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地带性课件_第1页
垂直地带性课件_第2页
垂直地带性课件_第3页
垂直地带性课件_第4页
垂直地带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二、垂直地带谱三、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四、垂直地带的特征五、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1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一)定义(二)形成条件和原因(三)(四)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一)定义2(一)定义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即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及经向地带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三度空间地域分异,被合称为“三维地带性”。

(一)定义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3(二)形成条件和原因

1.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隆起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2.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3.小结

(二)形成条件和原因

1.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42.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

1)热量分析

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使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递增。

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影响。2.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5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这导致山地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无一致的趋势。无论如何,根据太阳总辐射随山地高度递增、土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的观测事实,可以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除受地表辐射平衡状况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与周围自由大气热交换的影响,其总趋势是递减的。

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62)水分分析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在某一高度以下是随高度而增加的。超过这一高度以后,由于水汽含量大为减少,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转为递减。因此山体中部出现一个最大降水带。在高山的峰脊,地表温度长期保持在0℃以下,固体降水被长期滞留形成冰雪带。

2)水分分析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在某一高度以下是随高度73.小结综合起来,一方面是热量和温度随高度的递减,另一方面是水分随高度递增而后转为递减,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制约植被和相应土壤发育的气候条件随高度的变化,也就产生了山地自然带的垂直更替。

3.小结综合起来,一方面是热量和温度随高度的递减,另一方面是8二、垂直地带谱

1.定义垂直地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它反映了自然综合体在山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域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地带谱中的每一垂直地带都不是孤立的地段,而是通过普遍存在的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联系起来的整体。

二、垂直地带谱1.定义9二、垂直地带谱2.要素基带、树线、雪线、顶带是垂直地带谱的完整性标志.二、垂直地带谱2.要素10海南师大海南师大11三、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

(一)山地位置(二)山体性质三、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一)山地位置12(一)山地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山麓位置(一)山地位置1.纬度位置131.纬度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类型。

垂直地带谱的热力性质是与山地所处的纬向自然带热力性质相一致的,并有相应的结构特征。

纬度越低垂直带越复杂.1.纬度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类型。142.海陆位置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地带谱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

地处海洋性水平自然带的山地产生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图6.2A),而大陆内部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图6.2B)。

般地,随着距海度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2.海陆位置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地带156.26.2163.山麓位置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初始状况,也即决定了基带的性质。处于同一水平带的不同山地可因山麓海拔高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基带。这在高原上的山地表现最为明显(图6.3)。一般随着山麓海拔增加,基带改变,带数减少,带谱结构也趋于简单。

3.山麓位置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初始状况,也17(二)山体性质山体性质主要指山体高度、山脉坡向与走向以及局部地形等。1.高度2.山脉坡向3.走向4.局部地形(二)山体性质山体性质主要指山体高度、山脉坡向与走向以及局部181.高度山体高度是垂直地带谱完备性的先决条件。高逾雪线的山体才可能产生完整的垂直地带谱。像喜马拉雅山、天山这样一些高耸的山体,我们可以观察到由山麓基带一直到高山冰雪带渐次更替的壮丽景观。

1.高度山体高度是垂直地带谱完备性的先决条件。高逾雪线的山体19海南海南202.山脉坡向山地坡向存在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别。一般同一山体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迎风坡得到较多的降水。喜马拉雅山南坡向阳,有较充足的热量,又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相交,承受大量降水,形成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北坡截然相反,背阳,面向干冷的高原寒漠,西南气流受山脉屏蔽无能为力,故北坡形成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图6.4)

2.山脉坡向山地坡向存在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别。一216.46.422垂直地带性课件233.走向山脉的走向和排列方式与大气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引起水热分布的改变。如地处西风带的天山,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一方面沿山地北坡爬升,形成降水;另一方面顺山脉走向向东运移,使降水逐渐分散,形成天山北坡由西往东逐渐变干的湿润状况。在垂直地带谱上表现为大陆性由西向东增强,垂直地带高度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特征。而地处天山山系西段内部的伊犁河谷,因为山地向西开口并呈喇叭形排列,西来湿润气流受阻于盆地南北两侧及东部山地,产生了大量降水,降水量向东递增,形成了以森林和草原为特征的湿润结构类型(高考考过)3.走向山脉的走向和排列方式与大气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引起水热分244.局部地形山地的局部地形(如山间盆地、沟谷地等)可以改变垂直地带谱的结构,引起带序倒置或界线混乱等现象。这属于山地内部的地方性分异。

