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G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发展简史3G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发展简史移动通信发展的目标既是目标也是推动力移动通信发展的目标既是目标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指的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运动状态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换。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指的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运动状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有以下多种分类方法:①按使用对象可分为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②按使用环境可分为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空中通信;③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④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⑤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⑥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有以下多种分类方法:移动通信系统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结合实际,你能举出几种?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无线寻呼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结合实际,你能举出几种?蜂窝移移动通信发展概述[课件]移动通信发展概述[课件]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模拟蜂窝通信系统弱点:存在多种移动通信制式,相互之间不能兼容,无法实现全球漫游;无法与固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载业务很难开展;频率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安全性能不好,易于被窃听;这些致命的弱点将妨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模拟蜂窝移动通信被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模拟蜂窝通信系统弱点: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二代――数字移动电话系统90年代开发出了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和窄带码分多址为主体的移动电话系统,称之为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代表产品分为两类:TDMA系统N-CDMA系统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二代――数字移动电话系统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TDMA系统类型TDMA系列中比较成熟和最有代表性的制式有:泛欧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美国D-AMPS(数字AMPS)日本PDC(个人数字蜂窝电话)上述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数字化、时分多址、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保密性好、可传送数据、能自动漫游等。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TDMA系统类型上述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数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N-CDMA系统主要是以高通公司为首研制的基于IS-95的N-CDMA(窄带CDMA),由美国电信工业协会制定,按双模式设计。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N-CDMA系统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的不足之处:频带太窄,不能提供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无线频率资源紧张,抗干扰抗衰落能力不强,系统容量不能满足需要;频率利用率低,切换容易掉话;不同系统彼此间不能兼容,使用的频率也不一样,全球漫游比较困难。(GSM虽然号称“全球通”,实际未能实现真正的全球漫游,尤其是在移动电话用户较多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均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的不足之处: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三代――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ThirdGeneration)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工作起始于80年代中期,国际电信联盟(ITU)将该系统正式命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Internation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intheyear2000)。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称其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三代――IMT-2000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那么,IMT2000中2000的含义是什么呢?
1、系统工作在2000MHz频段2、最高业务速率可达2000kbps3、预期在2000年左右商用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那么,IMT2000中2000的含义是什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IMT-2000系统的主要目标和特性有:
具有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能力;高服务质量,提供窄带和宽带多媒体业务;与固定网络各种业务的相互兼容;无缝业务传递;支持系统平滑升级和现有系统的演进;适应多种运行环境;支持多媒体功能及广泛的业务终端等。IMT-2000标准的制定主要由频谱规划、无线传输技术和网络方案三部分组成。其中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和选择是3G系统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IMT-2000系统的主要目标和特性有:无线传输技术要求:业务数据速率:室内运动(2Mbps)步行运动(384kbps)高速运动(144kbps)根据带宽要求实现可变比特速率信息传递;一个连接中可同时支持具有不同QoS要求的业务;满足不同业务的延时要求。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要求: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小知识回顾:单工通信:只能单一方向的通信,没有反方向的通信,如:无线电广播,有线电视、BP机,你发送我接收,但是没有我发送你接收半双工通信:无论传输还是接收都用一条线,但通信双方只能是进行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然后隔一段时间反过来,原本接收方的发送,原来发送方的接收,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比如对讲机双工通信:就是双方可以同时收发信息,如手机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小知识回顾: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比较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比较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大事件: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原邮电局运营。1G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公司成立。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2G时代1995年7月中国联通GSM网开通。1996年实现全国漫游,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1997年底CDMA商用试验网开通。1999年7月22日零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2001年10月13日中国联通上海公司构筑了CDMA-1X(2.75G)试验网。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通信运营商。2001年12月22日联通新时空CDMA网络建成。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2002年4月8日中国联通CDMA网正式开通运营。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GPRS业务正式投入使用。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MMS业务正式使用。。。。。。。2005年底中国移动EDGE(2.75G)投入使用。2007年6月中国移动TD-SCDMA试验网开始建设。2008年8月中国联通WCDMA、中国电信CDMA2000试验网开始建设。2009年1月7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获得3G牌照,中国通信正式步入3G时代。