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到第13课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农业区域:(1)黄河流域:粟麦(2)长江流域:水稻3、工具、水利设施的变化时间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原始社会石制、骨制、耒、耜大禹治水的传说商周青铜、耒、耜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犁壁、铁犁牛耕推广曹渠、白渠、坎儿井(西北、特色)曹魏翻车唐曲辕犁、筒车4、耕作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小农经济)时间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①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②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影响小农经济,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由于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迫,自耕农容易破产。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③男耕女织。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概念(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内容(特点):①有公田和私田之分;②公田为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③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的瓦解:①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正式废除。②原因:铁农具的使用(主要);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4、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时间:战国时期,延续了2000多年。5、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6、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危害: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解决:统治者常采取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公元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租佃式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作用:发展:产生→较普遍→仅次于自耕农→高峰↓↓↓↓战国汉代宋代明清作用:①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身份地位提高;②通过抗租、减租斗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的依据、表现、特点⑴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⑵表现:经济区特点形成原因山东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山西江南原始森林覆盖,经济实力与山东山西差距较大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石以北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的经济区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高潮的的时间及共同原因:⑴时间: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⑵共同原因:战乱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⑴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和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④南方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⑵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初步开发;②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安史之乱);③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④宋都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⑶影响:①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②促进了民族融合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中国古代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有哪些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哪些

⑴部门:冶炼业(青铜铸造、钢铁冶炼、燃料)、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陶瓷业⑵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2、青铜铸造:(1)商周时期是其繁盛时期。(2)特点:数量多,各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3、冶铁:①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②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③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4、丝织业:①上古时代,人们学会养蚕缫丝②西周时期丝织工业发展迅速,品种日益丰富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号④唐代出现缂(kè)丝工艺,花纹绚丽。5、棉纺织业:①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②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③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6、制陶业:新时期时代手工业最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白陶等。7、制瓷业:①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先后烧出青瓷和白瓷②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③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特色地方瓷窑④元代开始彩瓷生产⑤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8、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影响:特点:与农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影响:①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②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9、官营的手工业的特点、地位、评价:特点: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地位:自西周至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评价:(1)积极性:①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②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2)弊端:①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②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10、官营的手工业变化: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开始实行雇募制。11、私营手工业的产生、地位、发展:⑴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兴起。⑵地位:明代中叶_以后,在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⑶发展: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商业的发展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⑵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⑶周朝,“工商食官”政策⑷春秋战国,出现拥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⑸隋唐时期,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⑹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⑺元,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高峰期⑻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经济作物商品化;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2、周秦迄唐城市的特征:①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②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④布局上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3、宋代城市的特征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③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重农抑商的发展过程:(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2)西汉时期,私营手工业者遭到打击(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原因是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到提高)(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不鼓励商业发展,还对商人进行盘剥,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②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原因、表现、兴起、及发现缓慢的原因⑴时间:明代中后期⑵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②直接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⑶表现:①出现雇佣关系(机工即早期工人;机户即早期资本家)②出现手工工场(机房)⑷兴起:在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⑸缓慢的原因: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③重本抑末、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的打击④专制统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生长发育2、对比16-18世纪中国和英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及对外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⑴经济: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财政危机。⑵政治:英国:确立先进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统治;中国:封建制度,专制腐朽。⑶思想文化:英国: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中国:封建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⑷军事:英国:船坚炮利中国:装备落后⑸对外政策:英国:殖民扩张中国:闭关锁国⑹结论:中国逐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背景:⑴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市场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③宗教动力:传播基督教④政治根源:欧洲君主强化中央集权⑤主要原因:商业危机⑥《马可波罗行记》的诱导⑵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②造船、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③西葡王室的支持④航海家的冒险精神和经验过程:⑴葡萄牙(向东航线):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②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⑵西班牙(向西航线):①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影响:⑴大量金银流等流入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⑵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⑶非洲大量黑人被贩卖,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⑷欧洲人用大量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商品经济发展⑸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第八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1、西葡侵占区域(16世纪掌握殖民优势)国家侵占地区(殖民区域)葡萄牙西非和东非海岸;亚洲的马六甲、印度和印尼的沿海线据点、澳门西班牙中、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荷兰殖的民扩张(17世纪上半期掌握殖民优势)⑴条件:16世纪末,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荷兰的造船业发达⑵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⑶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其重要手段,如成立东印度公司。⑷结果: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掌握殖民霸权)※⑴扩张活动:①新航路开辟后,海盗掠夺得到政府鼓励,被称为“海盗国家”②17世纪,与英国、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③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④进行黑奴贸易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为什么会在18世纪中期攫取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最大殖民国家?※⑴国家支持⑵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⑶资本主义工业发达,海军先进,实力强大⑷地处大西洋商路的中心,位置优越,便于殖民扩张⑸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掌握海上霸权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⑴积极:①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兴旺发达②加强世界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展③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西洋三角贸易是中心)⑵消极:给亚非拉美带来灾难和祸害,造成这些地区的贫穷和落后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时间、背景:⑴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⑵背景: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②条件:劳动力充足;资本丰厚;技术先进;市场广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标志性成就是?⑴在棉纺织业上: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⑵冶金、金矿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明,炼铁、采煤技术提高⑶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标志性成就)⑷史蒂芬孙制成火车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主要成就

⑴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⑵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②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问世,石油成为新能源③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④电讯事业发展(电话、无线电报)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⑴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的结合起来。⑵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取第一次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轻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重工业。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⑴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①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③推动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工业部门中重工业占主导④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垄断资产阶级。⑵对亚非拉美国家:①带来更大灾难②客观上带来先进文明促进进步⑶对世界:①确立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②加强世界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第十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⑴鸦片战争的影响: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侵略;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⑵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等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⑴以家庭为单位,以耕织结合为特点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⑵洋务经济兴起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洋务经济的兴起、代表人物、成就:⑴兴起: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的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⑵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⑶成就:性质时间代表地位或意义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⑴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⑵1862年生产出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民用工业1881年创办开平煤矿,使用机械采矿⑴达到分洋利的目的⑵为其它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燃料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⑴出现:①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②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③主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⑵初步发展:①时间:甲午战后。②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高潮。⑶特点: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③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具有依赖性;④是一种新经济因素,具有顽强生命力,决定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第十一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工业“黄金时期”的时间、原因及表现:⑴时间: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1912-1937)⑵原因:①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侵略中国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③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④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和政策的支持⑶表现:①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迅速发展②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③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更快发展2、侵华日军对中国经济破坏的目的、侵略方针及表现:⑴目的:将沦陷区的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以战养战.⑵侵略方针: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⑶掠夺的表现:①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掠夺与控制沦陷区工矿业②控制和垄断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③实行物资管制制度④掠夺劳动力3、民族资本主义困境的原因:⑴外国资本的压迫⑵官僚资本的压迫⑶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4、归纳中国近代史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时间特征原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西方侵略;外企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1912-1937年黄金时期题11937-1945遭到严重破坏日侵华掠夺1945-1949发展艰难官僚资本压迫第十二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⑴原因:①鸦战前后,西式服饰传入,民间仿效②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的不同③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推动⑵表现: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②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③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④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和形制⑤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2、“断发”运动的特点及过程:⑴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⑵过程: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3、“不缠足”运动的特点及过程:⑴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先于“断发”,但是完成时间较晚⑵过程:①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但屡禁不止②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③新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4、报刊的出现及发展:⑴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⑵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有了“新闻”观念②《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③维新运动中,办报的热情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武器④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⑤许多城市出现了阅报总会等组织,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