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上课版课件_第1页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上课版课件_第2页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上课版课件_第3页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上课版课件_第4页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上课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示五:2007年在大连,温家宝总理提出作为全球性的领导者,要有他“三不足”的改革精神。提示一:郭沫若称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提示二: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提示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提示四: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作者。请根据提示指出“他”是谁?王安石提示五:2007年在大连,温家宝总理提出作为全球性的领导者,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2五代十国形势图五代十国形势图3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4

问题1: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论从史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宋太祖赵匡胤问题1: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5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宋代:隋唐三省六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相权再被分割三衙三司12/23/20226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枢密院中书门下军政1.文臣出任州郡长官2.收精兵(强干弱枝)州郡直属中央,设置通判设转运使(地方财赋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中央)(二)集中军权(一)集中政权-(三)集中财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文臣出任州郡长官2.收精兵(强干弱枝)州郡直属中央,设置7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12677万所出无余1318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代形势图

“冗官”“冗兵”“冗费”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边患危机”(外患)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8阶级矛盾激化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政治危机”(内忧)阶级矛盾激化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9

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10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战辽西夏多败积贫局面积弱局面一、变法的历史背景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1、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政治危机)战争赔款——必要性增设官扩充军队养兵养官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变法的前奏2、庆历新政提供经验教训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目的:人物:中心:措施:

结果:缓和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宋仁宗、范仲淹整顿吏治改革文官升迁办法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减轻徭役、重视农桑改革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变法的前奏212“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王安石《感事》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变革天下之弊法13一、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庆历新政”为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可能性1、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政治危机)——必要性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一、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目的2、“庆14想一想:假如你是王安石,你会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以富国积贫变法核心积弱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强兵王安石变法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想一想:假如你是王安石,你会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以15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核心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均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市易法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核心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募役161、富国:措施内容作用“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1、富国:措施内容作用“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17均输法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均输法18市易法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京师开封设立市易务,管理市场,物价贱时增价收购,物价贵时减价出售,并要商人以产业作抵押,向市易务贷款,年利二分(20%)。以后在几十个大城市均设立市易务,并将开封市易务升格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第6课_北宋王安石变法上课版课件19材料二苏辙认为,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宋神宗“青苗法,朕诚为众论所惑,寒食假中静思此事,一无所害,极不过失陷少钱物尔,何足恤”。材料一韩琦说:“乡村上户并坊郭有物业人户,乃是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贯,令纳一贯三百文,则是官放息钱也。”结合材料回答,富国之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措施是什么?并简要说明每则材料的观点?材料二苏辙认为,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202、强兵之法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加强对人民控制,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2、强兵之法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②强兵:213、取士之法:科举与选官制度改革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②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择优录用,惟才用人的原则,克服恩荫弊病③学校教育改革:整顿太学,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发展地方教育.作用: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武学习武图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宋人科举考试图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义理.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3、取士之法:科举与选官制度改革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22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1.变法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②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及变质(失败)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1.变法的结果:一定程23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保守派的反对皇室成员的反对神宗坚持新法北宋《流民图》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242.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主要原因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司马光说:“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材料: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⑤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根本原因2.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25封建(挽救统治危机)改革3.对变法的评价:性质:进步性(历史作用):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局限性: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封建(挽救统治危机)改革3.对变法的评价:性质:进步性(历史26(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

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你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些什么启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你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些什么启示?27课堂小结一、背景: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必要性)2、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4、宋神宗的支持。二、措施:1.目的:2.核心措施:3.主要措施:三、评价:1、性质:2、进步性:3、局限性:四、启示:(可能性)课堂小结一、背景:(可能性)28巩固练习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A.抵抗辽国的进攻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BBC巩固练习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29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募役法D.青苗法5、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反映了A、封建制度由强盛转衰B、中国经济重心转移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D、封建剥削的加重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④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③ADC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30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ADC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3110、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土地荒芜、水利废毁11、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原因是()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CB10、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32作业1.背诵基础知识,完成练习册。2.做好本周1——2单元考试准备。3.阅读第9课,并结合必修三第13课查缺补漏的完成学案。作业331.简述王安石变法中富国、取士之法的内容及作用。2.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1.简述王安石变法中富国、取士之法的内容及作用。3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35(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3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37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383.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3.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39(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40提示五:2007年在大连,温家宝总理提出作为全球性的领导者,要有他“三不足”的改革精神。提示一:郭沫若称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提示二: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提示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提示四: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作者。请根据提示指出“他”是谁?王安石提示五:2007年在大连,温家宝总理提出作为全球性的领导者,4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42五代十国形势图五代十国形势图43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44

