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建筑课件_第1页
坛庙建筑课件_第2页
坛庙建筑课件_第3页
坛庙建筑课件_第4页
坛庙建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亦称“礼制建筑”,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孔庙、祠堂等一些祭祀建筑。天坛:祭天社稷:祭土神和谷神五岳:祭五岳始于汉武帝,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坛庙建筑以满足精神功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充分体现出祭祀对象的崇高伟大,祭祀礼仪的神圣肃穆。为了形成人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神圣感,坛庙建筑中还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的或伦理的涵义。第五章坛庙建筑坛庙建筑亦称“礼制1坛庙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一,建筑布局严正有序,气氛庄严肃穆。第二,建筑形式多带有象征意义,如建筑物的高度,柱子的数量、台基的层数等等,都可能与一些古人宇宙天地的观念或数字暗合。第三,建筑群中往往需要一些其他世俗建筑所没有的,用于祭祀功能的特殊建筑,如神厨、宰牲亭、具服台(殿)等。坛庙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一,建筑布局严正有序,气氛庄严肃穆。2中国古代坛庙的主要类型第一类:祭祀自然神,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原始崇拜,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土地神)、山神、水神等;第二类:祭祀祖先,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为太庙,各级官吏按制度也设有相应规模的家庙、祠堂;第三类:先贤祠庙,如孔子庙、武侯祠、关帝庙等。中国古代坛庙的主要类型第一类:祭祀自然神,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原3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中国古代认为皇帝是天之子,他们能够统治国家是上天赋予的权利,因而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登基时也必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祭天的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元时期已初设其址,明清两代皇帝都在这里祭祀天地之神,祈祷五谷丰收。

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中国古代认为皇帝是天之子,他们能够统治4社稷坛——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坛社稷坛是国家重要祭祀坛庙,位于紫禁城午门之西,每年春秋仲月致祭,祈求上天保护国家政权。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为五土之神: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所以社稷坛按方位用全国各地贡纳来的五种颜色的土覆盖坛面,象征五方国土,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稷特指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即农业之神。供奉“社”、“稷”代表了古代帝王对疆域子民的统治权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根本的社会性质。社稷坛——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坛社稷坛是国家重要祭祀坛庙,位于5

祭坛为两层,方形。周围的坛墙也是方形,并且四面同样按方位用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贴面。

祭祀社稷晴天是露祭,雨天仪式则在室内举行。它的方向与天坛相反,是由北面南设祭,因而祭殿和拜殿都在祭坛北面,正门也在北面。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建于公元1421年。现为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6太庙——奉祀皇帝历代祖先的地方

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祀祖宗的祭祀性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为历朝历代所重视。按照传统礼制,太庙位于皇宫的东南侧(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即古代都城布局“左祖右社”中的“祖”;每逢元旦、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除夕、万寿节(皇帝或太后的生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祖大典。太庙——奉祀皇帝历代祖先的地方

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祀7北京的太庙以高达九米的厚重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门,以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调的墙面形成强烈对比。太庙周围全部种植了松柏树,高大的殿堂被簇拥于苍绿的树海之中,倍添庄严、肃穆与高贵。北京的太庙以高达九米的厚重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门8曲阜孔庙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全国各地保存了许多历朝历代的孔庙,尤其是以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曲阜孔庙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全国9又称夫子庙,祭文圣孔子。各地的文庙都以曲阜孔庙形制为典范而建,如: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及舞乐用月台都为各地取法。又称夫子庙,祭文圣孔子。10四川成都武侯祠,是敬奉诸葛亮的祠庙。四川成都武侯祠,是敬奉诸葛亮的祠庙。11天坛

天坛与故宫同时期修建,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总面积273公顷。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春季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全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集中在内坛。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天坛与故宫同时期修建,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总12天坛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由南向北处在同一条轴线之上。天坛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由南向北处在同一条轴线之上13天坛由内外两重坛墙包围,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北坛墙高大呈半圆形;南墙较低呈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天高地低”的传统天文观。天坛主体建筑由座落在内坛中轴线南北两端的祈谷坛与圜丘坛,及分布于两坛四周的附属建筑组成。

