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学批判的研究_第1页
李泽厚美学批判的研究_第2页
李泽厚美学批判的研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泽厚美学批判的研究一、美学“为何〞及“怎样〞考虑生态问题现有关于生态现象及其问题的大多数议论,大体都离不开这样两点:一是从人类现实的生活动机出发,在肯定人类本身生存意志、维护人类生活利益的前提下,把“生态〞理解为人的直接生活压力,侧重强调“生态危机〞的社会严重性,从人的外部理论对象方面对生态领域进行社会学的考察;二是从“生态〞的纯天然属性及其原初完美性上,强调“生态危机〞的天然压力,强调天然环境的保卫立场——就像“动物保卫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生态现象归结为某个或某些物种的天然延续能力,进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保卫者〞姿势表示对于生态问题的“关心〞与“爱心〞。显然,在这样两种立场上,“生态〞仅仅被表述为一个客体对象的认识问题,人与“生态〞之间本质上还是那样是对立或分裂的:假如说,在前一种立场上,所谓“生态危机〞不外是人从自己的目的、意志出发构造的一种自我理论危机的话,那么,后一种立场所表达的,就是人作为天然的控制性存在对于天然的另一种形式的给予——就像人已习惯于在天然面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能动的主体〞一样,它所关心的仍然是人对天然世界的控制能力与统治欲望。因而,当我们试图以美学考虑方式积极参与生态领域的时候,“为何〞和“怎样〞考虑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便成了首先需要追问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什么意义上,美学之于生态领域各种详细问题的把握能力获得自己的思想独特性?美学的考虑如何能力真正有效地弥合一般生态观的分裂性矛盾,在理论上呈现出审美生态观的独特价值指向?在我看来,美学“为何〞和“怎样〞考虑生态问题,是确立审美生态观的合法性的理论前提。一方面,美学之思并非一般地迫于天然世界的外部压力,也非在审美形态学的意义上去理解生态存在的美学形式,而是根本源头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发展要求自己。在生态问题上,美学所持守的不是某种天然实质主义的诉求,它所表达的也不是基于某种天然合法性前提的价值目的,而是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诠释与肯定。另一方面,美学不是生态学,美学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卫主义者。美学之思不仅要考虑到天然自己的存在特性,更要强调审美的人类学着眼点,即能够从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中觉察、把握生命活动的审美指向,发现人与世界互相联络的内在审美方式。因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认识不同,审美生态观是在美学的维度上,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的,它所建构是一种生态领域的审美意识,而不是生态意识的美学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学“为何〞考虑生态现象及其问题,应该说,它同我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考虑需要联络在一起,是美学自己关于人与世界关系把握的现代延伸。由于毫无疑问,所谓“生态〞,无非指证了一种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关系境遇;现代社会中人所面对的众多生态问题,根本上也就是人所面对的人本身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虽然这种“关系〞不完全等同于建立在审美活动之上的一般审美/艺术关系,但它仍然具体表现出了人类审美关系的一般性质——人与世界在互相平等的沟通经过中的统一。当然,美学之所以在如今这个时候突出了对于“生态〞的考虑,同样有其现实原因,这就是自进入近代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攫取与改造“热情〞已经剧烈地毁坏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人与世界的对立,史无前例地把人们引入到一个分裂的生存之地——人不仅与天然、社会相分裂,而且与自己相分裂。我们所看到的生态毁坏现象,诸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资源干涸、臭氧层空洞、酸雨、生物濒危……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分裂性表现。因而,所谓“生态危机〞,根本上也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场分裂性危机。在现实层面上,生态现象、生态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美学的话题,恰是基于这样一种分裂的事实。不外,就像“生态环境保卫〞只能“保卫〞而不能复原、修复生态环境一样,在美学内部,审美生态观也不可能现实地复原人与世界关系的原始状态,不可能把理想的审美关系当作为人与世界关系的详细现实。