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重点_第1页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_第2页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_第3页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_第4页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文学概论考试重点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2.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3.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4.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5.文学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特点。二、解释基本概念: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间接性1.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2.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首先,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其次,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3.文学的间接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它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三、问答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人的观念领域的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所以,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1)认识性。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首先,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可以通过文学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可以通过文学参悟生活的真谛。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2)倾向性。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3)实践性。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首先,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其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第三,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属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1)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首先,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其次,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2)形象性。形象性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首先,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其次,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3)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首先体现为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其次体现为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第三体现为对人自我的超越。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韵律性。(1)间接性。间接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2)精神性。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3)韵律性。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5.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在人类活动的构成中,文学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未经济基础服务的观念性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与其他意识形态区别,文学属于艺术领域,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意识形态,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而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则在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韵律性。第二章课后习题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①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总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②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

③“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呓语”;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

④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①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②A、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性的情境之中。因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

B、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但是科学活动讲求客观性。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艺”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作出评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语)

①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②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的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又是与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

艺术概括所发掘和表现的普遍性能创造巨大的艺术效应;

⑤艺术概括是以对特殊的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的,即从个别到一般;同时作家还要对这些事物加以提炼、加工和改造,即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⑥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是通过艺术概括的手段达到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鲁迅的这段创作谈道出了艺术概括的基本内涵。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①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即终极价值追求。

②“真”是“善”的价值根据,“善”是“真”的价值取向,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换一种说法:“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单一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情怀的倾注,烧夷弹非艺术非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7、谈谈审美理想的含义和作用。

①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②审美理想的特征: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形和最高典范;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③作用或功能: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切,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的观照,也不管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这种观照和评价功能特别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才能否定丑的同时确证美。8、阐释“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①“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而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手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

