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课件_第1页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课件_第2页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课件_第3页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课件_第4页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山阳十方书院南华生qq群:48818588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山阳十方书院1

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老子和庄子是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另外,据说关尹、列子、杨朱等也是道家学派早期的一些思想大师,而何晏、王弼、阮籍、嵇康、郭象、陶渊明等则是魏晋时期援道入儒或调和儒道的一些著名人物。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另外,《管子》、《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列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它们或也是道家的代表作,或保留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资料。

道家、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经典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2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最明显的复兴思潮。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3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是表,道家才是真正内在。儒家其实是吸收道家思想本质的;后来的佛教、道教都是在以道为本质上出现的。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道家的文化。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之一,与4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5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6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吏。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7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算起,《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几百年来,在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道德经的国际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8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海德格尔(1889-1976)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9二,庄子简介

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字:子休(一说子沐(zǐmù)出生于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他曾作过地方小官。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教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承认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最有名的作品是《南华真经》二,庄子简介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10《庄子》

庄子所著文章,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后人辑为《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鲁迅评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中有许多奇特有趣的故事。《庄子》庄子所著文章,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11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反者道之动”。——老子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12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13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老子第三十八章》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14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纟解,足以饣胡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庄子人间世》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

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15老庄的智慧(二)——有为与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所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逍遥游》老庄的智慧(二)——有为与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16老庄的智慧(三)——有用与无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之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外物第二十六》社树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匠石的木匠,要到齐国去,路过曲辕这个地方时,见到一棵栎(利)树,被村民们当作社树。“山木,自寇也;膏(脂油)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大树的故事,鹅的故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的例子老庄的智慧(三)——有用与无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17老庄的智慧(四)——美与不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老子第二章》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毛嫱丽姬的故事逆旅小子的故事老庄的智慧(四)——美与不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老18老庄的智慧(五)——善与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盗亦有道的故事: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庄子》虎狼仁也的故事:至仁无亲善亦不为何况为恶伊甸园的故事老庄的智慧(五)——善与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19老庄的智慧(六)——利与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与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第八十一章或六十八章》探骊得珠的故事: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穉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故事南柯梦黄粱梦的故事老庄的智慧(六)——利与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20老庄的智慧(七)——荣与辱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式,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老子第二十八章》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楚王使请庄子的故事雍正的诗:百年勋名身外影,一生荣辱镜中灯老庄的智慧(七)——荣与辱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21老庄的智慧(八)——贫与富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老子第三十三章》庄子借粮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篇》曾子、原宪、颜回的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老庄的智慧(八)——贫与富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22老庄的智慧(九)——苦与乐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昧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老子第十二章》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外篇·至乐》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庄子外篇·至乐》人生八苦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孔颜之乐真人的境界:其寝也无梦,其觉也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大宗师》菩萨有内触妙乐,佛的境界长乐我净老庄的智慧(九)——苦与乐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23老庄的智慧(十)——我与无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老子第第十三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魍魉与影子的故事:见庄子寓言篇“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老庄的智慧(十)——我与无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24怎样体悟道家思想和老庄智慧?宗教的文本中常提及有「梵我合一」、「物我合一」或「天人合一」等密契現象之人,談及其小我(ego)之所以消融,乃因他們在密契經驗中感受到某種宇宙性的存在,於此狀態中的小我似乎無可容身之處,原來所認定之小我的邊界也像是被超越或抹除了。致使那些對宗教彼岸(他方世界、天國、宇宙神境)有過體驗的密契者,不斷述說有一種大於我的、或異於我的存在狀態。密契者不管是否是透過宗教修持,只要內觀自己到達甚深處,瞬間覺察自己其實已不是原來所熟悉和認識的那個人,更不是長期以來所認同的那個名字、頭銜、身份,甚至不是原先認定的在那個身體中的「自我」(self)。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密契主义、经验主义、神秘主义“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噓吸)以湿,相濡(湿润)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融化于大道中)。”《大宗师》怎样体悟道家思想和老庄智慧?宗教的文本中常提及有「梵我合一」25怎么相忘于道术——天人合一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八风不动: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怎么相忘于道术——天人合一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6颜回的修行方法——坐忘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肢体:由生理而来的物性欲求。聪明:由理性而来的是非判断。同于大通:与大道融通为一。)人我执法我执都去掉了,本性就显现了。颜回的修行方法——坐忘颜回曰:“回益矣。”仲27颜回的修行方法——心斋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也?易之者,皋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颜回的修行方法——心斋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28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漫长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曲折和坎坷的。当人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建功立业的志向受阻时,当个体或家庭的各种不幸或灾难来临时,当人们为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所困扰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求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以便从沮丧、消沉、痛苦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新调整人生的航程。而道家的思想主张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道家提出的顺应自然、超然物外,守朴尚俭、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和不以物迁的行为原则与道德要求,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指导人生、净化风俗、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而且,时至今日,其中的思想精华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我们通过对道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使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赋予其时代意义,从而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名利地位或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不为物累”、“安时处顺”,以“体道”、“悟道”为价值目标,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实现心理平衡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漫长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29