事实上,美学的全部努力只在于审美地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合理前景,以理论的方式肯定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架构。至于说到美学“怎样〞考虑生态问题,其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立场或原则:首先,美学重要致力于从“非私利〞的立场考虑生态领域的复杂现象及其问题。美学对于生态问题的深思,并非为了实际地谋求人本身的现实生活知足,也不是侧重表达人解脱现实危机的理论寻求,而是努力将思想触角伸向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方面,从人类活动、天然运动、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中寻找生态存在的美学诠释及其审美规律。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审美之维上,生态存在应该被自发地视为一个人与天然、社会的分享价值体系,超越了一般人性动机和生存需要的利益范围。在这一原则下,美学对于生态现象及其问题的考虑,其所寻求的就不是某种单一的人性利益或单纯为着肯定人的本身存在价值,也不是某种天然世界的原生形态,而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关系价值——人与世界的互相沟通与互相确认;美学的表达和理解,指向了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在共同的价值体系同守护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其次,在美学之思中,生态存在及其各种详细问题乃是一个“非技术性〞的对象。也就是说,在美学范围内,所谓“生态〞既不该被当作技术理论的改造或修复对象与经过,也不能被划归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范畴——就像如今绝大多数人所高兴地想象的那样,“生态保卫〞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新的经济增加点〞。在审美之维上,生态现象始终具体表现出着人与天然、人与社会以及人本身内与外、灵与肉关系的整体协调实质,因此审美生态观所寻求的,就是一种超出主客分界、更具自动沟通性的内在感受和体验能力,亦即在超出一般技术理论的层面上强化人与世界的互相领会与精神沟通,而不是在主客对立中张扬人对世界的“技术理论的胜利〞。虽然在现实中,人们经常把生态现象及其问题简化为一种技术性的对象和经过,但在美学之思中,“生态〞却不可能只是纯技术范围的事实。第三,在美学之思中,一切生态存在以及与之相应的任何问题,都应当被放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中去理解和把握。正像我们前面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人所面临的“生态毁坏〞,归根结底是一种人与世界关系之整体性存在实质的毁坏。这种毁坏,不仅仅仅是人对天然无节制的开发和占领所造成的外部天然力的毁坏,更是一种内在性的丧失,并具体表现出为人、天然、社会之间的构造性分裂和价值对立。因而,在生态存在及其众多相关问题领域,美学考虑的重要还不是那些物理或生物性的“生态〞事实,而是外部天然力毁坏背后所具体表现出的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失衡的价值状态。美学所侧重的,是在人力与天然、感性与理性、占领与守护等关系方面,深刻地揭示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平衡性体系的现实意义及其和谐发展前景,揭示“生态可连续性〞在这一发展前景中的定位,进而将生态问题提升到特定价值层面来加以阐释。应该说,在这样的立场或原则上,我们才可能真正构成对于“生态〞的有效美学审视,生态审美观才可能呈现美学之思的特殊性,并真正有效地弥合一般生态观的分裂性矛盾。二、生态问题的美学审视主题海德格尔曾经指出,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把天然“功能化〞为能量的提供者,成了人类最夺目的寻求之一。在他看来,对能量的获得和供给所抱有的各种忧虑,以决定性的方式规定了人与天然的关系,天然成为宏大的能量仓库,“成为现代技术和工业的唯一宏大的加油站和能源〞,“持久而慌忙地寻求能量贮备,研究、加工和控制新的能量担负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天然的关系:天然成为单纯的能量提供者〞。①这里,海德格尔实际上已经揭示出了人与世界关系性质的根本变异:人不再是那个与天然融合一体、共生共荣的存在者;世界在人之外,人成了一个“超拔者〞、一个与世界相对的行动主体;世界对人已不再具有那种亲密的伙伴关系、崇拜关系或崇敬关系,“如今,一切存在者或者是作为对象的现实的东西,或者是作为对象化的活动者〔在对象化中,对象的对象性得以构成〕〞,“主体自为地是主体。意识的实质是自我意识〞,“人进入了对抗。世界成为对象。在这种对一切存在者对抗的对象化中,那种首先必需受前置和建立所支配的东西,即地球,进入了人的设置和讨论的中心。地球自己只能显示为进攻的对象,进攻作为人的意志中的无条件的对象化而建立起来。天然四处表现为技术的对象〞。②从海德格尔的这一揭示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技术领域的不断转换,技术力量在人的生活理论中急剧扩张,而人对于自己作为“主体〞的身份也越来越“自负〞。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统一实质、整体性,在这种日益增加的“自负〞面前变得越来越软弱松弛。