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单元概览时期过渡时期(1953~1956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1966~1976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表现(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2)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2)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单元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单元概览时期过渡时期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_________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_________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帝国主义经济建设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2.内容:优先发展_______,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____________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农业国重工业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化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农业国重工业第一汽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1)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_______。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体系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公有制经济体系[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概念阐释]“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目前“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概念阐释]“五年计划”[思维升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思维升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一、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召开。(2)内容①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②确定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3)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_________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北京工业国社会主义一、探索与失误经济建设的曲折北京工业国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指导思想: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_________,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2)表现:“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3)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_________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力争上游国民经济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力争上游国民经济3.国民经济的调整(1)方针: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_____”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提高3.国民经济的调整提高二、国民经济的劫难1.“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劫难(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_________扩展到经济领域。(2)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_______”,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巨大。2.周恩来的调整:1971年,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邓小平的整顿(1)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________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2)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政治领域闹革命周恩来全面整顿二、国民经济的劫难政治领域闹革命周恩来全面整顿[轻巧识记]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十年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两个探索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五个经验: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轻巧识记]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十年[易误辨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1)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反映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2)“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易误辨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综合分析]“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一个错误: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两次调整:1971年周恩来开始对国民经济调整和整顿,1975年,邓小平大刀阔斧的整顿。[综合分析]“文化大革命”[思维升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实质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意义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并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拉开了序幕[思维升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整体图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图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难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②方式: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49~1956年)(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2)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49~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十年“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事件特征影响教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史料]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史证史料主要说明了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很繁重,表明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二者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史证史料主要说明了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1.“大跃进”的特点、影响[史料]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史证史料反映出“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表明“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不仅造成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史证史料反映出“大跃进”的核心2.国民经济的调整[史料]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史证史料表明了针对“左”倾错误,采取调整方针。史料提到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当时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2.国民经济的调整史证史料表明了针对“左”倾错误,采取调整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史料]
现在铁路事故惊人……这中间有许多是责任事故,包括机车车辆维修方面的责任事故。……这说明没有章程了,也没有纪律了。所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邓小平《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史证史料反映了铁路运输瘫痪,管理混乱,规章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也说明了邓小平将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运输,作为整顿工作的重点;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 建国初的工业化建设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建国初的工业化建设材料二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②党和人民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材料二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读史三步曲]粗读材料一表明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一五”计划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材料二表明在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总任务是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细读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关键信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突出特点。材料二中②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总任务史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读史三步曲]粗读材料一表明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落后,[史料应用](1)为了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1953年我国制定了怎样的经济建设方针?(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怎样基本建立起来的。答案:(1)为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1953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史料应用]【临考视窗】
20世纪50~70年代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近年来曾多次命题,已成为高考关注的重点。结合图片、图表等新情境考查探索中的经验教训,理解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对目前的经济建设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临考视窗】20世纪50~70年代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高考例析](2013·高考山东文综卷)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高考例析](2013·高考山东文综卷)20世纪50年代,中解题流程答案:
D审题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关键信息:中国认为“这一新生事物”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苏联认为20~3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尝试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分析选项A项在当时是合理和必要的,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为加速工业化建设而制定,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是中国社会制度确立的正确途径,与苏联也有类似尝试不吻合排除D项“人民公社”既符合题干“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追求公有化程度,又与20~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类似正确解题流程审题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关键信息:中国认为“[借题发挥]1.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任务(1)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主要任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借题发挥]2.过渡时期、十年建设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各时期的阶段特征2.过渡时期、十年建设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各时期的阶段特征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1)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2)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3)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尝试应用]1.(2014·课标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尝试应用]解析: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答案:
B解析: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2.(2014·课标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2.(2014·课标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解析:
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生产短缺的产物。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能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样农民的经济生活就被纳入了国家计划体制,故选C项。1952年底,我国农村经济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故A项与史实不符;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与农村政权建设无关,排除B项;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并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排除D项。答案:
C解析: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生产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当时“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不符合生产力落后的现实状况,A项正确;“大跃进”属于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B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于1956年已经完成,C项错误;“一五”计划在1957年已经完成,D项错误。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民公组合型选择题是高考常考题型,是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此类型选择题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以数字序号列出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或现象,由不同的数字序号组成备选项。组合型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多、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技法★组合型选择题是高考常考题型,是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技法:(1)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择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2)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得出正确答案。(3)辨别法:即用肯定筛选法选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肢,用否定筛选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择肢,从而缩小范围,针对不能直接用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确定的选择肢根据所学知识辨别是否符合题意。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2013·高考江苏卷) (2013·高考江苏卷)[点拨]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为突破口,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缩小思考范围。本题的解答技巧在于A、B、C、D四项均有三项,这说明①②③④中只有一个是不准确的,再分析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显然与“大跃进”大炼钢铁等史实不符,可确定①不准确,再验证②③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点拨]解答组合型选择题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限定答[尝试应用]4.下面是中国某部门编制的1953年至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示意图。以下对这张示意图的解释,正确的是()[尝试应用]①新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②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③新中国成立初,年工业增长率相差10倍④工业增长与经济政策关系密切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自我解答]__D__[点拨]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从A、B、C、D四项均包括①②③④中的三个题肢来看,只要判定①②③④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就能筛选出正确答案。①新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②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③新中5.某班学生讨论下面某时期的两幅宣传画时,形成这样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5.某班学生讨论下面某时期的两幅宣传画时,形成这样四种观点,①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②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④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自我解答]__B__[点拨]