探讨话题1、道家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2、老庄的智慧对你人生有什么启发3、怎样学习道家思想和老庄的智慧

探讨话题30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山阳十方书院南华生qq群:48818588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四——道家思想与老庄的智慧山阳十方书院31

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老子和庄子是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另外,据说关尹、列子、杨朱等也是道家学派早期的一些思想大师,而何晏、王弼、阮籍、嵇康、郭象、陶渊明等则是魏晋时期援道入儒或调和儒道的一些著名人物。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另外,《管子》、《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列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它们或也是道家的代表作,或保留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资料。

道家、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经典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32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最明显的复兴思潮。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33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是表,道家才是真正内在。儒家其实是吸收道家思想本质的;后来的佛教、道教都是在以道为本质上出现的。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道家的文化。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之一,与34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35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36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吏。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37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算起,《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几百年来,在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道德经的国际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38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海德格尔(1889-1976)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39二,庄子简介

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字:子休(一说子沐(zǐmù)出生于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他曾作过地方小官。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教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承认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最有名的作品是《南华真经》二,庄子简介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40《庄子》

庄子所著文章,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后人辑为《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鲁迅评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中有许多奇特有趣的故事。《庄子》庄子所著文章,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41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反者道之动”。——老子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42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43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老子第三十八章》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44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纟解,足以饣胡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庄子人间世》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

老庄的智慧(一)——道与德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45老庄的智慧(二)——有为与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所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逍遥游》老庄的智慧(二)——有为与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46老庄的智慧(三)——有用与无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之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外物第二十六》社树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匠石的木匠,要到齐国去,路过曲辕这个地方时,见到一棵栎(利)树,被村民们当作社树。“山木,自寇也;膏(脂油)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大树的故事,鹅的故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的例子老庄的智慧(三)——有用与无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47老庄的智慧(四)——美与不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老子第二章》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毛嫱丽姬的故事逆旅小子的故事老庄的智慧(四)——美与不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老48老庄的智慧(五)——善与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盗亦有道的故事: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庄子》虎狼仁也的故事:至仁无亲善亦不为何况为恶伊甸园的故事老庄的智慧(五)——善与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49老庄的智慧(六)——利与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与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第八十一章或六十八章》探骊得珠的故事: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穉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故事南柯梦黄粱梦的故事老庄的智慧(六)——利与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50老庄的智慧(七)——荣与辱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式,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老子第二十八章》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楚王使请庄子的故事雍正的诗:百年勋名身外影,一生荣辱镜中灯老庄的智慧(七)——荣与辱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51老庄的智慧(八)——贫与富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老子第三十三章》庄子借粮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篇》曾子、原宪、颜回的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老庄的智慧(八)——贫与富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52老庄的智慧(九)——苦与乐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昧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老子第十二章》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外篇·至乐》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庄子外篇·至乐》人生八苦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孔颜之乐真人的境界:其寝也无梦,其觉也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大宗师》菩萨有内触妙乐,佛的境界长乐我净老庄的智慧(九)——苦与乐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53老庄的智慧(十)——我与无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老子第第十三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魍魉与影子的故事:见庄子寓言篇“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老庄的智慧(十)——我与无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54怎样体悟道家思想和老庄智慧?宗教的文本中常提及有「梵我合一」、「物我合一」或「天人合一」等密契現象之人,談及其小我(ego)之所以消融,乃因他們在密契經驗中感受到某種宇宙性的存在,於此狀態中的小我似乎無可容身之處,原來所認定之小我的邊界也像是被超越或抹除了。致使那些對宗教彼岸(他方世界、天國、宇宙神境)有過體驗的密契者,不斷述說有一種大於我的、或異於我的存在狀態。密契者不管是否是透過宗教修持,只要內觀自己到達甚深處,瞬間覺察自己其實已不是原來所熟悉和認識的那個人,更不是長期以來所認同的那個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