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视心理第一章影视与心理学第一节电影电视与受众心理20世纪50年代——电视遥控器社会心理学者罗伯特·莱文一分钟变换频道22次停留时间越来越短锁定观众视线戏剧——电影——电视面对面的交流更强烈、更刺激的视听冲击实践——理论传播学、新闻学、文艺学——边缘学科本体论——心理学影视是什么——如何才能吸引观众
影视心理主要研究: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研究影视作品如何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传播得以具体实现。
理论薄弱研究电视新闻新闻的定义、要素观众最感兴趣研究电视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作品节奏与人的心理节奏研究影视剧故事生动、曲折制造悬念、释放悬念什么时候发生怎样的情节本体论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影视心理学注重研究观众的收视趣味、收视态度,研究影视观众的心理类型、收视中的心理共鸣现象、收视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其运行组合关系等。第二章视听心理机制观众欣赏影视作品是一种调动各项心理机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视听行为中的心理机制包括感觉、知觉、理解、想象、注意、情感等等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系统实际上也是一个数据筛选系统,负责选择、分析和压缩外界输入的信息。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布鲁姆体验:感觉剥夺实验英国37岁的喜剧明星被关在完全黑暗、绝对安静的屋子里48小时,他是什么感觉?被关半小时就变得焦虑8个小时出现妄想症状感觉情绪正在渐渐失控24小时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40个小时后产生幻觉“感觉整个房间飞了起来。我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求生的意志。”根据对他的测试,布鲁姆处理信息的能力受损,记忆力减退、暗示感受增强。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心里数量方法※韦伯定律: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的刺激变化量与先前刺激量的比率是一个常数.差别阈限公式K=△I/I(一)绝对阈限:导致感觉发生变化的最小物理量。舌尖,两支脚的距离不到1/20英寸脸上,支脚的距离是1/2英寸梁上,2.5英寸(二)差异阈限:如果一个刺激的量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多大刚好被觉察出来。(三)感觉适应: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得迟钝,一是因缺乏刺激而变得敏锐.一般偏重前者。影视创作中视觉和听觉的差别阈限视觉对光线强度的最小可觉差是1/60对声音的是1/10嗅觉1/4味觉1/3二、感觉的分类
视觉
听觉
外部感觉
嗅觉
味觉压觉根据刺激
肤觉痛觉的来源分温觉
动觉
内部感觉
静觉(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觉)
三、知觉的分类(一)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分(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摸知觉等);(二)根据知觉的对象分(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三)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正确的知觉和错觉)四、知觉的心理特征(一)知觉的相对性知觉者的情况发生改变时,他对同样一个东西的知觉会与以前有所不同。如图(二)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对物体的知觉仍旧保持不变的趋势的不变性。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图)
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三)知觉的组织性:在心理学上,将由感觉转化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组织※格式塔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不能被分解为小的组成部分,知觉的基本单位就是知觉本身。格式塔心理学的信条就是:整体不同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结构的整体作用和产生知觉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2、接近或邻近原则。
3、相似原则。
4、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
5、连续性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贯性封闭性选择性人——柱子?有多少张脸?整体性图中有什么?下面将以很快的速度呈现图片,请看仔细,图片上有什么?发展体盲运动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对物的知觉1、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2、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3、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及方向的知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timeperception)也称为时间感(timesense),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借助中介(周期性现象;人造计时工具)对一段时间的知觉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对事物的态度(期待或回避)情绪(“欢乐恨时短,寂寞嫌时长”)空间知觉运动知觉一看就停---似动错觉错觉1、对物的错觉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实的知觉经验,称为错觉缪勒-莱尔错觉长短错觉平行线错觉楼上还是楼下?圆柱?方柱?2、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第三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的认识形式,具有以下两个特性:(一)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二)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反映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包括两层含义:
1.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2.人通过思维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关系概括性和间接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人对事物的概括性是思维的间接性的前提,人们通过抽象、概括,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的规律性联系,然后再依靠获得的概念、法则、理论,通过推理判断,对事物进行间接深入的反映,从而使人的认识更加深刻,可以推测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从反映内容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性;从反映的形式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应,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联系: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感觉:颜色鲜艳、芳香扑鼻知觉:鲜花非常美丽思维: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感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感知觉:思维:红卫兵、毛泽东、林彪、喊口号根据记忆推断出这是文革时期的照片。思维是对人脑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应。概括为交通工具如: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好人坏人都概括为“人”三、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发展和内容可以分为:(一)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进行的。(二)具体形象思维是指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通过对表象的联想与推理来进行的。尝试错误(三)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成人的思维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直观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成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三种思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下面这些都是什么人,见面后我们用什么称呼比较合适?抽象思惟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经验思维:指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是指人们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这种思维活动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关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三种思维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成人身上,上述三种思维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单独运用一种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极少。从思惟的发展来看,经历着从动作思惟到形象思惟,再到抽象思惟的过程。