②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却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话语形式内容化的过程。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内容和功能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第三章思考题:一、填空:1.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中国古代《尚书·尧典》记载以诗乐“教胄子”,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教育目的。3.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概括了他对文学功能的认识。4.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写诗“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著名观点。5.梁启超谈及小说有熏、浸、刺、提四种力量,指小说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种种作用。6.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二、问答: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第一,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们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文学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具有现实性。现实性决定文学具有认识功能。这种认识功能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过去社会的风尚人情,而且往往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第二,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影响思想感情、净化心灵世界,帮助人们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通过文学情感与形象的力量,给人们提供一种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享受、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创造一个使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这一功能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的力量,是那种能够净化人们灵魂、激励人们意志、陶冶人们情操、培养人们素质,从而实行改造世界、重铸自我的功能。2.什么是文学的审美功能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情感,是人们获得精神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全面发展的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对象的艺术的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从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快感。审美功能是文学的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是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它们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文学的审美功能之中。1)文学的认识功能不是对现实概念化和抽象的演绎推理,而是通过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所获得的社会人生知识,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都是蕴含于形象与情感深处,通过思考和品味感受到的。2)文学的教育功能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是在审美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借助人物形象和情感来净化和提升人的心灵,寓教于乐、以情感人是文学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特点。3)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以情感为中心协调统一文学各种功能,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冲突、相互转化,构成丰富而有机的文学功能系统。3.你怎样看待文学的娱乐功能?文学的娱乐功能是指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快,精神自由的功能。1)文学的娱乐功能有助于文学其它功能的实现。将娱乐仅仅归结为感性的消遣、感官的快乐,认为娱乐活动所满足的仅仅是一种低级的生理欲望,而不可能是高级的心理需要,是一种过于狭隘的认识。作家写作时有游戏与娱乐动机,读者阅读往往是为了获得身心愉快和心理满足,文学的娱乐功能通过趣味给人快乐,进而对人有帮助。2)“娱乐过度”有害于文学功能的实现。虽然不排除人类的某些娱乐方式或某些人的娱乐活动只局限于生理快感的层面上,但文学作品的娱乐功能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更不能因此认同庸俗、丑陋甚至伤风败俗、扭曲人性的娱乐方式和趣味,放弃健康、高雅、完善的精神内涵。4.怎样理解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文学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等,但其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如,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在主张诗歌表现感情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诗歌的情应当是积极健康的,必须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王夫之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作了新的发挥,他不仅认识到“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而且提出了“摄兴观群怨于一炉”的思想。他认识到诗歌的美学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的,所以,兴观群怨四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一、名词解释1.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主体作家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世界,经过艺术创造,而呈现出的与善和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2.艺术概括: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加以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深刻普遍意义、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4.艺术形式:文学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5.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和范式。二、填空1.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与表现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2.艺术真实反映客体世界的(假定)性与(内蕴)性,使它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3.艺术概括,是以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的。4.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5.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不同,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而情感则是基于人的需要、态度、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评价。6.(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了“诗意的裁判”这一概念。7.(恩格斯)认为作品的主观倾向,“应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们指点出来。”8.文学的艺术形式除了对内容起塑造作用外,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9.“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经验)。10.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三、辨析题错1.艺术真实就是要求作家不带任何主观倾向,摹写生活的原生态。对2.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错3.艺术的真实是虚假的真,所以艺术可以任意虚构。错4.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曹操。对5.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6.鲁迅说:“艺术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对7.艺术的真实是诗艺的真实。对8.艺术的“假中见真”是有条件的,虚假的艺术形象必须符合客体事理的逻辑或主体情感的逻辑。对9.“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乃是“艺术的真正生命。”对10.艺术概括的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对11.在文学创造中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介入与把握,就不能产生艺术概括性。对12.艺术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错13.文艺是现实的反映,作品世界在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对14.学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头公羊”,而文学家则不然,“他虽慷慨,却必须想象自己是个吝啬鬼”。错15.文学创造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必须从内容出发,因此艺术形式的创造无足轻重。错16.能够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于其“文学性”,即它的艺术形式,而与作品的内容无关。对17.在文学创造中,作家既要从内容出发创造形式,又要高度重视形式的能动作用和独立的审美价值。四、选择题1.“类型化”的特点是(BD)。A.强调个别、特殊。B.强调共性、普遍性。C.注重个性特征的具体描绘。D.离开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写走向抽象化。2.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的特点是(