人与世界关系的分裂,以主客对立形式出如今人对天然的开发、占领和控制经过中,以至出如今人对世界的“保卫〞之中。所谓世界的“对象化〞,成为一种人凭仗技术方式掌控一切外部事实的详细形式;所谓“主体性〞,则不外是人使“世界成为对象〞的自设根据。就这一点来看,人与世界关系的非美学实质已经很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和谐秩序的丧失,决定了人的生存意志及其基本知足的孤立性和封闭性,决定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功能化效果——天然、社会,以至人的精神存在,只是处在一种人的技术理论“对象〞位置上。恰是在这种“功能化关系〞中,由人与世界关系的统一沟通所生成的整体生命意识被掩蔽了,人的生存活动被简化为一种功能意义上的日常生活经过、一种物质性的事实。显然,一切生态现象恰是在这样一个经过中成了“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从这一分裂对立的现实中,从新确认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本位,从新确立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内在实质,进而在生态存在领域内构成一种从新整合人与世界关系的力量。换句话说,在生态问题上,美学审视的主题在于一种有效的“确立〞: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确立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作为构成有效的审美生态观的最基本理论形式,这种“确立〞重要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根本上表达了对于生命存在的整体价值肯定。任何对于这种整体性关系的分裂,无疑都是对于生命存在的背弃与失敬。因此,在美学对于生态存在及其现实问题的审视经过中,怎样恢复和强化人对生命存在、生命活动的虔敬态度,怎样以一种心灵内在的深刻信仰方式来面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生命实质,就是一个关键。没有对生命自己的热情,没有对生命发展的精神寻思,也就没有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把握基点。这种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要求克制人的自大的“主体〞意志,自发地将生命存在肯定为人、天然、社会的分享价值,在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方面寻求一种特定的平衡。一句话,美学所要求的,是在生态领域内实现人与天然、社会的整体生命感及其价值,把人本身的存在放在同世界关系的和谐经过之中,而不是以人的存在意志驾御整个世界的生命存在与发展规律。而这一点,也正符合了美学自己的价值寻求特性,由于整个美学的思想归宿就在于通过对人的特定生命现象的诠释,将生存目的从一般意志的运动领域中区别出来,使生命自己在感性的自在活动中得到澄明。第二,对天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领。人与世界关系整体性的毁坏,根本源头于人对天然、社会,乃至于人本身外部活动的直接占领。在生态领域里,全部问题的症结点,就在于人在寻求生存的物质前提和知足经过中,失去了人自己对于世界的内在感受能力,放弃了对于世界生命的心灵自发。尤其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过中,技术理论以其“无所不能〞的扩张假相,不仅一步一步地取消了人对于天然存在的感受活动,同时也一步一步地强化了物质占领能力对心灵感受实质的异化:当人们越来越沉缅于技术理论的宏大控制规模及其物质胜利结果的时候,人对天然存在的想象也就越来越异变为对于人与技术理论关系的想象;在人的占领知足中,天然存在被当作技术理论的占领对象,而不是与人类共存共生的关系经过。因而,美学之把握生态现象及其问题,应侧重强调人对天然存在的生命感受性,强调这种感受经过的超出实质——超出一般物质活动的占领关系,超出天然存在的“对象化〞形式,进而张扬人以内在生命感受方式同天然存在互相联络的必定性。在这一点上,美学的旨趣显然不在于“天然的人化〞,而是“天然的感受化〞,即肯定非占领的天然感受经过的生命属性,进而在天然的美学价值层面肯定全部生态现象的审美实质。第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的名义实行对外改造。人类曾经有过的骄傲,就是在技术能力的无限扩张经过中,以“创造〞的名义对“对象化〞世界实行了“属人〞的改造。以至,崇尚“理论〞的美学在解释人与世界关系的时候,也同样以“对象化〞方式肯定了这种“伟大的创造〞价值。而如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现实,终于让人看到了以“创造〞方式所实现的人对世界的改造,是怎样割裂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完好意义,又怎样把人引向了一个日益恶化的自我生存之境。由此,美学在从新确立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本位、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内在实质的经过中,首先应该重点反思这种“创造〞的前景,揭示这种“创造〞在生态改变经过中的负面性,进而把人引入一个“向内〞的价值建构经过。这里,所谓“向内〞,重要是指生命活动指向不是朝外扩张的,而是内在充盈的,是一种人的生命与天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沟通与化合。