问题1: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论从史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宋太祖赵匡胤问题1: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45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宋代:隋唐三省六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相权再被分割三衙三司12/23/202246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枢密院中书门下军政1.文臣出任州郡长官2.收精兵(强干弱枝)州郡直属中央,设置通判设转运使(地方财赋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中央)(二)集中军权(一)集中政权-(三)集中财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文臣出任州郡长官2.收精兵(强干弱枝)州郡直属中央,设置47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12677万所出无余1318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代形势图

“冗官”“冗兵”“冗费”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边患危机”(外患)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48阶级矛盾激化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政治危机”(内忧)阶级矛盾激化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49

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50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战辽西夏多败积贫局面积弱局面一、变法的历史背景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1、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政治危机)战争赔款——必要性增设官扩充军队养兵养官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5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变法的前奏2、庆历新政提供经验教训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目的:人物:中心:措施:

结果:缓和矛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宋仁宗、范仲淹整顿吏治改革文官升迁办法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减轻徭役、重视农桑改革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变法的前奏252“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王安石《感事》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变革天下之弊法53一、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庆历新政”为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可能性1、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政治危机)——必要性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一、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目的2、“庆54想一想:假如你是王安石,你会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以富国积贫变法核心积弱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强兵王安石变法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想一想:假如你是王安石,你会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以55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核心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均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市易法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核心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募役561、富国:措施内容作用“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1、富国:措施内容作用“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57均输法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均输法58市易法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京师开封设立市易务,管理市场,物价贱时增价收购,物价贵时减价出售,并要商人以产业作抵押,向市易务贷款,年利二分(20%)。以后在几十个大城市均设立市易务,并将开封市易务升格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第6课_北宋王安石变法上课版课件59材料二苏辙认为,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宋神宗“青苗法,朕诚为众论所惑,寒食假中静思此事,一无所害,极不过失陷少钱物尔,何足恤”。材料一韩琦说:“乡村上户并坊郭有物业人户,乃是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贯,令纳一贯三百文,则是官放息钱也。”结合材料回答,富国之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措施是什么?并简要说明每则材料的观点?材料二苏辙认为,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602、强兵之法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加强对人民控制,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2、强兵之法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②强兵:613、取士之法:科举与选官制度改革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②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择优录用,惟才用人的原则,克服恩荫弊病③学校教育改革:整顿太学,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发展地方教育.作用: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武学习武图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宋人科举考试图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义理.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3、取士之法:科举与选官制度改革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62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1.变法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②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及变质(失败)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1.变法的结果:一定程63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保守派的反对皇室成员的反对神宗坚持新法北宋《流民图》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642.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主要原因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司马光说:“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材料: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⑤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根本原因2.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65封建(挽救统治危机)改革3.对变法的评价:性质:进步性(历史作用):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局限性: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封建(挽救统治危机)改革3.对变法的评价:性质:进步性(历史66(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

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你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些什么启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你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些什么启示?67课堂小结一、背景: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必要性)2、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4、宋神宗的支持。二、措施:1.目的:2.核心措施:3.主要措施:三、评价:1、性质:2、进步性:3、局限性:四、启示:(可能性)课堂小结一、背景:(可能性)68巩固练习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A.抵抗辽国的进攻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BBC巩固练习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69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募役法D.青苗法5、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反映了A、封建制度由强盛转衰B、中国经济重心转移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D、封建剥削的加重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④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③ADC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70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ADC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7110、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土地荒芜、水利废毁11、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原因是()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CB10、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72作业1.背诵基础知识,完成练习册。2.做好本周1——2单元考试准备。3.阅读第9课,并结合必修三第13课查缺补漏的完成学案。作业731.简述王安石变法中富国、取士之法的内容及作用。2.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1.简述王安石变法中富国、取士之法的内容及作用。7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