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生态学、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生态学、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生态学、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生态学、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生态学、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生态学、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第五节生态学(江南博哥)1[单选题]图6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率不足10%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和食草动物构成群落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图中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分别是36629千焦/米2/年、2491千焦/米2/年、200千焦/米2/年,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91÷36629=6.8%,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餐传递效率为200÷2491=8%,A正确。此水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食肉动物包括多个物种,形成多个种群,而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群落为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该生态系统除了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外还有微生物等,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同时进行,不可分割,D错误。2[单选题]图7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不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图中甲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说明甲是生产者.为绿色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甲、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丁最可能是分解者,A正确。图中箭头表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初级消费者,两者种间的关系需要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调节,C错误。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可以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D正确。3[单选题]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4[单选题]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B.估算某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C.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则实际调查数据会偏小D.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样方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A项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而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通过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B项错误,D项正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项错误。5[单选题]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种间关系包括: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题干可知,所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选C。6[单选题]对某地区新引进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种群增长率一直大于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错误。从数据看出,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由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C正确。第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群中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7[单选题]图4表示生态系统中某生物的代谢过程,正确的是()。A.能进行①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能进行②或者④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各种生物都能通过过程②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过程②和④不能在生物体的同一细胞内进行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由图可知,过程①是光合作用,过程②是有氧呼吸,过程③是化能合成作用,过程④是无氧呼吸。A项,能进行①或者③过程的生物的同化类型都是自养型,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故正确;B项,②表示有氧呼吸,④表示无氧呼吸,生长者中的绿色植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且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错误;C项,厌氧型生物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故错误;D项,②和④过程可以发生在同一细胞,如酵母菌细胞,是兼氧异养型生物,故错误。8[单选题]下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辅助珍稀动植物繁殖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A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A正确。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目的是满足后代的需要,B正确。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C正确。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而不是禁止,D不符合,因此答案选D。9[单选题]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ABCD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蓝藻为原核生物,也属于生产者,但原核生物不全为生产者,如乳酸菌为分解者,根瘤菌为消费者。10[单选题]对某池塘中的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进行研究,分析它们消化道内食物残渣组成以及体内某种主要污染物含量.结果见下表。关于这五种生物营养关系的表述最合理的是()A.丙→戊→丁→乙→甲B.甲→乙→丁→戊_→丙C.D.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污染物含量的多少以及消化道内食物残渣组成可判断出其捕食关系。丙以小球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丙被戊和乙所食,戊又被丁和乙所食。根据生物富集原理,污染物会随着食物链不断累积.其中甲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高,属于最高级消费者,其主要食物是丁。丁与乙体内污染物含量相近.不存在明显的捕食关系。故能正确表现这五种生物营养关系的是C选项。11[单选题]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C.群落中的食物链减少,群落的结构逐渐简单化D.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消失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从无到有属于初生演替,从有到多属于次生演替,本题中弃耕农田演替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会逐渐被另一个优势群落代替,B项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结构越来越复杂,食物链增多,C项错误;森林群落形成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是不会消失,D项错误。12[单选题]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3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昆虫的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项,该昆虫的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B项,图中长翅和短翅个体数多,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错误;C项,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机环境进行着相互选择,正确;D项,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正确。13[单选题]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由题干知,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海底火山喷发后,原始的环境,是初生演替。