从图片可知此为“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就体现为①②③。④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①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②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③6.(2014·天津文综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自我解答]__C__6.(2014·天津文综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点拨]
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经济领域,而“独立的管理体制”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等领域,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C项符合题意。[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经济领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单元概览时期过渡时期(1953~1956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1966~1976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表现(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2)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2)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单元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单元概览时期过渡时期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_________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_________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帝国主义经济建设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2.内容:优先发展_______,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____________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农业国重工业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业化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农业国重工业第一汽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1)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_______。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体系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公有制经济体系[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概念阐释]“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目前“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概念阐释]“五年计划”[思维升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思维升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一、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召开。(2)内容①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②确定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3)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_________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北京工业国社会主义一、探索与失误经济建设的曲折北京工业国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指导思想: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_________,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2)表现:“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3)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_________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力争上游国民经济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力争上游国民经济3.国民经济的调整(1)方针: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_____”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提高3.国民经济的调整提高二、国民经济的劫难1.“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劫难(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_________扩展到经济领域。(2)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_______”,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巨大。2.周恩来的调整:1971年,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邓小平的整顿(1)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________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2)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政治领域闹革命周恩来全面整顿二、国民经济的劫难政治领域闹革命周恩来全面整顿[轻巧识记]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十年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两个探索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五个经验: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轻巧识记]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十年[易误辨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1)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反映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2)“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易误辨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综合分析]“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一个错误: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两次调整:1971年周恩来开始对国民经济调整和整顿,1975年,邓小平大刀阔斧的整顿。[综合分析]“文化大革命”[思维升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实质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意义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并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拉开了序幕[思维升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整体图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图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难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②方式: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49~1956年)(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2)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49~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十年“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事件特征影响教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史料]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史证史料主要说明了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很繁重,表明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二者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史证史料主要说明了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1.“大跃进”的特点、影响[史料]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史证史料反映出“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表明“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不仅造成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史证史料反映出“大跃进”的核心2.国民经济的调整[史料]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史证史料表明了针对“左”倾错误,采取调整方针。史料提到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当时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2.国民经济的调整史证史料表明了针对“左”倾错误,采取调整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史料]
现在铁路事故惊人……这中间有许多是责任事故,包括机车车辆维修方面的责任事故。……这说明没有章程了,也没有纪律了。所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邓小平《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史证史料反映了铁路运输瘫痪,管理混乱,规章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也说明了邓小平将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运输,作为整顿工作的重点;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 建国初的工业化建设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建国初的工业化建设材料二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②党和人民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材料二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读史三步曲]粗读材料一表明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一五”计划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材料二表明在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总任务是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细读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关键信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突出特点。材料二中②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总任务史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读史三步曲]粗读材料一表明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落后,[史料应用](1)为了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1953年我国制定了怎样的经济建设方针?(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怎样基本建立起来的。答案:(1)为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1953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史料应用]【临考视窗】
20世纪50~70年代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近年来曾多次命题,已成为高考关注的重点。结合图片、图表等新情境考查探索中的经验教训,理解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对目前的经济建设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临考视窗】20世纪50~70年代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高考例析](2013·高考山东文综卷)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高考例析](2013·高考山东文综卷)20世纪50年代,中解题流程答案:
D审题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关键信息:中国认为“这一新生事物”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苏联认为20~3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尝试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分析选项A项在当时是合理和必要的,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为加速工业化建设而制定,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是中国社会制度确立的正确途径,与苏联也有类似尝试不吻合排除D项“人民公社”既符合题干“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追求公有化程度,又与20~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类似正确解题流程审题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关键信息:中国认为“[借题发挥]1.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任务(1)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主要任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借题发挥]2.过渡时期、十年建设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各时期的阶段特征2.过渡时期、十年建设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各时期的阶段特征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1)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2)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3)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尝试应用]1.(2014·课标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尝试应用]解析: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答案:
B解析: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2.(2014·课标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2.(2014·课标Ⅱ卷)1953年10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护关系解析
- 2025年矿石批量采购协议
- 2025年度室内外装饰地板砖定制购销合同
- 商场营运年中汇报
- 智能电视硬件兼容性分析报告
- 医疗器械购销员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铸管喷漆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医院感染爆发应急救援预案及报告流程
- 护士分级管理体系
- 右尺骨鹰嘴骨折术后护理诊断
- 202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编制外)招聘18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精麻药品培训知识课件
- 2025细胞与基因治疗科研领域蓝皮书
- 2025年财务核算招聘笔试模拟题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真题拓展:语言文字运用“衔接+感情色彩+关联词语+错别字”
- 2025年司法考试题库(附答案)
- 仪表工安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 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 周秀云
- 2025至2030中国糠醛衍生物市场未来趋势及发展态势展望报告
- VW 50134-EN-2024 PA6用于车辆内部外部的成品零件 材料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