AC

)。A.内蕴的真实。B.主观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诗艺的真实。3.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的特点是(

CD

)。A.内蕴的真实。B.客观的真实。C.主观的真实。D.诗艺的真实。4.郭沫若说:“蔡文姬就是我”,表明了艺术真实的(

BD

)性。A.客观性。B.主观性。C.诗艺性。D.假定性。5.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比,(

CD)。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B.艺术永远不如现实的美和伟大。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6.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BC

)。A.一般出发。B.个别出发。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D.概念出发。7.艺术概括的过程中,创造主体是(

AD

)。A.能动性地介入和把握客体对象。B.机械地描摹客体对象。C.对客体对象可以不作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D.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把握客体对象。8.情感的真与美、善的关系是(AD)A.“善”与“美”的情感必定是真的。B.真的情感都是善的和美的。C.善的与美的情感不是真的。D.真的情感未必是善的和美的。9.文学作品中的情与境是(ABC)关系。A.情是内在的,境是外在的。二者一表一里。B.情的传达依赖于境的创造,境的创造必须表现情。C.寓情於境,借境表情,二者融合统一。D.情境二分,互不相关。10.重形式轻内容的理论派别包括(

ABD

)A.俄国形式主义。B.英美新批评。C.精神分析学派。D.法国结构主义。11.关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CD)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B.能够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全在它的艺术形式,与其内容无关。C.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分割,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D.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形式具有积极能动作用。五、问答题1.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什么不同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生活真实是自然状态的真实,是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原始面貌,是没有经过主体的认识、感悟、揭示与表现的真实。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主要在于它的内蕴性和假定性。a,内蕴的真实。内蕴性是指文学是对社会生活深层涵义的能动反映,是对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因素的认识、感悟、揭示和表现,这是艺术真实的根本要求。b,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是指文学创造以主观性立场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以想象和虚构对生活真实进行重组、变形和塑造。假定性是艺术真实存在的必然形态和基本特征。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a,主观的真实。主观性指文学以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对客体世界进行认识、感悟、揭示和表现,建构从属于人的目的的艺术世界,具有有浓厚的主观性。b.诗艺性。诗艺性是指文学世界是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这就使艺术真实成为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具有诗艺性。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主要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诗艺性。科学真实致力于认知客观性的真实,排斥主观因素而追求实证性和精确性。总之,艺术真实同自然状态的生活真实和认知性极强的科学真实相区别,它是一种审美性、创造性的真实。2.为什么说艺术概括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中实现的?怎样理解“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加以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深刻普遍意义、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第一,艺术概括以对特殊的,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体现,抓住特征,能够发掘事物的深刻意义,在特殊中显现一般,通过个别、有限的现象,表现普遍、无限的本质。总之,艺术概括创造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艺术形象,但它是生命个体中体现出来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蕴涵,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中实现的。第二,艺术概括是作家对客体对象的提炼、加工和改造。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对客体对象进行进行挖掘,能动介入并把握这些个别事物,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深刻普遍意义、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所以,“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3.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情感评价色彩。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a.文学的情感要求艺术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是认识和评价的统一,理解与评判的统一,真理揭示与价值判断的统一。b.文学的情感评价的价值取向,内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2)情感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其具体内涵是:a.高尚的品格:高尚品格,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作家的情感态度体现高尚的品格,作品才会抑恶扬善,给读者积极向上的影响。b.功利的取向:人的实践活动是有功利性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功利态度,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生幸福为标准,判断其情感态度高尚与否。情感评价的功利性表现了文学有助于社会人生的积极价值。*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二)

①文学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又以伦理情感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价值功能。而在文学中,善恶的探索和表现常常伴随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是感性的和主观的。情感源自善恶的判断,而且常常左右着判断,文学中的忧伤、欢喜、悲愤等情感总是与作品中人物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善恶的形象会引发不同的情感,而创造艺术形象永远是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②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数珠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③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④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4.阐述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和艺术呈示的含义。第一,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是“无病呻吟”。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产生共鸣。情感的诚挚性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不是由艺术技巧造就的,而是来自于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第二,艺术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其情与境的融合,让读者从中获取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教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5.形式的创造“化丑为美”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在文学形式的创造中,作家以审美理想烛照现实,使生活丑焕发艺术美。形式创造是现实美的升华,又是对现实丑的转化,(1)否定性原则。就艺术创造主体与现实丑的客体的关系而言,丑进入艺术时,艺术家要征服丑,即要否定它、要抑制它,怀着高尚的反感去审视它,把握它和表现它,通过艺术在道义上审判丑。克罗齐:“丑要先被征服,才能收容于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种愉快的事情。”“我们既然嘲笑了丑,就比它高明”。读者认识了曹操的本质,在否定中感到一种愉悦。(2)对照性原则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对照性原则。就进入艺术作品中的题材而言,丑的对象作为题材因素进入艺术要与其题材构成对照关系。通过对照产生陪衬作用;通过对照产生反差效果,使表现的美增值。雨果从浪漫主义美学观出发,把丑列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之一。他说:“万事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地旁边,畸形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认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这种对照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美,肯定美。(3)整体性原则整体是各部分配合和协调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文学艺术中“丑的元素”与作品整体,或形象整体有机统一,成为文学艺术整体中的元素之一,才能够在艺术世界里称为审美对象。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假如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如《红楼梦》作为整体,它是美的珍品。但构成《红楼梦》的美的要素中,有贾宝玉、林黛玉、晴雯之类的美的对象,也有王熙凤、贾链、薛蟠之类的丑的形象。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文学世界。就贾宝玉而言,但其性格要素中的多情而略嫌其滥,多才而略嫌其懒,同样是构成其审美形象的有机成分。第四章一、填空:

1.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

2.刘勰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舒瀹五脏,澡雪精神”。涵养淡泊宁静、高逸绝俗、纯朴自然的本真人格,是作家修养的重要方面。

3.陆机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主要描述了灵感的(突发性)的特点。

4.作家围绕一个中心观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叫(艺术综合)。

5.在创作中,作家故意少言,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观念或意象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叫(艺术简化)。