A项正确。人类的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项正确。本调查环境是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项错误。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增加的过程,D项正确。14[单选题]有关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松林的马尾松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强弱、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森林生态系统中,由于光照等影响,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A项正确。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项正确。马尾松高低错落有致与个体发育的差异性有关,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同一生态系统中,地形的不同,使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15[单选题]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30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15和260,平均值238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212和256,平均值l63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10、240和250,平均值233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细菌数时,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才能使实验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所以A、B排除。C选项虽然涂布了3个平板,但是一个平板的细菌数与其他两个相差悬殊,说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这个错误的数据便不能采用。只有D选项是正确的。16[单选题]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即合欢树一羚羊一野狗,A正确;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故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B正确;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因此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C错误;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D正确。17[单选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的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所以这种专以大象粪为食的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是单向传递不循环的,D错误。故选C。18[单选题]下图表示一草原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与牧草数量的关系。土壤中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是()A.消费者排泄量增加B.牧草的根增加C.分解者数量增加D.牧草枯死量增加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土壤中硝酸盐被牧草吸收,所以牧草的根增加是硝酸盐含量下降的原因。19[单选题]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我国目前有2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海阳市小孩儿口湿地公园是其中之一。以下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的是()。A.湿地是在多水和过湿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B.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C.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D.沼泽是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湿地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此基本上整年都很热,同时生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种类也繁多,是地球环境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故本题选C。20[单选题]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环境条件,K值一定不变B.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群落数量的最大值C.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环境有关,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故A、B、D三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21[单选题]不会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的是()。A.水葫芦在滇池大量滋生B.捕捞产卵后的大马哈鱼C.在河中电鱼D.向河流排污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水葫芦的大量生长使水中的其他生物见不到阳光,同时水葫芦在水中需要呼吸,会与水中其他的生物争夺氧气,导致其他生物缺氧死亡,从而破坏整个滇池的生态平衡。电鱼是违法行为,会对渔业造成毁灭性伤害。向河水排污,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破坏生物多样性。大马哈鱼产卵后不久便会死亡,因此适量捕捞产卵后的大马哈鱼不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影响。22[单选题]对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水中植物垂直分层、高山上植物垂直分层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分别是()。A.光、光、温度B.光、光、光C.温度、水、温度D.温度、温度、水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导致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光的分布不均。高山上不同海拔的温度不同,高山上植物的垂直分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温度。故本题选A。23[单选题]如果自然生长的生物种群增长率为0,可能出现()。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B.种群数量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C.种群数量会因有毒废物的积累而减少D.种群数量接近K值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自然生长的生物种群呈“S”型增长,其在两个位置会出现增长率为0的情况,一是在起始点,二是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增加也不减少。故本题选D。24[单选题]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B.狼同化的能量可表示为C=f+i+lC.若一段时间内草原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

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106

kJD.食物链中处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分解者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项错误。c可以表示狼同化的能量,l的能量中包括狼粪便中的能量,这一部分不属于狼的同化量,故C小于f+i+l,B项错误。若一段时间内草原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1×106)kJ=×106kJ,C项正确。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D项错误。故本题选C。25[单选题]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流入兔的能量去向不包括()。A.通过兔的粪便排出最终被分解者利用B.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D.供草合成有机物利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流人兔的能量指免的摄入量,其主要有两个去向,即粪便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和同化量。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供草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草自身固定的太阳能。故本题选D。26[单选题]出国旅行是现在人们热衷的旅游项目。人们入境前需要接受海关的检验、检疫,植物、动物及其制品都不允许随意进入国境,其主要原因是()。A.关税保护B.预防外来物种的入侵C.防止走私D.保护他国物种的多样性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形成威胁,导致生态被破坏,群落结构异常,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引发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崩溃。人们入境前需要接受海关的检验、检疫,植物、动物及其制品都不允许随意进入国境内,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外来物种的入侵。27[单选题]两只雄性大羚羊为争夺一只雌性大羚羊发生激烈斗争。