在这个人与世界的整体统一中,人不再是一个英勇却又孤立的“创造主体〞,而是直接参加到大化流行的世界生命行程之中,与天然、社会分享生命的欢乐感受。只要这样,美学之于生态现象及其问题的诠释,才有可能独立于一般认识体系之外,产生它自己特殊的力量,并获得特殊的意义。能够以为,在这种美学的“确立〞内容中,凸现的是一种尊敬态度:不仅尊敬天然,尊敬社会,而且尊敬人自己的存在;不仅尊敬人的利益,而且尊敬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利益。这种尊敬态度,归结到一点,就是充足肯定了人与世界之间的亲和性。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全部思想意图,就在于张扬这种“亲和〞的人与世界关系建构。三、“亲和〞作为审美生态观的核心“亲和〞作为审美生态观的核心,详细具体表现出了美学对于生态现象及其众多现实问题的把握要求。有名生态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何塞·卢岑贝格在〔天然不可改进〕中的一个看法,应该对我们大有启发。在这本书中,卢岑贝格提出“该亚定则〞以纠正那些毛病的世界观、环境观,强调指出:“我们所寓居的这颗星球,在宇宙空朦辽远的地平线上显得何其渺小,如今也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从新审视它。我们如今认识到,生命的演化经过实际上是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它并不仅仅仅是生命体互相之间生存竞争的经过,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的星球——该亚构成了本身生机勃勃、顺应天然的完好体系。它与我们这个星系中已经死亡、静若顽石的其他行星完全不同,它远离统计学和化学意义上的平衡状况,确切地说,它是一个生命〞。很显然,卢岑贝格提出的这条“该亚定则〞,其实正揭示了一种崭新的生态观——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该亚〔gaea〕被视为人类的祖先;好像热爱与尊奉该亚一般热爱、尊奉人类生活的地球,就是要求人类视地球为伟大的生命之神、无限美丽可爱且赋予人类以活泼踊跃生命的有机体,给予虔敬的关心和爱惜保护——这既是为了保证地球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样也是为了人类本身生命发展的持久前景。③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崭新的美学。它要求人类以亲近生命的方式,亲近地对待女神般美丽而充斥生命活力的地球,在关注、尊敬与热爱地球的经过中,倾情表达对于人与世界一体的生命存在的关注、尊敬与热爱。这种美学,在视生命为神圣存在的同时,把人从新引入了一个同世界相亲相和的价值体验领域。天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各种外部存在形式,不再作为人的技术理论对象而外在于人的生命感受,而是构成为人的生命体验与关心的内容;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某种“对象性〞的存在,而成为一种“亲和性〞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生态领域内,美学的基本目的就在于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样的审美生态观,一方面是一种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人对本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建立在生命体悟经过之上的美学价值论。第一,在美学认识上,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重在把“生态〞理解为人与世界的特定关系形式,强调人对天然、社会以及人本身外部存在形式的审美肯定。不外,与一般天然审美方式有所区其余是,审美生态观并不是从外在的观察、审度立场上肯定天然所具有的美学形式,也不把天然审美的经过当作为一个“主体〞的精神外射活动——在这种“外射〞中,“天然〞仍然是在主客二分、被“对象化〞的意义上成为美学认识对象的,它只是“主体理论〞的产品,因此“主体〞精神外射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以取消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整体性为代价的“主体〞权利的自我肯定。而审美生态观之成为一种新型的美学认识,在于它强调了天然、社会以及人本身各种外部存在形式的内在意义,主张“和〞而不是“分〞,主张“整体性〞而不是“对象化〞。换句话说,审美生态观之“亲和〞要求,是从人与世界关系本有的内在一体性上来看待天然、社会以及人本身各种外部存在形式的性质。就此而言,在生态领域内,美学的认识指向,是人与世界在互相内倾经过中坚持互相的和谐与肯定:人的存在并不以“对象化〞世界为前提,世界的意义也不是建立在人这个“主体〞的理论意志之上。只要这样,在生态领域里,美学才有可能区别于一般生态论,实现自己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审美生态观才有可能超出一般伦理生态观,成为现时代人类的特殊意识。第二,在美学价值论层面,审美生态观所寻求的,是实现一种人与世界之间互相的“亲和感〞。这表示清楚,在美学视野里,一切生态现象及其存在都鲜明地呈现了特定的情感意味。面对生态领域的一切,人不是抱着某种理论的意志,而是好像热爱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