共45页。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背诵课文第二十四页,共45页。背诵课文第二十四页,共45页。写作特点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第二十五页,共45页。写作特点第二十五页,共45页。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二十六页,共45页。2.善用比喻。第二十六页,共45页。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第二十七页,共45页。第二十七页,共45页。一、一词多义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第二十八页,共45页。一、一词多义第二十八页,共45页。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第二十九页,共45页。2.而第二十九页,共45页。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第三十页,共45页。4.是第三十页,共45页。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三十一页,共45页。6.尔第三十一页,共45页。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第三十二页,共45页。二、通假字第三十二页,共45页。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第三十三页,共45页。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第三十三页,共45页。三、古今异义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第三十四页,共45页。三、古今异义第三十四页,共45页。四、词类活用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第三十五页,共45页。四、词类活用第三十五页,共45页。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第三十六页,共45页。2.省略句第三十六页,共45页。1、结合《〈孟子〉两章》和本文,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大量使用排偶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善于运用比喻,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第三十七页,共45页。1、结合《〈孟子〉两章》和本文,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看法。3、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第三十八页,共45页。2、谈谈你对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