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外国文学史》的重新书写_第1页
略谈《外国文学史》的重新书写_第2页
略谈《外国文学史》的重新书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谈《外国文学史》的重新书写

2011-11-1415:04:46

论文代写

作者:丰云

“外国文学史”是本专科院校里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发展历史的课程,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可以说,这是一个学生张望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这扇窗子看到的风景,将直接决定他们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认知。因此,使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真实、系统、广博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从而形成有深度的文学观念,就是外国文学史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的、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界所广泛认同的《外国文学史》教材。因此,尽快重新书写《外国文学史》,为学生呈现更为全面、真实的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是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各高校所采用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虽然版本很多,但大多数版本的框架、描述模式和文学观念,还都是依循杨周翰先生主编的《欧洲文学史》和朱维之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史简编》。近年在高校使用比较多的郑克鲁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依循的同时,在内容的充实性、观念的革新性上,应该说有很大的突破,吸收了许多较新的研究成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这部教材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以这部教材为例,谈一点粗浅的关于《外国文学史》重新书写的看法。一、“厚今薄古”与“厚近薄今”这部《外国文学史》教材仍依例划分为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大板块,也依然是重欧美、轻亚非,两大板块在篇幅比重上明显不均衡。因此,长期以来,本科生在谈及“外国文学史”课程时,在直观印象上,所指向的其实主要是欧美文学史。当然,这也是老问题了,非一朝一夕能够改观。笔者对此不想再做无谓评论。我想讨论的是,教材在《前言》中申明的“厚今薄古”的原则。按照《前言》中所说,“今”指的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编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这部教材对欧美部分大体上是三分,即19世纪以前、19世纪和20世纪各占大约1/3。”显然,就古今二分的比例而言,重点的确是在“今”。但我个人认为,教材中所体现的“今”,其实大多是“近”,近代,真正涉及20世纪下半期的内容在分量上是不足的,在选取专节论述的作家时,也不尽合理。比如,在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部分中,重点论述的现实主义作家,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外,大多都是20世纪前期的作家,萧伯纳、劳伦斯、罗曼·罗兰、德莱塞等等。中期以后的重要作家,则大多只是在概述部分略作点评,如格雷厄姆·格林、约翰·福尔斯、威廉·戈尔丁、多丽丝·莱辛、安德烈·纪德、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米歇尔·图尼埃、赫尔曼·黑塞、君特·格拉斯、索尔·贝娄、托妮·莫里森等。而且,尚有相当多的在二十世纪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实主义作家则根本未被提及,如E·M·福斯特、乔治·奥威尔、斯蒂芬·茨威格、多斯·帕索斯、诺曼·梅勒等。这使得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难对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印象。学生一般认为,能够专节论述的作家才是最重要的作家,概述中提及的则是比较一般的作家。那么,学生通过阅读这部教材,就会形成一个比较突出的印象,那就是,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与事实显然相去甚远。无论是从日常生活中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来说,还是从文学研究界的研究侧重点来说,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作家都要较前期的作家更受青睐。因为,他们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塑造人物的深度上,都已经大大超越了前期的一些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如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托妮·莫里森等作家的作品。而很多没有被教材提到的作家,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史上,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福斯特,他的作品在后殖民主义研究兴起以后,非常受关注,学生课外浏览学术期刊时,经常遭遇到他的作品,但教材中却对他只字未提,使得学生对他的文学地位无法形成一个准确的判断。而像阿道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样很早就以敏锐的视角切入到对现代极权主义的批判和讽刺中的作品,对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更是不应低估的。相反,诸如罗曼·罗兰这样的作家,其实在当今的西方文学、法国文学中,已是久被遗忘的作家,并不被视为经典作家。但在我们书写的各种《外国文学史》中,罗曼·罗兰一直都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经典作家而被论述。这既与意识形态有关,也是某种文化误读。但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借由互联网的勾连,人们已经可以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来源,再闭目塞听地让这种“文化误读”持续下去,显然是不妥的,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二、主义的更替与文学的多元这部《外国文学史》的欧美部分,依照传统,在文艺复兴之后,仍是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发展进程编排的。这样的编排,当然是有其合理之处的,以思潮和流派统率作家,相对来说比较清晰、简明,易于学生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但不能不说,这样的编排也是有其弊端所在的,那就是忽视了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家之间的横向上的关联。比如,在十九世纪的法国,继前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之后,并非是批判现实主义一直占据文坛主流地位的,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现实主义文学和标榜“艺术至上”的帕尔纳斯派都是当时文坛的主流,当时的很多作家也并非是旗帜鲜明地分属于不同的文学流派。因此,他们之间横向的关联是极为密切的。但在以“主义的更替”为线索的编排模式下,这种关联就不容易表现出来。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文学发展完全是更替性的,这显然是不客观的。尤其到了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更是呈现出多元态势。虽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欧美文坛的独特风景,但它们也并非是文学发展绝对的主流,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仍是极其辉煌的,诞生了一大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外国文学史》的编排是否可以突破这种单纯以思潮、流派统率作家的模式,从更宽广的视角来展现文学的发展脉络,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把文学史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更好地结合在一个框架内,应该是我们重新书写《外国文学史》的重要出发点。比如,在把文学发展史以世纪作为主要分割节点的基础上,在每一世纪内则把国别作为文学史书写的框架,将思潮的更迭和交互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外国文学史》的重新书写还应真正立足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真正重视文学的艺术性、而非过多强调其思想性的新的面目。长期以来,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一直没有完全摆脱前苏联意识形态影响的阴影,重思想意义的分析,轻艺术价值的评价,对很多文学流派没有给以恰当的评价。如前述的帕尔纳斯派,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文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莫泊桑、法郎士等作家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是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前驱,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前驱。但在这部教材中,对帕尔纳斯派的描述,只是作为唯美主义产生的一个背景,仅有短短五行字。另外,对一些艺术杰出、但个性独特、个人生活复杂的作家,评价也一直偏低,如同性恋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安德烈·纪德等。至于科幻作品,更是一直被视作通俗文学,许多影响深远的科幻作家,如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儒勒·凡尔纳、别里亚耶夫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这种强调主流与非主流,漠视文学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郑克鲁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当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突破仍嫌不够。我们期待重新书写的《外国文学史》能够做出较大的推进。近年来,在“外国文学史”教学界,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尽快编著一部适应新时代“外国文学史”教学需要的全新教材,一些新版的国别文学史和阶段文学史,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文学观念、艺术评价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吸取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我们期待这些专家学者能够携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