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0001_第1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0001_第2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0001_第3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0001_第4页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00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辞》与花木兰形象探析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一.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经典。《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戍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表现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更为难得的是 ,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 ,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这种视富贵如浮云 ,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当然,历来最为人们所赞叹的还不只是花木兰的大忠大孝,更有她的聪明智慧。花木兰从军多年,同行的战友们居然没有发现她女扮男装的秘密。“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长期与一大帮男同志共同征战、共同生活 ,只要言行举止稍有破绽 ,就有可能泄露身份秘密,而花木兰却做到了滴水不漏。以至于当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 ,“出门看伙伴 ,伙伴皆惊惶”。这不只是靠细心谨慎就能够做到的,更加需要高超的智慧,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正是大忠、大孝的品格 ,大智、大勇的气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成就了花木兰的英雄传奇。二.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不但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她是一个浪漫的传奇,在各地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里 ,她也是一个传奇英雄。河北当地传说花木兰曾戍边燕山。所以,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 ,自古以来都有祭奠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碑文为元朝人达世安的《汉孝烈将军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好久 ,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 ,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 ,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此碑立于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常被人们用以作为花木兰真实身份的佐证。《河南通志》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载: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 ,恳奏省视。拥兵还谯 ,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 ,盖未见也。另据《黄陂县志》载 :木兰山北双龙镇朱异 (字寿甫)之女木兰,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英勇征战十二年 ,扫灭羌胡,功悬日月,晋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 ,卸戎装归乡,侍奉双亲,成老阁九十寿终 ,葬于木兰山北 ,墓前竖碑曰“木兰将军之墓”。各种传说,言之凿凿 ,似乎花木兰确有其人。然而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却称“不知起于何代”。《古今乐录》则称 :“《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其实,花木兰究竟只是一个文艺形象 ,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到底是从现实走进文学的,还是由文学走进现实的?她到底是哪里人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 ,花木兰作为一个传奇英雄,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给予我们的生活以丰厚的营养。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 ,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 ,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河南虞城有一座木兰祠,祠堂有一副楹联 :奇孝皆奇忠奇女直等奇男子;大伦全大礼大节堪当大丈夫。这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对花木兰传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也是长期以来民间对花木兰形象的解读。三、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也许木兰从军的事件确实在某个历史时刻发生过 ,但却不一定像《木兰辞》所描绘的那样浪漫 ,也不一定像民间传说所描绘的那样成功。长期以来 ,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当我们穿越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迷雾 ,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态度来重新审视《木兰辞》和民间的花木兰传说 ,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命运迥异的花木兰———在真实的历史空间里 ,花木兰不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英雄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角色。首先,木兰从军是被迫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女子是应该谨守妇道 ,足不出户,一心相夫教子的。评价女子的标准是女工、才艺和妇道。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才称得上贤淑女子。所以女子不爱红妆爱武装,放弃才艺不学而去从军打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花木兰也不能例外。从《木兰辞》的字里行间看以看出,花木兰之从军入伍 ,完全是为势所迫。“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该怎么办 ?她能怎么办?”可汗大点兵”,无非就是摊派兵役抽壮丁———每家一个,谁家都不能少!与传说中的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的真实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据史书记载,淝水之战前秦军阀苻坚的大军就是抽丁拉夫组织起来的。战前苻坚下令 :“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这一段史料对于我们理解花木兰为什么要放弃温软舒适的香闺生活而选择代父从军极有借鉴意义。《木兰辞》说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但她真的很愿意卸下红妆去从军打仗吗 ?细心的读者可以从诗文的开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看出,对于代父从军 ,花木兰的内心其实很矛盾:让年迈的父亲去还是自己去 ?自己一个女子怎么去 ?去了之后会怎么样?……她真的十分无奈,十分挣扎!其次,花木兰的军旅生活是艰难痛苦的。《木兰辞》对花木兰十年的军旅生活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颇具浪漫色彩。但要知道 ,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 ,从温暖舒适的闺阁走上刀光剑影的战场 ,去和凶顽的敌人搏命沙场,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且不说刀剑无情随时有生命危险,单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足够令人难以忍受:长期曝露在漠北的烈日、寒风和雨雪严寒中;风餐露宿,迁徙不定;长期与一帮男人混迹在一起 ,生活十分不方便,还要时刻担心暴露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这一切对于花木兰来说 ,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痛苦的煎熬。其三,花木兰的后半生注定是凄凉孤独的。《木兰辞》对花木兰退役后的生活只字未提。花木兰的后半生到底生活得怎么样 ?我们只能凭空去想象。十年的漠北征战,花木兰的形象一定有了很大的改变:长期的战场厮杀格斗,使她的嗓门变得高亢了,腰身变得粗壮了,性格变得暴烈了;漠北的烈日、寒风和沙尘使她的面容变得黝黑了 ,皮肤变得粗糙了 ,她不复拥有当年的花样年华,不再拥有当年的花容月貌和曼妙身姿 ,甚至在心理上她都可能发生了性别认同的错位 ,很难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女子。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即被认为已经成年———称为“及笄”。“及笄”就意味着到了婚嫁的年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 ,中国古代女子结婚的平均年龄也就十六七岁左右。与花木兰大略同时代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角)就是“十七为君妇”的。而花木兰退役之后应该多大呢?保守估计她代父从军时大略十五岁 ,如果采信“壮士十年归”的说法,她服役时间是十年,那么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五岁;如果采信“同行十二年”的说法 ,她服役的时间是十二年,那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七岁。如果采信《黄陂县志》“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英勇征战十二年”的说法 ,那花木兰退役时就已经三十岁了。不难想象,二十六七岁甚至三十岁大龄的花木兰,因为长年征战而不再漂亮的花木兰,在那个战乱动荡男女比例本来就不平衡的年代,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所以,《黄陂县志》载“(花木兰 )成老阁 ,九十寿终”———即花木兰退役后终身未嫁,成了老闺女 ,直到九十岁寿终正寝———是很可信的。作为一个女性 ,花木兰一辈子只为一个传奇而活着 ,她并没有享受到爱与被爱的快乐,没有享受过婚姻与家庭的温暖 ,直到九十岁还是个老闺女……血与火是她青年时代的主色调 ,孤单凄凉是她后半生的主旋律 ,这难道不是悲剧人生?有哪个女人愿意这样过一生呢?花木兰的传奇是如此浪漫 ,然而,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却是如此悲催 !四、《木兰辞》折射了一个悲情的时代花木兰的悲情人生 ,折射出的是一个悲情的时代。花木兰所在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以历史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 ,《木兰辞》之于南北朝时代兴起既是文学对现实状况的艺术反映 ,也是文学对现实需要的及时表达面对连年战乱 ,男丁大幅减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