这一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攻击行为C.节律行为D.繁殖行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防御行为指动物通过保护色、警戒色(如黄蜂的条纹体色警告捕食者)、拟态、假死(如甲虫、蜘蛛等利用捕食者只进食活猎物的特点,借假死逃遁)、断尾、恐吓(如臭鼬被追赶时不断放出臭液)、喷洒墨汁等来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A项不符合题意。攻击行为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而相互攻击和争斗的行为。它的特点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B项符合题意。节律行为指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包括日节律(如公鸡报晓,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夜晚活动)、月节律(如灵长类雌性动物的月经周期)、年节律(如动物的迁徙、繁殖,鸟类换羽,兽类换毛)。C项不符合题意。繁殖行为指动物产生与培育下一代的行为,主要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对后代的抚育等。D项不符合题意。28[单选题]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流入兔的能量去向不包括()。A.通过兔的粪便排出最终被分解者利用B.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D.供草合成有机物利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流入兔的能量指免的摄入量,其主要有两个去向,即粪便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和同化量。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供草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草自身固定的太阳能。故本题选D。29[单选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它能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A、B两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将丧失,D项正确。30[单选题]同一草原上的羊与牛,狼与羊,人体中的蛔虫与人,双歧杆菌与人,这四种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同一草原上的羊与牛都以草为食,二者为竞争关系。狼以羊为食,狼和羊为捕食关系。人体内的蛔虫可使人体患病,以人体为寄主,蛔虫与人为寄生关系。双歧杆菌是一种肠道益生菌,与人互利共生。故本题选A。31[单选题]近年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中的CO2增多B.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人海洋C.树木的大量砍伐D.海洋石油的开采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赤潮主要是由城市排放的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水域引起的,是一种水质恶化和生物死亡的现象。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后释放出N、P等元素,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一些藻类大量繁殖。32[简答题]下表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测量结果(单位是J/hm2·a),其中食物链仅为“植物→田鼠→鼬。据表回答:(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____________J/hm2。a。(3分)(2)从田鼠到鼬的能力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3分)(3)田鼠获得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__J/hm2.a,其余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__形式散失。(6分)(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50只田鼠,标记放回;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20只,该种群密度为一只/hm2。(3分)参考解析:(1)2.45×1011(2)3%(3)3.5×107;热能(4)100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太阳能。(2)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100%=3%。(3)田鼠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同化量-呼吸量=7.50×108-7.15×108=3.5×107(J/hm2.a);大部分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理论公式为N=M×m/n,其中标记个体为M,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为m。m知识补充: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33[简答题]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示意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请据图回答:(1)图一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伯劳鸟与袋鼬之问的种问关系为__________。(6分)(2)图二中,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可用__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应__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若从c、e、g、h、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__________。(6分)(3)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3分)参考解析:(1)11;捕食与竞争(2)9;小于;c+e+g+h+i(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为止,分析图一可知,蜥蜴的天敌有3个,其食物来源为蜘蛛,植物到蜘蛛有两条食物链,因此经过蜘蛛和蜥蜴共2x3=6(条)食物链,知更鸟的天敌有两个,因此经过蜘蛛和知更鸟的食物链共有2×2=4(条)食物链,经过蜜雀的食物链只有1条,可以得出食物链共11条。伯劳鸟和袋鼬都以知更鸟为食物,但袋鼬可以捕食伯劳鸟,因此二者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2)粪便中的能量等于摄人量减去同化量(即摄入后未被同化量),为图中的g;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能量不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因此小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根据题意,a=b+c,b=d+e,d=f+9,f=i+h,因此a=c+e+g+h+i。(3)根据题意,材料中涉及的信息为化学信息,可以调节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4[简答题]下图a为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b为放养在其中的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该系统中的鱼和蚕属于__________。(2)在图b中,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型,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其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其原因是__________。(3)建立此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____,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其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力的方向。(4)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多,人的作用比较突出,因此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较弱。参考解析:(1)消费者(2)增长;种群增长率最大(3)实现物质循环再生(4)抵抗力解析:(1)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鱼和蚕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消费者。(2)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其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其原因是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以使种群能以最大速度持续增长。(3)建立此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其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4)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多,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35[简答题]“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野生东北虎保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我国,东北虎的致危因素主要有非法猎杀、栖息地的丧失与破坏、猎物的缺少等。