6.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叫(艺术变形)。

7.直书其事,不堆砌典故,意蕴通达,语言文字运用恰到好处。王国维称之为(不隔)。

8.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称之为(推敲)。

9.创作动因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10.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钟嵘称之为(直寻)。

二、问答:

1.谈谈你对作家人格修养的看法。

诸葛亮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以,人格修养对作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虚静”与人格修养

“虚静”实为创作主体人生、社会态度的反映,对作家本真人格的涵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心地虚静,可以使创作主体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艺术家能够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可以使艺术家净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从根本上看,心地虚静,可以涵养创作主体淡泊宁静、高逸绝俗、纯朴自然的本真人格。

(2)“养气”与人格修养

“养气”指作家主观精神境界的修养。作家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崇高的精神气质蕴含,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3)作家的人格修养是由世俗人格向超越人格提升

由世俗人格向超越人格的提升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过程。这过程充满着不断否定自我与重构自我的灵魂扬弃。仁爱、乐观、包容、谦虚等品质,都是长期修养而获得的。

2.什么是艺术直觉直觉与灵感有什么区别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灵感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创造活动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不同。其区别是:

第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

第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第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3.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有哪些不同?

日常情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艺术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它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具有精神意蕴。

1.与务实功利的日常情感不同,艺术情感具有非功利性,是自由的情感。

2.与即兴短暂的日常情感不同,艺术情感具有深刻性,是有余味的情感。

3.与个人狭隘的日常情感不同,艺术情感具有超越性,是普遍的情感。

4.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2)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3)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情感有促动作用,是文艺创作最初的动力源泉。情感有选择作用,作家在创作中的构思受情感制约。情感有变形作用,作品中的意象是经过作家情感熔铸变形了的物象。情感有编码作用,作家按照自己情感流动的轨迹来排列组合各种意象,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的。

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创造。

5.什么是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有什么区别

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

(1)创作动机具有持续性,但如果没有创作冲动则不能实现文学创作。

(2)创作冲动推动创作活动,不能离开创作活动持续存在。

6.什么是艺术构思构思过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艺术构思是作家创作动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造故事情节、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过程的主要任务是:

(1)形成作品的整体构架。

(2)设计具体的艺术形象。

(3)安排情节的演变。

7.阅读下列文字,找出描写艺术想象的句子,并简要说明艺术想象的特点。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刘勰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是超越时间;“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超越空间。与《文赋》中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刘勰的“神与物游”还强调艺术想象伴随着形象。故“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风云变幻可见一斑。并且,刘勰的“神与物游”更强调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变化莫测。

这种想象,既能冲破视野所限,又能跨越时空所阻,其本质上就是主体情感与艺术表象相融相游、和谐运动,向着审美意象方向发展的内涵丰富的心理活动。

8.简述语言运用的原则。

(1)恰如其分

如,推敲。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

(2)富有表现力

如,语词提炼。作家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准确鲜明生动地呈现出来。

如,技巧运用。作家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顺叙、倒叙、插叙等;烘托、对比、渲染等,使创作更富有表现力。

(3)追求独创性

如,陌生化。作家在创作中,以陌生表现熟悉,在叙写或陈述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采用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语言来表现。

如,直寻。作家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真情实意,具有独创性。

第五章一、名词解释

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象:即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诗歌:诗是一种一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填空

1.恩格斯提出现实主义的创作,“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3.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审美意象可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4.诗歌从内容方面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两类。

5.诗歌的结构特征是(跳跃性)。

6.诗是最强调音乐性的。其音乐性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7.(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8.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叙事性、故事性,描写(虚构)中的现实。

9.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10.剧本的语言特点是主要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一般不能有叙述人语言。

三、问答题: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哪些不同?

(一)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的表达目的是现实交流,指向现实世界;文学语言则是要诉诸心灵,构建艺术世界。

(二)发生环境不同

日常语言发生在具体的交往之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虽然具有感情色彩,但总的说来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语言运用于与现实拉开了距离的艺术世界,是主体审美情感的表现。

(三)表达状态不同

日常语言在表达过程中,有具体的语境,语言省略成分较多,与肢体语言配合,意义单一而直接;文学语言是创造主体对语言创造性的运用。它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示、象征等形式反映世界、表达情思,显得含蓄、模糊、多义。

2.文学语言具有哪些特征?

