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者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3、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清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临沭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2022、12时空观念: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时空观念(1)大约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2)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2.必备知识(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远古时期人类的食物不断演进。

从采集、渔猎转向农耕和畜牧,是人类社会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也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

②在古代,世界不同地区形成了三大食物生产区。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以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③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广泛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各地食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④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也有重大进步。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渔业技术的改进,粮食作物和水产的产量不断提高,缓解了人口增加可能带来的饥饿危机。同时,随着食品生产和加工新技术的推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2)新航路的开辟给食物物种交流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

①世界开始连为一体: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各地文明密切交流,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

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从此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加强,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物种也在美洲得以推广。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物种的交流也改变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食物物种的交流特别是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增强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③社会转型: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欧洲的商品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在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

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因而出现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出现,对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主来说,财富越来越少,政治地位也受到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的冲击而日益下降。

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社会转型逐渐开始。(2020·全国卷Ⅰ,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跟踪练】1C

(2021滨州期末)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跟踪练】2B

(2021滨州期末)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C.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D.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跟踪练】3A

大体来说,玉米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之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与其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人口迁移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

)A.人口迁移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潮出现了新方向C.高产作物的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人口迁移趋向【跟踪练】4D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跟踪练】5A

(2021泰安高三期末)材料

外来作物的引进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

这些早期传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鲜有粮食作物。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计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花生、烟草等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了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请你对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进行阐释。(12分)

【跟踪练】6参考答案: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非洲等地的果树和蔬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广泛传入中国。

这些新物种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