天坛由内外两重坛墙包围,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60014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15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为表示祭天的虔诚之心和神圣之意,祭祀前夕皇帝都要到斋宫沐浴和斋戒,斋宫周围有壕沟、围墙等防御措施。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为表示祭天的161、圜丘圜丘是皇帝每年在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的场所。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圜丘,只是形制有所不同。明清圜丘为两层围墙环绕的三层圆形汉白玉台基。外重墙平面约170米见方,内重墙平面为圆形,直径约106米,圜丘最下层台基直径54.7米。两重围墙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开棂星门。围墙中心为三层圆形汉白玉祭天台基,每层台基四面各有一台阶登坛。1、圜丘圜丘是皇帝每年在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的场所。中国历朝历17圜丘圜丘18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是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改建。由于祭天必须露天,坛而不屋,因而只有三层高的圆形石台,以汉白玉中最高级的品种艾叶青砌成。这种露天的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殊类型,它与中外的神殿建筑都有巨大的差异,它不追求神灵的神秘与压抑,而是显示大自然的博大与广阔;没有高大威严的神像,而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人与天地的和谐。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是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它始建于明嘉靖19第五章坛庙建筑课件20棂星门天坛的棂星门之间也大小有别,皇帝从左侧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侧门通过,所以左侧门比右侧的更宽更高大。棂星门天坛的棂星门之间也大小有别,皇帝从左侧门进入,而其他的21第五章坛庙建筑课件222、皇穹宇2、皇穹宇23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泰神殿,到十七年改名皇穹宇,其作用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因此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泰神殿,到十七年改名皇穹宇,其作24皇穹宇全景

皇穹宇全景

253、回音壁3、回音壁26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274、丹陛桥连接南面圆丘坛与北面祈年殿两组建筑的丹陛桥(亦称海墁大道、神道),以及相传于1420年所植的九龙柏,皆有可供游玩观赏之处。4、丹陛桥连接南面圆丘坛与北面祈年殿两组建筑的丹陛桥(亦称海28祈谷坛矗立于祈谷坛上的祈年殿大约是天坛公园里最受摄影人关爱的景观了。这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2米、直径24.2米,初名大祀殿,后曾名大享殿。

祈谷坛矗立于祈谷坛上的祈年殿大约是天坛公园里最受摄影人关爱的295、祈年殿5、祈年殿30祈年殿位于丹陛桥的北端。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式的台基上,平面为正圆形,三重檐圆形攒尖屋顶,上有金碧辉煌的鎏金宝顶。最初上檐青色代表天,中檐黄色代表地,下檐绿色代表万物,清乾隆时三重檐都改为青色,使祈年殿色调纯净统一,更为庄重鲜明。殿身以12根檐柱表示12个时辰,12根外金柱表示12个月,二者加起来表示24个节气,而支撑圆顶的四根盘龙金柱则表示一年四季。祈年殿的前庭比地面高四米多,再加上三层台基的高度,使得站在这里的人们超出于苍郁的林海之上,油然而生一种静谧肃穆的气氛。祈年殿位于丹陛桥的北端。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式的台基上31第五章坛庙建筑课件32第五章坛庙建筑课件33

第五章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亦称“礼制建筑”,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孔庙、祠堂等一些祭祀建筑。天坛:祭天社稷:祭土神和谷神五岳:祭五岳始于汉武帝,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坛庙建筑以满足精神功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充分体现出祭祀对象的崇高伟大,祭祀礼仪的神圣肃穆。为了形成人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神圣感,坛庙建筑中还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的或伦理的涵义。第五章坛庙建筑坛庙建筑亦称“礼制34坛庙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一,建筑布局严正有序,气氛庄严肃穆。第二,建筑形式多带有象征意义,如建筑物的高度,柱子的数量、台基的层数等等,都可能与一些古人宇宙天地的观念或数字暗合。第三,建筑群中往往需要一些其他世俗建筑所没有的,用于祭祀功能的特殊建筑,如神厨、宰牲亭、具服台(殿)等。坛庙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一,建筑布局严正有序,气氛庄严肃穆。35中国古代坛庙的主要类型第一类:祭祀自然神,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原始崇拜,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土地神)、山神、水神等;第二类:祭祀祖先,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为太庙,各级官吏按制度也设有相应规模的家庙、祠堂;第三类:先贤祠庙,如孔子庙、武侯祠、关帝庙等。中国古代坛庙的主要类型第一类:祭祀自然神,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原36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中国古代认为皇帝是天之子,他们能够统治国家是上天赋予的权利,因而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登基时也必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祭天的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元时期已初设其址,明清两代皇帝都在这里祭祀天地之神,祈祷五谷丰收。