特点:音乐性、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

(1)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外指性的普通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必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必须遵守现实世界的逻辑原则。内指性的文学语言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与作品世界相连,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性;

语言符号具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注重语法逻辑完整规范,具有一般化、概括化的特点,指称功能强大,而文学语言则更加重视语言的表现功能。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人的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贴近人的欲望和情绪,被希望、神往、憧憬等情绪所浸润,富有心理蕴含。

如: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文学语言的阻拒性:

与阻拒性语言相对的是自动化语言。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语言在被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反应,成为自动化的语言。如:长眠不醒;弹指间……形象、生动、简明,但因其陈旧而失去魅力。

阻拒性语言不合语法,打破语言表达常规,不易被人理解。使人感到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语言,增加了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在反复体味的过程中,增强了审美效果。作者有意偏离了物象的常态,更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感情。

3.怎样理解文学作品形象的特点?

文学作品形象是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读者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章学诚把形象分为“人心营构之象”和“天地自然之象”,并且说明“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即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但另一方面,它使人联想起生活,感到比生活中的形象更真实。

文学创作允许作者的虚构和假定,但还要与真实性结合起来。文学形象的虚拟和假定要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也要符合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要合情合理。

(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强化、突出、丰富个别,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同时又超越个别,获得普遍共鸣,取得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文学形象具有一些确定性的因素。文学形象还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4.简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文学典型具有特征性

第一,文学典型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第二,文学典型的总特征是由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的。

(2)文学典型具有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魅力。

(3)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灵魂的深度的艺术魅力。

(4)文学典型蕴含深刻的本质真实。

5.如何理解虚境和实境的关系?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如在目前,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见于言外,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但是,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意境创造过程中,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真境逼而神境生”,“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6.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点。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具体有三种表现方式。

景中藏情式。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包含着情感,景物为情感浸润,是情感化的景物。虽不言情,但情在景中。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情中见景式。直抒胸臆,不主写景,但因情而触景,景象在目。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景并茂式。情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无法分出哪是写景,哪是抒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如在目前;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见于言外。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是虚境的基础,“真境逼而神境生”,“实者逼肖,虚者自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3)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美感效果。

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世事沧桑之叹、社稷飘摇之忧、情理意趣在箫声柳色西风残照中,令人回味无尽。

7.从文学作品层次角度,分析一首诗的意境。

例: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

这是一首登高悲秋之诗。从作品本体结构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言象,表征为作品语言所构成的可见之象。(结合具体描写的景象进行说明)

第二层为象外之象,一种情感精神意向,表征为诗人主体情思与登临之景的融合。从而达到情景相融,思与境谐,意与象应,心物相契,心已完全化为物,物也完全化为心,情景心物妙合无垠。(结合作家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

第三层为忘言之意,是诗的张力波及的对人生的反思和体悟。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想进行阐述)

8.举例说明文学意象的“荒诞”特征?

文学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意象是“人心营构之象”,既可表现为形象的荒诞,也可表现为生活情理的荒诞。比如《变形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一形象具有荒诞性。而在《秃头歌女》、《等待戈多》这些作品中,描写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互不相识,展示荒野里的无望等待,都表现了生活情理的荒诞。

9.论述作品意蕴的层次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体现于三个层面:

第一,历史内容层:是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相、趋势和意义。

(1)文学作品是神会生活的反映或明或暗、或浓或淡,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内容。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内容,有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2)从作家来说,许多作家尊重历史的发展,自觉地把文学当作是精心加工的史书,把反映社会真实当作自己的使命,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其作品的历史内容十分深厚。

(3)读者往往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解、认识、和反思,从而构成作品丰富的历史蕴含。

第二,哲学意味层:哲学意味是指作品的意蕴具有哲理品格,带有普遍性,是对于人生真谛的探索和开掘。哲学意味的涵盖性、普适性、深刻性、抽象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精神魅力,帮助人们增加直面人生的勇气和驾驭人生的智慧。