(1)图甲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其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该食物网再加上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6分)(2)东北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其领域里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猎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繁衍,因为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特点。(3分)(3)图乙是能量流经东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东北虎的摄入量,B表示东北虎的同化量。那么D、E依次表示东北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东北地区保存有大面积森林,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__,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仍有希望。(2分)参考解析:【答案】(1)4;东北虎、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逐级递减(3)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4)K值(或环境容纳量)解析:(1)该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其中次级消费者有东北虎和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东北虎位于最高营养级,获取的能量少,说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3)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路有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4)改善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K值。36[简答题]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3分)(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6分)(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6分)参考解析:【答案】

(2)捕食;消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知识。(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逐级递减,所以就应该是戊一乙和丙一甲一丁。(2)甲以乙为食,为捕食关系。戊在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其他生物乙、丙、甲、丁为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主要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C、H、O、N、P、S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流动。37[简答题]某岛屿上的居民与该岛上的草、羊、兔和狐构成的食物网如图8。由于居民大量猎杀狐,导致其濒临灭绝,使兔的数量大量增加,随后由于兔瘟热病毒引起的兔疫使兔的数量大量减少。(1)食物网中,草的能量通过_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人,人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_。(2)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3)大量捕杀狐会导致兔的种内斗争_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参考解析:(1)4;第三、第四营养级(2)竞争和捕食;寄生(3)增强解析:(1)食物网中共计4条食物链,均可以将草的能量传递给人。人在这些食物链中可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2)人与狐都以羊、兔为食,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人以狐为食,故存在捕食关系。(3)大量捕杀狐,会使狐的数量下降,兔的天敌减少,兔的数量增加,进而种内斗争增强。38[简答题]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3分)(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6分)(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6分)参考解析:(1)(2)捕食;消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知识。(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逐级递减,所以应该是

(2)甲以乙为食,为捕食关系。戊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其他生物乙、丙、甲、丁为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主要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C、H、O、N、P、S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流动。39[简答题]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玉米、鸡、猪、人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从__________开始。(3分)(2)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鸡和玉米之间是关系。(4分)(3)此生态系统一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写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__________。(6分)(4)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__________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2分)参考解析:(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2)生产者;捕食(3)3:玉米一人(4)食物链【解析】(1)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对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没有了生产者,也就没有了能量,消费者、分解者就不能获得有机物和氧气,因此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生产者。鸡吃玉米,因此鸡和玉米之间是捕食关系。(3)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玉米一人;玉米一猪一人;玉米一鸡一人;一共有3条食物链。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因此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的,即:玉米一人。(4)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40[简答题]图9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问题:(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以种群之间的_______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其中不包括_______。(6分)(2)本食物网中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6分)(3)庚从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_______(填“能”或者“不能”)循环利用。(3分)参考解析:(1)捕食;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乙和丙;丁和戊(3)不能(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以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其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图示食物网中,乙和丙、丁和戊都以甲为食;同时丙以乙为食,戊以丁为食。(3)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并且不可循环利用。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其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41[简答题]下图是食物网简图,分析并简要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蛇是_______消费者,鹰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有_______营养级。(2)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关系。图中所列生物种类再加上一_______,就构成了一个群落。(3)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的绿色植物为_______千克。参考解析:(1)三级;第三、第四、第五(2)竞争;分解者(3)125解析:(1)在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蛇占第四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鹰在三条食物链中所占的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2)图中兔和蚱蜢都以绿色植物为食物,二者是竞争关系。图中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分解者,就构成了一个群落。(3)分析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消耗绿色植物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需要消耗的绿色植物的量为1÷20%÷20%÷20%=125(千克)。