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大事件: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历程ThankYou!ThankYou!3G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发展简史3G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发展简史移动通信发展的目标既是目标也是推动力移动通信发展的目标既是目标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指的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运动状态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换。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指的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运动状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有以下多种分类方法:①按使用对象可分为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②按使用环境可分为陆地通信、海上通信和空中通信;③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④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⑤按服务范围可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⑥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移动通信定义及分类移动通信有以下多种分类方法:移动通信系统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结合实际,你能举出几种?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无线寻呼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结合实际,你能举出几种?蜂窝移移动通信发展概述[课件]移动通信发展概述[课件]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模拟蜂窝通信系统弱点:存在多种移动通信制式,相互之间不能兼容,无法实现全球漫游;无法与固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载业务很难开展;频率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安全性能不好,易于被窃听;这些致命的弱点将妨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模拟蜂窝移动通信被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模拟蜂窝通信系统弱点: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二代――数字移动电话系统90年代开发出了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和窄带码分多址为主体的移动电话系统,称之为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代表产品分为两类:TDMA系统N-CDMA系统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二代――数字移动电话系统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TDMA系统类型TDMA系列中比较成熟和最有代表性的制式有:泛欧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美国D-AMPS(数字AMPS)日本PDC(个人数字蜂窝电话)上述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数字化、时分多址、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保密性好、可传送数据、能自动漫游等。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TDMA系统类型上述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数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N-CDMA系统主要是以高通公司为首研制的基于IS-95的N-CDMA(窄带CDMA),由美国电信工业协会制定,按双模式设计。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N-CDMA系统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的不足之处:频带太窄,不能提供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无线频率资源紧张,抗干扰抗衰落能力不强,系统容量不能满足需要;频率利用率低,切换容易掉话;不同系统彼此间不能兼容,使用的频率也不一样,全球漫游比较困难。(GSM虽然号称“全球通”,实际未能实现真正的全球漫游,尤其是在移动电话用户较多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均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的不足之处: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三代――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ThirdGeneration)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工作起始于80年代中期,国际电信联盟(ITU)将该系统正式命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Internation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intheyear2000)。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称其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第三代――IMT-2000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那么,IMT2000中2000的含义是什么呢?
1、系统工作在2000MHz频段2、最高业务速率可达2000kbps3、预期在2000年左右商用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那么,IMT2000中2000的含义是什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IMT-2000系统的主要目标和特性有:
具有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能力;高服务质量,提供窄带和宽带多媒体业务;与固定网络各种业务的相互兼容;无缝业务传递;支持系统平滑升级和现有系统的演进;适应多种运行环境;支持多媒体功能及广泛的业务终端等。IMT-2000标准的制定主要由频谱规划、无线传输技术和网络方案三部分组成。其中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和选择是3G系统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蜂窝移动通信发展历程IMT-2000系统的主要目标和特性有:无线传输技术要求:业务数据速率:室内运动(2Mbps)步行运动(384kbps)高速运动(144kbps)根据带宽要求实现可变比特速率信息传递;一个连接中可同时支持具有不同QoS要求的业务;满足不同业务的延时要求。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要求: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小知识回顾:单工通信:只能单一方向的通信,没有反方向的通信,如:无线电广播,有线电视、BP机,你发送我接收,但是没有我发送你接收半双工通信:无论传输还是接收都用一条线,但通信双方只能是进行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然后隔一段时间反过来,原本接收方的发送,原来发送方的接收,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比如对讲机双工通信:就是双方可以同时收发信息,如手机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小知识回顾: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比较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三种主流技术比较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大事件: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原邮电局运营。1G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公司成立。1994年12月底广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院线经营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柔性树脂版合作协议书
- 农户农业机械购置与技术服务协议
- 2025年深孔钻项目合作计划书
- 行业资质荣誉证书复印件证明书(5篇)
- 小学教师节班会活动方案
- 个人收入及奖金津贴补助证明(8篇)
- 基础与地基设计试题及答案
- 电子交易市场入驻商家协议
- 人力资源管理市政学试题及答案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防溺水大家访记录表
- 人教版八年级下英语单词默写表格(整理打印)
- FMEA第五版(实例2)
- 量表开发与检验(课堂PPT)
- IABP知情同意书
- 炼铁厂鱼雷罐、铁水罐穿包紧急预案
- 涉密测绘成果保密检查情况记录表
-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及答案
-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毕业设计说明书
- 电气设备调试定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