从作家来看,作品的哲学意味是作家的人生体验。

从作品角度看,哲学意味是深藏于作品之中超越时空的人生哲理。

从读者角度看,作品的哲学意味处于作品之外,是一种寓意,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是读者思而得之的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发人深省的象外之得。

第三,审美蕴含层:是指从作品的形象和情境中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

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对美的生活的追求,熔铸了他的审美情感和对现实美的发现和思索。经过作家的创造,文学世界具有审美蕴含。

作品具有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呈现出生命的气象和灵动,显示出生动可感的美的蕴含。有些文学作品的意蕴比较单纯,甚至仅有审美意蕴这个层次,也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读者与作家的情感产生呼应,达到心灵契合,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的欢愉;或在作品的美的形式中回味无穷,都是作品审美蕴含在读者文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10.简述诗歌的特征。

诗是一种一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有:

(1)情感性,诗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2)凝练性,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精炼的文学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以少总多,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跳跃性,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歌遵循感情逻辑和想象逻辑,常常省掉语言中关联词,甚至打破语法规则。在结构上留下许多空缺,形成结构上的跳跃。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歌超越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笔端,在动作、形象、图景之间自由串连,形成结构上的跳跃。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体现于节奏和韵律。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就是诗歌的节奏韵律。诗歌的节奏韵律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11.简述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如下:

(1)感受真挚新颖,抒写真情实感。散文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2)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但是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3)语言优美凝练,自然而富有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娓娓而谈,亲切自然。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12.简述你对喜剧悲剧的理解。

广义的悲剧指一切表现人生痛苦的戏剧。文学理论中的悲剧特指一类内容严肃,格调崇高,表现正面主人公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人物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抒发扰患意识与悲愤情感,表现对现实事物合理性的怀疑。

悲剧的情感效果偏重于怜悯、同情或愤慨、恐惧等,总的来说悲剧产生严肃沉郁的情感,倾向于崇高之美。

悲剧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喜剧通过夸张和类型化对社会弊端或人物人格缺陷进行揭露讽刺,或歌颂么美好事物,通过滑稽或幽默的手法产生轻松的笑料。格调轻快乐观,人与人的冲突表现为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

喜剧的性质与悲剧相反,一般是以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或揭露不合理的伪善的东西,来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喜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反面人物或有缺点的人物,矛盾冲突的结局往往是反面人物被揭露,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取得胜利。

喜剧最突出的审美效应是笑,常以诙谐的台词,巧妙的结构,夸张、巧合、误会等手法,表现人物的可笑性。优秀的喜剧在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

13.简述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包括:

(1)叙事性。所谓叙事,即叙述者按照一定的叙述方式来结构一系列事件。(2)故事性:故事性指小说的结构形态和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3)虚构中的现实。第一,小说表现某种虚设的东西,虚构社会生活事件,是“庄严的谎话”。第二,小说追求虚构中的真实感。侧重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追求细节的具体和真实;小说虚构以人生经验为基础,与现实世界部分重合,具有现实性。

(4)文体的糅杂。

第一,小说与其他文体结合,产生特殊的小说类型。如诗体小说,散文体小说。第二,小说可以包容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的某些片段。第三,小说吸收其他文体的某些特征,在小说中呈现的某些文体的特征倾向。如孙犁的《荷花淀》,呈现出抒情美,意境美,含蓄美的诗情。

14.简述剧本的特点。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的艺术特征:

(1)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是指戏剧高度集中的情节里各种对立的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是戏剧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2)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故事情节相对集中,主题突出。

比如三一律的戏剧创作原则。这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引申出来的。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戏剧行动的一致性,认为戏剧“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古典主义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来创立法规,要求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即戏剧“自始至终只能有一个情节,要在一个地点和一天内完成”。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人物台词是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台词的动作性: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

台词的个性化:表现人物的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潜台词:暗示情节的发展,引发新的矛盾冲突。

第六章一、名词解释

1.文学接受:是指以读者为主体,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积极能动的阅读活动。它是一种力求把握作品深层意蕴的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和抛弃。

2.期待视野:尧斯的“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渎之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影响读者阅读的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4.隐含的读者:所谓召唤结构,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充满多种未定点和空白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结构。在这种结构里,隐含着作者的各种策略(即方法、技巧),让文本变得富有启发性、召唤性;在这种结构里,有多种未定点和空白点等待读者填补、充实,正是它们形成一种召唤的力量,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5.正误与反误: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以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理解与作者创作本文有所牴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也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反误脱离了文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导致对文学的艺术价值的损害,甚至是对文学艺术的粗暴践踏。

6.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7.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表现之一。所谓“净化”,就是指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时达到的一种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提升人格的状态,即达到“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8.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9.余味: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态,是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二、填空

1.