由于素质、职业和训练状况不同,在某些人身上哪种思维占优势,并不表明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依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以分为发散思维:是指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或者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根据解决问题时是否有明确的逻辑步骤和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可分为:常规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四、思维和语言语言是一种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体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过程。(一)思维和语言的联系1.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人的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凭借语言为载体而实现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1)语言具有概括性;(2)语言具有物质性。2.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1.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意识形态而存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一定的物质形式和一定的概括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2.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而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3.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相关,但并非一一对应4.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第二节思维的过程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与分类三、抽象与概括四、具体化与系统化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贯串于人的整个思维过程之中,其它过程都是由其派生出来的主要环节。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活动。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和特征结合起来考虑的思维过程。分析分为过滤式分析和综合式分析。过滤式分析是通过尝试的方法对问题情境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淘汰无效方法,寻找有效方法。综合式分析是把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综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带有指向性。是思维分析的主要方法。操作题由16根火柴组成的5个正方形(图A),请移动其中3根火柴,使之成为4个正方形。思考
请用6根火柴构成每条边都等于1根火柴长度的4个等边三角形。二、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是思维过程。概括有两个层次:初级经验的概括和高级科学的概括。前者是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概括,后者是对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四、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应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即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第三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什么是解决问题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一、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二)明确问题(三)提出假设(四)检验假设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1.个体活动的积极性2.个体的态度3.个体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4.主体的知识经验(二)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从笼统、混乱、不确定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核心与关键,把握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症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迅速而准确地明确问题依赖于两个条件:1.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2.已有的知识经验(三)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推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假设的提出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测,而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和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并通过对丰富的感性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形成的。科学假设的提出,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性的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构想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四)检验假设假设是对解决问题方案的探索和设想,是否正确,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来检验。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检验,这是最根本和最可靠的手段;二是间接检验,即在头脑中,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利用思维对假设进行论证。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知识表征的方式即材料呈现的形式。举例: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0元买回来,再以900元卖出去。问:他赚了多少钱?
2cm2cm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例如,给被试分别呈现图中的A图或B图,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呈现B图比呈现A图,被试解决问题的难度要大一些。AB(二)原型启发
指因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其中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三)定势的影响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陆钦斯的量水实验(四)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式,这个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邓克提出的。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它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它用途。(五)动机和情绪状态不同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有不同的影响。就动机性质而言,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有社会价值,对人的推动力越大,活动效率越高。就动机强度而言,动机太弱,人的兴奋性过低,注意力易涣散,思维难于集中在问题上,生理、心理潜能很难发挥,活动效率低;动机太强,情绪紧张,思维混乱,注意范围窄,失误增多,欲速则不达,问题也难于解决。一般说来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解决问题有重要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镇静、愉悦、轻松的情绪有助于激发人的潜能,使问题顺利解决。高效率低低动机水平高简单任务难度适中的任务复杂任务(六)个性特征有良好个性特征的人,能克服困难迅速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许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七)无关信息的干扰看一下下面两个问题:
A.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