42[简答题]“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如下: 一、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1.呈现问题: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来自光合作用,因此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光舍作用的速率,应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要求学生思考:对此问题,你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2.分析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光合速率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过程,思考影响光合速率的大小的因素。 3.解决问题:如何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温度、矿质营养等方面去提高光合速率?要求学生思考:对此问题,你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若要从光照方面去提高光合速率,要考虑哪些因素?采取什么措施? 二、提高栽培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 1.呈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农业生产中,要提高栽培作物的产量,应该怎么做? 2.调查研究(1)调查对象:设施农业。(2)调查内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3)调查方法:网上查询资料或实地调查询问。(4)调查人员:以5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 3.汇报结果分析讨论: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什么进步?问题:(1)简要分析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2)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教师设计了不同的问题。简要分析提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参考解析:(1)①在选取教学内容上,教师注意到了不同学习内容的处理。如“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是由师生共同讨论、探索完成的,“提高栽培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是通过安排学生课内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因此能将教学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张弛相宜,使该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进行。②该教学贯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融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呈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一主线不断深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将之前学到的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学以致用,这一过程也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2)①提问应明确问题的重点,语言简明易懂,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材料中,该教师以通俗的语言进行提问,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设计。②提问应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进程进行提问,把握提问时机。材料中,“你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问题的关键是光合速率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温度、矿质营养等方面去提高光合速率”等问题,是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提出的,能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③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材料中,对“问题的关键是光合速率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问题,教师能给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探究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理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出合理的回应。对于答对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激励其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第七节生物科学探究及生物学科发展1[单选题]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②③⑦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D.①②③⑥⑦⑧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部分。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的物质有:(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血浆蛋白等;(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代谢物:CO2、水分、尿素等。故符合条件的有②③⑦,选B。2[单选题]高中生物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属于()。A.基础理论研究B.应用性研究C.开发性研究D.比较性研究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科研的类型。应用性研究着重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性研究设计教具、学具制作,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等。3[单选题]莱阳市是“恐龙之乡”。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就是在莱阳市的金岗口发掘的。下面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C.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和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D.与鸟类化石相比,恐龙的化石出现在较早的地层中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和鸟类的化石相比.恐龙化石出现在较早的地层中.证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可见B项符合题意。4[单选题]下列生物学研究中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A.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色素B.用18O标记H2O和CO2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D.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确认基因突变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用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法是利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扩散速度不同,以分离叶绿体色素,A项错误。用18O标记H2O证明释放的氧气来自水,用14C标记CO2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项错误。鼠的体积较大,活动范围广,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用显微镜只能观察染色体结构,需要用电镜才能确认基因突变位点,D项错误。5[单选题]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B.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减退C.艾滋病毒主要通过唾液、食物传播D.“鸡尾酒疗法”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有效方法之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的一种,病原体是HIV病毒,一种RNA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减退,A项、B项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等。C项错误。“鸡尾酒疗法”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D项正确。6[单选题]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3种氨基酸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质的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B.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C.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出来D.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水母发光蛋白基因决定着发光蛋白的形成,故转基因是否成功,可通过以发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即导入的目的基因是否得以表达。