4.局部地形山地的局部地形(如山间盆地、沟谷地等)可以改变垂25长白山北坡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

高耸庞大的山地对气候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高大的山地阻碍了气流的运动,成为气流运动的屏障,出现一山之隔气候迥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地周围地区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即气候的垂直带性,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高山气候。王建长白山北坡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高耸庞大的山26长白山垂直带示意图南京大学长白山垂直带示意图南京大学27四、垂直地带的特征(看书)1.带幅窄,递变急剧

2.带间联系密切

3.水热对比特殊4.节律变化同步5.微域差异显著四、垂直地带的特征(看书)1.带幅窄,递变急剧28五、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系

略五、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系

略29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二、垂直地带谱三、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四、垂直地带的特征五、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30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一)定义(二)形成条件和原因(三)(四)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一)定义31(一)定义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即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及经向地带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三度空间地域分异,被合称为“三维地带性”。

(一)定义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32(二)形成条件和原因

1.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隆起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2.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3.小结

(二)形成条件和原因

1.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332.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

1)热量分析

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使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递增。

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影响。2.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34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这导致山地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无一致的趋势。无论如何,根据太阳总辐射随山地高度递增、土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的观测事实,可以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除受地表辐射平衡状况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与周围自由大气热交换的影响,其总趋势是递减的。

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352)水分分析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在某一高度以下是随高度而增加的。超过这一高度以后,由于水汽含量大为减少,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转为递减。因此山体中部出现一个最大降水带。在高山的峰脊,地表温度长期保持在0℃以下,固体降水被长期滞留形成冰雪带。

2)水分分析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在某一高度以下是随高度363.小结综合起来,一方面是热量和温度随高度的递减,另一方面是水分随高度递增而后转为递减,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制约植被和相应土壤发育的气候条件随高度的变化,也就产生了山地自然带的垂直更替。

3.小结综合起来,一方面是热量和温度随高度的递减,另一方面是37二、垂直地带谱

1.定义垂直地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它反映了自然综合体在山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域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地带谱中的每一垂直地带都不是孤立的地段,而是通过普遍存在的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联系起来的整体。

二、垂直地带谱1.定义38二、垂直地带谱2.要素基带、树线、雪线、顶带是垂直地带谱的完整性标志.二、垂直地带谱2.要素39海南师大海南师大40三、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

(一)山地位置(二)山体性质三、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一)山地位置41(一)山地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山麓位置(一)山地位置1.纬度位置421.纬度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类型。

垂直地带谱的热力性质是与山地所处的纬向自然带热力性质相一致的,并有相应的结构特征。

纬度越低垂直带越复杂.1.纬度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类型。432.海陆位置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地带谱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

地处海洋性水平自然带的山地产生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图6.2A),而大陆内部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图6.2B)。

般地,随着距海度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2.海陆位置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地带446.26.2453.山麓位置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初始状况,也即决定了基带的性质。处于同一水平带的不同山地可因山麓海拔高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基带。这在高原上的山地表现最为明显(图6.3)。一般随着山麓海拔增加,基带改变,带数减少,带谱结构也趋于简单。

3.山麓位置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初始状况,也46(二)山体性质山体性质主要指山体高度、山脉坡向与走向以及局部地形等。1.高度2.山脉坡向3.走向4.局部地形(二)山体性质山体性质主要指山体高度、山脉坡向与走向以及局部471.高度山体高度是垂直地带谱完备性的先决条件。高逾雪线的山体才可能产生完整的垂直地带谱。像喜马拉雅山、天山这样一些高耸的山体,我们可以观察到由山麓基带一直到高山冰雪带渐次更替的壮丽景观。

1.高度山体高度是垂直地带谱完备性的先决条件。高逾雪线的山体48海南海南492.山脉坡向山地坡向存在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别。一般同一山体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迎风坡得到较多的降水。喜马拉雅山南坡向阳,有较充足的热量,又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相交,承受大量降水,形成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北坡截然相反,背阳,面向干冷的高原寒漠,西南气流受山脉屏蔽无能为力,故北坡形成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图6.4)

2.山脉坡向山地坡向存在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别。一506.46.451垂直地带性课件523.走向山脉的走向和排列方式与大气环流系统相互作用引起水热分布的改变。如地处西风带的天山,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一方面沿山地北坡爬升,形成降水;另一方面顺山脉走向向东运移,使降水逐渐分散,形成天山北坡由西往东逐渐变干的湿润状况。在垂直地带谱上表现为大陆性由西向东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