B.某城市有15%的人不把电话号码放人电话簿上,如果你从该城市的电话簿上随机抽取200个号码,问其中有多少人是不把电话号码放人号码簿上的?第五节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思维的品质(一)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二)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四)思维的逻辑性二、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它有四个特征:1.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突出的特征。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3.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4.灵感状态。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1.准备期:是创作活动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以及前人对同类问题的研究成果。2.酝酿期:是在积累一定时间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的时期。3.豁朗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个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所以又叫灵感期。4.验证期:是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3.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4.陶冶创造型人格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富于想象、捕捉机遇的能力;较强烈的进取心理和较高的抱负水平、自信心强、且能有效的进行自我激励;较强的独立性、从众行为少、有开拓革新精神、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勇敢、敢冒风险、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有献身精神、热情、勤奋;具有幽默感、审美感、浪漫、直率、感情开放;坚韧、顽强、目标明确、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梦者是一个女研究生,24岁,她说这个梦是“无缘无故”做的。“我被一个老太太追赶,很害怕。那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把剪子,想剪断我的线。我逃呀逃,但是老太太越追越近。忽然,我发现那老太太的剪子是竹子做的,于是我胆子大了。旁边有一个游泳池,我把老太太扔到游泳池里。后来,我又跳到游泳池里,想把老太太淹死,结果却发现,在游泳池水底下藏着一把真剪刀。原来老太太用的是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的计策,我中计了。我想逃,就吓醒了。”梦第四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二)想象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三)想象的意义(四)想象的种类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两个特征。形象性:表现在它处理的主要是直观生动的图形信息,而不是词和符号;新颖性:表现在它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新形象,这些新形象不同于个体亲身感知过的、简单再现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二、想象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表象作为加工材料。第二,要有运用智力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三、想象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高级认知开始萌芽的标志
2、想象是理解的基础
3、想象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如学习《悯农》,幼儿如果想象不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含义。就不能理解“谁知盘中餐……”
听《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时,幼儿可以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如冬天特别冷,冻得人很难受等)想象出小女孩在圣诞之夜的悲惨情景理解她并同情她。
3、想象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如,打针时,有的孩子一边卷衣袖,一边大声宣称:“我是解放军!我不怕打针!”。
二、想象的功能(一)预见功能
通过想象对事物进行超前反映。(二)补充功能
通过想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认识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三)代替功能
通过想象,使人的心理需要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四、想象的种类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一)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1.梦:梦是无意想象的典型形式。2.疾病引起的不随意想象3.药物引起的不随意想象(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画家画画作家创造小说建筑师设计楼房(三)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四)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以前没有的(五)幻想
是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与一般创造想象的不同点在于:
1.幻想不与目前行动直接联系,而是指向未来的活动,但它可以成为创造性活动的启迪和准备。
如科学幻想,表达人类对将来的种种创造性想象,它开阔了人们的思路,经过实践和探索,科学幻想有可能变为现实。2.幻想所创造的形象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表达个人的向往,而一般的创造想象是按某种任务要求去进行,它所创造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小说中的反面人物)。
幻想可以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两类。想象练习判断下列想象哪些是再造想象?哪些是创造想象?
1、科学家发明机器人2、人们根据科学家的描述在头脑中有了机器人的形象。看下面图想到什么?
第四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一个包括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身(内在的)与环境(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1.意识的性质意识是一种主观觉察意识的功能意识、觉察和注意日常的意识流12/13/2022126意识是主观觉察:在觉醒状态下对心理事件的主观觉知连续的思维、情感和知觉流包括自我意识觉察: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觉。
12/13/20221272.意识的功能监视监视自我和环境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潜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控制控制思维和行为控制开始和终止类似于工厂的质量检察员有效利用心理资源,起整合和调节作用。12/13/2022128二、无意识
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Freud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压抑、检察官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压抑愿望、恐惧记忆、情绪12/13/2022130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即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它的特点是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无意识(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包含着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以性欲为主。前意识则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前意识由那些不能立即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意识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此外,前意识还扮演“检查官”的作用,它不许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及使人产生焦虑的不良情感进入意识,而把它们压入潜意识当中,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四种: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人一生有1/3时间在睡眠中。睡眼中各阶段的脑电波形态图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
脑电波形态频率(cps)典型的意识状态Beta(β)13-24正常清醒的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Alpha(α)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Theta(θ)4-7轻度睡眠Delta(δ)2-4深度睡眠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人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脑电波为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的α波。
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θ(theta)波。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频率慢振幅极大的δ波为主。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
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
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在这四种时间长短里,人都表现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周期性波动。2.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
