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教材精讲精研】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交流与传播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原始社会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1)多元起源(2)以华夏族为核心,(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分封宗法制破坏,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士阶层崛起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2、春秋战国(1)背景:(二)奠基:先秦时期①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②春秋时期:③战国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仁和礼;为政以德;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敬鬼神而远之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人性善荀子战国礼法并施;君舟民水;人性恶;“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道家老子春秋道是万物本源;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朴素的唯物思想)庄子战国放弃差别观念;齐物;相对法家韩非子战国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遵循客观规律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2)代表学派及主张:3、秦汉时期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1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西汉刘向《〈战国策〉序》(2)汉朝:(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发展:魏晋隋唐时期1、魏晋:2、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佛学繁荣(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

魏晋玄学形成原因政治斗争,逃避现实主要特点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要观点无为、自然、清谈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宋朝人物:朱熹地位:理学集大成者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材料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①吸收佛道思想;②哲学化、思辨化③世俗化理学特点:(1)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材料1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历史理解: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宋朝材料2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①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②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物作品主张影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①抨击君主专制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③工商皆本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①倡导经世致用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读通鉴论》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②事物是可认识的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清《明史》阶段时期概况近代冲击1840年鸦片战争后奠基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展五四运动以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二

材料一: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1、重视以人为本①周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孟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敬天保民”“仁”“仁者爱人”“仁政”“民贵君轻”第二小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意义:◆史料:◆2: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二材料三: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在家国同构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将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则国兴,和衷共济。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古之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史料:◆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意义:◆史料:◆5: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情境二材料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太史伯“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6、主张和而不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国情怀坚持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自然观家国观价值观人生观处世观伦理观连连看阶段时期背景文化(思想)表现自主划分自圆其说原始社会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敬德保民、人文理性、礼乐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宗法社会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符合汉代巩固大一统需要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三教合一;中华传统文化辉煌魏晋:社会动荡隋唐:统一繁荣理学形成,文化高度繁荣儒学危机;社会危机需强化伦理纲常;重文轻武社会动荡,工商业繁荣,君主专制强化阳明心学;个性自由;经世致用;钳制思想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民族工业发展向西方(俄)学习救亡图存起源奠基形成成熟繁荣传承禁锢转型三: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延续性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创新性凝聚性凝聚性多样性曲折性曲折性曲折性创新性创新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材料一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材料二:诸子百家部分代表: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材料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材料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