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中国古代认为皇帝是天之子,他们能够统治37社稷坛——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坛社稷坛是国家重要祭祀坛庙,位于紫禁城午门之西,每年春秋仲月致祭,祈求上天保护国家政权。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为五土之神: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所以社稷坛按方位用全国各地贡纳来的五种颜色的土覆盖坛面,象征五方国土,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稷特指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即农业之神。供奉“社”、“稷”代表了古代帝王对疆域子民的统治权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根本的社会性质。社稷坛——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坛社稷坛是国家重要祭祀坛庙,位于38

祭坛为两层,方形。周围的坛墙也是方形,并且四面同样按方位用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贴面。

祭祀社稷晴天是露祭,雨天仪式则在室内举行。它的方向与天坛相反,是由北面南设祭,因而祭殿和拜殿都在祭坛北面,正门也在北面。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建于公元1421年。现为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39太庙——奉祀皇帝历代祖先的地方

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祀祖宗的祭祀性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为历朝历代所重视。按照传统礼制,太庙位于皇宫的东南侧(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即古代都城布局“左祖右社”中的“祖”;每逢元旦、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除夕、万寿节(皇帝或太后的生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祖大典。太庙——奉祀皇帝历代祖先的地方

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祀40北京的太庙以高达九米的厚重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门,以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调的墙面形成强烈对比。太庙周围全部种植了松柏树,高大的殿堂被簇拥于苍绿的树海之中,倍添庄严、肃穆与高贵。北京的太庙以高达九米的厚重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门41曲阜孔庙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全国各地保存了许多历朝历代的孔庙,尤其是以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曲阜孔庙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全国42又称夫子庙,祭文圣孔子。各地的文庙都以曲阜孔庙形制为典范而建,如: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及舞乐用月台都为各地取法。又称夫子庙,祭文圣孔子。43四川成都武侯祠,是敬奉诸葛亮的祠庙。四川成都武侯祠,是敬奉诸葛亮的祠庙。44天坛

天坛与故宫同时期修建,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总面积273公顷。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春季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全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集中在内坛。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天坛与故宫同时期修建,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总45天坛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由南向北处在同一条轴线之上。天坛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由南向北处在同一条轴线之上46天坛由内外两重坛墙包围,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北坛墙高大呈半圆形;南墙较低呈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天高地低”的传统天文观。天坛主体建筑由座落在内坛中轴线南北两端的祈谷坛与圜丘坛,及分布于两坛四周的附属建筑组成。

天坛由内外两重坛墙包围,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60047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48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为表示祭天的虔诚之心和神圣之意,祭祀前夕皇帝都要到斋宫沐浴和斋戒,斋宫周围有壕沟、围墙等防御措施。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为表示祭天的491、圜丘圜丘是皇帝每年在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的场所。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圜丘,只是形制有所不同。明清圜丘为两层围墙环绕的三层圆形汉白玉台基。外重墙平面约170米见方,内重墙平面为圆形,直径约106米,圜丘最下层台基直径54.7米。两重围墙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开棂星门。围墙中心为三层圆形汉白玉祭天台基,每层台基四面各有一台阶登坛。1、圜丘圜丘是皇帝每年在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的场所。中国历朝历50圜丘圜丘51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是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改建。由于祭天必须露天,坛而不屋,因而只有三层高的圆形石台,以汉白玉中最高级的品种艾叶青砌成。这种露天的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特殊类型,它与中外的神殿建筑都有巨大的差异,它不追求神灵的神秘与压抑,而是显示大自然的博大与广阔;没有高大威严的神像,而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人与天地的和谐。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是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它始建于明嘉靖52第五章坛庙建筑课件53棂星门天坛的棂星门之间也大小有别,皇帝从左侧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侧门通过,所以左侧门比右侧的更宽更高大。棂星门天坛的棂星门之间也大小有别,皇帝从左侧门进入,而其他的54第五章坛庙建筑课件552、皇穹宇2、皇穹宇56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泰神殿,到十七年改名皇穹宇,其作用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因此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