梦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每人每夜都做梦。
老子曰:智者无梦。
《易》曰:
“占事知来”
“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慢波睡眠时的梦:概念性强,内容涉及到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
快波睡眠时的梦:知觉性(特别是视知觉)较强,内容深动、古怪。睡眠剥夺两天后,很难集中注意力,会出现幻觉和错觉。
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实验证明)。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无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一定的途径泄露出来。
梦就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催眠(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
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
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
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第二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90)说:
注意是以清晰生动的形式,让数个同时可能的物体或思维序列之一占据心灵……它意味着,为了更有效地加工一些刺激,其他的要退缩出来。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一)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会不由自主地朝向被注意的对象。(二)无关运动的停止
指身体的其他运动会暂时停止。(三)生理运动的变化如血液循环、呼吸等。三、注意的功能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四、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一)过滤器理论模型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二)衰减理论模型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五、三种不同的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概念: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②人本身的状态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概念: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②对兴趣的依从性。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⑤对人格的依从性。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概念: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如果注意能长时间保持在有关对象上,说明注意是稳定的,否则就是不稳定的。注意的稳定性并不等于静止性,注意是有起伏现象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短时间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活动的完成。因此,注意的稳定性是说虽然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变化,但是活动的总方面始终不变。
注意的稳定性与人的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注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的。无关刺激对注意干扰作用决定于这些刺激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
2、注意的广度
或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其数量是很有限的。
用速示器做实验,让受试者注视速示器,主试者以1/10秒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或3-4个几何图形。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数量越多,说明他的注意范围越大。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几个不同的对象。它常表现在同时进行的两种以上有关的活动中。年级平均数超过0.5的%小学二年级0.583372小学五年级0.588488初中二年级0.608788高中二年级0.620192研究表明,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很低,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迅速提高,见下表: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很困难;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
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迅速。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愈符合于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迅速;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缓慢。第五章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概述情绪理论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情绪、情感的种类情绪:喜怒哀惧有原因
布什的表情1布什的表情2布什的表情3喜:布什总统上班第一天悲:“库尔克斯”号潜艇沉没之后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以人的需要为中介是一种内心体验表情是其外部表现能引起生理变化情绪表达方式情绪外显的行为符号多种途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和语气特定表情模拟:喜悦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鉴别认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表情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模仿习得的。经典研究:从背部拍摄了四名日本演员的动作,观察者看不到他们的脸部表情。让美国被试和日本被试分别观看这些片段,然后做多项选择测验,为每一情节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表达情绪的词语。结果:一些情绪类型,如害怕、悲伤和厌恶,能被所有的被试正确地识别出来。然而,其他一些身体语言,如俯身弯腰,在日本社会中被认为是害怕,而在其他地方则不这样认为。情绪的表达达尔文1872年《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对情绪的表达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表情可能的情绪表情可能的情绪脸红羞愧、羞怯尖叫、出汗痛苦身体接触友爱感毛发直立害怕、气愤紧握拳头生气耸肩顺从哭泣悲伤嘘声藐视皱眉生气、挫折发抖害怕、担心笑高兴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动物、人类均有。情感是感情反映的内容,是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仅人类有。如对亲人的爱,对敌人的恨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则无法表达。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动机功能放大内驱力提供的信号组织功能对记忆、行为的影响信号功能通过表情实现情绪理论早期生理学观点情绪的认知观点情绪的动机-分化观点早期生理学观点WilliamJames(1884):外周理论情绪发源于躯体体验,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不是因为害怕而哭,而是因为哭了才怕CarlLange(1885):James-Lange理论血液系统的作用二者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早期生理学观点Cannon(1927)andBard(1934)对James-Lange理论的两点批评自主反应慢脏器反应无情绪特异性Cannon-Bard理论(丘脑同时向皮层和躯体)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不足:忽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情绪的认知观点
-认知因素纳入对情绪发生的解释Schachter-Singer理论(1962):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过程起决定作用。实验:控制组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正确告知未告知错误告知反应相同情绪影响很大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Tomkins和Izard20C.60年代情绪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适应环境的独特作用。Tomkins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动力性(增力、减力)
--激动度(激动、平静)
--强度(强、弱)
--紧张度(紧张、轻松)情绪、情感的种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复合情绪:敌意、焦虑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强烈、爆发式、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反应。应激:出现以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PTSD
应激应激是一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