故选C。7[单选题]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乳腺细胞比乳腺癌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B.细胞核移植主要在同种动物、同种组织的细胞之间进行C.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有限的D.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含维生素、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乳腺癌细胞的分裂能力比乳腺细胞强,所以乳腺癌细胞比乳腺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A错误;细胞核移植发生在同种或异种生物的细胞之间,B错误;由于胚胎分割形成的多个胚胎中遗传物质少,营养物质少,成功的可能性低,所以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有限,C正确;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维生素、激素起调节作用,不是能源物质,D错误。8[单选题]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获取某种B淋巴细胞之前,无需给实验动物注射相应的抗原B.只要将动物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放在同一培养基中培养,就能得到杂交瘤细胞C.只要将杂交瘤细胞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就能够得到产生单一抗体的细胞群D.与常规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首先要给实验动物注射抗原,以获取相应的B淋巴细胞。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以获得杂交瘤细胞。最后需经专一抗体检验,筛选出特定杂交瘤细胞,才能获取能产生单一抗体的细胞群。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9[单选题]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不仅限制甜昧食品,米饭和馒头等主食也都需定量摄取,原因是()A.糖尿病人的消化功能不好B.糖尿病人的吸收功能不好C.米饭和馒头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D.米饭、馒头中的淀粉等经消化也能分解转变成葡萄糖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糖尿病病人主要是血糖浓度太高。限制甜味食品、米饭和馒头等主食是因为米饭、馒头中的淀粉含量高,可经人体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造成血糖浓度过高。10[单选题]糖尿病人血液中的含糖指数远高于常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常人也有尿糖B.血糖含量指葡萄糖在血液中的含量C.糖尿病人不能吃甜D.糖尿病人应控制淀粉摄入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正常人尿液中可有微量葡萄糖,尿糖排出量<2.8mmol/24h,用普通定性方法检查为阴性。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一般是指葡萄糖尿,偶见乳糖尿、戊糖尿、半乳糖尿等。A项正确。血糖含量指葡萄糖在血液中的含量,B项正确。糖尿病人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但可以食用适量的木糖醇。木糖醇在体内的新陈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参与,促使正常人血糖升高的幅度和速度都低于葡萄糖和蔗糖,因此木糖醇是糖尿病人较安全的甜味剂。C项错误。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会增加血糖的浓度,糖尿病人应控制淀粉的摄入,D项正确。11[单选题]用样方法调查生长在狭长草地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正确做法是()。A.计数该草地上蒲公英的全部个体数目B.选择蒲公英生长茂盛处取样C.设置1平方米样方若干,分别计数,取平均值D.采用五点取样法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所以用样方法调查生长在狭长草地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并不是计数该草地上蒲公英的全部个体数目,A项错误,C项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不应选择茂盛处而避开稀疏处,B项错误。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但五点取样不适合狭长草地,应选用等距离取样法,D项错误。12[单选题]图4表示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实验小鼠注射的甲是能与抗人体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B.利用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和电激等方法均可诱导细胞融合获得乙C.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细胞均能增殖,未融合细胞均不能增殖D.丙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后可获得能大量分泌所需抗体的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注射甲后,小鼠产生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则甲是能与抗人体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A项正确。利用聚乙二醇(化学法)、灭活的病毒(生物法)和电激(物理法)等方法可诱导细胞融合获得杂种细胞,B项正确。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和未融合的细胞均不能生长,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能生长,C项错误。杂交瘤细胞经过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并经单一抗体检测后,培养出的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制备单克隆抗体,D项正确。13[单选题]下列实验中没有设置对照实验的是()。A.温特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C.萨顿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艾弗里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温特的实验设置了两组,一组是经尖端处理的琼脂块,一组是没有被尖端处理的琼脂块。没有被尖端处理的琼脂块的一组是对照组,属于空白对照,A项不符合题意。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是分别用“0标记的水和二氧化碳培养植物,实验中用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中的氧作为对照实验,B项不符合题意。艾弗里的实验是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几种成分之间相互对照,D项不符合题意。萨顿的假说是基于对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观察,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得出结论,应用的是类比推理法,并没有设置对照实验来验证,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是摩尔根通过实验找到的,故本题选C。14[单选题]美国著名医学杂志《梅奥诊所学报》刊文称,即使在保持能量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糖食物仍然较其他食物更容易引发Ⅱ型糖尿病。下列有关糖尿病和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B.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血糖,间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近些年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健康有关D.肝细胞、脂肪细胞、胰岛A细胞膜上均分布有胰岛素的受体分子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血糖水平可以直接调节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对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A项正确。胰岛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项错误。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健康有关,C项正确。胰岛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肝细胞、脂肪细胞、胰岛A细胞膜上均分布有胰岛素的受体分子,D项正确。故本题选B。15[单选题]当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时,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A.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C.人体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D.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当人处在寒冷的环境中时,为维持体温机体会做出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增加机体的产热,以补充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失的热量。如骨骼肌、肝脏等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同时,身体也会做出一系列减少散热的反应,如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等。故本题选A。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