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这样两大类型。

3.

从基本特征上盾,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4.

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产生联系之前,称之为(“第一本文”)。

5.“第二本文”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6.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

7.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

8.“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的特征。

9.在具体的阅读现象中,误解中可分为“(正误)”和“(反误)”两种情况。

10.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11.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

12.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

13.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4.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指出:“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揭示了文学接受活动所具有的(净化)作用。

15.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上,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

16.(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17.人们形容美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说读完某种作品“余味无穷”等,讲的都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余味)效果。

三、辨析题

对1.阅读心境对阅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心情抑郁者不可能进入欣赏的境界中去。

对2.艺术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部文本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对3.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错4.隐含的读者其实就是现实的读者。

对5.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6.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对7.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会因读者个性化的期待视野而产生自由异变。

错8.文学接受中的误解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甚至践踏。

错9.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义、价值是完全一致的。

对10.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往往是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错11.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尺度。

对12.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被文学作品感染所实现的人格提升。

四、选择题

1.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有(ABCD)等。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模仿动机。D.受教动机。

2.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是(ACD)

A.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藏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B.隐含的读者就是现实的读者。C.二者并不能完全对应。D.隐含的读者不可能限定读者的范围,不能排斥作者期待之外的读者介入。

3.“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的关系是(

ABD)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B.后者是前者的再创造。C.二者无关系。D.前者限定后者的生成。

4.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是由(A)提出来的。

A.伊瑟尔B.英加登C.加达默尔D.海德格尔

5.阐述了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的说法有(ACD)

A.中国的“兴味”说。B.中国言志说。C.加达默尔的“对话”说。D.英加登的“填空”说。

6.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有的读者怀疑作者是借阿Q影射自己,在泻私愤,这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BD

A.正解。B.误解。C.正误。D.反误。

7.文学接受高潮中共鸣产生的主体条件是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ABCD)

A.思想观念相通。B.情感经验相似。C.思想感情相同。D.意志与愿望相近。

8.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作品价值的关系是(AD)

A.共鸣是判定作品价值高度的重要尺度。B.共鸣是判定作品价值的唯一尺度。C.共鸣与作品价值无关。D.共鸣作为作品价值的标志是复杂的。

9.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是(ACD)

A.对读者人格的提升。B.使读者开阔眼界。C.使读者维持心理平衡。D.是文学发挥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

10.文学接受活动进入高潮的标志是(ABCD)

A.净化。B.共鸣。C.领悟。D.余味。

11.描述文学作品阅读后余味特征的说法有(

ABCD

A.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C.余味无穷。D.读《红楼梦》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

五、问答题

1.谈谈你对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的理解。(1)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表现。

第一,差异性的表现。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这种现象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阅读语境,造成文学接受差异性;作品语言的模糊多义特征,造成文学接受的差异性;读者的个体差异,造成文学接受的差异性。

第二,共通性的表现。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这种现象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共通性。主要表现为: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对作品意蕴的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

(2)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对立统一。

第一,共通性保证了文学接受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第二,差异性则是文学的价值延伸的动力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就会失去生命活力,走向衰落。

2.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1)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3.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一)审美动机。人们在进行高雅的文学艺术欣赏时,大体出于审美动机。比如在阅读泰戈尔诗的时候,较为生疏,不太好懂,需要认真反复地感受和体味。

(二)求知动机。阅读不同民族和时代的作品,有助于人们增加知识,开拓视野,了解更多的事物。新时期文学有很多对文革时期社会状况的描写,读者通过阅读,从而了解当时荒唐的时代氛围。

(三)受教动机。我们曾怀着明确的受教动机,阅读过《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